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4.1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分)C2.(3分)D3.(3分)B4.(3分)C5. (6分)答案要点:①创新了考古发掘研究模式,多个研究团队,多学科合作,攻克考古难题,推进考古学发展。
②展馆和媒体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文化视角讲好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让考古更贴近群众,更好地宣传中华文化。
③专古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实物遗存反映出古蜀文明与多地区古代文明有深刻练习。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见证。
[评分参考]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司。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6. (3分)D7.(3分)A8.(3分)C9.(3分)D10. (6分)答案要点;①思想深刻是文章之美的根源,立言是为了明道,文章的内容与形式都应服务于社会教化。
②写文章贵在独创,文章的内容与形式都应力求新意。
,文质相宜。
[评分参考]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11. (3分)D 12. (3分)B13.(6分)参考答案:①甘棠构建了优美深远的意境。
词中描写珠滩上甘棠绿荫成盖,春意盎然的美景,寓指成都在赵抃的治理下一派安乐和稳,传达出对赵抃为官政绩的赞美。
②写甘棠又是化用了《诗经·召南·甘集》所寄寓的召公为政的典故。
寓指赵抃如召公一样善治一方,也如召公一样受百姓爱戴,百姓在他即将离任时满怀不含与留恋,表达了作者对赵抃这一理想官员形象的推崇,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向往天下清平的政治理想。
用典丰富了词作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含蓄典雅又意味深远。
[评分参考]①2分,②4分。
意思对即可。
14. (8分)(1)可以怨《小雅》怨诽而不乱(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3)翠峰如簇澄江一道月分明(4)正梳妆今已亭亭如盖矣[评分参考]每空1分。
有错别字、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该空不得分。
15. (10分)(1)(4分)答案示例:①有恩的,死里逃生:贾巧姐因母亲曾接济过刘姥姥,在贾府败落后被刘姥姥搭救。
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级联考(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美育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美育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有着内在关联性。
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道德情操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美立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的悠久传统。
20世纪初,蔡元培、王国维等有识之士将席勒的“美育”译介到中国时,希望“以美育代宗教”来唤醒民众,而中华民族本就有美育传统。
蔡元培讲到我国古代教育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时,认为“盖自数以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
王国维认为,孔子育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并且“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
新时代美育连接历史与现在、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教育、体验与创造,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力量。
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新时代美育厚植人们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激励人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汇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美育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他们的精神追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审美体验的追求等,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育无疑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能够极大地提升人们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人们追求美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人们追求美创造了先进手段。
人们对美的追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实现好、发展好人们对美的追求,助力提升人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4江苏七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徐州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2024.03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共同善”字面意思指“共同具有的好的事物或品德”。
“共同”的意思是“属于大家的,彼此都具有的,大家一起做的”;而“善”笼统地说有“善物”和“善德”两重含义。
但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哲学的概念,“共同善”理论的内涵比较复杂。
对于何谓“共同体的道德”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共同善”理论。
在西方思想史的脉络中,“共同善”理论的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这一共同体视为政治主体,认为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
罗马时期的西塞罗主张,“国家就是共同体,‘共善’是国家的目标,也是共同体的原则”。
在西方思想史中,“共同善”理论似乎是他们的专利。
其实,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有另一种将个人意志与共同体意志视为一个有机体的“共同善”理论。
春秋战国之交的墨子的“尚同”思想就较为典型,“尚同”思想的要义就是,如果“一同天下之义”,那么整个社会就可以实现和平,至臻和谐。
战国初期,天下大乱。
墨子认为,乱的根本原因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义是正确的,别人的义是不正确的,彼此纷争不断。
崇明区2023~2024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1.(1)无之以为用(2)背绳墨以追曲兮(3)王羲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1)丙请尽情回忆青春往事评分说明:改例解决“请珍惜机会”的不得体意味即可。
(2)A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6分)3.重大转变或影响总是有关键人物推动4.C5.A6.以反问语句增强辩驳语气,增加论证力度,突出对“常识解释事件”的否定;以绝对化表述突出反驳的气势,给予错误观点不容置辩的否定。
如“根本谈不上”给错误观点斩钉截铁的否定、“自然全是”“自然全不是”的概述绝对而典型,突出以常识解释事件的荒谬、“总是觉得”“简直是”的表述突出了这种解释带来的迷惑性,进而引发思考,强化论证的针对性。
评分说明:论述语言特点“反问语气”“绝对化表述”,1点1分;具体分析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7.参考示例一:我不赞同。
首先,本文对社会学家理解世界的前提有所界定,是“直观常识”,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并通过典型案例中的相关研究验证多个直观常识存在的认识偏差,有针对地论述这类“常识”在理解复杂世界方面的问题;最后再以常识善于事后“解释”事件,导致其预测未来的错觉,突出其不可信。
因此,我不赞同论证缺乏说服力的观点。
参考示例二:我觉得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
本文尽管对常见的“常识”带来的认知偏差进行论述,但仅仅是不完全归纳,并不能否认依然存在给社会学认识带来作用的“常识”。
同时,文章过度强调自然科学实验和数据统计的方法的作用,但是,对其与社会科学的一致性、适切性方面并未论及。
评分说明:评价1分,仅作评价无分析不给分;围绕观点的理由分析,1点2分分。
给满5分为止。
理由角度参考:“常识”的界定、概念界定与观点间关系分析、论证的层次逻辑等。
(二)(16分)8. 本文选取农夫雅各布一家丢失鸡蛋最终抓住盗窃者的小事展开叙述,通过叙述逐步呈现雅各布一家以及哈特利一家的贫穷,由此反映对美国经济危机背景下艰难时世的反思;围绕故事展开,借助看报纸、插叙往事等方式,丰富对人物的塑造,突出了人物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由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工人、农民阶层的悲惨遭遇;文中埃德娜对哈特利甚至子女的刻薄、哈特利的高傲以及家人面对杀死狗时的冷漠刻画等,均深刻地揭示出艰难时世对人性的扭曲。
2024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2024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2024.2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果想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就会去观察一大堆白色天鹅;当你看到无数天鹅都是白色的,会觉得这个假说似乎很合理。
从“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推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推论方式就是归纳法。
演绎法则是跟归纳法很不一样的逻辑论证: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便必定为真。
举个例子,“所有人终究会死”与“苏格拉底是人”两个前提(大前提与小前提)都为真,据此得到的结论“苏格拉底终完会死”是合理的。
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出特殊”,而归纳法则是“从特殊推出一般”,从一组观察资料来论证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就算你进行再多观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普遍化主张。
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鹅出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就会被证伪。
许多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说。
如果像他们一样认为科学进步是靠着归纳法,那么你就必须面对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
科学怎么能以如此不可靠的推论方式为基础呢?波普尔则干净利落地避开了这个问题。
根据他的说法,科学不是靠归纳。
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警如“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
科学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办法来测试假说。
在上面的例子中,便要去找一大堆不同种类的气体来加热。
但测试并不是要找出证据来支持假说,而是观察这个假说能否经得起种种证伪的尝试。
只要有一种气体被加热的时候没有膨胀,就足以破坏“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的假说。
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
科学的进步是因为科学家从错误中学习。
观察到一大堆加热时确实会膨胀的气体,不会带给我们知识,或许只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假说多一点信心。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谪仙”李白那“奇之又奇”的《蜀道难》,以其无穷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去索解与寻味。
明人沈周另辟蹊径,以点线、色彩、构图、布局等手段,将自我对《蜀道难》的理解与认识外化为图像,创作设色山水画《蜀道难图》,实现该诗由“文字阐释”向“图像呈现”的形态嬗变,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沈周《蜀道难图》,纸本设色,立轴,上方行书李白《蜀道难》,款署“弘治己酉秋七月廿日画并书,长洲沈周”。
图画展现蜀道行旅景象:下方一水两岸,左右苍松红枫,高耸挺拔,怪石嶙峋,巉岩欲坠,三人骑驴过栈桥,左下绘依崖横梁立柱木栈,一红衣人骑驴行其上,道旁开阔处设有脚店,数人饮食休息于其中,一童仆店外饲驴;中部一峰特立突兀,苍松丹枫虬曲旁逸,右后为一驿馆,掩映于山间,一着红衣者依楼凭栏凝望,若有所思,左前栈桥凌驾深溪,二旅人骑驴行其上;上方连绵峰峦高耸入云,夹道松枫倒挂绝壁,山间窄径碥道,蜿蜒直通关隘,关楼踞险道而展旌旗,一白衣人立于关前,飞瀑砯崖转石,让人似闻万壑雷声。
总体看来,此画构图严谨,布局缜密,用笔沉稳,以“粗沈”之风展示出创作主体对诗意的理解、自然的阐释和自我精神的呈现,几可谓“神品”。
李白的《蜀道难》与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却均凝聚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为其艺术意旨“凝固”与“外化”的具象符号。
然而,两者的载体在本质上却有所区别: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其抽象凝练的特性使其能够展现动态的叙述流程,甚至超越视觉限制,深入揭示和表达情感意旨;而画作则依赖于视觉的直观呈现与接收,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将主体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静态瞬间之中。
正是这种媒介的差异性,导致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本试卷共8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豫园灯会里看“一夜鱼龙舞”商场里随处可见龙主题装饰,上海图书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纷纷推出寻“龙”活动……甲辰龙年将至,人们身边的“龙”含量达到了顶峰。
虽然每年生肖都是农历新年的重头戏,但在中国,民众对“龙”的热情远远超出其他生肖,这是为什么呢?“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龙是神物,其他都是普通的生物。
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龙是民族的图腾,是我们的精神象征。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田兆元教授表示,中国人对龙的喜爱包含着崇拜之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绝大多数都是现实中存在的生物,只有龙是想象出来的神灵。
如果进一步细究,龙是多种动物的“融合体”。
在众多说法中,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龙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形成于图腾合并。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著名学者闻一多,他在1940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形,他认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龙这一神圣的形象蕴涵着中华民族发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等含义,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标志性图案。
后来,“龙”成了帝王的符瑞和标志,许多帝王的出生都与龙有关。
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龙文化不仅是各民族统治者的符号,各族人民也以龙为吉祥符号。
如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史诗与民俗故事中,龙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叙事与信仰对象。
也因此,龙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符号。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试卷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303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3分)C 2.(3分)B 3.(3分)B 4.(3分)A5.(6分)答案要点:①有助于传播积极主流的价值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教育;②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有助于回归中国本体和建立中国话语,塑造文化自信。
说明: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如有其它答案,合乎文意,言之成理,亦可。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6.D(3分)7.C(3分)8.B(3分)9.(3分)参考答案:现在凭借个人的困窘与显达,就想要评判天道是否存在,糊涂啊(太糊涂了)!评分参考:“穷通”“质”两点各1分;句意通达,1分。
10.(6分)答案要点:①天与人各有所胜:天道胜在化育万物保证生长,人道胜在制定法令治理万物;②天与人互相影响:天为人类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人发挥才智弥补上天的不足;③天与人互不主宰:天不会决定人世的治乱兴衰,人改变不了天时季节的轮转。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11.(3分)C 12.(3分)D13.(6分)参考答案:从作品文字来看,辛弃疾和陶渊明在三个方面有相似处:①“曾识”“梦中一见”,都是离开仕途,选择隐居;②“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都是看淡功名,不慕富贵;③“应别有,归来意”“甚东山何事”,退隐之中,内心仍然有所期待。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023.3 第1页(共4页)14.(8分)(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评分参考:每空1分,多字、少字或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
15.(10分)(1)(4分)参考答案:①“知”读一声时,句意:这是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啊。
张掖市2022—2023学年第一次全市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表现在地理距离和血缘关系上”错误。
由原文“与人伦秩序上所存在的‘差序格局’相一致,在地理上也存在着以与王畿的距离远近所确立起来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差等性结构”可知,选项以偏概全,这种差等性不仅表现在地理距离和血缘关系上,也表现在权利义务关系上等。
故选B。
2.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及其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错误。
文章并未论述天下观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故选A。
3.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中亚和印度等地区”错误。
由原文“限于先秦时期的古人对于‘世界’地理的认识,天下往往与‘中国’重合,有时候也包括围绕着‘中国’的‘四夷’”可知,先秦文献中地理上的“天下”并不包括中亚和印度等地区。
C.“夷夏观念是由于中原民族和周边民族的生物性差异而形成的”错误,于文无据。
D.“由于地理的距离导致教化存在先后”错误。
由原文“强调夷夏是从教化的‘次序’即基于地理上的远近,先近而后远;基于血缘上的远近,先亲亲,后一般”可知,“内外”还指血缘关系上的远近造成教化的先后次序。
故选B。
4.C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冰雪运动相关品类商品成为热销产品”错。
材料三说的是“冰雪运动相关品类的商品成为春节热销产品”,可见,选项中少了“春节”一词;“实现价格上涨和销量增加”错。
原文是“滑雪圈、冰刀鞋、滑雪服等运动装备销量同比增长两倍以上。
“冷资源”催生“热经济”,国内各大雪场总销量较去年翻番、冰雪、滑雪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近40%”,可见,原文只是说销量增加,并没有说价格上涨。
故选C。
5.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尤其重视‘绿色办奥’”错。
材料一说的是“‘绿色办奥’让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可见,原文说的是“绿色办奥”让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并没有说尤其重视“绿色办奥”。
高三语文试卷(三) 第 1 页 共 3 页
高三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B(A目眩xuàn,C宁nìng愿,D草窠kē棕榈lǘ)
2.A(B百尺竿头,C沧海、缉拿,D提拔)
3.C(A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B鸡零狗碎:比喻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片段,也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事物。
C吃独食:有东西自己一个人吃,不给别人;比喻独占利益,不让别人分享。
D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4.D(A不合逻辑或搭配不当,李白、杜甫等唐朝诗人的诗歌选本)B成分残缺,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 两面对一面,句式杂糅,去掉“所在”二字)
5. A(B“幽雅而内敛”后的逗号改分号,C问号改逗号,D句号在引号里面)
6. 醉倒在青石板上的是“史湘云”,不是“香菱”。
7.C(C项“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为无中生有,A、B两项在第二段有相关落
脚点,D项信息在第三段。)
8.D (根据第四段中“五条标准……过了头”“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
来综合考察……是有裨益的”等信息可以作答。)
9.C (C项强加因果,“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是“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
的标准,文中是借以说明“五字标准”“难以使人认可”。)
10.B
原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
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
子·天论》
译文:大自然的运行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不因为尧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为桀的
灭亡而灭亡。用正确的社会政治措施适应它就有吉祥,用错误的社会政治措施违背它就
有灾祸。加强农业生产,节约开支,天时就不会使人贫困;衣食充足,按天时变化活动,
天时就不会使人生病;遵循自然规律行动没有差错,天时就不会加祸于人。
11.A“遗”应为“寄、送(信)”的意思。
12.D(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提宾的标志; B.介词,因为/介词,
在; 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被; D.介词,表对象,替,
给。)
13.(1)我哥哥子瞻(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
了,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要点:徙、讳、游、相闻)
(2)(我)遗憾他不听从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
到惊异。(要点:恨、用、奇、行)
(3)我(当时)正住在南方,和蛮夷生活在一起,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要点:
方、盖、终、焉)
【译文】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名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少时跟随士大夫读书,年老时
高三语文试卷(三) 第 2 页 共 3 页
担任乡里村学的老师。巢谷幼年跟随父亲学习,虽然人很质朴,却也博学多才。进京参
加科举考试,看见参加武举科考的人,很羡慕。巢谷一向力气很大,就放弃原来所学的,
置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学成,但却没有考中武科。
后来我入朝为官,巢谷在家乡谋生,两人不曾见面。绍圣年初,我(苏辙)因为获
罪被罢免住在筠州,然后从筠州搬到雷州,再搬到循州。我哥哥子瞻(苏轼)也从惠州
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只有巢谷在
眉山扬言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
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
相见,虽死而无憾了。”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
相对而哭,然后说平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满意。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
而多病,已经不是当日的那个元修了。他还要去海南见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
他说:“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子瞻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
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留不住他,再看看他包里,只有数十钱了。
我虽然也很穷,还是凑了点钱给他作为路费。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包逃
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州,很快就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
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以前赵襄子被困于晋阳,智伯率领魏、韩军队用决堤放水的方法围困他。城内水深
到要把锅吊起来才可以生火,彼此交换孩子来煮了吃。群臣都散慢了,只有高恭没有忘
记礼数。后来赵襄子采用了张孟谈的计策解了三国的围困,论功行赏时,高恭排在首位。
张孟谈说:“晋阳之难,高恭没有一点功劳,为什么以他为先?”襄子说:“因为当时大
臣们都散慢了,只有他没有忘记君臣之礼,所以我把他排在首位。”巢谷对朋友的义气,
实在比得上高恭,只可惜他没碰上襄子,而只是遇到了存宝和我们兄弟。我(当时)正
住在南方,和蛮夷生活在一起,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
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我听说他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只能为他立
传,改天交给巢蒙。
14.(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
“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
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
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
甘心,可谓传神之笔,而“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
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
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
15.(1)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高三语文试卷(三) 第 3 页 共 3 页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6.①概括了中原的特点:厚重感,苍茫②总领了全文并点题
17.因为从石碑上能品味出碑文深处丰富而深沉的内涵;看出旧日创造的美丽辉煌
的闪烁;领悟上苍的一点暗喻,一点象征,一点意趣。
18.(1)三个方面:①郊外景象:原野上耕作的农夫和短促的城堞。②历史留下的
文化积淀。③黄河。④寒月下的中原(2)视觉看到的是中原的表象,而它深沉文化积淀
所带来的苍茫感,必须用思想去领略,用心灵去感悟。
19.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