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学具体程序设计(ppt 23页)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23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卢龙职教中心田秀珍错账更正法教学设计本次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把会计中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错账更正问题单独列出来,尤其是红字更正法,涉及凭证、账簿等多项问题的实践,讲解起来相对困难,利用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看着屏幕展开分析讨论。
通过“问题驱动、启发教学、赏识教学、实例演示,讲练结合”等方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把握教材知识,培养其表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科学严谨的职业品质。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1.使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
2.教学内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错账更正法”是教材第五章第四节的主要内容,它阐述了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可能发生的错账进行更正,以达到规范、合规的目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等知识与技能。
但实践中难免会出错,学生会比较茫然,不知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规范地去更正错误,在此基础上学习错账更正法,可以说适时、适势,学生也会更加有学习的积极性并主动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学习目标分析由于日常业务活动中业务繁杂,实践操作比较困难,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错账更正。
故此本次课所要达到的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如何查找错账并运用正确的错账更正方法规范操作,达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会计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体会发现的乐趣,从而感受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大胆探索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特点,确立本节课的重点是红字更正法的方法与步骤。
难点是动手操作中的凭证及账簿的更正。
二、教学方法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1.教学对象是一年级新生,对会计有了初步的认识,已学习了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登记,但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错误却不知所措,故此学习此内容正当时。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基础会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会计凭证的编制和账簿的填写方法,了解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通过简单介绍会计的概念和作用,引发学生对会计的兴趣。
例如:“大家知道会计是什么吗?为什么会计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呢?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2.知识讲解(40分钟)a.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通过PPT讲解,结合实例和图表,引导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如会计恒等式、会计等式、会计实体等。
b.会计凭证的编制:讲解会计凭证的种类、编制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编制不同种类的会计凭证。
c.账簿的填写方法:讲解不同的账簿种类、填写方式和记录要求,并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填写常见的账簿。
3.练习与巩固(30分钟)a.小组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份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会计凭证编制账簿,并填写相关知识点的题目。
b.集体讨论和答疑:每组报告答案和解题思路,整理汇总学生的错误和疑问,进行集体讨论和答疑,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拓展与应用(40分钟)a.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讲解财务报表的种类、内容和基本分析方法,如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过程。
b.实际操作: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给每组分配一份企业的财务报表,要求学生根据报表进行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
5.总结与反馈(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反馈学生的表现和提出改进意见。
三、教学资源及方法:1.PPT:用于知识讲解和案例分析的展示。
2.练习题及答案:用于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基础会计授课教案》课件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1.2 授课对象:经济管理专业大一学生1.3 授课教师:[姓名]1.4 授课日期:[具体日期]1.5 授课时长:45分钟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和目标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会计科目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2.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进行会计分录能够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能够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会计兴趣和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三、教学内容3.1 第一部分:会计基本概念会计的定义会计的职能和目标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3.2 第二部分: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会计要素的概念和分类会计等式的含义和应用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3.3 第三部分:会计科目和账户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分类账户的设置和运用会计分录的概念和编制方法3.4 第四部分: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通过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4.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会计案例,使学生了解会计核算的实际应用4.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4 实践操作法:通过模拟会计核算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五、教学评估5.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会计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5.2 课后作业: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掌握情况5.3 模拟核算操作:通过操作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5.4 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六、教学准备6.1 教材:《基础会计学》6.2 课件:制作涵盖所有教学内容的课件6.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会计案例资料6.4 会计模拟核算工具:准备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模拟核算工具6.5 投影仪和电脑:确保课件能够正常展示七、教学过程7.1 导入:通过一个小案例引入会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7.2 讲解:按照教案内容,逐节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7.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会计案例,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的实际应用7.4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7.5 实践操作: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会计模拟核算操作八、教学反思8.1 总结教学效果:在课后反思本次授课的内容、方法和学生的反应8.2 分析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8.3 调整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反思,对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九、课后作业9.1 布置作业:根据授课内容,布置相关会计核算操作的作业9.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十、课程进度安排10.1 第一周: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职能10.2 第二周: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10.3 第三周:讲解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10.4 第四周: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10.5 第五周:实践操作,进行会计模拟核算十一、教学拓展11.1 附加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基础会计的附加材料,以加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