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参考书
- 格式:doc
- 大小:326.50 KB
- 文档页数:100
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参考书(新人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我们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了本教师教学用书,供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
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
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
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教科书中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习题参考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晶、王作民、李桢、吴海建、孙琳琳、张晓娟、宋锐等。
本书的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吴海建。
图稿绘制:李宏庆、张傲冰。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4年6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本章说明 (1)教学建议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5)第三节化学键 (6)教学资源 (8)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4)本章说明 (14)教学建议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7)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23)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31)教学资源 (36)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42)本章说明 (42)教学建议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43)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46)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48)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50)教学资源 (51)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59)本章说明 (59)教学建议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61)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64)教学资源 (67)第一障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说明一、教学目标1.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1.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反应前后物质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判断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2)实例断裂1 mol H—H键(H—H―→2H)吸收436 kJ能量,形成H—H和1 mol Cl—Cl形成H和Cl,能量有什么变化?数值吸收能量。
数值为(436+243)kJ。
2 mol H—Cl,能量有什么变化?数值为多少?在化学反应中,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即破坏旧化学键)需要吸收一定能量(E1)克服原子(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新化学键时,又要释放一定的能量(E2)。
E1>E2,反应吸收能量;E1<E2,反应释放能量。
升华2 计算公式利用化学键的能量变化计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ΔQ=Q(吸)-Q(放) Error![题组·冲关]题组 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导学号:30032034】A.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有热量释放出来B.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C.化学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D.在一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相等【解析】 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或旧键断裂吸收能量与新键形成放出能量的相对大小。
【答案】 A2.根据下面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释放能量B.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吸收能量过程(1):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和动力。
教材整理2 能源利用的三阶段[探究·升华][思考探究]探究 常见的吸热与放热反应实验探究(1)Error!(2)Error!(3)Error![认知升华]注意:有的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发生,例如煤的燃烧就是放热反应,但需【解析】 A项中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只能通过吸收能量才能实现;B项则恰好相反;C项中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但此过程是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项是放热反应。
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就叫做质量数。
[板书]一、原子结构(一)、质量数定义:符号:A计算式: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应用:用质量数表示某种原子[思考]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科学探究]:1、填写下表,总结A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质子数+中子数(A)相对原子质量F 10 18.998Na 12 22.990Al 14 26.982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2、原子形成离子之后构成原子的微粒哪些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质量数呢?[总结和比较]和中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
[随堂练习]:1、完成表格1符号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电子数12 12 1220 40 182、完成表2 A:质量数Z:质子数N:中子数带点微粒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的计算元素符号原子符号核电荷数中子数电子数1 0 11 1 11 2 16 6 66 8 6 [过渡]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表2中。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就各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板书](二)、核素和同位素核素:同位素:[思考与交流]:元素、核素、同位素的不同和联系。
在周期表中收入了112种元素,是不是就只有112种原子呢?2、Cl元素有两种天然同位素、。
⑴在形成的Cl2分子中,会有种不同的分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⑵从原子的组成看,原子的质量数均为整数,但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却是35.5,这是为什么?[回答]同位素有的是天然存在的,而且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各种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M=M1*n1%+ M2*n2%+…[简单介绍]同位素的用途。
区别概念[随堂练习] 1、有以下一些微粒:①② ③ ④ ⑤ 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和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为同位素的是 和 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等的是 和 、 和 。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
【特别提醒】 对于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由于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为一常数,即Δc=0 无意义 ,所以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反应速率。
[探究·升华]
[思考探究]
(g) 2NH
B(g)p
B(g)x B(g)x
B c 产生气泡由快到慢的顺序:C>B>A
二氧化锰,同时加热,产生氧气的快慢不同
【解析】 A中Mg、Al性质不同,在相同外界条件下反应速率不同;
B、C、D均为外因影响因素,增大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光照、加入催化剂均可使化学反应加快。
【答案】 A
2.在反应C(s)+CO 2(g)2CO(g)中,不可能使反应速率明显增大的措施是( )
A.增大压强B.升高温度
C.增大CO2的浓度D.增加碳的量
【解析】 增大压强、升高温度、增大CO2的浓度均能增大反应速率;增加固体的用量,因其浓度是常数,故反应速率不会增加,选D。
【答案】 D。
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5.3.2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含解析第2课时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课前自主预习一、硅1.物理性质晶体硅是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有脆性。
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2.化学性质(1)稳定性:常温下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只能与氟气(F2)、氢氟酸(HF)和强碱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Si+2F2===SiF4,Si+4HF===SiF4↑+2H2↑,Si+2NaOH+H2O===Na2SiO3+2H2↑。
(2)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硅能与一些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Si+2Cl2错误!SiCl4,Si+O2错误!SiO2,Si+C错误!SiC。
3.工业制法(1)制粗硅:SiO2+2C错误!Si(粗)+2CO↑;(2)粗硅提纯:Si+3HCl错误!SiHCl3+H2,SiHCl3+H2错误!Si +3HCl.4.用途(1)用做半导体材料,制造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
(2)制合金,如含硅4%的钢可制成变压器的铁芯,含硅15%的钢可制造耐酸设备等。
(3)制造光电池,将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二、二氧化硅1.硅元素的存在(1)存在在地壳中硅的含量为26。
3%,仅次于氧;主要以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因为硅是一种亲氧元素。
(2)原子结构硅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有4个电子,反应中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得到电子,能形成+4价的化合物。
2.二氧化硅(1)存在SiO2的存在形态有结晶形和无定形两大类,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是结晶的二氧化硅。
(2)结构SiO2晶体是由Si和O按原子数之比为12的比例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每个硅原子周围结合4个O原子,每个O周围结合2个Si原子。
(3)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溶解性:不溶于水。
(4)化学性质(5)用途①沙子是基本的建筑材料。
②纯净的SiO2是现代光学及光纤制品的基本原料,可以制作光导纤维。
课时2 苯1.会写苯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知道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重点)2.知道苯能够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并会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苯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苯的组成和结构1.发现苯是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的,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来自于煤。
2.组成与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比例模型C6H6(1)分子构型: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分子中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共面。
(2)化学键: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4.芳香烃是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一类碳氢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苯环的化合物。
其中芳香烃属于芳香化合物。
教材整理2苯的性质1.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毒性 在水中的溶解性 熔、沸点 密度(与水相比)无色 液体 特殊气味 有毒不溶于水 较低 比水小 2.苯的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①不能(填“能”或“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燃烧现象:火焰明亮并带有浓烟。
化学方程式:2C 6H 6+15O 2――→点燃12CO 2+6H 2O 。
(2)取代反应①苯的溴代——生成溴苯化学方程式:。
②硝化反应——生成硝基苯反应温度:保持在50~60 ℃。
化学方程式:。
(3)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化学方程式:。
[探究·升华][思考探究]探究 苯的分子结构及其性质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少量溴水,充分振荡。
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少量酸性KMnO 4溶液,充分振荡。
请思考探究(1)实验1中现象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提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为橙红色,下层几乎为无色,说明苯分子结构中不含,苯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的小。
(2)实验2中现象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提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仍为紫色,说明苯分子中不含,苯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的小。
(3)苯的分子结构用或表示,哪种更科学?【提示】(4)与是同一物质吗?说明什么?【提示】是同一物质,说明中的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独特键。
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8.2 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含解析第二节化学品的合理使用课前自主预习一、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1.化肥的安全使用化肥能有效地补充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在使用化肥之前,应了解各种化肥的成分及其化学性质,防止因化肥的不合理混用导致肥效降低。
如将草木灰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2.农药的安全使用有机磷农药与有机氯农药相比较,虽然都有剧毒,但是有机磷农药比较容易分解,在环境中残留时间短。
为防止农药中毒,通常可以采取的措施:(1)做好农药的保管工作。
(2)喷洒农药时注意个人安全的防护.(3)不要采摘和食用刚喷洒过农药的果实和蔬菜.(4)洗涤瓜果时可将其放在水中浸泡几分钟除去残留的农药。
(5)若发生农药中毒,应立即清除毒物并送医院治疗。
二、人工合成药物1.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2)制备(3)功效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可防止心脏病发作,减缓老年人视力衰退和提高免疫功能等。
(4)不良反应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水杨酸反应等。
出现水杨酸反应是中毒的表现,应立即停药,并静脉滴注NaHCO3溶液。
2.抗酸药(1)功效中和胃里过多的盐酸,缓解胃部不适.(2)种类及作用原理3.青蒿素(1)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青蒿素类药物的分子结构4.长效缓释药物缓释药物可以减少每天吃药的次数,方便了人们的药物使用。
制造缓释药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改变药物的剂型,如用高分子同药物混合,制成黏结性很强的片剂或微胶囊,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缓慢释放;或者将生物活性基因嫁接到高分子的基体上制成高分子药物。
例如,将阿司匹林与聚甲基丙烯酸连接起来,得到的缓释阿司匹林可作为抗血栓长效药。
三、合理用药1.不能滥用药物大部分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滥用,滥用药物主要是指非法获得及使用受管制药物、无医生处方长期服用安眠药或镇静剂、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服用毒品等。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参考书籍(整理版)人教版_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参考书籍(整理版)一、前言本教学参考书籍整理版是根据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程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编写而成。
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化学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籍供教师选择使用。
二、书籍推荐以下是一些适合作为教学参考的书籍,供教师参考:1.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程指导教材》- 该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内容覆盖了必修二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并附有详细的教学指导和题解析。
适合作为教师备课和学生复的参考书。
2.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参考书》- 这本参考书是专为教师编写的,内容简洁清晰,重点突出。
其中包含了许多教学案例和实验指导,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授课活动。
3. 《高中化学练与测试题集》- 这本题集包含了大量的练题和测试题,覆盖了必修二课程的各个知识点。
适合作为教师课堂练和学生自主复的辅助材料。
4. 《高中化学课外拓展读物》- 这种类型的书籍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知识的应用,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拓展读物,推荐给学生阅读。
三、参考网站除了书籍之外,以下是一些可以作为教学参考的网站:四、总结本教学参考书籍整理版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参考书籍和网站,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高中化学必修二课程的教学工作。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考材料,并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同时,也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教师共享平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以上仅为个人意见和建议,具体使用与否请教师自行决定。
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8.3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含解析第三节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课前自主预习一、化学与环境保护1.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2.工业三废指的是废气、废水、废渣。
3.除了自然因素,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及其携带的颗粒物。
这些污染物在太阳辐射等因素作用下,经过复杂变化形成次生污染物(如图),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会造成酸雨、雾霾、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现象。
4.污水的处理方法(1)污水的处理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例如,加入硫酸亚铁、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混凝剂,可使污水中的细小悬浮物等聚集成较大的颗粒,然后经沉淀、过滤除去。
对其他溶解在水中的污染物,则要根据其化学性质采用中和法、氧化还原法和沉淀法等进行处理.(2)污水处理的步骤一级处理通常采用物理方法,即用格栅间、沉淀池等除去污水中不溶解的污染物。
经过一级处理后的水一般达不到排放标准,所以通常将一级处理作为预处理。
二级处理采用生物方法(又称微生物法)及某些化学方法,除去水中的可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物。
经过二级处理后的水一般可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主要采用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和反渗透法等,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和净化。
经过三级处理后的水可用于绿化和景观用水等。
5.固体废物的处理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的处理应遵循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原则,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回收利用这两个重要目的。
二、绿色化学1.绿色化学绿色化学也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思想就是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和做法,利用化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减少或消除产品在生产和应用中涉及的有害化学物质,实现从源头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如图)。
2.原子经济性反应和原子利用率(1)简单而言,化学反应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新人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我们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了本教师教学用书,供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
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
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
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教科书中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习题参考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晶、王作民、李桢、吴海建、孙琳琳、张晓娟、宋锐等。
本书的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吴海建。
图稿绘制:李宏庆、张傲冰。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4年6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本章说明 (1)教学建议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5)第三节化学键 (6)教学资源 (8)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4)本章说明 (14)教学建议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7)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23)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31)教学资源 (36)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42)本章说明 (42)教学建议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43)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46)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48)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50)教学资源 (51)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59)本章说明 (59)教学建议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61)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64)教学资源 (67)第一障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说明一、教学目标1.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3.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认识元素周期律。
4.认识化学键的涵义,通过实例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二、内容分析1.地位和功能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这部分知识既是化学2(必修)的内容,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根据课程标准,有关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教学要求,作为必修模块中的内容,比较简单、基础,较系统地知识将在选修模块中安排。
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是直接给出了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简单规律。
较系统的知识将在选修模块中继续学习。
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
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介绍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
将元素性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
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以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化学键的涵义。
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史实来引入和解释,使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注:教科书章图中选用的原子球塔,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西北,为该市标志性建筑之一。
3.内容结构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第二节以周期表的横向结构为线索,先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介绍化学键。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的知识,以及化合物的形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课时建议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 课时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3 课时第三节化学键 3 课时复习和机动 2 课时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教学设计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本节教学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采用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关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流程:查找资料(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 实践活动汇报→讲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元素周期表→ 小结。
说明:实践活动(课前预习)──分小组查找关于元素周期表发展史的相关资料,制作成幻灯片或资料卡片等。
讲授──可采取制成Flash动画形式,每一版块点击出现,增加周期表结构的动感,加深记忆。
课堂开放性训练──以小组为单位竞赛,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多种类型的元素周期表(如从密度、放射性等角度)。
评价方式──优秀成果以墙报形式展出,进行相互交流并评价。
2.关于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理论探究(碱金属及卤素原子结构特点、规律)→实验探究(碱金属及卤素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得出结论。
说明:问题创设──(1)元素周期表中为什么把锂、钠、钾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2)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有什么关系呢?碱金属及卤素的原子结构有关资料以学案形式下发或课上以投影形式呈现。
理论探究──比较、归纳、抽象。
实验探究──事先可下发实验预习提纲,实验可设计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具体见活动建议。
3.关于核素内容的教学设计(第3课时)教学流程:介绍前沿科学→提出问题→事例分析→得出概念→概念辨析→应用→课堂练习→开放性作业。
说明:问题创设──考古(146C)、氢弹(21H,31H)的制造等。
内容呈现──氢、碳、铀同位素资料卡片、幻灯。
方法手段──比较、类比、抽象。
评价反馈──多媒体呈现形成性练习题、同步测试等;查阅同位素在能源、医疗、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以读书报告会形式进行交流。
二、活动建议【科学探究】钾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可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而钾与水的反应,钾块不要取太大,以免发生危险,此实验最好由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实验1-1】教材中此实验是分步进行,饱和氯水会挥发出氯气造成污染。
可尝试改进设计实验如下,操作方便,对比性强,现象明显,且无有毒气体逸出。
(1)实验装置(如图1-1)。
(2)实验操作:① 向U形管中加入约2 g高锰酸钾粉末;取一根5 mm×150 mm的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在图1-1所示实验装置中的“4、5、6”处贴上滤纸小旗,分别滴3滴淀粉KI溶液、饱和KI溶液、溴化钠溶液(从上到下)。
另取一同样的玻璃管,两端各塞入一小团脱脂棉,在1和2处脱脂棉上分别滴入淀粉KI溶液和饱和NaBr溶液,并在两端分别接一橡皮管(带夹子);在3处装入吸有NaOH溶液的脱脂棉。
按图1-1的装置连接。
② 滴加浓盐酸,即可看到有黄绿色的氯气产生,与小旗接触后,由下至上依次出现:蓝色、紫黑色、红棕色。
打开1、2处的夹子,当氯气恰好上升到2位置,保持一会儿即夹住2处,不使氯气上升。
③ 取下上节玻璃管,在2处微微加热,即看到红棕色的溴上升到1处,此时有蓝色出现。
三、问题交流【思考与交流】教材中关于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探究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性质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得失电子的能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的趋势,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学习下一节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
四、习题参考4.(1)(2)甲与乙:C+O2CO2乙与丙:2Na+O2Na2O2乙与丁:4Al+3O22Al2O35.不可以,113种元素并不等于只有113种原子,原子的种类实际上多于113种。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此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所以,学好元素周期律是十分重要的。
本节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本节教学难点: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周期律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教学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应当体现出教材本身逻辑系统的要求;要重视理论推理,借助实验和事实分析,应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一般为:提出课题→列出理论研究的要点→应用实验或资料,分析阐述以得出规律性结论→结合新的事实,检验、应用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