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三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54.43 KB
- 文档页数:2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III)人教版教学目的: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政治理想诗人形象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任——疏——黜——迁——投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三月是故乡明《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对比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3 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设想】1.本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的特点,在学习时,主要采用文本研读的方式,通过问题讨论来理解、体会。
2.文章利用多处对比来突出江南冬景之美,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联想的思路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使用。
3.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一、明确单元学习重点谛听天籁 : 表述自然之美;感悟自然 :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湖山沉思 : 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二、导入新课,介绍作者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
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归园田居(其一)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才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田园诗派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
此类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归园田居(其一)少① 无适② 俗③ 韵④,性⑤本⑥ 爱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就热爱山川丘山⑦。
误落 尘网⑧ 中, 一去田园间的生活。
不慎误落在尘世的罗网中,一离开三十年⑨。
羁鸟⑩ 恋 旧 林, 转眼就是三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树林,池 鱼 思 故 渊⑪。
养在池里的鱼思念过去的深潭。
[ ①少:指少年时代。
②适:适应。
③俗:世 俗。
④韵:气质,情致。
⑤性:天性、本性。
⑥本:原来。
⑦丘山:这里泛指山川田园。
⑧尘网:尘世的罗网。
意指庸俗污浊的官场犹如罗网。
⑨三十年:夸大的说法,与实际情 ⎦⎥⎤况不符,也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
⑩羁鸟:笼中鸟。
羁,拴住,束缚。
⑪渊:深潭。
层解 第一层写归园之因。
开 荒 南 野 际⑫, 守拙⑬ 归 园田。
到南面的山野里开垦荒地,固守住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方⑭宅 十余亩, 草屋 八九间。
榆 柳 住宅周围有地十多亩,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案3语文版必修1【教学目的】1学习木L舖「丈特点:軒水》丁4,卜卅则I邙埠才冋折.fi艮脉洛沽晰;2沐鉗丈门表现勺柞彳老》陆&沖无愁惟思、獄喷張呱屯情感,3乍訝诃咗让化举以蹇垃喷幷厅旳芒相,朴卫厂话剤荣卅"1牛死牡【教学重难点】1把携诛丈内容安卄上诂水打卅悅時点,2 遽过.具依亿一阪据托佑:ytM七哽rf ”打加茉罚苫痈和玉书芋耻闾顶壯急圧;【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前逮止拨。
2I■用忙*媒体设计1课文不产.2 段序:川干i果丈沖啕叩r \匚卜務句札股示■.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i化矗岸说:r厂是占找为一丹文依,就兄■剧匸k乓1’乩炽仃担H・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 “答……书” “与……书” “上……书” “寄……书” 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2写作卄克€报忏必朋兄司匚辻齐朋友忏.空阳一对叢』二才马迂此李逡乙犒心亦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全册综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一、教材概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是考试命题领域和教育优化方案的要求,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了全面更新和重构,主要涵盖文言文阅读、写作、现代文选读和古代诗词三个模块。
全书内容由17个单元组成,单元之间的内容相互独立。
本教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综合考虑知识点、难度程度和教学任务,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兴趣的主动性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1.帮助学生了解“文必”命题规律,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3.让学生更好地品读古代诗词,领略文化底蕴;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文言文阅读本单元选用《论语》中的《学而篇》为文言文阅读内容,主要通过详细解读和分析段落,帮助学生掌握古汉语语法规则和常用词汇,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启迪思考、感悟生活。
二、现代文阅读与写作本单元选用《大学》中的《大学之道》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以及语言运用,让学生掌握现代文读写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此外,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并进一步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三、古诗词鉴赏本单元的古诗词鉴赏内容为唐代名诗《登高》和宋代名词《江城子》。
通过了解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时代背景,分析诗词意义、情感表达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表现方式,开阔视野,促进情感交流。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实践和思维训练。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1.导入新知识:通过讲故事、谈体会、显利害等方式,引入新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讲解分析: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讲解、分析文言文、现代文和古诗词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三单元 本单元收录的三篇散文,都是现当代写人记事的散文名篇,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悲悼、愤怒和怀念之情,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先师形象,表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记念刘和珍君》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无比沉痛的悼念,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愤怒的控诉,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女子,更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表达了对“文革”的控诉,使我们对那个“特殊年代”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似记事而写人。作者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去渲染先生的伟绩,而是通过一次演讲来表现先生渊博的学识、洒脱的真性情。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个性化的语言 体会这几篇散文不同的语言风格。《记念刘和珍君》多运用警策语言,哲理深刻,起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小狗包弟》语言质朴深沉,蕴涵作者内心诚挚深沉的情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简练传神、幽默而蕴藉。
2、 领悟独特的情味 写人记事散文不惟叙事,还重在抒情,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情味不仅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情味等。《记念刘和珍君》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愤怒控诉,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罪行的有力控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任公先生演讲时喜怒哀乐的神态、语言等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景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
3、 掌握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本单元记叙的人物个性鲜明、作者的情感真挚浓烈,是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很好范本。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表达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学会观察,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学会在叙事过程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记念刘和珍君 学情分析: 1、 本文写作于上世纪20年代,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要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2、 本文篇幅较长,高一学生对文中内涵深刻、感情丰富的语言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鼓励学生反复诵读,结合全文和段落的语境仔细揣摩。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2、深入了解鲁迅及其人品文品。 3、了解惨案发生的背景及原因。 4、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1、深入了解鲁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文章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 教学难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课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前面两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诗歌和古代记叙散文。今天我们开始转入对写人记叙散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大家齐读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大家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对联吗?(明确:鲁迅)对了 这是鲁迅逝世时,他的友人埃德加·斯诺写给他的挽联,其中包含了先生的两部作品:
二、介绍作者 1、对鲁迅的概述 2、鲁迅的生平及弃医从文的原因 (1)鲁迅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作为进步青年,他希望通过留学学医以疗救中国人民。
(2)弃医从文的经过:留学日本学医——同去的中国留学生的不良表现——看电影事件的触动——弃医从文——形成讽喻、犀利的文风——创作大量杂文及短篇小说
说明:一边讲述,一边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3)师:鲁迅的文章既是投枪匕首,又是药,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提示: 投枪匕首:打击敌人 药:疗救人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一起来看看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三、检查预习情况。 (大家回去有没有预习这篇课文呢?有的话就我们请位同学来读一下以下字词。打在幻灯片上的。没有的话就让同学们几分钟快速的默读。默读的时候带着这样两个问题1、文章具体分成几个部分?
2、注意幻灯片上字词的读音: 请位同学给以下字词注音,纠正并讲解错音。 长歌当(dàng)哭 桀骜(jié ào)喋血(dié xuè) 尸骸(hái)立仆(pū)惮(dàn )
惩创(chuāng) 殒(yǔn)身不恤(xù)浸渍(zì) 攒射(cuán)洗涤(dí)赁屋(lìn)
四、解题及背景介绍 弄清了生字词,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记念”现在我们写作绞丝旁的“纪念”。大家注意一下即可。(因为当时的白话文还比较不规范,经过规范之后我们统一写做“纪念”)
背景: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军阀割据,军阀混战情况严重,造成了中国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家翻开课本27页看注释第一条。(请位同学齐读)1926年,奉系军阀和国民军作战。18日,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屠杀了前来请愿的爱国民众,制造了“三·一八”掺案。刘和珍当时也是在遇害之列,本文是鲁迅写于惨案发生后的两个星期,也就是四月一号。用来悼念刘和珍等革命烈士。
五、课文分析 整体把握 全文有七个小节,按作者的意图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3个部分,具体怎么划分?(请同学回答(123//45//67)。同时复述、板书)那其他的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另一同学回答(12//345//67),请这位同学简单的分析一下划分依据。(即第一部分写什么?第二部分写什么?)
师:划分段落,同学们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那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划分方法的主要不同是哪一部分?争议在哪里?(第三部分)好,那么这第三部分应为第一大段还是归为第二大段呢?现在我们先来看下第三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 从课文的第三段:“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的时候”字眼“第一次”,“去年夏初”,说明这是发生在过去的事,那作者在这里打开了对以往的事情的回忆,回忆他第一次见到刘和珍这个名字,及接下的一系列回忆:“刘百昭率领。。。,指着她,告诉我,这就是刘和珍;”“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赁屋授课,听我的讲义;”“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之于泣下。”所以第三部分应是回忆他们的认识过程。(板书:回忆认识)
(二) 1、让学生边看课文,边根据板书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 第一部分:记念的原因和目的。 一节:写作缘由——悲哀愤怒 二节:写作必要——唤起民众 第二部分: 记述刘和珍 三节:交往始末——暗自诧 四节:遇害事实——凶残至极 五节:遇害经过——从容转辗
第三部分: 教训和意义 六节:经验教训——选择战法 七节:死难意义——奋然前行 2、教师适当讲解补充
六、教师适当讲解补充;总结本课,交代下课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极其人品文品,了解了惨案发生的背景,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分析,深入地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语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学生回顾第一部分和自读三、四、五段,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的分析。
二、 课文分析 1、 集体阅读第一、二部分,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总结: 作文的原因:刘爱看我的文章 作文的目的:悼念烈士 作文的必要:①告慰烈士;②唤醒世人;③牢记(烈士)鲜血。 2、 第三节又记述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呢?请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结合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