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资源循环型农业
- 格式:pdf
- 大小:172.75 KB
- 文档页数:2
循环农业的概念循环农业是指一种以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并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循环农业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提出,并在欧洲和亚洲得到广泛应用。
循环农业的核心是杜绝浪费,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最大化地利用起来,从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一下是循环农业的相关步骤:1. 优化农业生产过程循环农业的第一步就是要优化农业生产过程,减少资源的浪费。
这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来实现。
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以避免环境污染。
2. 废弃物处理和资源重利用循环农业的核心是废弃物处理和资源重利用。
废弃物处理要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再利用,将废弃物处理成肥料或能源。
比如,农场的废弃物可以通过发酵、堆肥等处理方式制成有机肥料,再次利用于农业生产中。
此外,还可以通过废弃物处理来产生能源,比如将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
3. 生态循环循环农业不仅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要实现生态循环。
这意味着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用生态系统的方法来处理废弃物、净化水源。
从而达到了有机与生态农业有着共同的特征和目标,以减少生态环境的危害和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宣传和普及循环农业的宣传和普及是必不可少的。
宣传活动可以通过制作海报、广告、宣传册、电视节目等形式来展开,并组织有关的研讨会、讲座、展览等,宣传循环农业的理念、原理和优势。
普及应包含了农民、消费者以及政策制定者的范围,建立符合国情的推广人员培养、课程体系和教材的体系,确保循环农业生产理念的普及。
总而言之,循环农业是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其核心思想是杜绝浪费,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最大化地利用起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生态循环。
由于循环农业具有环保、可持续和高效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循环农业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对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面对今天发展中的农业,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的新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并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一、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的新模式概况1、什么是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循环农业是建立在自然条件、物质资源与能源共享约束基础上的依据科技和生态规律来实现良性循环的和谐的农业经营科学。
而生态养殖是依赖于生态条件的模式,部分甲虫、畜禽等动物可以在封闭的温室系统中养殖,并且可以实现循环利用。
2、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的优势(1)节约农药、肥料成本: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农药、肥料的消耗,还可以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大大节约农业成本。
(2)改善生态环境:它能够有效保护环境,使被养殖的动物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生长。
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提升植物的生长,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养分吸收能力,降低地表蒸发量,缓解酸化,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土壤肥力,它还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3)增强适应能力:它还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和生长适应性,是农业畜牧业的一种有效的适应形式。
二、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的实施(1)推广多模式养殖:推广节约型的养殖技术,以多样化的农业养殖结合循环利用,构建能够减少输入、节约能量、保持农业土地质量和环境生态平衡的多模式养殖体系。
(2)重视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要积极开发和推广新型农业技术,例如温室技术、棚架种植技术、多功能温室技术的应用,以有效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这些技术也可以增加农业生产率。
(3)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土壤、水、养分等资源,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废物、农业污染物的循环利用,更好地利用能源,实现资源有效节约,缩小资源环境失衡。
三、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的发展前景(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以及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的新模式的发展趋势,未来必将推动农业的高效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循环型农业逐渐成为未来发展主流趋势生态循环型农业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良好和谐的农业模式,它将农业从传统单一生产型转变为资源循环利用型,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旨在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和质量,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增长,生态循环型农业逐渐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生态循环型农业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和模仿自然生态系统。
它依托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并通过合理的循环利用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生态循环型农业通过合理的农作物轮作和休耕制度,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通过将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用于畜禽养殖或能源生产,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生态循环型农业有以下几个显著优势。
首先,生态循环型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传统农业往往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而生态循环型农业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生态循环型农业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由于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农产品的营养价值更高,口感更好,没有农药残留问题,更加安全健康。
同时,生态循环型农业注重土壤和环境的调理,提高了农产品的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第三,生态循环型农业能够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传统农业依赖化肥和农药,生产成本较高,而生态循环型农业通过充分利用废弃物和副产品,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同时,生态循环型农业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场价格,提高农民的收益。
最后,生态循环型农业有助于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就业。
生态循环型农业注重农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
同时,生态循环型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虽然生态循环型农业具有诸多优势,但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循环型农业的转变,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论述循环农业的好处循环农业,也被称为可持续农业或闭合循环农业,是一种注重最大化资源利用、减少浪费和环境影响的农业模式。
以下是循环农业的好处:1.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农业强调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包括水、土壤、养分和能源。
通过循环利用和再利用农业副产品、废弃物和水源,降低资源的浪费程度。
2.减少环境影响:循环农业有助于减少农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通过控制农业排放、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可以降低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
3.提高土壤质量:循环农业重视土壤的健康和质量。
采用轮作、绿肥、有机肥料等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抗逆性。
4.水资源管理:循环农业采用节水灌溉和水资源的再利用,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通过采用滴灌、雨水收集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5.多样化农作物:循环农业鼓励农民实行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这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不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减轻害虫和病害的传播,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6.增加农民收入:循环农业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农民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
7.生态系统保护:循环农业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通过合理规划农田和农业生产,减少生态系统受到的压力,维护生态平衡。
8.全球食品安全:循环农业有助于提高全球食品安全。
通过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可以更好地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
总体而言,循环农业的好处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是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通过合理的资源管理、环保技术的应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循环农业有望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可行的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自然的本质是循环。
循环农业并非一个新鲜事物,在中国农村,每家每户多多少少都有循环农业的实践。
当前,循环农业政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
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
一、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核心的种、养、加功能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加工增值和副产品综合利用。
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可有整合种植、养殖、加工优势资源,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该模式适用于从事传统农产品加工的农户,如做豆腐、磨粉等。
以加工的下脚料(如豆渣、粉渣)喂猪,猪粪入沼池,沼肥用于种植无公害水稻、蔬菜等;沼气用于烧饭、加工、照明。
二、立体复合循环模式以蚕桑业、种植业、养殖业为核心的丘陵山地立体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该模式可有效缓解该地区水、土资源短缺问题。
典型:鱼-桑-鸡模式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
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试验表明,每5000千克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量25千克,年产鸡粪1200千克,相当于给桑园施标准氮肥18千克,磷肥17.5千克。
三、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以秸秆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即围绕秸秆饲料、燃料、基料化综合利用,构建“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成型燃料—燃料—农户”、“秸秆—青贮饲料—养殖业”产业链。
该模式可实现秸秆资源化逐级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使秸秆废弃物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解决秸秆任意丢弃焚烧等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同时获得清洁能源、有机肥料和生物基料。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1.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模式,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综合管理农田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依赖,并通过有机肥料和天然措施来增强土壤肥力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有机农业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2.轮作休耕:轮作休耕是一种通过在农田中轮流种植不同作物来保持土壤肥力和改善病虫害问题的模式。
当一种作物种植结束后,农田会暂时休耕一段时间,以让土壤恢复营养和有机物。
此外,轮作休耕还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传播,因为不同作物有不同的虫害偏好。
3.生态循环畜牧:生态循环畜牧模式强调畜牧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
这种模式通过使畜禽与农田有机物循环利用,实现畜禽粪便和农田秸秆等农副产品的相互补充和资源循环利用。
例如,将畜禽粪便用作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同时,农田秸秆可以作为畜牧业的饲料或垫料。
4.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是指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所有副产品充分利用,以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比如,农业废弃物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农田秸秆可以用于制作纸张和建筑材料,果皮和谷壳可以作为动物饲料等。
通过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5.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是通过改变农田和农业生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例如,通过建立生态堤坝、湿地和人工湖泊等水利设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此外,农村植树造林、构筑沼气池和建设绿色屋顶等措施也可推动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以上是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通过实施这些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改善农产品品质和农民收入。
种植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类型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环保理念的逐渐普及,种植业循环经济模式也逐渐兴起。
循环经济模式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种植业中,循环经济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一、有机循环经济模式有机循环经济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方式,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有机物质的再生利用。
在这种模式下,农作物的秸秆、根系等生物质可通过堆肥等方式转化为有机肥料,再用于种植作物。
同时,有机农业也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资源循环经济模式是指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通过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这种模式下,种植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如农作物残渣、肥料包装袋等,可通过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方式,转化为新的资源,如生物质燃料、生物肥料等。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循环农业经济模式是指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种模式下,种植业生产的废弃物可以再利用,如苹果核可以用来做动物饲料,桃子皮可以制作果醋等。
同时,循环农业经济模式也能够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是指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建立生态循环系统,实现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资源的再生利用。
在这种模式下,农场可以通过种植不同的作物、种植不同的树木等方式,建立多层次的生态系统。
同时,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也能够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浪费,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种植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各有特点,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收益。
常⻅⽣态循环农业模式在当今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态循环农业模式正逐渐受到⼴泛关注。
⽣态循环农业是⼀种将传统的农业技术与现代的⽣态理念相结合,旨在实现资源的⾼效利⽤和环境的保护的农业发展模式。
以下是⼀些常⻅的⽣态循环农业模式,以期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态养殖模式⽣态养殖模式是⼀种利⽤养殖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共⽣关系,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的农业模式。
例如,畜禽养殖与⽔产养殖相结合,畜禽粪便作为⽔产饲料的来源,同时⽔产养殖产⽣的残饵和粪便也可作为畜禽的饲料来源。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提⾼资源的利⽤率。
⼆、废弃物利⽤模式废弃物利⽤模式是⼀种将农业⽣产过程中产⽣的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资源的农业模式。
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以⽤于⽣产纸张、⽣物质能等;畜禽粪便可以⽤于⽣产有机肥料;⽣活垃圾可以通过堆肥等⽅式转化为有机肥料。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害化。
三、⽴体种植模式⽴体种植模式是⼀种利⽤不同植物种类的⽣⻓特性和环境适应性,实现空间和资源的充分利⽤的农业模式。
例如,林下种植、果园种植等。
这种模式可以增加⼟地资源的产出率,提⾼经济效益。
四、有机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模式是⼀种将有机理念融⼊农业⽣产,通过有机肥料和⽣物防治等⼿段,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保护⽣态环境和提⾼农产品质量的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品安全和⼈⺠的健康。
五、⽣态恢复模式⽣态恢复模式是⼀种通过⽣态⼯程技术,对退化或受损的⽣态系统进⾏恢复和重建的农业模式。
例如,⼟壤改良、湿地恢复等。
这种模式可以改善⽣态环境质量,提⾼⽣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六、农牧结合模式农牧结合模式是⼀种将农业⽣产与畜牧业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的农业模式。
例如,在种植作物的同时养殖畜禽,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于农作物⽣产;在草原地区种植耐旱作物,同时养殖⽜⽺等草⻝动物。
这种模式可以提⾼⼟地资源的利⽤率和经济效益。
七、⽣态旅游模式⽣态旅游模式是⼀种将⽣态理念与旅游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然保护区旅游等⽅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农业模式。
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摘要: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摈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型农业既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同时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效益产业链保障体系政府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生产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
其对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意义体现在“3R”原则上,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
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从宏观上来说,循环型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子系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从微观上来说,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绿色”农业和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发展循环型农业就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
其对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意义体现在“3R”原则上,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
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从宏观上来说,循环型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子系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从微观上来说,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绿色”农业和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循环型农业有其特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适度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