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蔡锷对联轶事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近代名人所作楹联1. 康有为:“德成言乃立;义在利斯长。
”例子:在一个商业谈判的场合,一方想要占尽便宜,另一方就可以引用这副对联。
甲说:“你们这价格也太狠了,一点余地都不给。
”乙就回应:“咱们做生意啊,就像康有为说的‘德成言乃立;义在利斯长’,光想着自己的利益,不讲点道义,这生意能长远吗?”2. 梁启超:“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
”例子:老张经历了许多人生坎坷,有段时间很是消沉。
朋友去开导他,说:“老张啊,你看梁启超说的‘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
这世界变化再大,只要自己心里有定数,那就能像心中装着高山大海一样,多豁达啊。
别老垂头丧气的啦。
”3. 孙中山:“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例子:学校里组织励志演讲,一个学生上台说:“同学们,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啊。
孙中山先生说‘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咱们不能光想着玩,要像孙先生说的,既有乘风破浪的勇气,又能静下心来读书。
”4. 黄兴:“卅九年知四十非,欲寡过未除豪气;百千万念二三事,将歇心何患死灰。
”例子:老王到了中年,回顾自己的前半生,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
他和老友感叹道:“我现在就像黄兴说的‘卅九年知四十非,欲寡过未除豪气’啊,想少犯错,可这脾气还是难改。
不过呢,也还有些事情值得去做,就像‘百千万念二三事,将歇心何患死灰’。
”5. 蔡锷:“淡泊明志;夙夜在公。
”例子:公司里有个员工小李,工作很踏实,不追求名利。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觉得蔡锷将军说的‘淡泊明志;夙夜在公’很有道理。
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才是正理。
”6. 章太炎:“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地发杀机,天翻地覆,作中流之砥柱,所南心史,别生面焉。
”例子:在讲述革命故事的时候,讲解员说:“章太炎先生那可是真正的英雄啊。
他‘七被追捕,三入牢狱’,但革命意志坚如磐石。
就像他自己一样,‘地发杀机,天翻地覆,作中流之砥柱,所南心史,别生面焉’,在动荡的年代里,始终坚定地站在革命这边。
关于对联的用典-对联知识顾名思义,用典这一手法,就是在对联中运用典故。
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
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亦如此。
但对联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
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一、用典要有思想性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曾即孔子弟子曾参。
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
“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故称颜四。
“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
《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
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
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二、用典要准确用好典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然而,必须做到用典准确,切不可典义失调。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
不幸蔡病逝,作者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
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三、用典要新颖典故是静态的,用典贵在活用,可使典故鲜活起来,给读者以新鲜、真实、完美的感觉。
这就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进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独特的韵味。
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赠毛泽东联:旋乾转坤,与民更始开物成务,示我周行这副联用了四句成语,“旋乾转坤”出自韩愈《潮洲刺史谢上表》一文,这里是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军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羲之妙书春联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
这付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刘凤浩涉笔成趣清代文学家刘凤浩,才思敏捷,涉笔成趣。
有人拿着贵重红纸,请他写寿联,他正在伏案写字,问是何时生日,来人说:“十一月十一日。
”他随即在红纸上写了:十一月十一日来人见了暗暗叫苦,又不敢做声。
他又问来人多大年纪,来人说:“八十。
”他接着写了下联:八千春八千秋来人转怒为喜,称谢而去。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楹联故事大全1、孔夫子妙对农夫传说有一年的阳春三月,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出游来到楚国的郢城(今湖北江陵)。
正在田中干活的农夫们听说孔夫子很有学问,便想考考他。
大家一合计,便在孔子经过的路上放一担泥巴,并且出一上联,写在地上,让孔子及弟子们对;如果对不上,只好委屈孔老夫子从水田里走过去。
农夫们出的上联是:一担重泥拦子路;孔子猛见一担泥巴置于路中,原以为是楚人同他开个玩笑,甚至可能是恶作剧。
及至到跟前细看,见一上联,方知是在考他。
孔夫子脸上布满了愁云,踱来踱去,怎么也对不上来。
眼看老师一一筹莫展,下不来台,弟子颜回走上前去,想把那担泥巴挑走挪出路来,但怎么也挑不起来。
在大路两边水田里干活的农夫们,见颜回那副模样,忍不住哈哈大笑。
孔子见状,顿时开窍,大声道:“有了,有了!”随口吟出:两边夫子笑颜回。
田中农夫见孔老夫子对出下联,齐声喝彩,便将泥巴挑开,恭恭敬敬地给孔夫子一行让路。
2、王羲之夜贴对联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
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
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
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
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
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3、苏轼黄庭坚戏对有一天,苏东坡和他的挚友黄山谷在松树下对棋,一阵风吹过,松子落在棋盘上,苏东坡捡起松子笑着说:“我有一联,你如在三步棋内未对上,罚酒三杯。
黄山谷笑道:“你有此雅兴,我定当奉陪,如不能对,甘愿受罚。
”苏东坡笑着道: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山谷举棋在手,抬头望见湖边有人持竿钓鱼,心里已得一联,故意装着一副为难的神色。
苏东坡以为他真的对不上,便拿起酒杯准备罚他。
突然黄山谷把酒杯一推,随即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傍晚,苏东坡和黄山谷回家,只见晚霞映天,赏心悦目,黄山谷异常兴奋,对东坡道:“昔日子建七步成诗,名传千古,你我三步一联如何?如对不上,当罚后退七步。
蔡氏宗祠对联蔡氏宗祠对联大全孝隆东阁;经重石渠。
上联典指东汉安城人蔡顺,幼年丧父,对母亲非常孝顺。
下联说西汉沛县人蔡千秋,宣帝时为郎,在石渠阁与《公羊春秋》学者同时讲学,升任郎中户将,宣帝还选派了十人跟他学习。
桥留松荫;纸造桂阳。
上联说北宋大臣、书法家蔡襄,在泉州任上时,主持建洛阳桥,以利通航,又在桥头种松树七百棵。
下联说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的方法。
芳池月映;故宅风存。
此联为湖南省耒阳市蔡侯祠联。
三世劬学;六岁知音。
上联典指宋·蔡元定,尝登西山绝顶忍饥读书,学者称“西山先生”。
其父子俱以勤学闻世。
下联典指东汉·蔡邕,历迁中郎将,其女文姬,六岁知音律。
纸造桂阳;桥留松荫。
上联典指东汉·蔡伦,桂阳人,首创造纸。
下联典指宋·蔡襄,知泉州时,建洛阳桥,植松七百棵,闽人勒碑颂其德。
孝隆东阁;经重石渠。
上联典指东汉蔡顺,性孝有德行,能化盗贼,后为东阁祭酒。
下联典指西汉蔡千秋,为学甚笃,尝在石渠阁讲经。
澹泊明志;夙夜在公。
此联为近代军事家蔡锷自题联。
铁血救国;耕读传家。
此联为萧子升赠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联。
蔡氏宗祠对联推荐理学传程朱之脉;著述授谷梁之书。
上联典指南宋理学家蔡元定,幼承庭训,长从朱熹游,常与对榻讲论经义。
下联典指汉代学者蔡千秋,受谷梁春秋于鲁荣广,为学最笃。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此联为孙中山致蔡锷的挽联。
琴声字体中郎业;荔谱茶笺学士风。
上联典指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
下联典指北宋书法家蔡襄。
耒将兰气冲皇泽;去引星文捧碧空。
此联为唐代诗人蔡希周《奉和扈从温泉宫承恩刚浴》诗句联。
惜竹不除当路笋;伐薪教护带巢枝。
此联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赠友联。
蔡氏宗祠对联精选西山先生,三世劬学;中郎爱女,六岁知音。
上联典指宋·蔡元定事典。
下联典指东汉蔡琰,字文姬事典。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联林珍奇多趣事看联有多长古往今来,有许多对联都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然而终究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成都望江楼崇丽阁的对联,上下合共210字,亦属难得之作。
上联: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
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
最可怜花芯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著绿野香坟。
对此茫茫,百感交集。
笑憨蝴蝶,总贪送醉梦乡中。
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下联: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殉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
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写绮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
嗟予蹙蹙,四海无归。
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
且向危楼附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武昌黄鹤楼上亦有一副长联可与之匹敌,合共350字。
上联:跨蹬起层楼,既言费文韦曾来,施谓吕绍先到此,楚书失考,竟莫喻仿自何朝?试梯山遥穷郢塞,觉斯处者个台隍,只有祢衡作赋,崔颢作诗,千秋宛在。
迨后游踪宦迹,选胜凭临,极东连皖豫,西控荆襄,南枕长岳,北通中息,茫茫宇宙,胡往非过客遽户。
悬屋角檐牙,听几番铜乌铁马,涌浦帆挂楫,玩一回雪浪云涛,出数十百丈之巅,高陵翼轸,巍巍岳岳,梁栋重新,挽倒峡狂澜,赖诸公力回气运。
神仙浑是幻,又奚必肩头剑佩,丛里酒钱,岭际笛声,空中鹤影。
下联:蟠峰撑杰阁,都说辛氏炉伊始,哪指鲍明远弗传,晋史缺疑,究未闻见从谁乎?由战垒仰慕皇初,想当年许多人物,但云屈子离骚,曩熊遗泽,万古常昭。
其余劫霸图王,称威俄顷,任成灭黄弦,庄严广驾,共精组练,灵筑章华,落落豪雄,终归于苍烟夕照。
惟方城汉水,犹记得周葛召棠,便大别晴川,亦依然尧天舜日,偕亿群伦以步,登耸云霄,荡荡平平,搀抢净扫,睹丰功伟烈,贺而今曲奏平。
风月话无边,赏不尽郭外柳荫,亭前枣实,洲前草色,江上梅花。
然而此联,亦非极致,中国古今第一长联究竟有多少字呢?中国最长的对联,是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云舫所写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共1612字。
关于爱国的对联关于爱国的1、十年教训,君子成军,溯数千载祖雨宗风,再造英雄于越池;九世复仇,春秋之义,愿尔多士修鳞养爪,毋忘寇资满中原。
鉴赏:这副对联含义深刻,上联用典故暗示革命党人卧薪尝胆要报亡国之仇;下联勉励同志养精蓄锐,牢记血仇,随时准备推翻异族统治。
这副对联正是革命党起事之前,表面平静之中蕴含风雨的真实写照。
2、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头上,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鉴赏:这副对联是蔡锷将军在讨伐袁护国途中的感慨之作。
上联写雪山关雄峻高险,将军出征之壮烈。
下联写自己登高感受,表示对袁世凯等腰一切丑类的蔑视。
3、洋衣洋帽洋袜子,头发亦有洋气;卖国卖民卖祖宗,江山也快卖完。
鉴赏:这幅是革命烈士夏明翰超吗洋奴的对联。
上联讽刺了“假洋鬼子”彻头彻尾的一副奴才相;下联揭露了他们出卖祖国,出卖灵魂的丑恶行径。
4、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猪公狗公乌龟公,公道何在公理何存。
鉴赏:这幅是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嘲骂警察所的一幅对联。
上联揭露警察所内一片乌烟瘴气;下联是对他们的责问。
5、痛恨绿林兵,假称白日青天,黑暗沉沉埋赤子;克复黄安县,试着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鉴赏:这幅对联,上联痛斥国民党新军阀打着民国的旗号,实际上是一伙强盗;下联庆贺红军胜利攻克黄安县,表达了人民对红军的拥戴之情。
上下联共用十个颜色词,巧妙之极。
6、国破家亡,千古英雄千古恨;身歼名在,万年史记万年春。
鉴赏:这是钟明光烈士英勇就义前写下的自。
这幅对联对仗工稳而正气凛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为共和而牺牲的精神。
7、疾恶如仇,几跟硬骨擎天下;舍生取义,一颗头颅落“状元"。
鉴赏:这幅是革命烈士汤祥瑞临刑前,用鲜血写下的自挽联。
君子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
汤祥瑞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拼“几根硬骨”、“一颗头颅”,生有所值,死得其所。
表现了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8、松间明月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
著名对联赏析_楹联故事会之六、名联雅事下面是整理的著名对联故事,内容来自《楹联知识与赏析》第十章,楹联故事会的第六部分“名联雅事”,欢迎阅读。
名联雅事1.读书声与天下事这是明代学者、东林党首领之一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所题联语。
在中国楹联史上,这是一幅最著名的楹联之一。
无锡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后废。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
作者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学者称泾阳先生,明无锡(今属江苏)人。
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
后因违帝意,削籍归里。
与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学者闻风响附,形成集团,被称为东林党。
后来东林党被昏庸的政府镇压下去,顾宪成也因此死难。
顾有《顾端文公集》传世。
这副楹联以对读书致用的期望以及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切而被广泛传诵。
上联的风声和雨声既表示自然界中的风雨,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生动地描绘了当年东林党人在那风雨交加、国难深重的时代,坚持读书治学的情景,也表现了作者对于学子们学好知识以经世致用的期望。
下联中“家”、“国”、“天下”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作为读书人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也明确地指出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既要认真读书,还得关心时事,表达了东林党人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思想。
联语朴素无华,平中见奇。
全联将“声”和“事”有规律地五次重复相对,弥补了“读书”对“天下”的不工整;以“入耳”对“关心”,则工巧异常。
此联属于一字反复,上下联节奏点均平仄相对,无懈可击,别具匠心,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联。
后来,有许多仿照此联而作者,比如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小学对联校本课程教材小学对联课程技巧篇第一课:析字联清代文学家李调元以善对而闻名。
某日调任广东当学政,有一牧童故意在李经过的路上以三块石头垒成一座石桥。
李坐轿路经此地,石桥被轿夫踢倒,牧童责问轿夫,双方争吵不休。
李调元下轿调解。
牧童说:“你既是李大人,听说善于作对,小子出个上联请你对吧!”李调元欣然答应。
牧童念道:踢破磊桥三块石李调元想了好久,竟未能对出,只好约明天再来应对。
回家以后,冥思苦想,茶饭无心,妻子问其所以,他微微一笑,在纸上写了一个的“出”字,然后用剪刀一剪,剪成两个“山”字。
李调元恍然大悟。
于是次日一早即到约定地点,见到牧童,对出了下联:剪开出字两重山牧童哈哈大笑:“李大人,这下联恐是你夫人想出的吧?”李调元吃惊地问:“汝何以知之?”牧童答道:妇人常与针线、剪尺打交道,男子汉大丈夫则应将剪子换作斧头。
何不就将下联改为:劈开出路两重山李调元面红耳赤,但内心颇为佩服。
那牧童却又说:“我再出个对子你对吧!李大人是文人学士,饱读古文,会做文章,我就以此为题。
”说完,又念出一个上联:古文人做,做诗做赋做高官李调元觉得此联亦颇难对,只好再次回到家中,和众门客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下联:八刀心忿,忿世忿命忿穷途谁知李调元第二天向牧童念出下联,又被牧童取笑:这分明是个穷书生对出来的。
李大人是达官贵人,对出这样穷酸气的对子于身份不符。
不如改成:一大口吞,吞云吞雾吞江海这样才有气魄呢!李调元听了,不禁连连点头,称赞这牧童是个奇才……读一读: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
少水沙即现。
是土堤方成。
独生子女好。
只爱鱼羊鲜。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吾。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资料袋: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更妙。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少年蔡锷对联轶事
蔡锷,字松坡,辛亥革命著名领导人,中国近代军事家,
护国讨袁运动主要发起者。他既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又是
一位儒雅风流的文士,有关他少年时的对联轶事流传甚广。
一日,蔡锷到小镇去买笔墨纸张,店主很喜欢这个知书达
礼且又活泼的小童生,便逗他说:“小相公,看你像个知书
识礼的书生,我出一联给你对,你若对上了,今天你买东西
我不收你钱。”
蔡锷听后,觉得很新鲜,便回答说:“不妨试一试吧!”
“小书生三年有庆。”店主略作思考后吟出了上联。
“大老板四季发财。”蔡锷脱口而出,对出了下联。店主
听了,感到非常惊讶,随即欣喜地送给他一套文房四宝。
某天,蔡锷下河洗澡,把衣服挂在河边的柳树枝上,被当
地一位叫作樊雉的名士看到了,即以此为题,说出了一句上
联:“千年柳树作衣架。”
蔡锷在河中应声而对:“万里山河当澡盆。”樊雉听了,对
他的机敏与博大志向赞叹不已。
后来,蔡锷到城里去应“童子试”,他是骑在父亲的肩膀
上“骑马马”去的,主考的县官见此,出个上联要他对:“子
将父作马。”
蔡锷应声相对:“父望子成龙。”
县官听后连连夸奖道:“对得妙,对得妙!真乃神童啊!”
还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不料风筝落入了
太守的府衙院中,他和小伙伴们便去讨要风筝。太守出来,
要他对一副对联,才能还他风筝,说着念出了上联:“童子
六七人,无如尔狡。”
此上联明显带有侮辱蔡锷的意思,不过,蔡锷思索了一会
儿,便对出了下联:“太守二千石,唯有公……”说着,故
意卖关子,不说下文。太守催问下文。
蔡锷便说:“你如果还我风筝,我就说‘唯有公廉
’;你如果不还我风筝,我就说‘唯有公贪
’。”太守听了,赶紧把风筝还给了他们,他才不会为
了区区一只风筝摊上一个“贪”的名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