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与眷顾_伍子胥悲剧命运的文化阐释
- 格式:pdf
- 大小:265.82 KB
- 文档页数:5
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冯至一城父城父,这座在方城外新建筑的边城,三年来无人过问,自己也仿佛失却了重心,无时不在空中飘浮着,不论走出哪一方向的城门,放眼望去,只是黄色的平原,无边无际,从远方传不来一点消息。
天天早晨醒来,横在人人心头的,总是那两件事:太子建的出奔和伍奢的被囚。
但这只从面貌上举动上彼此感到,却没有一个人有勇气提出来谈讲。
居民中,有的是从陈国蔡国归化来的,有的是从江边迁徙来的,最初无非是梦想着新城的繁荣,而今,这个梦却逐渐疏淡了,都露出几分悔意。
他们有如一团渐渐干松了的泥土,只等着一阵狂风,把他们吹散。
伍尚和子胥,兄弟二人,天天坐在家里,只听着小小的一座城充满了切切的私语,其中的含意模糊得像是雾里的花:在江边的方言里,人们怀想起金黄的橙桔,池沼里生长着宁静的花叶,走到山谷里去到处都是兰蕙芳草;陈蔡的方言却含满流离转徙的愁苦,祖国虽然暂时恢复了,也不肯回去,本想在这里生下根,得到安息,现在这个入地未深的根又起始动摇了,安息从哪里能得到呢?总之,在这不实在的,恍恍忽忽的城里,人人都在思念故乡,不想继续住下去,又没有什么打算。
这兄弟二人,在愁苦对坐时,也没有多少话可说,他们若是回想起他们的幼年,便觉得自己是从肥沃的原野里生长出来的两棵树,如今被移植在一个窄小贫瘠的盆子里,他们若想继续生长,只有希望这个盆子的破裂。
所以在长昼,在深夜,二人静默了许久之后,弟弟有时从心里迸出一句简短的话来:“这状况,怎样支持下去呢?”他一边说一边望着那只没有系上弦的弓,死蛇一般在壁上挂着,眼里几乎要淌出泪来。
这时,焦躁与忍耐在他的身内交战,仇恨在他的血里滋养着。
父亲囚系在郢城,太子建流亡在郑宋,——兄弟二人和这座城完全被人忘却了。
他们想象中的郢城,现在一定还承袭着灵王的遗风,仰仗江南采伐不尽的森林,在那里大兴土木。
左一片宫殿,右一座台阁,新发迹的人们在那崭新的建筑里作孽。
既无人想到祖先在往日坐着柴木的车、穿着蓝缕不能蔽体的衣服,跋涉在荆山的草莽里的那种艰苦的精神,也无人怀念起后来并吞汉川诸小邦,西御巴人,北伐陆浑,问鼎中原的那种雄浑的气魄。
《伍子胥》:“决断”中的不倦前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关键词:伍子胥决断自在与自为存在之思摘要:《伍子胥》具有的存在主义色彩可以理解为一种“决断”思想。
作品借助于伍子胥在审美、伦理、宗教等人生状态中的不断“决断”与转换,将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转化为现代生存价值的探求过程,体现出存在之思。
创作于1940年代的小说《伍子胥》是著名诗人冯至的代表作品①,由于艺术价值的“独特、超前、个人性”曾被钱理群先生誉为“不可重复的绝唱”②。
作品具有的存在主义色彩,诠释了存在主义的“决断”观念,表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于生存问题的独特思考。
“决断”是存在主义的重要思想,主要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和意义的自由选择与决定,“本然的自我存在只有通过自由的无条件的决定才能实现”③。
这种带有终极关怀色彩的价值诉求源自于对贬抑人之存在价值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反动,是一种将人生从“自在状态”提升到“自为状态”的意义历程。
就本文而言,伍子胥的人生游历是在审美、伦理、宗教等“存在状态和意义”中的不断“决断”与转换,但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存在意义固着在其中的某一类形态上,反而审美、伦理、宗教等人生状态不过构成了人生过程中一次次短暂“停留”,“终点”又预示着“起点”。
故此,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最终也就转化为一种关于生存价值的探求过程,体现出存在之思。
小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复仇”的历史事件,是对一个古老复仇主题的现代生发。
小说一开始就描述了伍子胥对边城如同“死蛇一般”生存状况的“焦躁与忍耐”,“三年来无人过问,自己也仿佛失却了重心,无时无刻不在空中飘着……他们有如一团渐渐干松了的泥土”,“焦躁与忍耐在他身内交战”。
显然,此处伍子胥的焦躁来自于对生存状况日渐“沉沦”的“体察”,正如解志熙所言,“‘焦躁’不是一般的情绪骚动,而是生命失重、存在无意义的根本性焦虑。
”④由此,“沉沦”中的“边城”也就成为现代人生“自在状态”的一种表征,有待于通过“决断”来唤醒人生的“自为”意义。
试论《伍子胥变文》之思想内涵摘要:《伍子胥变文》是一书《敦煌变文论文录》中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是从古至今所传颂的佳作,变文故事情节围绕伍子胥父兄被杀害、其被迫逃亡,开始艰难复仇,最后终于报仇的情节所展开。
《伍子胥变文》这部经典之作,值得反复探索研究。
它在思想内涵、价值取向、人物塑造、写作手法等方面保持延续着变文所固有的特点,但《伍子胥变文》作为改编于历史题材的变文来看又有自身独特魅力所在。
本文将对该变文展开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变文;故事梗概;思想内涵;写作手法一、伍子胥简介及变文故事梗概(一)、伍子胥简介伍子胥生平;名员,字子胥,楚国人,军事家。
春秋末期著名的吴国大夫。
在史书《左传》等有关书籍中都有他个人生平的相关记载。
(二)、变文故事梗概1、逃离楚国变文开篇首先讲的是楚国丞相伍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为伍尚在郑国为官,小儿子名为伍子胥在梁国为官。
他们的伍奢是一个有谋略、有胆识并且很正直的人。
因不满于楚平王的做法、颠倒伦理而正义劝诫,使楚平王大发雷霆,又有奸臣蛊惑楚平王,便把他的父亲关进了监狱,在奸臣的蛊惑下想一并处死两个儿子。
幸好伍子胥识破他们的狡计,才躲过一劫。
但他的两个亲人却被残忍杀害。
为了活命伍子胥逃亡。
在浣纱女、捕鱼人等的援助下,逃难到吴国,变文故事情节紧凑而严密,叙述过程简单而准确。
塑造了伍子胥顽强坚毅、面对艰苦奋不顾身的人物形象。
2、奔吴复仇、成吴霸业伍子胥有着聪明的才智和过人的谋略,吴王在他的辅佐下治理吴国,使得吴国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伍子胥被吴王封为吴国的丞相。
因而起头招募精兵强将,报楚平王杀父兄之仇,终于完成了伐罪楚国,为父兄复仇的心愿。
二、伍子胥变文的思想内涵(一)、惩恶扬善的正义主题中国自古以来不论是变文、小说、白话文都极力推崇及表现一个惩恶扬善的正义主题。
在小说中劝善通过人物情节、故事形象表现出来,也就是通过扬善来诱导读者、从而达到劝善、行善的目的。
变文则称之为话本的源头,变文与小说有着极度密切的联系。
伍子胥四个典故出处(实用版)目录1.伍子胥的典故来源2.伍子胥与一夜白头的故事3.伍子胥与七星龙渊的故事4.伍子胥与千金报恩的故事5.伍子胥的典故在后世的影响正文伍子胥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典故在历史上广为流传。
以下是伍子胥四个典故的出处及故事简介。
1.伍子胥的典故来源伍子胥的典故主要出自《左传》、《史记》等古籍。
这些典故反映了伍子胥的忠诚、勇敢和智慧,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佳话。
2.伍子胥与一夜白头的故事一夜白头这个典故出自《左传》。
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
在离昭关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伍子胥遇到了扁鹊的弟子东皋公。
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
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他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已经为他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
伍子胥犹豫不决,翻来覆去,不觉捱到天亮。
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
3.伍子胥与七星龙渊的故事七星龙渊这个典故出自《史记》。
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一位浣纱姑娘赠饭于他。
伍子胥吃完后,要求姑娘为他的行为保密,姑娘觉得人格受辱,于是抱石投水而亡。
伍子胥为感谢姑娘的恩情,便将她安葬,并从此地挖出一口七星龙渊,以示纪念。
4.伍子胥与千金报恩的故事千金报恩这个典故也出自《史记》。
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曾得到一位渔夫的帮助。
渔夫为他渡江,伍子胥承诺将来必定回报。
后来,伍子胥成为吴国重臣,渔夫的儿子因杀人逃到吴国,伍子胥不仅帮助他躲过追捕,还赠送千金以示报恩。
5.伍子胥的典故在后世的影响伍子胥的典故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忠诚、勇敢和智慧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尤其是一夜白头的故事,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苏州端午节纪念伍子胥苏州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中国各地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庆祝方式。
苏州的端午节有着特别的纪念对象,那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曾经帮助吴王夫差征战,但后来因为吴王夫差胡作非为,伍子胥选择离开吴国,并且开始和越国合作,想要报复吴王夫差。
他给越王建议,让越国出兵攻打吴国,越国最终成功征服吴国。
伍子胥也在这次征服中表现出色,因此被越王封为吴王。
据传说,伍子胥最终在成功复国后,因为对故国的不忘怀、对家人的思念而病死在潜山。
为了纪念伍子胥的奉献精神,苏州民众在端午节期间对他进行纪念和祭祀。
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已经成为苏州端午节的重要传统活动之一。
在苏州的端午节期间,各个地方的庙宇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纪念伍子胥。
其中最著名的一项活动就是在苏州市区的伍子胥祠举行的庆典。
这个庆典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和参与者前来观赏。
庆典的仪式包括正祭、文艺表演、神龙舟会和居民游行等,全程为观众呈现了让人难以忘怀的视觉盛宴。
在正祭仪式中,祭司会向伍子胥祈福,祈求他的保佑。
在文艺表演环节,参与者将表演传统戏曲和音乐。
最令人兴奋的是神龙舟活动。
参加者会“驾驶”装饰华美的船只,在湖水中划行。
这项活动象征着伍子胥为了故乡而奋斗的精神。
另外,在苏州的其他地方也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在苏州古城区,会有端午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而在凤凰山品茶园,会有茶文化展示和品尝活动,让人们在欣赏江南自然美景之余,更加了解江南文化。
总之,苏州的端午节是一个丰富多彩,回味无穷的节日。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义”、“勇”、“忠”和“孝”等传统美德在其间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而伍子胥的英勇事迹也在这个节日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伍子胥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和纪念的英雄,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将会激励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京剧伍子胥主要有哪些情节后人怎样评价伍子胥
导语:京剧《伍子胥》是一部传统戏曲栏目,它的主要唱法是以老生为主。
《伍子胥》是在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的基础之上,再
京剧《伍子胥》是一部传统戏曲栏目,它的主要唱法是以老生为主。
《伍子胥》是在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的基础之上,再根据著名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创作而成。
全剧主要讲的是伍子胥从出逃楚国到被吴王阖闾重用的过程,共分为七折。
伍奢由于进谏楚平王被杀,从而连累楚平王的太子和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要被处死,万幸的是聪明的伍子胥逃出了都城士兵的逮捕。
昼伏夜行的伍子胥来到楚国的最后一个关卡昭关,面对着防卫森严的关卡,伍子胥只得无奈躲进深山,后来得到扁鹊徒弟东皋公的帮忙,成功逃出昭关。
来到吴国的伍子胥苦于没有人引荐,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面对着生活的艰辛,他不得不当街卖艺,在卖艺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专诸,两人结拜为兄弟。
后来,吴国的公子姬光看中了他,被姬光收为门客。
姬光本来是王位的继承人选,但是后来自己的位置被姬僚夺过去了,姬光一直想将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
他听闻伍子胥有才华,于是向他询问计策。
伍子胥向姬光推举了专诸做刺客,后来姬光又收集了一把削铁如泥的短剑,在一次宴会上,专诸化妆成一个厨师,借献鱼之机,拔出藏于鱼腹中的宝剑,刺死了姬僚,姬光得以即位,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
《伍子胥》曾是有着“京剧鼻祖”之称的程长庚代表剧目,后来经过几次起伏,渐渐被人所遗忘,最后被杨宝森成功改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生活常识分享。
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赵季译注【说明】《世家》为《史记》五体之一。
司马迁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出发,把各诸侯国看做辅佐中央政权的地方政治力量,希望他们能“忠信行道”,来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明了他创立《世家》体例的目的:“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幅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内容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
《世家》之取名就是因为“王侯开国,子孙世袭”,也就是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传,故名《世家》。
后人总结为“公侯传国则为世家”(《后汉书·班彪传》),“世家以纪侯国”(赵翼《廿二史札记》)。
但司马迁并不局限于仅用《世家》记载开国传家的诸侯,例如陈涉身死国除而且无后,但因“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
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也确曾号为陈王,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所以司马迁为他写了《陈涉世家》。
表明了司马迁为了真实反映历史现实,而灵活运用《世家》这一体例的现实主义精神。
《世家》的叙事方法,大体与《本纪》相同,即以编年之体记载列国诸侯之事。
因此刘知几说:“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
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关于《世家》一体是否为司马迁所创,以前学者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种以为司马迁是“因袭前人”,如清代秦嘉谟说:“按《太史公书》宗《世本》,其创立篇目,如《本纪》,如《世家》,如《列传》,皆因《世本》”(《世本辑补·诸书论述》)。
另一种认为司马迁是“凿空独创”,如宋代晁公武说:“《史记》一百三十篇,汉太史公续其父谈书,创为义例,起黄帝迄汉武获麟之岁,撰成十二《本纪》以叙帝王,十《表》以贯岁月,八《书》以纪政事,三二《世家》以叙公侯。
”我们认为,司马迁所立《世家》一体,既非纯然“仿袭前人”,也不可能“凿空独创”,而是在前人史书体例的基础上,加以融汇贯通因革损益,创立了《世家》之体。
伍子胥的小故事20字
摘要:
1.伍子胥与父亲伍奢的逃亡经历
2.伍子胥与太子建的友谊
3.伍子胥为报父仇,投身吴国
4.伍子胥在吴国的贡献与成就
5.伍子胥的结局和历史评价
正文:
伍子胥,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从一个逃亡的公子到投身吴国,成就一番事业,最终为国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伍子胥的小故事。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的一位重臣,但在一场政治斗争中,伍奢被陷害,与太子建一同踏上了逃亡之路。
伍子胥与太子建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为了替父亲报仇,伍子胥决定投身吴国,借助吴国的力量来对抗楚国。
在吴国,伍子胥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逐渐获得了吴王阖闾的信任。
他带领吴国军队攻打楚国,一度占领了楚国的都城。
这场胜利,不仅为伍子胥的父亲报了仇,也让吴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伍子胥在吴国的贡献不仅如此。
他还改革吴国的政治制度,推行法制,提倡教育,使吴国国力迅速增强。
此外,伍子胥还亲自参与修建了闻名于世的“伍子胥堤”,解决了吴国水患问题,使得吴国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伍子胥的结局却是悲惨的。
吴王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认为伍子胥有反叛之心,最终将他处死。
伍子胥死后,吴国逐渐走向衰败,最终被越国所灭。
总的来说,伍子胥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他在艰难的环境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就了一番事业。
伍子胥四个典故出处
摘要:
一、伍子胥简介
二、典故之一:一夜白头
三、典故之二:七星龙渊
四、典故之三:千金报恩
五、典故之四:倒行逆施
六、总结
正文: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楚国,后成为吴国的重要官员。
他为吴国策划了许多战争和外交策略,对吴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伍子胥的一生中,发生了许多有趣和富有启示性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四个典故分别是: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千金报恩和倒行逆施。
一夜白头的故事发生在伍子胥逃离楚国途中,他因为急于报仇,一夜之间白了头。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人在压力和困境面前,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七星龙渊的故事源于伍子胥在逃亡过程中,得到了一位渔夫的帮助。
伍子胥为了感谢渔夫,将自己的宝剑七星龙渊赠给了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帮助,我们应该心怀感激,并尽可能地回报。
千金报恩的故事发生在伍子胥成为吴国重臣之后,他为了报答曾经帮助过他的东皋公,赠送了千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该知恩图报,不能忘记
别人的恩情。
倒行逆施的故事源于伍子胥在吴国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在当时看来是违背常理的,但后来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想取得成功,我们需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的方法。
总的来说,伍子胥的四个典故告诉我们,人应该勇敢面对困难,感激他人的帮助,知恩图报,并且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