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6月集体备课2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4
九年级物理科集体备课教案一[复习提问](1)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引入新课]电流不但有方向,而且有大小。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电流的大小[提出问题]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做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小灯泡接入照明电路中,闭合和断开开关时,可以看到什么现象?(灯泡发光),让学生摸一摸灯泡壁,有什么感觉?(感到发热)。
[讲述]当灯泡中有电流通过的时•候,灯丝发热,且热得发光。
这种现象就是电流的热效应和光效应。
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可以判定电流的存在,能不能判定电流的大小呢?[演示实验]将额定电压是2. 5伏的小灯泡先后接到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上,观察灯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说明原因。
由以上两个实验可见:电流越大,相同时间内电流产生的热越多,灯也越亮。
怎样表示电流的大小呢?我们知道,水管中的水流有大小,水流大,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多;水流小, 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少。
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导体中有电流时,就有电荷在导线中移动。
[总结]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越多,即电量越多,电流就越大。
[学生自学]加油站,了解电荷量[教师讲述](2)物理学中用电流强度(1 )表示电流的强弱(大小)。
把1秒内通过导体某横截面的电量(Q),叫做电流强度。
简称电流。
引导学生类比以前学过的速度、密度等物理量得出电流强度的定义式6、在图3所示电路中,如果电流表示数1.2A,通过Li的电流强度是0. 7A,则流过灯泡L2的电流强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o7、根据•图4(1)所示的电路图,将图1(2)中的实物用铅笔线(或钢笔线)连接起来。
如果电流表儿的示数为0.2安,A2 的示数为0.3安,那么通过灯泡1“和1.2的电流各是多大?T•路中的电流是多大?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8、如图5所示,要使电流表的示数增大怎么办?。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时间:第二周星期四下午
地点:物理实验室
主讲人:肖启虎
与会人员:杨勇为何宏开舒华龙肖启虎田芸刘静
内容:
一.统一安排教学进度
由于本期只有大约十五周的学习时间,学生就要参加中考了,所以时间很紧,复习要安排紧凑些。
前四周要完成复习到欧姆定律的教学任务。
到期中考试要搞完第一轮复习。
由舒华隆制定详细的周计划表。
二.确定每次的集体备课的主讲人,并落实每次集体备课的主题。
由舒华隆制定详细的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计划详表。
三.充分利用集体的作用,本组老师分工合作,自编电子版的教案。
已由舒华隆做了详细安排。
四.竞赛安排
于三月十四号上午的九点到十一点举行初中奥赛初赛。
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教案标题: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2. 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一系列简单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
3. 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实物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对物理学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4.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5. 小结与展望: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实验教学法: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材料: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相关物理实验和知识点。
评估方法: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过程、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课堂回答问题: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评估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一、课题名称《(具体课题)——基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具体知识点)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学会运用(具体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具体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2)在复杂情境中灵活运用(具体知识点)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活动、课堂练习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做好笔记。
(2)准备实验器材,如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讲解(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结合实验、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 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总结解题思路,强调解题方法。
5.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知识点。
(2)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第四章第一节透镜主备人:孙永东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2)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教具、学具:凸透镜、凹透镜、手电筒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光的折射?光发生折射时有哪些初步规律?2、画出下列图中光线经三棱镜后的折射光路图:(二)课前热身:同学们请看我手里有这么多的镜片,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镜吗?谁能不能帮我分分类?(出示各种凸透镜、凹透镜)请说明你分类的根据是什么?有谁还有别的方法没有?(根据具体情况少加点拨:让光线通过、用它观察自己的手纹或书上的字等启发学生寻找规律)(三)合作探究:1、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用小黑板出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2、学生自学透镜的主光轴、光心。
3、教师演示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强调以下几点:(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4.总结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5、引导学生根据所画凸透镜对平行光线的会聚作用的示意图,找出焦点、焦距。
6、达标反馈:(1)给你一透镜,你有哪些方法辨别它们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2)透镜对光起作用。
九年级物理组压强复习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压强的单位及换算。
3. 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4.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 压强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单位及换算、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压强的大小计算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压强的概念和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换算。
3. 实验: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4. 应用:分析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压强的知识进行解释。
5.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反馈: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9. 复习: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
10.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拓宽学生的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压强的应用领域,如工程设计、医学等领域。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物理教材》。
2. 实验器材:压力计、受力面积不同的物体、实验桌等。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并能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应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提问解答: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小组内讨论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数据得出折射定律。
4. 公式讲解:讲解折射定律的公式,让学生理解折射率的概念。
5. 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眼镜、放大镜等。
6. 提问解答: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应用。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九年级物理内能集体备课记录嗨,各位九年级的小伙伴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聊聊内能这个神奇的话题。
内能?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的样子,其实呢,它就是指一个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热运动能量之和。
那么,内能有什么用处呢?别急,我下面会给大家一一讲解。
我们来聊聊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你们知道吗,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就越剧烈,所以内能也就越大。
这就像是我们夏天的时候,躲在空调房里吹冷气,感觉很凉爽;而在外面烈日炎炎的时候,就会感觉很热。
所以说,内能和温度是密不可分的好朋友啊!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内能和质量的关系。
你们知道吗,内能的大小还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内部分子的数量就越多,因此内能也就越大。
这就像是我们吃东西的时候,吃得越多,肚子里的热量就越多,感觉越饱。
所以说,内能和质量也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哦!再来说说内能和体积的关系。
你们知道吗,物体的体积越大,其内部分子的数量就越少,因此内能也就相对较小。
这就像是我们喝水的时候,喝得越少,身体就越渴。
所以说,内能和体积也是一对相互制约的好姐妹哦!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内能和温度、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那么,内能有什么实际应用呢?其实呢,内能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内能来产生热能,用来烧水、做饭等等;还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比如说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等。
所以说,内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啊!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内能的小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了一个小溪边,它看到了水里的鱼儿在欢快地游动。
于是,小鸟问鱼儿:“你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鱼儿回答说:“因为我们有内能啊!”小鸟听了很惊讶:“内能?那是什么玩意儿?”鱼儿解释说:“内能就是我们身体里的能量啦!有了它,我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游泳了!”小鸟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那我也要去学习内能了!”于是,小鸟飞走了,去寻找自己的内能之旅。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都能学到一些关于内能的知识。
初中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计划表如下:
时间:XX年XX月XX日
地点:XX教室
参与人员:
1. 物理教研组成员
2. 九年级物理教师
3. 其他相关教师(如有需要)
议程:
1. 引言(5分钟)
- 主持人介绍本次集体备课的目的和重要性
- 回顾上一次集体备课的讨论内容和成果
2. 教材解读(30分钟)
- 针对本学期的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解读和分析
-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
- 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具的准备情况
3. 教学方法探讨(45分钟)
- 分享各自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等 - 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 教学案例分享(30分钟)
- 邀请几位教师分享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案例或困难案例 - 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借鉴案例中的优秀教学经验
5. 教学进度安排(20分钟)
- 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确定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
- 确定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
- 讨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6. 学科竞赛和考试准备(20分钟)
- 讨论学科竞赛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拔学生、制定训练计划等 - 分析历年考试题型和难度,制定备考策略
- 分享备考资料和模拟试题
7. 总结和下一步计划(10分钟)
- 总结本次集体备课的讨论内容和成果
- 确定下一次集体备课的时间和主题
- 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8
电流、电压、电阻和欧姆定律
[复习目标]
1.电流强度:表示电流大小的物理量,简称电流。
电流强度等于1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3.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1.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2.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3.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1.电阻: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代表符号Ω。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有关,跟横截面积有关,跟组成导体的材料有关,还跟导体的温度有关。
3.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导线长度改变电阻值的仪器。
4.电阻箱:通过改变接入电路定值电阻个数和阻值改变电阻大小的仪器,它能表示出电阻值。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电阻的串联: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3.电阻的并联: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4.用伏安法测电阻:通过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U,导体中的电流I,得知其电阻R。
一.电流、电压、电阻
1.电流
(1)电流强度的测量
”接线柱流出来。
要测量某部分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必须把安培表串接在这部分电路里。
在把安培表串联到电路里的时候,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安培表,并且从“在测量前后先估算一下电流强度的大小,然后再将合适的安培表接入电路。
在闭合电键时,先必须试着触接电键,若安培表的指针急骤摆动并超过满刻度,则必须换用更大量程的安培表。
使用安培表时,绝对不允许经过用电器而将安培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以防过大电流通过安培表将表烧坏。
因为安培表的电阻很小,所以千万不能把安培表并联在用电器两端或电源两极上,否则将造成短路烧毁安培表。
读数时,一定要先看清相应的量程及该量程的最小刻度值,再读出指针所示数值。
(2)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电流可以是正电荷的移动,可以是负电荷的移动,也可以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移动。
(3)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的多少,它表示了电流的强
单位:安培,可用符号A表示。
还有一些常用单位,如:毫安(mA);微安(μA)。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A=103mA,1mA=103μA。
2.电压
(1)电压的测量
要测量某部分电路或用电器两端电压时,必须把伏特表跟这部分电路或用电器并联,并且必须把伏特表的“+”接线柱接在电路流入电流的那端。
每个伏特表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即量程,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电压不得超出伏特表的量程。
如若被测的那部分电路或用电器的电压数值估计的不够准,可在闭合电键时采取试触的方法,如果发现电压表的指针很快地摆动并超出最大量程范围,则必须选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才能进行测量。
在用伏特表测量电压之前,先要仔细观察所用的伏特表,看看它有几个量程,各是多少,并弄清刻度盘上每一个格的数值。
(2)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不同的电源在电路两端产生的电压不同。
(3)常用的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kV=103V,1V=103mV,1mV=103μV。
3.电阻
(1)正确使用滑动阻器
为了使变阻器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可以有以下两种接法,如图1所示,一种是将线头M、N分别接到B、C两接线柱上;另一种是将线头M、N分别接到B、D两接线柱上,但是当滑动片P移动时其结果恰好与前两次接法相反。
但若将M、N两线头接A、B两接线柱时,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接入电路,滑动片P 将失去调节作用。
如果两线头M、N接C、D两接线柱时,接入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电阻R′为零。
滑动变阻器在使用前,应先观察滑动变阻器铭牌上标明的电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使用时应注意通过变阻器的电流不要超过允许通过的最大值,以避免变阻器烧坏;滑动变阻器在接入电路时,应把滑片P移到变阻器电阻值最大的位置,使电路中电流最小,以保护电路。
(2)变阻箱有旋钮式和插入式两种。
它们都是由一组阻值不同的电阻线装配而成的。
调节变阻箱上的旋钮或拔出铜塞,可以不连续地改变电阻的大小,它可以直接读出电阻的数值。
(3)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伏特,电流强度为1安培,则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欧姆。
此外,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
1MΩ=103KΩ=106Ω。
二.欧姆定律
1.使用欧姆定律时必须要注意:
(1)公式中的I、U、R必须是对应同一段电路。
即I为通过该段电路中的电流强度,U 为该段电路两端的电压,R为该段电路的电阻。
(2)电阻R是由导体本身的属性决定的。
因此,当电路一定时,R一
式中的I、U、R的单位分别为安培、伏特、欧姆。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都属于简单电路,简单电路的计算,主要是应用电阻定律导体串、并联的知识,来分析、计算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
这部分的解题过程和规范化要求有如下几点:
(1)认真审查题目的内容,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未知量,同时画出电路图,各已知量的符号、数据和未知量的符号不仅要在图上注明还必须作为解题步骤明确写出,在书写已知步骤时要同时将各量单位统一。
(2)根据已知条件运用规律写出公式,并通过等式交换导出未知量的计算公式,最后代入已知量数据求解,若运算过程中不带单位则计算结果的单位要加括号。
(3)对计算得出的结果,应根据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判断其正确性。
有时需对其物理意义加以讨论。
对解题过程应要求思路简捷、层次清楚、计算准确。
3.在物理学中经常采用图像法来处理数据,具体的做法是:取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为U、纵轴为I,每一组的电压U和电流强度I在图像上都能找到一个确定的点,将这些点连成一条直线,用这条直线与横轴U的夹角可以表示相应的电阻,夹角越大,相应的电阻值越小。
4.伏安法测电阻是欧姆定律的一个重要应用,按实验电路图连接时还应注意器材的规格,如果器材的规律选择不当会影响实验的效果。
其中应考虑的是电源电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滑动变阻器(电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
5.串联电路中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的特点:
(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
I=I1=I2。
(2)串联电路中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U=U1+U2。
(3)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R=R1+R2。
(4)n个电阻值相同的电阻R串联使用,总电阻R串=nR。
(5)在串联电路中导体两端电压的分配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