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文学的本质摘要:对于文学的本质,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论。
到了今天,认为文学的本质是社会艺术形态逐渐成为主流。
作者认为其本质应是“载道”和“寓美”,要通过文学的艺术美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来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本质,意识形态,载道,寓美正文:文学是什么?如何界定文学的本质?对于这个问题,争论如同一场至今未完的马拉松长跑。
柏拉图在对“美”下了一系列定义后断言“美是难的。
”于此相似,今天我们也许也要说“文学是难的。
”基于文学本质特征的基本观念,从古至今的许多学者大师都试图给出概括与归纳,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柏拉图和黑格尔将文学的本质界定为某种抽象的理念,弗洛伊德把文学视作以白日梦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想象的替代物等等。
但这些解释终究被时代所限制,是片面的。
文学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问题有一种阐述比较为大众所接受,那就是文学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高级文化活动,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尤其表现在审美上。
这里的所谓“文学”,并非通常所指的是具体某部小说或某一首诗,而是指包括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文学传播、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等诸多环节在内的文学整体活动。
文学的这种活动是人类整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受到整个人类活动在物质生产、文艺形式及文化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同时又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和能动性。
让我们来理一理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关系。
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基本层面构成。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是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它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是被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反转来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上层建筑现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经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一、什么是文学?或者说文学的特质是什么?在比较中来认识:1、与绘画用色彩、线条,音乐用声音和节奏,舞蹈用形体动作和表情,雕塑用物质材料和形状不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
”①又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
”②①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见《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32页。
《文心雕龙·原道》篇:“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文心雕龙·神思》篇:“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表征的艺术特征如下:(1)、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
与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造型艺术和影视艺术相比,其形象是间接的;与音乐相比,其形象又是直接可感的。
(2)、表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统一。
以语言为中介,可以再现和表现外宇宙和人的内宇宙的所有内容。
黑格尔说:“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在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诗(泛指文学),由诗加以形象化。
”①可以说,所有物质的与精神的,动态的与静止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内在的与外在的,文学描绘的内容无比广阔而丰富。
这一点其他艺术形态却不能胜任,譬如雕塑和绘画只能表现瞬间的现象。
不仅如此,文学能将笔触深入人的内心和思想深处,其揭示的人类思想的深刻性和表现的情感的细腻性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远远不能及的,尤其是当下的视觉艺术在这一点上欠缺。
(3)、表意的确定性和模糊性,具体性和概括性的统一。
与音乐相比,其表意是相当明确的,但与影视艺术相比,却又是相当不确定的,模糊的。
因为语言都需要经过读者的二度创造,在头脑中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鉴赏,所以读者的前理解、艺术素养、各个阅历,人生体验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的理解与阐释,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这是文学一种最重要的属性。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本质,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
文学既有意识形态,又有审美性。
所以说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2、意识形态的规定性是什么?首先,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即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
意识形态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他只能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反映的产物。
其次,意识形态具有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
3、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他是反映社会生活并依存于社会的。
(2)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
4、试论文学的审美特征,并举例说明(1)形象性,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上的。
(2)情感性,如果形象性是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其内在标志。
(3)虚拟性,即文学界中的一切,都是人为设定的。
但这并不代表否认其真实性。
5、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关系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辩证统一。
(1)文学即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
(2)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
(3)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
6、为什么说用语言表现生活和塑造形象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特点?从本质上看,语言并不是思维着的头脑或者说理性的产物,而是生活的概括,总结,抽象和升华。
语言是对生活的凝聚与反映,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语言是生活的映想。
语言作为生活的凝聚,能够正确的反映生活,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人能否正确的运用语言来表现他所感知的生活。
7、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8、语言为什么能够表现生活和构建形象?(1)现实的或想象中的生活,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就成为文学形象,成为文学作品。
(2)从本质上看,语言并不是思维着的头脑或者说理性的产物,而是生活的产物,而是生活的概括、总结、抽象与升华。
“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一)【关键词】文学性/文学本质/文学与非文学/再认识目前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性”问题的考量存在着歧见,其中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
俄国形式主义与解构主义在20世纪一头一尾先后提出“文学性”问题。
前者用“文学性”概念廓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旨在抗拒非文学对于文学的吞并;后者借“文学性”概念打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旨在倡导文学对于非文学的扩张。
这就有了两种“文学性”。
虽然二者都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在“文学性”而不在文学,但终究绕不过“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
对此问题的理解固然取决于文学自身的性质,但也取决于对文学的看法、需要、评价。
当年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性”问题,其文化冲动在于对历史文化派的否定;后来解构主义旧话重提,则与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完全合拍。
解构主义重提“文学性”问题,倡导文学向非文学扩张,只是在认识文学本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梯级,它为文学研究向更高阶段和梯级的升迁提供了铺垫。
一、问题的缘起“文学性”无疑是目前文学理论最常见最常用的一个高频关键词。
这与当今文学以及文学研究遭遇重大的困厄不无关系。
不可否认,当今文学受到电子媒介的挤压,确有从中心滑向边缘之势。
电视、互联网、手机、MP3等占据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
电子媒介的崛起对于以往印刷媒介的文化功能实行了颠覆,文学所遭受的冲击莫盛于此,以往文学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面临着严厉的拷问。
然而值此文学陷入重围之际,事情却出现了柳暗花明式的转机,有人发现文学在命运绝境的拐角处恰恰别有洞天,文学的前程顿时显得光明一片。
最早看到这一点的是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大卫·辛普森,后来乔纳森·卡勒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和肯定,其总的想法是,当今世界作为分类学意义上的文学似乎已远离了人类生活中心,但在哲学、历史、宗教、法律等其他理论学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中,事情恰恰呈现另一番景象,叙事、描述、虚构、隐喻等文学的模式正在被大量采用,到处都可看到“文学性”的影子在晃动,“文学性”的作用已深入骨髓、不可分割。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一、术语: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二、知识:1、 社会结构图式及文学在其中的位置。
2、 “政治”的中介作用。
3、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
4、 艺术的分类标准及分类。
5、 把握文学本质的三个层面。
三、思考题:1、社会结构的整体构成如何?2、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如何表现出相对独立性?3、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4、文学如何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5、为什么说书本知识只是“流”,而不是“源”?6、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有哪些特点?7、试与绘画艺术比较,说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8、试与音乐艺术比较,说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一、术语: 形象性 赋比兴 陌生化 典型性 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典型化 意境 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 倾向性 形象大于思想 二、知识:1、文学的四大特征。
2、" 熟悉的陌生人"的提出及含义。
3、典型化的原则。
4、塑造典型人物的三种基本方法。
三、思考题:1、文学形象有哪些特点?2、什么是典型人物?什么是典型环境?3、典型环境对于塑造典型人物有何意义?4、什么是典型化?试从个性化与概括化辨证统一的角度来说明典型化的规律。
5、作家创造典型人物有哪几种方法?试举例说明。
6、何谓意境?它有哪几个方面的内涵?7、为什么说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8、怎样理解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不相一致的问题? 第三章 文学功能论第四章 文学发展论一、术语: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娱乐功能 审美功能 二、知识:1、“寓教于乐”。
2、“为艺术而艺术”。
3、“熏、浸、刺、提”。
4、“兴、观、群、怨”。
三、思考题:1、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2、怎样理解“寓教于乐”这一命题?3、能否将文学的娱乐功能等同于一般的感官快一、术语:摹仿说 游戏说 巫术说 表现说 劳动说 二、知识:1、目前探讨文艺起源通行的做法和途径是什么?2、劳动说的基本内涵。
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于文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定义。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摹仿的艺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描绘和表现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摹仿。
他认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再现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
这种摹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艺术手段对现实世界进行提炼和加工,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和深刻。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的目标是教育和娱乐。
他认为文学应该同时具有教育和娱乐的功能,通过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的设计,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智慧、启示和美的享受。
最后,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的媒介是语言和文字。
他认为语言和文字是文学的媒介,通过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文学能够表达出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经验。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了语言和文字的艺术性,认为语言和文字的运用应该符合文法和修辞的原则,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的定义是一种摹仿的艺术,其目标是教育和娱乐,媒介是语言和文字。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文化传统中关于文学定义的一个重要基石。
什么叫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什么04什么叫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是反映现实,描写现实么?不如请摄影师来。
是批判现实,揭露丑恶,褒扬善良,张扬人性么?不如听政治家与道德家的演讲。
是揭示人类的普遍理想及爱吗?不如请宗教人士来宣教。
文学之所以称为文学,就是有一种文学性在里边。
那么文学性是什么呢?这一点还不太清楚。
不过,根据俄国形式主义者看来,文学性是一种“陌生化”的东西。
我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是有一种文学性在里边,文学性也就是文学的本质。
我认为文学性就是陌生化技巧,诗歌语言,美的氛围和心灵的激情。
(一)陌生化技巧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人们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东西加以适当变形,即适当陌生,这样延长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时间,使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更加重视起来。
文学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爱,而要保持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就必须持续热爱生活中的人、事、物和热爱生命中的寸寸时光,也就要击碎生活中的平庸和生命中的麻木空虚。
要击碎生活中的枯燥平庸和生命中的麻木空虚,就必须对生活和生命有细腻的感受,而陌生化技巧正是使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生命中不经意的细少情感陌生化,加以变形扭曲,延长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体验,从而体悟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激情。
作家们的创作正是基于这个文学的目的。
因此,凡是有成就的作家莫不注意陌生化的技巧。
如巴尔扎克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述了法国资产阶级暴发户日趋击溃没落的贵族阶层,从技巧和情节上都使用了陌生化技巧,使人胶从其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上了解了法国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与他相距不殡的司汤达在其《红与黑》中又有所创新,在技巧上除了有现实主义外还有浪漫主义色彩,以及融进了比较细腻的心理描写,在内容上描绘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史,这样从技巧和情节上都使用了陌生化技巧,使我们从小说的形式和内容上了解法国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再到后来的普鲁斯特则大量使用意识流手法,结构上采用教堂式结构,在情节上淡化处理,所有这些都采用了陌生化技巧,而这种陌生化技巧的使用,使人们对法国世纪末的上流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文學的本質與功用摘自上海復旦大學章培恆〃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導論》一個耳熟能詳的定義:文學是以語言為工具的、對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
根據唯物主義的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在被決定者身上,總是這樣或那樣地反映出決定者的特色;文學既屬於意識形態領域,說它是社會生活──社會存在的反映,自然是有道理的。
至於文學之以語言為手段,其所顯示的是具體的形象而非抽象的概念,更是毋庸詞費的事。
不過,在這定義中,其著重點應打在「社會生活的」「反映」上抑或「形象反映」上?或者,「對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本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根本不存在在何處打著重點的問題?倘若應該在「社會生活的」「反映」上打著重點,那就意味著決定文學作品價值的首先是其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與深度;倘若「對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本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那麼,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與深度上有所欠缺的作品絕不是第一流的作品。
現在,讓我們引幾首詵: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詵經〃秦風〃蒹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1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這些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但若就其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加以考察,實算不上有突出成就。
以李白的那首來說,所寫是十分單純的遊子思鄉之情。
如果我們要從中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至多只能知道當時有些人旅居異鄉,並對故鄉頗為懷戀。
至於這些旅居異鄉者的具體生活,詵中卻毫無反映。
比較起來,早在李白之前的樂府詵〈艷歌行〉、〈悲歌〉寫遊子的生活和感情反而具體得多。
幼儿文学的本质、特征及作用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的载体是幼儿文学,所以了解幼儿文学的本质、特征及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1.幼儿文学的本质——审美儿童文学活动同一般的文学活动一样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
审美活动是欣赏美的事物和创造美的作品的活动。
因为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审美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作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审美意义的。
同样,儿童文学,也包括幼儿文学,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适应儿童的艺术手段而创作的,呈现为儿童乐于接受的,有优美形式的作品样式,以激起小读者的美感,满足小读者多样的审美要求。
蒋风在《儿童文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儿童文学的本质是“成年人与儿童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它说明儿童文学是由成人与儿童共同编织的生命之梦。
”“现代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就在于成人的与儿童的两种审美意识的融合与协调。
”一句话,儿童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供儿童审美的文学”。
2.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特色最鲜明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文学领域的一个部分,它的任务、性质、发展规律与文学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儿童文学是文学中一个有儿童特点的组成部分,是儿童的文学。
具体来说,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里特征和审美需要,专为儿童创作、编写并为他们所喜爱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包括童话、小说、故事、散文、儿歌、儿童诗、戏剧、报告文学、科学文艺等体裁。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最主要的目的和意义是陪伴和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
被视为儿童文学特点的有以下几点:①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②表达儿童情感和愿望,富有儿童情趣;③人物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丰富;④主题积极明朗,格调轻松,节奏明快;⑤语言具体、形象、活泼、优美;⑥按读者年龄分阶段,多层次。
一般我们所指儿童文学领域的读者对象包括了0—15岁的儿童和少年,针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在审美趣味、欣赏习惯、接受能力等方面明显的差异性,儿童文学包括三大层次,即婴幼儿文学、童年期文学和少年期文学。
婴幼儿文学指为6岁以下儿童提供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图画书、儿歌、儿童诗、故事、童话、散文、戏剧等体裁形式。
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历来争论不休。
在翻阅了一些学者对文学本质的诸多论著后,王一川,夏日漱石和萨特的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
摘录一:谈论本质,就是相信事物总存在一种根本的或最终的性质或原因,而正是这种性质或原因规定了事物的面貌和特性。
这种西方传统从二十世纪初以来对中国文论界产生过重要影响,人们从种种不同角度对文学的本质提出过各自不同的界定。
然而在今天看来,本质并不就等于确定无疑的实在,而不过是主体的人为设定而已。
也就是说,相信事物存在唯一本质,属于人的思维假设。
人家订事物有其本质,就会竭力去寻找。
而不同的人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会从同一对象中发现不同的本质,这就是假设中的唯一本质变得多样了,因而也就不可靠了。
反之,如果舍弃本质是思维而用属性的视角去观察,倒可能会发现事物的多种多样的面貌及其变化。
(王一川《文学理论》)摘录二: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近些年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理论界不大谈文学的本质问题,有的学者干脆回避或否认文学的本质问题,然而本质问题却依然存在。
王一川先生在此提出的文学没有本质而应谈其属性的观点我并不认同。
研究本体,本质的问题,最早在古希腊哲学中是指研究存在的学问。
而文学的存在一方面在于存在的本身,即“文本”,另一方面则主要在其存在的原因,即导致其存在的事物。
也即文学的本质。
文学作为一门“存在”的学问,在我看来,它仍旧有其成立与发展的最终,最根本的原因。
至于之所以会出现不同学者发掘了不同的“本质”这种现象,那只是不同学者对其不同的理解罢了。
他们所发现的本质或许并不是真正的本质,也或许某些人谈及了本质,那都无从得知。
文学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文学哲学是文化传统中的两个主要领域。
文学是文化的一种发展,通过语言和文字传达思想与情感。
而哲学则是通过逻辑、理性和论证来研究人类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文学哲学知识点包括文学的本质、哲学与文学的关系、文学作品中的哲学内涵等。
一、文学的本质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文学的本质在于表达和传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形式和结构来展示人类的内在世界,反映人类对世界和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文学作品通过虚构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使读者在其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反思自身的生活和人生。
二、哲学与文学的关系哲学与文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哲学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和真理,文学则通过表现形式来传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哲学和文学都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究,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哲学的思想和观念经常被文学作品所吸收和表现,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也常常成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表现途径。
三、文学作品中的哲学内涵许多文学作品中包含丰富的哲学内涵。
文学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和传达作者对人生、世界和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从古至今,许多文学作品都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例如,古希腊的叙事诗《荷马史诗》中反映了人类英雄主义精神和尊严追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探讨了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中反映了人类对和平与和谐的向往。
四、文学哲学的价值与意义文学哲学是探讨人类生存和存在意义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文学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精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而认识到人类对生活和世界的追求和理解。
文学哲学作为一种人文学科,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修养,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启迪和表达。
综上所述,文学哲学是研究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体现了人类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和追求。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Rene Wellek &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 1977 Third Edition第一部定义和区分第二章文学的本质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显然是文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什么是文学?什么不是文学?什么是文学的本质?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可是难得有明晰的解答。
有人认为凡是印刷品都可称为文学。
那末,我们很可以去研究“十四世纪的医学”、“中世纪早期的行星运行说”或者“新、老英格兰的巫术”。
正如格林罗(E.Greenlaw)所主张的:“与文明的历史有关的一切,都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我们“在想法理解一个时代或一种文明时,不局限于‘纯文学’(bel1es-1ettres),甚至也不局限于付印或末付印的手稿”,“应该从对文化史的可能贡献的角度出发,看待我们助研究工作”。
[1]根据格林罗的理论和许多学者的实践,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
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
当然坚持这一观点的人可以说:历史家之所以忽略文学研究方面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过于关注外交史、军事史和经济史的研究,因此,文学研究者理所当然地需要侵入和占领毗邻的知识领域。
毫无疑问,人们不应该禁止任何人进入他所喜欢的知识领域,还可以举出许多理由说明广义地研究文明助历史如何有利。
但是,这种研究无论如何不是文学研究。
反对我们这种看法纳入如果说这里只是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那是不能令人估服的。
事实上,一切与文明的历史有关的研究。
都排挤掉在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研究。
于是,这两种研究之间的差别完全消失了;文学中引进了一些无关的淮则;结果,文学的价值便只能根据与它毗邻的这一学科或那一学科的研究所提供的材料来判定。
文本下的“文学本质论"摘要: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与人类膜系密切的精神活动一直真实而生动地存在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于文学本质的撂求。
笔者提出对文学本质论的探讨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
即以具体的文本——文学作品作为探讨文学本质的立足点和根本。
语言性是客现的文擘实体属性.作为文学物质媒介的语言.在一定层面上直接构成了文学本身。
审美是文学自身独立自由的重要标志.文学的审美性解释了文学创造活动的独特魅力,也是文学的根本属性。
文学是人类主观意志的产物。
总要表现生活.指向客观世界。
关键词:文学本质;文学语言:审美;主观反映文学是什么?理论界对于连一问题的探讨由来巴久.该问题的产生自然而然地将人们的思想引向了文学本质.它的出现是文学理论构建自身体制的必然需要。
如果没有文学本质论。
一种文学理论就是不完整的。
卡勒说:。
文学性的定义之所以重要,不在于作为鉴定是否符合文学的标准.而是作为理论导向和方法论导向的工具.利用这些工具,阐明文学最基本的风貌”。
f q人类只要存在,就曲须努力地认识世界。
戈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与人类联系密切的精神活动一直真实面生动的存在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放弃的对于文学本质的探求,正是基于人的自然秉性。
基于人作为社会关系存在物的迫切而焦虑的知识产物。
而今.当我们再次对于文学本质这一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探讨时.应该坚持的是对具体的而不是事实上不存在的抽象的文学进行本质研究。
我们坚持对具体的而不是事实上不存在的抽象的文学进行本质研究。
也就是说,我们确定了的研究对象.不是抽象的不存在的罗列的虚无的概念,而应该悬具体、鲜活、生动、有气息的生命体。
笔者认为.对文学本质论的探讨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
即以具体的文本——文学作品作为探讨文学本质的立足点和根本。
这是园为文学作品是承载文学思想形式功能的唯一载体.在可供研究的文学材料中.文学作品永恒持久的特性无可替代。
韦勒克和沃伦强调“文学理论如果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是不可能的”。
浅论文学的形象本质/h1文学的本质是形象。
因为第一,文学语言的特性是它的构象性,本身并不是自足的,而是指向外部世界,目的在塑造形象,表现生活的感性形态,因此语言不能成为文学的本质。
第二,文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存在形式都是形象。
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形象,可能遇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反驳。
一是认为形象没有普遍性,一是认为形象没有特殊性。
但认真分析,这两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近些年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理论界不大谈文学的本质问题,有的学者干脆回避或否认文学的本质问题,然而本质问题却依然存在。
文学理论不是杂多观点的偶然堆积,而是系列观念的有机组合。
在这种组合中,总有几块基石存在,整个理论体系便建立在这些基石之上。
文学本质便是这样的基石之一。
对文学本质的不同看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基本走向,而且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具体内容。
因此,在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日益模糊、混乱的今天,重新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一讨论文学的本质,首先有一个讨论的角度和出发点的问题。
因为文学是复杂的,任何复杂的事物其本质也不会是单一的。
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会一样。
国内一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本质,从而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结论。
这种学说着眼的主要是从人类的整个活动中将文学区分出来,进行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探讨,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
而文学作品乃至整个文学活动作为一个具体、复杂、系统的整体,对其本质的探讨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个的人类活动,满足于将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区分开来,更应着眼于其本身,从中探索出更为符合其本性的结论。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说虽然正确,但也不是没有局限,它透视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学本身来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笔者以为,探讨文学本质的最重要的角度与出发点,应当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
这不仅是因为在文学四要素中,作品处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因为作品是文学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具有物化形式的载体,还因为在供我们研究的文学材料中,作品是最为可靠、最为准确、最为长久、也最便于操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简要论述儿童文学的本质儿童文学是个啥?其实它就是给孩子们量身定做的文学,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但里面可藏着满满的智慧和情感。
很多人可能一听到儿童文学,就觉得它简单、幼稚,根本没有什么深度。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
儿童文学,虽然它的语言直接简单,往往用的是孩子们能理解的词汇,但它背后却蕴藏着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
就拿《小王子》来说,这本书看似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的冒险故事,可它所传达的关于生命、爱与孤独的思考,哪怕是成年人读了都可能会沉思好久。
那么儿童文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它并不只是给孩子们讲故事,告诉他们故事的开始和结尾那么简单。
其实它的内核是希望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帮助孩子们理解世界,培养他们的情感,教会他们如何与自己和他人相处。
说白了,儿童文学其实是在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给他们提供理解和应对复杂社会的工具。
它的“本质”,就是在游戏与幻想中教育,在想象与现实的交织中启蒙,甚至在故事的背后还能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吸取到人生的一些智慧。
大家可能会问,儿童文学的写作是不是就得“低龄化”呢?也就是说,必须写得很简单,图文并茂、话少事多?其实并不是。
儿童文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既可以简单,又能复杂得让人深思。
有的儿童文学作品看似简单,像是《大卫,不可以》这种内容轻松,字里行间充满幽默的书,孩子们看了乐呵呵的,可你要是换个角度看,它背后讲的是关于规则、责任、自由和成长的道理。
孩子们虽然不会这么想,可正是在这些细小的行为准则和情感上的引导中,他们无意识地学习着如何生活,如何与世界打交道。
儿童文学的魅力之一就是它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理想化的世界。
你看《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谁不想在那儿挥舞魔杖,解锁各种神奇的法术?这种幻想给了孩子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敢于梦想,敢于挑战,敢于去探索未知的可能性。
孩子们正是通过这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学会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
很多人可能觉得孩子的世界就是童真无邪,可实际上,儿童文学通过这些奇幻的冒险,正是帮助孩子们从中学会如何认识自己,认识外面的世界,学会区分对错,锻炼他们的判断力和智慧。
汉师2班吴玮0920301231探究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一指一切口头和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同时,文学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一种精神活动。
所以文学与人类是分不开的。
有一句名言“文学即人学。
”文学刻画人的形象,表现人的心灵,展示人的世界,是以活生生的人为基本对象的。
往更深一层想,文学是人类本质的现实展开,是人类活动的直接延续……文学是一个很广泛的也很宽泛的概念,如果要让我们说文学,我想我们都不能说清楚,因为它的范围太广。
对于文学的本质,我觉得还是要归咎到我们人类的身上。
文学作为人类所从事的特殊精神活动,对于人类来说,并非随意行为,无足轻重。
只有联系人类的本质,联系人类的生命活动,才有可能从最深刻的层面上揭示文学的根本性质。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创造。
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类精神上的需求。
所以文学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精神上的需求,然而需求的原因是缺乏。
这样的循环也就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文学属于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类追求自由的一种特殊精神方式,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体现。
创造性,贯穿于文学活动的每一个基本环节中。
将文学界定为人类的特殊精神创造,不仅揭示了文学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命活动之间的深层联系,而且为准确把握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文学关注着人的现实遭遇。
文学作为这不仅仅是单纯模仿或片面捕捉,而是一种具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
文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人的社会处境和人生遭遇,审视人的情感冲突和心路历程,探索人的生存意义和存在方式,捍卫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
通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遭遇命运的描写,文学引导人反思自身的人生缺陷,反省自己的生活与真实符合人的尊严的生活之间的差距。
文学审视着人的精神世界。
人不同于动物、植物,不仅有感觉,还有感情,有思想。
对于人类来说,如何滋养自己的感情,深化自己的思想,克服内心的弱点,摆脱内心的困惑,是永恒面对的话题。
1
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
汉语1101班 孙贺媛
文学本质问题,自有文学思想开始就是人们思考与追问的对象;文学是什么,是过去所
有文学理论专著和教材首先回答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外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
是人们不断思考、追问和回答文学是什么的历史。
要探讨文学的本质,我们首先要面对文学的事实,也就是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
观存在的具体现象。可以说,文学是通过文本的中介联系着作者、世界、读者等方面的感性
的复杂存在。是一个凝聚着审美经验的语言文本,这就是文学的事实。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
语境中,文学事实表现出特殊的风貌,作者、文学作品、读者都呈现出具体的新形态,中国
的文学事实不同于西方的文学事实,古希腊的文学事实也不同于18世纪、20世纪的文学事
实。人们面对文学,总是在面对具体可感的文学事实。
人们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就是立足于这些文学事实基础之上的。这里,我们不妨从以下
四个方面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
一.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识)
这一观点来源于生活本质论文学本质观,主要指从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角度去观察问题,
以反映论为其理论基础。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著名的
摹仿论,认为艺术是对自然地摹仿,并主张要摹仿生活中的好人,这可视为生活反映论文学
本质观的源头。从文艺复兴到十七、十八世纪,西方文论史上出现了占压倒性优势的“镜子
说”。莎士比亚将“镜子”看成是文学自始至终的目的,他在《哈姆雷特》中通过剧中主人
公哈姆莱特之口表达了他的这一文艺主张:“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
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①在莎士比亚那里,文学
始终是人生的镜子,时代的镜子。十八、十九世纪“再现说”开始流行,俄国批评家别林斯
基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真实地再现生活,“我们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而是生活本身,
象它原来的那样。”②在别林斯基看来,只要再现了生活,反映了生活的原样,作家就已完
成了他的使命,文学也就实现了它的目的。如此可见,“摹仿说”、“镜子说”、“再现说”的
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西方经典现实主义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历史过程,三者无论各自持怎
样的观点,其实质都强调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若从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看,生活与文学
的关系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文学作为反映生活的观念形态,“只是外部世界的映像,不言
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不是依赖于反映而存在的。”③社会生活是
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于文学与生活关系的一个经典命题。从文
学发展的历史看,人类的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史。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
希·奥尔巴特通过观察西方三千年来最具影响的经典文学得出结论,很多文学艺术作品都“在
反映严肃重大的事件时描述日常的生活真实。”④中国学术界也有诗与史的互动,诗与史互
2
证之说,认为诗歌与历史著述具体相似的性质和特点,同样是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陈寅恪
认为我国唐代诗歌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实录,唐史的复杂性与接触面广德他点,都在唐诗中有
反映,成为最原始的实录。文章合为时而作,所以唐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⑤恩格
斯则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说明了“文学是社会的历史的真实反映”这一观点。他
指出: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
经济细节方面(诸如革命胜利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
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⑥从作家创作的经验
看,社会生活是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菲尔丁认为生活处处有素材,为文学提供
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他说“滑稽作家只要注意观察,生活处处都给他提供可笑的材料。”巴
尔扎克在谈及《人间喜剧》的创作时宣称:“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家,我只应当它的秘书。
编制恶习与美德的清单,搜集激情的主要表现,刻画性格,选取社会上的重要事件,就若干
同质的性格特征博采约取,从中糅合出一些典型;做到了这些,笔者或许就能够写出一部许
多历史家所忽略了的那种历史,也就是风俗史。”⑦
文学史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马克思说:“没
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由于有某种需要,可以说都有一定的目的,
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文学艺术类的生产活动也不例外。而这也使得文学必然要反映社会生
活。
二.文学史作家情感的表现(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认识)
文学作品是作者创造的,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可以通过作品与作者的关系的理解得到说
明,而这种观点形成了表现论,把文学的本质视为主体的内在性的一种表现,按布洛克的解
释,表现就是认为“艺术基本上是一种‘情感表现’的概念”。在中国古代主要有“言志说”
和“缘情说”两种形态,即文艺是心志和情感的表现。例如宋代画作多“残山剩水”,其中
一马远、夏圭的“马一角”、“夏半边”为代表,在这里,透过“残山剩水”,我们可以感受
到作者因国家分裂而发自内心的悲哀、抑郁之情。又如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画风凄凉,擅画
花鸟却多为“瞪眼鱼”、“伤心鸟”,署款时也将八大山人连缀为“哭之”、“笑之”,便可看出
其对当朝的不满与故国不再的悲凉心境。在西方,浪漫主义理论家强调文艺的情感表现本质。
譬如,艾略特的《荒原》表现了一种腐朽的文明,在作品中,那种唯一能够使整个人类活动
丰富多彩的感情洪流已经枯竭了,只有一种感情留了下来,这就是恐惧。把这种情感用语言
表现出来,就形成了文学。佛洛依德则以一个精神病理专家的角色探讨文艺的本质,认为艺
术本质上就是作家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克罗齐、科林伍德探讨文艺的本质
涉及现代心理学得情感、想象等理论。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不是用美来定义的,也不是通过感
性来界定的,而应该通过情感来说明艺术的本质。虽然其各自观点不同,但都强调了个体的
超越、自由、个体的情感性。这与中国表现论强调情与志的融合,强调一种社会伦理的情感
是又本质区别的。
三.文学是能够作用于读者精神世界的工具(从“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识)
3
文学的功能在于文学作品对读者所产生的作用,尽管文学可以给人以美感,但美感不过
是一种手段,非美感的作用才是目的,这种实用说观点在中国古代以“教化”说(“文以载
道”说)为代表,在西方则以“寓教于乐”说为代表。众所周知的是,在中国古代,儒家思
想史封建统治阶级的理论基础,从孔子的“兴”、“观”、“群”、“怨”到汉代《诗大序》的“经
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以及后来理学的兴盛,无一不把文学是为伦理、
道德的教化工具。在西方,文学作为一种教化工具的作用也十分明显,例如中世纪时期,文
学作为歌颂神明与圣徒的工具,到了14世界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启蒙运动时
期,则通过文学宣扬个性解放,推动社会变革。当然,文学同样需要读者的阅读鉴赏,通过
想象再创造才能实现其价值,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读者对其的诠释也不同,从而使文学
能够在任何时代都能展现其独特的价值。
四.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并最终由经济基础决定。
我们一般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中的一种高级文化活动,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而文学
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其实质是对生活做出诗意的反映,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实质”,它
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有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
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
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情形。这种情形表明,
任何审美表现过程并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的最终支配。
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
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直接的是无功利的,但由于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社
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使其间接地或内在地隐伏着某种功利性。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
建康赏心亭》中,无功利的触景生情实际上在深层也有着功利性目的,个人的失意感怀被提
升到中国文人的一种普遍的精神高度,这三方面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
是双重的,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话语蕴藉之中,于是使文学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
综上观点,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家情感的表现,是作用于读者精神世界的工具,
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但由于时代、文化语境以及认识角度的不同,是文学本质呈现出多样
性与复杂性。因此,对于文学本质的认识,我们不应拘泥于寻找一种包容一切的答案,而是
应该留下一个开放的视点与空间。
4
引用文献:
①[英]威廉·莎士比亚著:《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68页。
②[俄]别林斯基著:《别林斯基全集》第一卷,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54
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④[德]埃里希·奥尔巴特著:《摹仿论——西方文学中所描绘的现实》,吴麟绥等译,百花文
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620页。
⑤陈建东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8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4页。
⑦[法]巴尔扎克著:《巴尔扎克论文艺》,袁树仁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8
—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