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武侠小说意识形态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论武侠的意识形态摘要: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有政治的、社会的、知识论的、伦理的等等。
我国的武侠文化从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到现代的“大陆新武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变化。
文学的产生需要特定的社会背景,社会经济、政治等都对文学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武侠文学当然也受其影响。
从武侠文学的变化,也可以看到不同时期意识形态的变化。
关键词:武侠;游侠;意识形态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朱书亚(1990-),男,汉族,河南省平顶山人,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
我国的武侠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到如今的“大陆新武侠”,我国的武侠文化既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崇拜,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武侠文学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意识形态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武侠小说的创作有很强的传承性,从小说的主人公来看,都是主人公有着某种过人的技能,武侠和儒侠要么有高超的武艺,要么有高尚的品质,或者两者兼有。
从读者来看,武侠创作所塑造的人物,则是读者所向往能够成为的英雄人物,或者是能够惩恶扬善、消除社会不公的英雄。
作者在创作武侠小说时,社会整体的意识形态会在无形中在作者的创作中形成条条框框。
有时候作者需要一个英雄般的人物来对所处社会进行改造,在小说中构建自己的武侠世界。
有时候,作者又要通过对历史中某个人物的英雄般的刻画,来回味自己中意的曾经,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的序文中感叹“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然而作者在创作时,或许并没有认识到意识形态对自己创作的影响,这就是意识形态对个人思想的潜移默化的控制。
武侠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的人物,其生活的社会背景是封建社会,无论是孟尝君、平原君等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还是郭解、剧孟生活的西汉时期,君主意识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契约”,因此《史记·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人物大抵都摆脱不了与皇家的干系。
武侠小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是指以武功为表现手法,以侠义为根基,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道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揭示和反思的小说。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
武侠小说渊源流长武侠小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汉代,如《喻世明言》中的《赵客缦胡缨》和《聂政赋》,但当时尚未形成武侠小说的完整形态。
唐代以后,武侠小说逐渐发展起来,主要表现为各种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和民间故事。
到了明朝清朝时期,武侠小说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而金庸、古龙等作家的出现,则进一步推动了武侠小说的发展与繁荣。
武侠小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武侠小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某些特性。
在传统文化中,武功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当时的武术也被视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军事技能。
武侠小说以其以武功为表现手法和侠义为基础,展示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特点,强调了以人为本、讲义气和佐国护民的思想。
其次,武侠小说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意识形态。
武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过人的武功,并一心向善,讲义气、忠诚、正义。
小说中体现了孝道、尊师、匹夫之怒等道德观念,更传承了儒家的正义、仁爱、辅佐国君等思想。
这些思想观念都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最后,武侠小说还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特别是在文学与影视艺术方面。
武侠小说经常运用瑰丽的修辞手法,以艺术手法勾勒出主角们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对中国文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同时,武侠小说的影响也渗透到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
如古龙的小说《陆小凤传奇》、《绝代双骄》等作品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并深受观众喜爱。
结语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
古代武侠小说的文化含义古代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一种文学形态。
它不仅是文学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武侠小说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于武士道精神和英雄主义的向往,还反映了中国社会与世界的渊源和文化传承。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武侠小说的文化含义。
一、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主义武侠小说中描绘了那些充满侠义精神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或使用自己武艺保卫正义,或为民众平反冤枉。
他们都有一颗勇往直前的心,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拔剑相向。
他们的行为宣扬的是“仁义礼智信”的文化观,被后人称为“侠义文化”。
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主义思想不仅仅是对抗邪恶势力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义灭亲”的理念的具体展现。
不少小说里有故事表明,英雄们为了正义舍弃了自己的亲人,这或许在现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却展现了中国人的“天下为公”的文化精神。
这是武侠小说中所表现的中华文化的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精神宝藏之一。
二、武侠小说中的武术文化武侠小说中武术的描写是非常丰富、精细的。
虽然很多情节略显夸张,但是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大量武术术语、武器器械、招式与套路等却是真实的。
无论是小说中的“铁马冰河”,还是“百变千幻”的招式,都是武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小说所呈现的武术文化也千差万别。
武术文化的传播在历史上通过武林盛会、师父传授、秘籍传承等方式进行。
而武侠小说则是一种广泛传播武术文化的方式。
小说中穿插着无数武术场面,让读者感受到武术的奥妙之处,从而对武术产生更深的关注和兴趣。
三、武侠小说中的生活文化武侠小说对于古代生活文化的描写也很丰富。
小说中的描写涉及到当时社会的文化、伦理、审美、习俗等方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生动的古代中国社会。
从民歌谣曲到风俗习惯,从戏曲文学到战争兵器,武侠小说中的生活文化涵盖了当时的方方面面。
在“封建礼仪”、“吟诗作赋”等方面武侠小说上也获得了十分详尽的描写。
它不仅保留了人们对历史的故事传说,同时也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美学。
对武侠小说的看法演讲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对武侠小说的看法。
武侠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它是一种以武功、江湖恩怨、英雄群像为题材的小说体裁。
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产物,武侠小说在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并影响了无数读者。
首先,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读者群体。
那种侠义精神、战胜邪恶的正义勇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武侠小说中经典的人物如郭靖、黄蓉、乔峰等,他们在小说中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和智慧,让人们为之动容。
他们穿梭在江湖之间,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
其次,武侠小说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江湖世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在这个世界里,各种门派、帮会相互明争暗斗,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
小说中的武功和武器,往往代表着不同门派的特色和传承。
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使整个武侠世界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欲。
同时,武侠小说在艺术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它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原本平淡的人物形象和事件,使其充满了戏剧性,让读者沉浸其中。
武侠小说的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惊喜。
读者往往随着主角一起经历各种考验,体验着胜利的喜悦和挫折的痛苦,这种感受是独特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爱武侠小说。
它带给我梦想和力量,鼓舞着我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形象,让我相信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
他们的顽强坚持和不屈不挠,给予了我无尽的勇气和动力。
当然,武侠小说也有其不足之处。
它常常以个人的力量解决问题,缺乏对社会环境和根本问题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的是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武侠小说中的一些价值观和观念,也需要我们加以辩证思考和批判,不能盲目追求。
面对年轻一代读者对于武侠小说的热爱,我们更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并积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
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武侠小说,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引导读者尊重正义、追求真理、培养道德品质。
古代武侠小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古代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吸引了无数读者。
这些小说展现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武侠世界,呈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世界中,侠客们抛弃了个人私利,追求着忠诚、义气和正义。
本文将探讨古代武侠小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分析其对现实世界的启示。
古代武侠小说的世界观是充满奇幻色彩的,其中蕴藏着道教、佛教、儒家等多元文化的精髓。
在这个世界里,江湖是一个价值观体系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地方。
在江湖上,人们不再受势力、地位和金钱的束缚,而是注重个人的武功修行和道德提升。
这种世界观给予了人们一种超脱尘俗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无限可能性。
古代武侠小说的世界观中,侠客们通过剑术、格斗等武功实现正义与荣誉的追求。
他们身披长袍,手持长剑,追求的不仅仅是武功的高强,更是道义之心的深厚。
这些侠客们通常立志报仇雪恨、保护弱者、建立公正的江湖秩序。
他们不被权力和金钱所诱惑,而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正直。
古代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们有着很高的道德标准,他们追求着忠诚、义气和公正。
忠诚是侠客们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他们对自己的职责和承诺始终如一,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
而义气则是侠客们之间最珍贵的情感纽带。
他们通常结为兄弟,彼此倾诉心事、互助互爱,坚守对朋友的承诺。
公正是侠客们的行事准则,他们始终追求平等和正义,对于不公正的事情,他们敢于站出来维护正义。
古代武侠小说的价值观也影响着现实社会。
侠客们在小说中所追求的忠诚、义气、公正等价值观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中崇尚的道德标准。
这些价值观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了中国文人士人格魅力和儒家道德体系。
这种价值观对于今天的社会同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着人们要坚守正义、关爱他人、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这些价值观的传承,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此外,古代武侠小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给现实社会带来了一些反思。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追逐物质利益,追求权力和地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2,6(4):107-110 ISSN 1004-390X;CN 53-1044/SE -mail:sk@ 收稿日期:2012-03-09 修回日期:2012-03-26 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3 9:02 作者简介:肖才望(1983-),男,湖南新邵人,助教,主要从事翻译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 /kcms /detail /53.1044.S.20120713.0902.201204.107_049.htmlDOI:10.3969/j.issn.1004-390X (s).2012.04.022武侠小说英译活动中的意识形态和诗学———以莫锦屏《雪山飞狐》译本为例肖才望(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以莫锦屏对金庸经典武侠《雪山飞狐》的翻译活动为案例,就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做了简要分析,试图说明译者在进行武侠小说英译时应综合考虑译文所服务的意识形态及诗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编、重创,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好地接受。
关键词:意识形态;诗学;武侠小说;改编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2)04-0107-04Ideology and Poetics in Translating Martial Arts Fiction :Take Olivia Mok′s 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 as an Example载陨粤韵悦葬蚤鄄憎葬灶早(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livia Mok′s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 ,a martial arts novel by JinYong.It tries to demonstrate that translators need to have an over⁃all idea of the ideology and poetics of the receiving culture.Proper recreation is needed in order to bring the original work to life for a Western audience.Key words :ideology;poetics;martial arts fiction;rewriting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之一,武侠小说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向外输出中国文化及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当代文学论文《论金庸武侠小说艺术特征》论金庸武侠小说艺术特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笔下的武侠,女子――新月初晕不足比其清丽,修竹临风不足比其高节,春梅绽雪不足比其雅致。
无论是金戈铁马的疆场拼杀,腥风血雨的武林争斗,情意缠绵的儿女私语,文之所致,意之所达,众生百态皆于行云流水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庸非凡的功力是通过交互式生硬的唯美故事情节结构的侠谱。
武侠小说做为“写下梦的文学”本不以叙事著称,其人物缔造主要源自作者想象和文学创作传统,不轻易源于现实。
金庸小说做为一种经典就恰恰是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并致等本属中国古典文化建议的东西整体表现了出,并利用独有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使我们并作了一次可说是创举的乌托邦飞翔。
于是存有了令狐冲、杨过、小龙女等栩栩如生的人物。
也因此,金庸刻画的“侠五音”才可以比千年佳酿更醇香极其。
而他的这种历史处置也使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系列出来虚构,“真实”的历史不过就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而人物的性格却呼之欲出了。
以下通过对金庸小说形式和语言的论述,来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在杜南发的访谈录《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里金庸提到:“武侠小说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
”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即写作传统,通常包括文学创作中常规手法的体系和与此相连的读者的视野期待。
目前通俗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式问题的解决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别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说做为武侠小说,它继承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为金庸在创作过程中维持了武侠小说繁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创作了典型的繁琐多样的武侠文学。
内容方面,与武侠存有关联的单四大名著中就牵涉至三部;形式方面,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并没多小区别,江湖恩怨、武林纷争、男女悲欢离合等照例还是新派武侠常用的模式和瑀的主题,它的繁杂变化充分反映在小说的思想上。
金庸武侠小说的主题内涵和现代意识2009050131005709机械2班李毅武侠小说一向被视为只能满足一般读者的浅层阅读快感的通俗文学,但金庸的武侠小说却能够吸引“上至大学教授,国家元首,下至贩夫走卒,仆役小厮”等各阶层人士。
究其根由,除了他的小说情节的生动性,想象世界的丰富性,最重要的还有他思想的深刻性。
金庸小说是写古代历史背景下的人物故事,然而却也渗透了深刻的现代意识:爱情,武功显然不是它的唯一目的,甚至不是它的最主要的目的,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情怀的同时,对人类命运,人性发展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环境与人的严肃课题进行了深刻思考。
在金庸的爱情故事中我们明确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爱情之外的故事中——具体到对中国历史文化以及汉民族的民族性的批判——我们也同样能感受到。
对于金庸的武侠小说我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了,可以肯定的说我们都是看金庸武侠长大的孩子。
从1955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问世,引起文坛瞩目开始,一直到他后来创作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鹿鼎记》、等十五部小说为止,几乎每一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随之被改编成各种影视作品,难得的是每一部都非常的卖座。
这就足以表明金庸武侠小说在当今文坛的巨大影响力。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主题内涵上,已融入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超越了单纯的个人恩怨、门派残杀与侠义奇情的旧模式。
也就是说,金庸将侠义精神从单纯的哥儿们义气提高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突破了旧武侠小说在思想内容上的各种局限。
他笔下写的是一些为国为民而富有独立个性色彩的侠士,如郭靖,杨过等爱国英雄人物,他们不再是旧武侠小说中那些官府的忠顺奴仆。
金庸小说还能站在新的历史角度上,突破儒家的汉族本位的狭隘观念,肯定中华许多兄弟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各自的地位与作用,赞美各民族平等、和谐、互助共荣的思想。
《天龙八部》就不限于写一个宋朝,而是以当时中国版图内的五个领域为背景,三个主角的足迹几乎遍及中华全境。
中国侠文化2011年期末论文说明一、武侠意识形态所谓“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的集合。
武侠意识形态即武侠所表现的观念的集合。
这里可分不同层次:第一,历史记载中的武侠观念。
即先秦秦汉以来的游侠观念以及游侠受到主流文化尤其是四部分类中的“子”、“集”两种文化影响之后所形成的观念形态。
第二,古代侠文学中的意识形态。
比如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及儿女英雄小说中的封建忠君意识及其所反映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三,现代武侠中的意识形态。
尤其是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下的武侠观念。
以及21世纪大陆新武侠中关于个人内心体验的意识形态观念。
等等。
第四,海外武侠意识形态。
包括海外华人华语武侠意识形态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武侠意识形态。
二、武侠形式结构所谓“形式结构”,是构成小说形式因素的基本构架。
按照郁达夫在《小说论》中的经典表述,可以分为人物、事件、场景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武侠人物的主要类型及基本类型模式。
所谓“基本类型模式”,即如果较多地偏离了这一模式,那就不再是武侠而是其他类型。
第二,武侠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基本类型模式。
即武侠情节模式。
第三,武侠场景的主要类型及基本类型模式。
即武侠活动于什么样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当然也包括历史空间和幻想空间。
三、武侠专门知识所谓“专门知识”,即构成一种文学类型之特殊性的特定文化系统。
第一,该类型的专门知识,如刑事侦察技术之于侦探小说,是构成该类型的核心元素。
第二,该类型的专门群体,如警察之于侦探小说、少男少女之于言情小说,是构成该类型必不可少的社会群体。
第三,该类型的专门社会,如江湖之于武侠小说,是构成该类型的必要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与世界结构。
四、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释疑第一,内容问题。
同学们可以就以上自己进行发挥,进一步总结武侠意识形态、武侠形式结构、武侠专门知识包含哪些基本元素,只要同学们说得合理,就可以给高分。
第二,篇幅问题。
有的同学提出4000字太长,其实,只要大家论述充分,举例到位,要求的4000字就很容易达到。
是否应该废除武侠小说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武侠小说。
首先,武侠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往往离奇荒诞,充斥着大量的虚构和夸张,容易误导读者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例如,一些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和功夫常常超乎现实,这种夸张的描写容易让读者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影响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武侠小说中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往往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法规。
一些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以暴力和个人英雄主义解决问题,忽略了法治和社会责任,容易给读者造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比如,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描写了一些武林人士以江湖规矩为准则,无视法律和社会规范,这种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被认可。
此外,武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柔弱、被动,缺乏独立自主的形象,这与现代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追求不符。
例如,古龙先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小白菜”、“小龙女”等女性形象,都是被动、依赖男性的形象,这种描写容易给读者传递错误的性别观念。
综上所述,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误导、价值观念的错误传递以及性别观念的不当塑造,我们认为应该废除武侠小说。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武侠小说。
首先,武侠小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武侠小说中的武术、侠义等元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金庸先生的作品《射雕英雄传》中描写了南宋末年的社会风貌和江湖义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其次,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往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一些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恩怨情仇、江湖传奇等情节,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激发其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探索欲。
比如,古龙先生的作品《陆小凤传奇》中的陆小凤形象,以及其与各种江湖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都是文学艺术的精彩表现。
此外,武侠小说中的一些主题和情节具有普世的人性关怀和情感共鸣。
一些武侠小说中的爱恨情仇、忠孝仁爱等主题,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
武侠意识形态作者:周一涵张宇霞瞿晓露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摘要:武侠意识形态即武侠所表现的观念的集合,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武侠意识形态也不断的发展,从先秦秦汉以来的游侠观念到今天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武侠意识形态,主要包括了:历史记载中的武侠观念、古代侠文学中的意识形态、现代武侠中的意识形态、海外武侠意识形态。
下面要阐述是什么是武侠意识形态和其起源,以及结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例具体进行分析。
关键词:武侠意识形态;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283-01既然要谈武侠意识形態,首先就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武侠意识,才能进一步阐述其形态。
武侠意识作为一种文化,因此,我认为武侠意识的产生跟文化的产生有相同的道理。
文化的起源有三种因素:种族、时代、环境。
首先是种族,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种族,在过去,有些人认为种族是有优劣的。
比如二战时期,德国人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优秀的而犹太民族是低劣的,日本人认为大和民族是优秀的,而中国的汉民族是低劣的是“东亚病夫”。
然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证实民族是无所谓优劣的,大家只是肤色、体格的不同,种族不是影响文化起源的最重要的原因。
总体的来说,时代是后起的,究其本质是文化影响文化,时代不是影响文化起源的最重要的原因。
环境是先于人类的产生就已存在的,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人类早起不同的生活方式。
因而归根到底,影响文化起源的最早的因素是环境,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分析文化的首要考虑因素。
同理,对武侠意识的形成也是一样的道理,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
下面呢,我就结合中国的具体环境阐述一下。
古代中国人大多活动中心是在内陆,而内陆是多山的。
山是那么的高大雄伟,就从山的自然属性来说,就是高峻,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神秘感,这正符合了武侠小说中大侠高手深不可测的特点。
例如:武当山北通秦岭,南接巴山,连绵起伏,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论大陆新武侠的智性传承与超越论大陆新武侠的智性传承与超越武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魅力。
近年来,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大陆新武侠作品开始崭露头角,展现出独特的智性传承与超越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大陆新武侠作品在智性传承与超越方面的表现。
首先,大陆新武侠作品在智性传承方面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
与传统武侠作品相比,大陆新武侠作品更加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智慧的展现。
在人物刻画上,新武侠作品注重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是武功高强的外在形象。
主人公往往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人物,他们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聪明的决策和超强的智慧。
在情节安排上,新武侠作品更加注重推理和智谋的展现,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和复杂的谜团来考验主人公的智慧。
这种智性传承的特点使得大陆新武侠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吸引了更多的读者。
其次,大陆新武侠作品在智性超越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与传统武侠作品相比,大陆新武侠作品更加敢于突破传统的刻板印象,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新的思想。
传统武侠作品中往往以武功高强为主要标志,而在新武侠作品中,人物的智慧和谋略同样重要。
主人公不仅要有过人的武艺,更要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超越常人的智慧。
这种智慧的展现,不仅为读者带来新的感受,也使得武侠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意义。
大陆新武侠作品的智性超越,打破了传统观念对武侠作品的认知,使得武侠作品在当代有了新的生命力。
而大陆新武侠作品的智性传承与超越,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时代变革紧密相连的。
在现代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对于智慧和思考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大陆新武侠作品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通过主人公智慧的展示,传达了思考的重要性,强调了智慧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新武侠作品的智性传承与超越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代大陆新武侠作品在智性传承与超越方面的成功,不仅为传统武侠作品注入新的活力,也激励和促进更多优秀的作品的创作。
论中国古今武侠意识形态【摘要】武侠小说一直以来受广大读者所衷爱,其中所透露出的侠义精神更是受到追捧,究其原因是侠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坏境下所展现出的特定的观念集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本文拟从古代侠文学中的意识形态这个方面来对武侠意识形态进行探讨。
【关键词】武侠;意识形态;武侠观念;侠文学在探索武侠意识形态前,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侠,是什么?金庸笔下的“侠”的解释:金庸名著《神雕侠侣》其中一段很感人的对“侠”的阐述。
“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
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
然我才力有限,不能为民解困,实在愧当‘大侠’两字。
你聪明智慧过我十倍,将来成就定然远胜于我,这是不消说的。
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这是郭靖口中的大侠品性。
综上所述,侠,就是拥有见义勇为、甘愿舍己助人的性格、气质或行为以及为百姓着想的人。
一、历史记载中的武侠观念1.先秦时期记载的游侠观念有学者认为,在儒家思想里有侠的精神的反映,因为孔子宣扬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就是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因为它是正义的,便要努力做到。
有学者认为,墨家思想里也有侠的精神的反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理论等于将人们对自己亲人的特别关爱变成一种必须履行的职责,实现一种大同社会。
墨子有一种精神,叫做“兼爱”,牺牲一点个人的利益,去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爱是无差别的,博大的。
这种博爱的精神是大侠们所拥有的。
但比较具体的来论述“侠”这一概念,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他在《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作者将侠与文人相提并论,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为其出谋划策,他反对侠是因为侠和文人一样与统治者对立。
但是他从反面指出了侠的一个功能,为社会鸣不平。
中国文学的叙事艺术与形式解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国文学以其丰富的叙事艺术和独特的形式吸引了全球读者。
其中,金庸的武侠小说被广大读者所青睐,其作品集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叙事艺术的精髓。
本文将探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叙事艺术与形式,并解读其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金庸的武侠世界——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虚实交错金庸的武侠小说创造了一个独特绚丽的武侠世界。
他的叙事结构常常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主线故事为基础,通过复杂的情感纠葛和众多的支线故事来丰富情节。
这种复杂的叙事结构使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体验故事。
同时,金庸巧妙地利用了虚实交错的叙事手法,使得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都显得更加生动和立体。
二、人物刻画——传奇英雄与现实人物的结合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人物刻画是其独特魅力的核心之一。
他创造了一系列充满个性与魅力的英雄人物,如郭靖、杨过、黄药师等,这些人物成为了读者心中的传奇英雄。
同时,金庸也不忘描绘现实中的人性和矛盾,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类型的人物,有善良正直的人,也有阴险狡诈的人。
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和情感揭示,金庸的作品展现了多元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三、反叛与正义——武侠世界的价值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常探讨反叛与正义的议题。
他通过叙事方式和人物塑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价值观。
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反叛者,他们与权贵势力对抗,追求自由和公平。
金庸的作品强调个体的力量和反抗的精神,它们极具启示意义,对社会正义与自由的讨论具有重要价值。
四、古今相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金庸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历史与现实。
他以明清时期为背景,将历史人物、事件融入到小说中,使武侠世界更加贴近现实。
与此同时,金庸的作品也不乏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批判。
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交织,金庸的武侠小说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批判精神。
五、精巧的语言和叙述技巧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精巧的语言和叙述技巧闻名。
他独特的文风简练明快,字字珠玑。
他运用典故、俚语、歇后语等丰富的语言形式,使得作品更加富有韵味和魅力。
论中国武侠小说意识形态
【摘要】中国武侠小说意识形态指的是在武侠小说中所体现出的观念的集合。
在文学史上,武侠小说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等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相应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作品所体现的意识形态也各有差异。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武侠小说的意识形态可以分为先秦秦汉以来的游侠观念、封建忠君惠民的主流意识形态、近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下的武侠观念、21世纪大陆新武侠中个人心理体验的意识形态等。
这些不同的意识形态都有特定的成因和内涵,而其又将对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武侠小说;意识形态;成因
一、武侠小说意识形态的内涵阐释
1.意识形态的含义。
所谓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可以分为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再创造工具的意识形态等。
这些意识形态都具有群体性、系统性、历史性等特征,意识形态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反作用。
2.武侠小说意识形态的含义。
武侠小说意识形态是指武侠小说所表现出的观念的集合。
根据地域性的不同可以将武侠小说中的意识形态分为西方武侠小说意识形态,即“个性”和东方武侠小说意识形态,即“群体性”;由于历史的差异性武侠小说的意识形态又被分为先秦秦汉以来的游侠观念、封建忠君惠民的主流意识形态、
近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下的武侠观念、21世纪大陆新武侠中个人心理体验的意识形态观念等类型。
①
二、武侠小说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原因
1.武侠小说意识形态来源于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
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受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接受和喜爱,广泛、长久的存在于中国的社会中,首先是因为它真实的根植于和反映着社会存在。
只有当武侠小说的观念同读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时,武侠小说才能真正的普及开来。
所谓精神的共鸣就是武侠小说中人物观念的集合要同当时社会群众心理基本一致,也就是武侠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可以离奇、古怪但是它所表现的意识形态一定是相应时代所存在的群众观念的集合。
任何时期的武侠小说都承载着和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经济形态。
例如韩非讲“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就是反映了武侠小说情节和现实的关系。
司马迁所攥的《游侠列传》中,游侠往往出身下层,违章抗法,重仁义,重信诺,重恩仇,恶欺凌。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各种矛盾的激化,才会孕育出勇敢反抗的大侠。
另外,我们可以发现,武侠小说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也在随着历史时期的发展,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从最初侠的独立个人行为意识(如荆轲刺秦王)到大规模的侠义之士集合的民族意识(权贵学者的门生、食客;水浒传108好汉聚梁山)以及21世纪的个人内心体验意识(《七夜雪》),这些武侠小说
所体现的意识形态正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契合。
武侠小说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一定历史时期的客观存在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动。
2.中国传统思想派系影响武侠小说意识形态。
中国传统思想对武侠小说的影响很大。
古代的儒墨道法、玄乎理学等都深刻影响着武侠小说的格调。
例如我们可以将金庸笔下的陈家洛、郭靖称之为儒家之侠;杨过、张无忌为道家之侠;段誉、萧峰等为佛家之侠。
②所以有这种鲜明的差异,是因为金庸笔下刻画的不同人物背后都有着不同思想派系根深蒂固的某种思想。
3.武侠小说意识形态植根于文化深处。
我们这里讲的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既包括学术意义上的文化也包括道德观念等内涵。
文化的不同在武侠小说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
中国武侠小说意识形态源于中国社会的大环境、大观念,武学、思想派系、女性观、国民观等在武侠小说中都可以透视出文化的影子。
如侠客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武器、内功以及武学修养来体现,武器通常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内功和武侠修养则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宝剑总是与文化形式中的主持正义联系在一起,而与剑相对的毒药、暗器则代表了负面的价值取向;而武功中的秘籍代表着文化的积累。
《射雕英雄传》中“九阴真经”的点纲部分就借用中国哲学常用的“体”、“用”两个概念,而这种以动制静、以柔克刚的传统文化就为武学以及武学精神带来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武侠小说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
1.民族意识
武侠小说中的民族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在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下形成的武侠观念在武侠小说中成为一条重
要线索,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武侠小说中体现民族意识形态的数量较多,质量也值得肯定。
民族意识的产生通常是与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解读这些大侠身上所体现的民族意识也就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
民族文化风格与精神的至高体现不是生活风俗、衣冠饮食、娱乐形式等等这些外部显现形态,而是文化心理、文化价值、文化理想、文化创造。
金庸小说中的理想人物就是从自己的民族文化心理出发,捍卫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价值,追求着自己的文化理想,完成着自己的文化创造。
金庸在塑造乔峰这个悲剧英雄的时候就是民族意识最集中表现的一个维度。
在血缘上他是契丹人,在文化血缘上他是中原人。
然后就是这个身陷两族境地的大侠,在同命运的斗争中超越狭隘民族意识,让我们看到了金庸民族文化意识的深厚博大,一种仁爱无疆的民族精神的表现与完成。
2.个人意识
个人意识形态包括从侠者个人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个人主义(这里的个人主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而是武侠小说中侠客
的独立、个人行为所透视出的个人意识。
)也包括21世纪的大陆新武侠中所体现的个人内心体验意识。
作者作出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从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两个方面着手,旨在从身心全面反应武侠小说中的个人意识。
最初的侠客多是独立的,个人的行为,如《史记》中记载聂政以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他们通过个人行为、凭借个人高深的武功来表现自己的意识形态,从而将这种大义凛然,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杖刀相助,不畏强权,不畏残暴的武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与此相对应的个人内心体验意识作为武侠小说中新兴的意识形态兴起、发展时期还不长,但是仍能从《昆仑》、《沧海》、《华音流韶》、《兰因·璧月》、《且试天下》、《听雪楼系列》、《七夜雪》等新新武侠中找出这一作为当代武侠小说的个人内心体验意识。
这些武侠小说或对女性进行细致的心理刻画、或以大气磅礴,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形成变化万端的武侠新人物,但无一例外的都能抽出个人内心体验的新个人意识形态。
3.超个人意识
超意识本来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借用于此来表示一种新的个人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是传统意识和心理感受有机结合的一种包括心理、精神、身体全面认识自己和人类的全新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之所以成为超个人意识形态就在于其目的是为了人类
开发潜能,通晓真理,了解自我,超越自我,回归心灵,乐于助人,得到超越性体验,甚至指明人类心灵的前进之路。
③某种程度上说,超个人意识形态同21世纪大陆新武侠中的个人内心体验意识形态比较接近,但是在此仍要将超个人意识形态单独作为武侠小说中的意识形态的一种,原因就在于这种意识形态在目前的武侠小说中不具有系统性,但仍能在当今武侠小说中零星的发现这种意识的痕迹,或者说在将来它会是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彭卫.《古道侠风》,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239.
(2)陈硕:经典制造——金庸研究的文化政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7.
(3)林以亮.金庸的武侠世界[a].金庸茶馆之叁[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