70岁以上老年人视力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154.10 KB
- 文档页数:2
调查老人的基本情况:年龄阶段:60-69;70-79;80-89;90-99性别比例:男;女老人子女的基本情况:子女情况:无;一个;两个;三个;三人以上(产生除了小部分是没有子女以外,其他老人都有子女,且大部分都有两个以上的子女)子女看望老人情况:不来;每周一次;每周两次;两周一次;每月一次;两个月一次;不定期(除没有子女的老人外,其他频率依次为)老热与子女不一起居住的原因:房子小/子女另外买房;子女单位远,工作忙;喜欢一个人住,自由;不填老人独自在家的感受:在家感受:孤独;不孤独业余时间的安排:孤独(看报,呆坐看报纸,散步,下棋,到社区健身,晒太阳,打牌,外出购物,听音乐,听收音机,拜佛烧香,无安排);不孤独(打球和做操等身体锻炼,参加社区居委活动,参加老年协会的各项活动,与老友聊天,打麻将,听书,看报,串门,)《不孤独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主动帮助别人,参加各类活动,与人交流,沟通。
性格开朗,对自己业余生活安排有规律,与周围人有互动。
孤独是因为他们的活动是以个体的形式展开的,缺少与周围人的互动,缺少活力,性格比较内向》队员走进老人情况队员与他们开展活动的受欢迎情况:欢迎;不欢迎;不发表意见(绝大多数是欢迎开展活动的)老人希望队员开展的活动:欢迎(聊天,唱歌,讲故事,联欢会,读新闻,做家务。
捶背,打扫卫生,逛超市,给孩子讲自己的工作经历);不欢迎(老人失聪,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1)空巢老人中女性多于男性,70岁以上的占多数。
本次调查对象24人,男性9人,占被调查对象的37.5%,女性1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2.5%;60-69岁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9.2%,70岁以上1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0.8%,其中80岁以上的6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5%。
(2)大部分是有工作单位的,生活来源靠退休金的占多数。
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工作单位的20人,占83.3%,无工作单位的4人,占16.7%;以领取退休金为生活来源的20人,占83.3%,靠社会救助的2人,占8.3%,靠其它生活来源的2人,占8.3%。
70岁老年人正常视力范围摘要:一、引言二、70岁老年人正常视力范围1.视力标准2.老年性视力减退原因3.视力检测的重要性三、如何保持良好的视力1.生活习惯2.眼保健操3.视力保健食品四、视力下降的应对措施1.及时就医2.配戴眼镜3.辅助治疗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老,眼睛也不例外。
视力下降是许多老年人面临的问题,那么,70岁老年人的正常视力范围是多少呢?本文将为大家解答这一问题,并介绍相关的视力保健知识。
二、70岁老年人正常视力范围1.视力标准根据我国视力检测标准,70岁老年人的正常视力范围如下:男性:右眼0.8,左眼0.6;女性:右眼0.8,左眼0.6。
2.老年性视力减退原因老年性视力减退的主要原因包括:眼部退行性病变、屈光系统老化、晶状体混浊等。
3.视力检测的重要性视力检测可以帮助老年人及时发现视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视力下降。
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视力检测,及时了解自己的视力状况。
三、如何保持良好的视力1.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和锻炼,有助于延缓视力减退。
此外,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玩手机、看电视等,可以有效减轻眼睛疲劳。
2.眼保健操每天做眼保健操,可以锻炼眼部肌肉,提高眼睛的调节能力。
眼保健操包括:眼球运动、眼周肌肉按摩、晶体运动等。
3.视力保健食品适当摄入含有维生素A、C、E、硒等营养素的食品,有助于保护眼睛健康。
如:胡萝卜、牛奶、鱼类、坚果等。
四、视力下降的应对措施1.及时就医发现视力下降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2.配戴眼镜视力下降的老年人可以选择配戴眼镜来矫正视力。
配戴眼镜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镜片和镜框,定期检查视力,调整镜片度数。
3.辅助治疗针对视力下降,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理疗等。
具体方法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五、结论视力下降是老年人的常见问题,了解正常视力范围、掌握视力下降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有助于老年朋友们保护眼睛健康。
80岁以上老人听力、前庭及视动功能的社区调查摘要】目的调查80岁以上老人的听力、前庭及视动功能变化。
方法用纯音测听及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听力功能;用眼震电图及姿势图测试半规管、视动及平衡功能。
结果(1)语频听力异常者点84.1%;(2)半规管功能和平衡功能异常者分别为38.5%和74.4%,与60岁组比较,重心晃动的轨迹长,速度大;(3)视动功能检查,80岁以上老人扫视潜伏期延长,跟踪失真度加大。
结论随着年龄老化,80岁以上老人半规管、视动、平衡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减退,可能是老年人易摔倒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老年人 80岁以上听力检查前庭功能试验【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094-02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逐渐增多,老年性聋等老年疾病也有明显增加。
人体随着年龄的老化而会出现记忆力衰退、听力下降、毛发变白,牙齿脱落,以及肌肉萎缩,血管硬化等衰老现象[1]。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忽略的社会问题,据报道,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2],预计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4亿多,机体的衰退会导致听力下降,视力障碍导致行走困难,平衡功能失调导致摔伤,老年人跌倒摔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听力下降、平衡和视功能减弱占重要地位。
国内外有关80岁以上老人的听力下降、前庭及视动功能变化的文献很少,因此,了解老年性疾病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行了社会调查,了解该人群的发展情况很有必要。
1 调查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对象对宜宾市南岸三个社区内居住时间在1年以上的,80周岁以上老年男性居民进行调查(有精神性疾病、意识障碍性疾病者未列入调查)。
共41例,年龄为80周岁-92岁。
表1 41例≥80岁老人常见慢性病的分布例数1.2 测试方法无论有否耳科症状,均进行耳鼻咽喉全面检查。
听功能采用纯音及听性脑干反应测试(ABR)。
前庭功能用旋转试验测半规管功能即前庭眼反向(VOR)。
老年人视觉活动特征及光环境需求调查分析黄海静;王雅静;吴俊杰;甘锐;李为希【摘要】老年人视力衰退,较多伴随白内障、青光眼及老年性黄斑退行性病变等病症,这些变化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视功能、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时代发展,老年人用眼行为模式也逐渐多样化,除纸质书报阅读外,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也出现在其日常生活中,符合新型阅读方式及老年人视觉活动特征的建筑光环境亟待研究.研究团队以重庆地区为例,通过网络问卷,对老年人视觉变化特征、日常生活中主要用眼行为活动、老年人视力变化对生活产生的影响等展开调查分析,以期为老年人的健康光环境研究奠定基础.【期刊名称】《灯与照明》【年(卷),期】2017(041)002【总页数】5页(P1-4,37)【关键词】老年人;视功能;视觉活动特征;光环境【作者】黄海静;王雅静;吴俊杰;甘锐;李为希【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重庆一中,重庆400030;重庆一中,重庆400030;重庆一中,重庆400030【正文语种】中文由于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提高的同时,老年人口比例也越来越大。
《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版)》指出,到21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将经历一个急速膨胀的时期。
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 71亿,所占人口比例高达25.3%。
联合国人口数据预测显示,中国在2030年左右将成为世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另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2014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岁以下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老龄化问题对我国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安全提出新的挑战,在老年群体物质保障、卫生保健、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残障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年龄增长,老年人残疾患病率升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其中视力残疾居第2位。
养老院老人入院健康状况调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院作为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医疗护理服务的机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老人进入养老院,他们的健康状况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养老院老人的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对象是某市三家养老院的老年居民,共计200人。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以及身体健康状况。
问卷包括了老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时间、自理能力、患病情况、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经过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第一,老人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老人年龄主要集中在75岁以上,其中80岁以上的占比近40%。
性别方面,女性居多,占比超过60%。
在婚姻状况上,超过70%的老人是丧偶或者独居的。
关于居住时间,大部分老人已经在养老院居住1年以上,有的甚至已经超过5年。
绝大多数老人的自理能力较弱,需要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帮助日常生活。
第二,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老人中有高达80%以上存在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为主。
老人们的视力、听力、运动能力也普遍存在较大问题。
在饮食习惯方面,绝大多数老人的饮食偏好清淡,且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问题。
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老人生活在养老院,但他们依然会感到孤独、无助、抑郁等负面情绪。
有的老人甚至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的情况,需要进行认知疗法和心理护理。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养老院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上较为脆弱。
他们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养老院的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老人的身体健康护理和心理健康护理,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强对老人的身体健康护理。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定期体检和治疗,确保各种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
要加强对老人的日常护理,维护其生活品质。
老人视力数据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人视力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解老人眼健康状况,本调查针对5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视力数据调查。
以下是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和报告。
首先,我们共调查了500名老年人,男性占40%,女性占60%。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较为均匀,从50岁至80岁不等,主要包括50-59岁(20%),60-69岁(35%),70-79岁(40%)和80岁以上(5%)四个年龄段。
调查结果显示,近视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眼健康问题之一。
其中,4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近视,而且近视程度在中度至高度之间。
这表明近视在老年人群中较为普遍,并且程度较重,不容忽视。
调查还发现,老年人中患有白内障的比例较高。
据统计,有20%的老人被诊断出患有白内障。
白内障是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患病,对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产生了严重影响。
此外,调查显示,老年人中有20%存在黄斑病变的问题。
黄斑病变是老年性黄斑变性引起的中心视力丧失,严重影响老人的日常生活和独立性。
这一发现再次凸显了老年人眼健康的重要性,需要重视和及时干预。
由于老年人眼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调查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常见的眼疾。
这包括干眼症、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
这些眼疾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关注以及相应的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老人视力数据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眼健康问题严峻,近视、白内障、黄斑病变等眼疾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给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了保障老人的眼健康,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并提供适当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手段,以改善老人的眼健康状况。
探讨高龄老人98例视力状况的临床分析作者:李云霞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视力的影响因素,为老年人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患者进行眼科检查,同时找出相关的病因并进行分析。
结果影响老年人视力的主要因素为白内障、老年性黄斑变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
结论在临床上,老年人群的眼部疾病逐渐增多,然而影响老年人视力的主要因素为白内障和老年性黄斑变性。
【关键词】老年;视力;白内障;青光眼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50-01随着经济地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寿命也在不断增加[1],而视力下降则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为此我院对老年人群进行眼科检查,探讨和分析对老年人群视力影响的因素,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的98例老年患者,都是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
其中男性为65例,女性为33例;患者的年龄在76-95岁之间,平均为(79.5±2.0)岁。
1.2 方法对患者所有的患者先进行询问病史,再对患者进行检查。
先对患者的眼部进行常规检查,主要有:裂隙灯、直接或间接检眼镜、矫正视力、眼压。
晶体混浊分级标准参照LOCSII[2]。
如果患者的矫正时间1.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
2 结果2.1 视力矫正视力≥1.0的患者有90例,占91.8%;0.5-0.9的患者有4例,占4.1%;0.1-0.4的患者有3例,占3.1%;2.2 老年性白内障 98例患者患有白内障,占100.0%;其中皮脂腺白内障为50例,占51.0%;48例核性和后囊下白内障患者,占49.0%。
其中晶状体III度硬化患者60例,占61.2%;IV度为38例,占38.8%。
视障患者现状调查报告根据对视障患者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视障患者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困扰。
以下是该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1. 视障患者人数统计: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2.2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其中约有36百万是完全失明的。
这一数字仍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部分原因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增加。
2. 教育和就业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视障患者在教育和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缺乏无障碍教育资源和技术设施,很多视障学生无法获取与非视障学生相同的学习机会。
此外,就业市场的歧视和缺乏无障碍工作环境也使得视障患者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3. 生活质量和社交障碍:视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往往受到很大影响。
由于缺乏独立出行的能力,他们很难自如地参与社交和文化活动。
同时,无障碍设施的匮乏和社会观念的偏见也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临交流和互动的困难。
4. 医疗资源不平等:我们的调查发现,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医疗资源在覆盖视障患者方面仍然不平等。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专业的眼科医生和设备导致很多可预防的疾病未得到及时治疗,从而导致视力进一步恶化。
5. 技术和创新:然而,调查结果也显示出技术和创新对于改善视障患者生活的潜力。
辅助技术,如屏幕阅读器和人工智能视觉辅助系统,为视障患者提供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些技术的发展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综上所述,视障患者的现状尚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平等。
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度,我们应该重视视障患者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改善无障碍环境,提供平等的医疗资源,并推动技术创新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