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转移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443.00 KB
- 文档页数:31
中 国 人 口 预 测 模 型摘要本文对人口预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
首先,建立一次线性回归模型,灰色序列预测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
考虑到三种模型均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又用加权法建立了熵权组合模型,并给出了使预测误差最小的三个预测模型的加权系数,用该模型对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如下:其次,建立Leslie 人口模型,充分反映了生育率、死亡率、年龄结构、男女比例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并利用以1年为分组长度方式和以5年为负指数函数,并给出了反映城乡人口迁移的人口转移向量。
最后我们BP 神经网络模型检验以上模型的正确性关键字:一次线性回归 灰色序列预测 逻辑斯蒂模型 Leslie 人口模型BP 神经网络一、问题重述1. 背景人口增长预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提出来的。
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发展缓慢,人口变动和增长也不明显,生产自给自足或进行简单的以货易货,因而对未来人口发展变化的研究并不重要,根本不用进行人口增长预测。
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达到空前水平,这时的生产不仅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还要面向社会的需求,所以必须了解供求关系的未来趋势。
而人口增长预测是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各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准确地预测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人口规划和人口布局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
2. 问题人口增长预测有短期、中期、长期预测之分,而各个国家和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短期、中期、长期的人口预测。
例如,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约为70岁左右,因此,长期人口预测最好预测到70年以后,中期40—50年,短期可以是5年、10年或20年。
根据2007年初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附录一)及《中国人口年鉴》收集的数据(附录二),再结合中国的国情特点,如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性别比升高,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建立合理的关于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同时指出此模型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人口增长问题数学模型人口增长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众多因素,如生育率、死亡率、移民、出生性别比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口增长趋势,人们常常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人口变化的规律。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人口增长问题数学模型的示例。
假设人口数量为P(t),时间t为以年为单位。
则人口增长可以用以下微分方程表示:dP(t)/dt = rP(t)其中,r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常数。
这个微分方程描述了人口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即人口数量呈指数增长。
然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以下是一个更复杂的人口增长模型,考虑到生育率、死亡率和移民等因素:dP(t)/dt = (b - d)P(t) + I其中,b是每单位时间的出生率,d是每单位时间的死亡率,I是每单位时间的移民人数。
这个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人口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当存在外部干扰(如战争、自然灾害等)时。
除了以上两个模型,还有其他更复杂的模型,如Logistic增长模型、Malthusian模型等。
这些模型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可以更准确地描述人口增长的趋势。
例如,Logistic增长模型考虑了环境承载能力对人口增长的限制,而Malthusian 模型则考虑了人口增长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
建立数学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口增长趋势。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不同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如计划生育政策、移民政策等。
此外,这些模型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情况,从而为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模型只是对现实世界的近似描述,它可能无法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情况。
因此,在使用数学模型进行人口增长预测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数学模型是研究人口增长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口增长的规律和趋势。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不同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为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巨大,素质相对较低。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其中:农民达到9亿多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3亿人。
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
农民工职业培训刚刚起步,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非农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由于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了许多重要调整,歧视性的地方政策正在被逐步取消,如200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农民的落户标准给予了明确规定,制约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户口障碍已基本消除。
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但各地方政府对城市劳动力的种种保护性措施和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做法并未真正取消。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我国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并正在向工业化后期阶段过渡,而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
目前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为52%,200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43.0%,比世界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滞后阻碍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有序扩展和升级,导致我国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模型构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全球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科学家们通过构建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模型,希望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人口数量,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增长模型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且多变的过程,旨在利用历史数据、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来揭示人口增长的规律。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模型——人口增长速度模型。
人口增长速度模型是基于人口增长率的预测方法。
它假设人口增长率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并根据过去的人口数据,计算出未来的人口增长速度。
具体步骤如下:1. 数据收集与整理:为了构建可靠的模型,我们首先需要收集并整理历史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人口数量、生育率、死亡率等指标。
通常,我们需要收集几十年的数据,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
2. 人口增长率计算:有了历史数据后,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人口增长率来了解人口增长的趋势。
人口增长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人口增长率 = (出生数 - 死亡数) / 当前人口数量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每年的人口变动率,并估计出未来的人口增长速度。
3. 衰减因子的引入:人口增长率通常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趋势,因此,我们需要引入衰减因子来考虑这个变化。
衰减因子可以通过历史数据的分析得出,以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4. 模型拟合与预测:在获得了历史数据的人口增长率和衰减因子后,我们可以使用数学方法进行模型的拟合和预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线性回归、指数函数拟合等。
通过拟合得到的模型,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人口增长速度。
同时,为了提高模型的准确性,我们还可以引入其他因素,如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因素也是影响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口增长模型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人口数量。
因为人口增长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的爆发、自然灾害、战争等,这些不可预见的因素都会对人口增长产生影响。
人口统计学中的人口增长与衰退模型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变化规律、数量结构和特征的学科。
人口增长与衰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口增长模型和衰退模型针对的是不同的人口现象,在研究时需要有相应的数据支撑,下面将介绍其基本定义以及一些常见的模型。
一、人口增长模型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增加,包括自然增长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自然增长是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异,外部因素则包括移民、战争和疾病等。
人口增长模型主要用来描述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下文将介绍两种常见的模型。
1.1 指数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认为,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与当前人口数量成正比,若人口数量为N,增长速度为r,则有:dN/dt = rN其中,dN/dt是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率。
该模型的特点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可能会造成人口过剩和资源匮乏的问题。
1.2 Logistic增长模型Logistic增长模型是为了避免人口增长过快而提出的模型。
它假设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不仅与当前人口数量有关,还与最大承载能力K有关,若人口数量为N,增长速度为r,则有:dN/dt = rN(1-N/K)其中,1-N/K表示剩余生育空间的比例。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最终趋向于一个稳定的数量。
二、人口衰退模型人口衰退是指人口数量相对稳定或减少的过程,它涉及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
人口衰退模型主要用来描述人口数量在长期内的变化趋势,下文将介绍两种常见的模型。
2.1 指数衰退模型指数衰退模型认为,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减少速度与当前人口数量成正比,若人口数量为N,衰退速度为r,则有:dN/dt = -rN其中,符号“-”表示人口数量减少。
该模型的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可能导致人口不足的问题。
2.2 Logistic衰退模型Logistic衰退模型则是为了避免人口数量减少过快而提出的模型。
它和Logistic增长模型类似,假设人口数量减少的速度不仅与当前人口数量有关,还与最低承载能力K有关,若人口数量为N,衰退速度为r,则有:dN/dt = -rN(N/K-1)其中,N/K-1表示剩余存活空间的比例。
【南京大学《leslie矩阵模型预测人口》原理分析】Leslie矩阵模型是人口学家Leslie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人口增长模型,用于预测和描述人口的变化规律。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Leslie矩阵模型预测人口的原理,力求以简明易懂的方式探讨主题。
1. Leslie矩阵模型预测人口的原理Leslie矩阵模型是一种离散时间模型,它假设在单个时间段内,每位女性将生产一个特定数量的女婴,并且在一定芳龄后才能生育。
Leslie 矩阵通过矩阵运算来描述不同芳龄段的人口增长和转移过程,其基本原理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begin{pmatrix} f_1 & f_2 & f_3 & \cdots & f_n \\ s_1 & 0 & 0 & \cdots & 0 \\ 0 & s_2 & 0 & \cdots & 0 \\ \vdots & \vdots & \vdots & \ddots & \vdots \\ 0 & 0 & 0 & \cdots & s_{n-1}\end{pmatrix} \times \begin{pmatrix} N_1 \\ N_2 \\ N_3 \\ \vdots \\ N_n \end{pmatrix} \]2. Leslie矩阵模型的深度分析Leslie矩阵模型将人口分为不同芳龄段,根据生育率和存活率来描述人口的增长和转移过程。
通过不断迭代计算Leslie矩阵的乘积,可以预测未来几个时间段内的人口数量分布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Leslie 矩阵模型基于一些基本的假设,如生育率和存活率不变、芳龄段划分合理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对模型参数的调整和修正,以提高预测准确度。
3. Leslie矩阵模型的广度探讨Leslie矩阵模型不仅可以用于预测人口的总量,还可以对不同芳龄段的人口数量进行预测,从而为政府部门的人口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数学建模在人口统计学中的应用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和变动等方面的学科,它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以及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数学建模则是利用数学模型对现实问题进行描述、分析和预测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介绍数学建模在人口统计学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人口问题的解决和决策制定的重要性。
一、人口增长模型人口增长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核心研究内容,数学建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人口增长的趋势。
常见的人口增长模型有指数增长模型、Logistic增长模型等。
指数增长模型假设人口增长速率与当前人口数量成正比,可以用如下的微分方程来描述:$$\frac{dN}{dt} = rN$$其中,N表示人口数量,r表示人口增长率。
利用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预测未来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从而为人口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二、人口结构模型人口结构指的是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等群体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和分布情况。
人口结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预测不同人口群体的变化趋势,从而为社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其中,常见的人口结构模型有Alvarez-Mathieson模型和Lee-Carter模型等。
Alvarez-Mathieson模型基于生态位模型,通过设定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参数,来预测不同年龄和性别群体的人口数量。
这种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不同年龄段人口对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为社会资源的分配提供依据。
Lee-Carter模型则是基于周期性的波动来描述人口结构变化的。
通过将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等数据作为输入,可以预测未来不同年龄群体的人口数量。
这种模型在养老金制度、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人口流动模型人口流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区域或国家向另一个区域或国家的迁移和流动。
人口流动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预测人口迁移的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常见的人口流动模型有迁移概率模型和重力模型等。
迁移概率模型主要使用迁移率数据来预测人口流动的规模和方向。
人口模型数学建模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国家也在不断地为解决人口问题做出努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数学建模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正逐渐地被应用于人口模拟的研究中,而人口模型也成为了当前人口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从什么是人口模型以及它的意义入手,再从人口增长模型、人口结构模型和人口流动模型三个方面介绍人口模型数学建模的相关内容,并探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什么是人口模型以及它的意义人口模型是一种模拟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的方法,通过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增长和流动等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来探究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而人口模型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规划新城市、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以我国为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剧,建立人口模型对于科学合理地规划人口方向和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人口模型也可以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如人口迁移模型可以应用于研究人口迁移与城市结构的关系,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促进有重要意义。
二、人口增长模型人口增长模型是指通过对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情况等因素进行计算,预测未来人口数量的变化和趋势。
在国家战略制定和人口规划中,人口增长模型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口增长模型包括基本增长模型、Malthus人口增长模型、Logistic人口增长模型和竞争性Lotka-Volterra模型等。
其中,基本增长模型是简单的指数函数,反映了人口随时间的指数增长趋势。
而Logistic人口增长模型则认为人口增长具有一定的饱和性,人均出生率一定的情况下,人口数量将趋于稳定。
三、人口结构模型人口结构模型是指通过对人口各年龄段、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和收入等方面的分布进行计算,来了解人口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数量变化趋势。
其中,最为经典的人口结构模型就是李约瑟模型。
一、刘易斯和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在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城乡人口流动(rural-urban migration)或劳动力转移(labor transfer)的讨论颇多。
(1)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含义托达罗认为,一个农业劳动者决定他是否迁入城市的原因不仅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还取决于城市的失业状况。
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很大,一个农民也不会简单地作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含义:①促进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决策,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工资水平,二是就业概率。
②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的失业率成反比。
③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在城乡预期工资差异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就会如此。
因此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高失业率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机会不平等的必然结果。
(2)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则是:如何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
其政策含义主要包括:①依靠工业扩张不可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这是因为,一方面资本积累必然伴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需求的增长就会低于工业产出的增长;另一方面,现代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就业概率就越大,从而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据托达罗估计,对于每个新创造的工作岗位,将会导致2至3个农民迁入城市。
这就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城市现代部门扩张得越快,就业机会创造得越多,失业人口就越多。
②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
在发展中国家,由某些政治因素决定的工资水平远高于农民的平均收入,一般高2—3倍,有的甚至达4倍以上。
收入差距的拉大无疑将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托达罗建议,政府应当改变“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使农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
人口增长数学建模人口增长是指特定区域或全球人口数量的增加。
人口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建模来解决。
数学建模是通过数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描述,并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人口增长可以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两个方面进行建模。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的差值,可以表示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人口统计学中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获得。
人口迁移也是影响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内部迁移两种类型。
国际迁移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流动,可以通过建立国际迁移模型来描述。
内部迁移是指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可以通过建立内部迁移模型来描述。
人口增长还可以通过人口增长速度来进行建模。
人口增长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人口数量的增加量,可以表示为: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增加量/时间。
人口增加量可以通过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统计,时间可以按年、月、季度等单位进行划分。
人口增长模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进行建立,如微分方程、差分方程、随机过程等。
微分方程是描述连续变化的数学模型,可以用于描述人口增长的连续变化过程。
差分方程是描述离散变化的数学模型,可以用于描述人口增长的离散变化过程。
随机过程是描述随机变化的数学模型,可以用于描述人口增长的随机性。
在实际应用中,人口增长模型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
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拟合,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人口增长模型。
利用这个模型,可以进行人口预测和人口政策制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增长数学建模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它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数据处理、模型建立、参数估计和预测分析。
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人口增长模型,才能更好地为人口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摘要本文对人口预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
首先,建立一次线性回归模型,灰色序列预测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
考虑到三种模型均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又用加权法建立了熵权组合模型,并给出了使预测误差最小的三个预测模型的加权系数,用该模型对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如下:其次,建立Leslie人口模型,充分反映了生育率、死亡率、年龄结构、男女比例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并利用以1年为分组长度方式和以5年为负指数函数,并给出了反映城乡人口迁移的人口转移向量。
最后我们BP神经网络模型检验以上模型的正确性关键字:一次线性回归灰色序列预测逻辑斯蒂模型Leslie人口模型BP神经网络一、问题重述1. 背景人口增长预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提出来的。
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发展缓慢,人口变动和增长也不明显,生产自给自足或进行简单的以货易货,因而对未来人口发展变化的研究并不重要,根本不用进行人口增长预测。
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达到空前水平,这时的生产不仅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还要面向社会的需求,所以必须了解供求关系的未来趋势。
而人口增长预测是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各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准确地预测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人口规划和人口布局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
2. 问题人口增长预测有短期、中期、长期预测之分,而各个国家和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短期、中期、长期的人口预测。
例如,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约为70岁左右,因此,长期人口预测最好预测到70年以后,中期40—50年,短期可以是5年、10年或20年。
根据2007年初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附录一)及《中国人口年鉴》收集的数据(附录二),再结合中国的国情特点,如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性别比升高,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建立合理的关于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同时指出此模型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人口统计分析及趋势预测模型人口统计分析是通过收集、整理、分析人口数据来了解人口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等特征,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
人口统计分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尤其对于政府、社会组织、市场调研等具有重要决策和规划职责的实体来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人口统计分析的理论、方法以及常用的趋势预测模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口变化并做出科学的决策。
首先,人口统计分析的理论基础包括人口统计学和人口学。
人口统计学是人口统计分析的核心学科,主要研究人口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呈现方法,以获得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信息。
而人口学则更深入地研究人口的变化原因、规律以及与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其次,人口统计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利用统计指标(如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对人口数据的总体特征进行概括,以便我们对人口的分布、组成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推断统计则是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推断来对总体进行估计、比较和推断,以获取更加精确的人口统计信息。
在进行人口统计分析时,常用的人口数据包括人口数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地理分布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人口普查、调查问卷、公共档案、社会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得。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人口的年龄结构、婚姻状况、城乡差异、教育水平等,从而为政府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企业进行市场研究、学术界开展研究等提供依据。
除了通过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来分析人口数据,人口统计分析中还常用的方法包括人口金字塔、人口迁移分析、人口模拟等。
其中,人口金字塔是一种以年龄和性别为基础的图表,可以直观地展示人口的年龄结构特点,对于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迁移分析则探讨人口在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动情况,从而帮助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
而人口模拟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以预测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
在进行人口趋势预测时,常用的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ARIMA模型、人口自然增长率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