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教育协会
- 格式:doc
- 大小:286.50 KB
- 文档页数:15
2013年电力行业企业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座谈会顺利召开等作者: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09期国务院重组国家能源局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启动,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现在的国家能源局、电监会的职责将进行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不再保留电监会,新的国家能源局继续由发改委管理。
(人民日报)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召开2月21日,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组部副部长、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强调,要落实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整个就业工作的首位,要坚持创业与就业并重的工作思路,完善相关创业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培训和宣传,做好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不断优化创业环境。
要准确把握就业形势,加强分析研判,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
要切实改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提升供给能力,保障服务均等化,拓展服务功能,推行服务专业化,强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推动服务信息化,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要加强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切实管好、用好就业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2月23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议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要深入落实职业教育战略地位,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切实完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职教学会作为职业教育战线的群众性、学术性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桥梁纽带、社会各界热心职教事业人士的交流平台。
一、前言本次电力设计比赛,旨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专业技能,推动电力行业的技术进步。
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团队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优异成绩。
以下是本次比赛的总结报告。
二、比赛概述本次比赛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指导,中国电力教育协会主办,共有来自全国244所高校的1276支队伍、6225名学生参赛。
比赛分为两个赛道:电力创新发明或设计作品赛道和工程设计赛道。
我们团队选择了工程设计赛道,参与设计并提交了110千伏镇变扩建工程的设计方案。
三、比赛成果1. 获奖情况经过激烈的角逐,我们团队最终获得了工程设计赛道的一等奖。
2. 设计方案亮点(1)优化了110千伏镇变扩建工程的布局,提高了变电站的运行效率。
(2)采用了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降低了变电站的能耗。
(3)加强了变电站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了运维效率。
(4)充分考虑了环保要求,实现了绿色、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
四、经验与教训1. 经验(1)团队协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了设计方案。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团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了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充分发挥创新思维。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团队勇于尝试新技术、新材料,为项目增色添彩。
(1)时间管理是关键。
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团队在时间管理上存在一定不足,导致部分工作未能按时完成。
(2)与指导老师保持密切沟通。
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团队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不够充分,导致部分设计思路未能及时得到反馈。
五、展望通过本次比赛,我们团队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电力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本次电力设计比赛,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创新、协作、拼搏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以此次比赛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第2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电力设计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教改类论文核心期刊目录
中国高等教育
主办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编辑单位:《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邮政编码: 100088
国内刊号: CN 11-1200/G4
国际刊号: ISSN 1002-4417
高等教育研究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主管单位:教育部
编辑单位:《高等教育研究》杂志社
主编:刘献君
地址:湖北省武昌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内
邮政编码: 430074
国内刊号: CN 42-1024/G4
国际刊号: ISSN 1000-4203
中国大学教学
主办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
编辑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中国大学教学》杂志社主编:陈怡
地址:北京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
邮编:100011
国内刊号:11-3213/G4
国际刊号:1005-0450
中国高教研究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编辑单位:《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
主编:王小梅
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邮编:100816
国内刊号:11-2926/G4
国际刊号:1004-3667
北京教育(高教版)
主办单位:北京市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主管部门:北京市教委
编辑单位:北京教育杂志社
主编:马宪平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18号邮编:100053
国内刊号:CN 11-1129/G4
国际刊号:ISSN 1000-7997
辽宁教育研究
主办单位:辽宁教育研究院
主管部门:辽宁省教育厅。
重庆大学2011级《新生研讨课》课程介绍为了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将同学们培养成为驾驭未来的优秀人才,学校自2009年9月起,面向全校本科新生开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生研讨课》。
课程旨在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和基于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
亲爱的新同学:新生研讨课,将给你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你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定义你的人生价值。
或许课程的学习的过程,会成为你未来学习与发展的一段难忘经历。
我们期待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课程定义: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s)是由各学科领域的教授/学术带头人专门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类课程。
在教师主持下,围绕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对新生在掌握知识、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培养与训练。
课程目标:课程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强调师生互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转折,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授课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少了单纯的灌输和记忆,多了自主的学习与探讨。
授课内容:研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涵盖了入学教育、专业(学术)方向和专业目标教育、探索创新等方面,都是教师们多年教学、科研的经验总结。
既有经典内容,也有新问题,涉及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
有的可能已有答案,但也许不是唯一,还需突破;有的可能尚无答案,需要探索。
学时、学分及考核方式:《新生研讨课》1学分,16学时。
考核方式采用小论文、研讨报告、读书感悟、心得等。
如何选课:《新生研讨课》分为校级示范课程和院级课程两种。
校级《新生研讨课》示范课程有8门,可容纳240人选课,面向虎溪校区的一年级新生,通过网络“抢课”方式取得学习资格。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安排和知识准备情况选课。
院级《新生研讨课》,在新生进校后,由学院向新生公布本学院《新生研讨课》的研讨主题、主要内容、授课方式及授课教师名单。
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单位及委员名单序号单位委员1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魏兆龙梁海江董凤林2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张明3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李勤道4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黄永铭5 四川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林东罗建华6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校张志锋李火元7 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刘勉8 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欧晓东9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邱潭生10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葛东福11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刘利华12 宁夏电力科技教育工程院姜萍13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张小毛14 兰州电力技术学院刘庆恒15 广东电力工业学校柏吉宽16 太原电力学校毛文学17 武警水电技术学校郭小清18 葛洲坝职教中心梁建平19 吉林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辛国良20 重庆电力教育培训中心敬勇21 杭州电力教育培训中心杨卫民22 山东电力学校王关利谢德生23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袁建文24 河南电力工业学校苏国政25 河南电力职工大学唐昕26 南阳电力技工学校常玉田27 福建电力培训中心胡致斌28 江西电力高级技工学校章国顺29 华东电力技工学校周燕军30 湖州电力教育培训中心姚冰锋31 徐州电力技工学校杨正保32 盐城供电公司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李成梅33 江苏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殷宪锦34 谏壁发电厂教育培训中心彭建江35 中国水电八局技工学校李必增36 湖南省电力培训中心罗正军37 中国水电五局技工学校石尚书38 中国水电七局技工学校董成孙39 南宁电力学校何基稳40 云南电力学校杨开俊41 云南省电力技工学校赵兴盛42 海南省电力学校蔡斌43 浙西电力教育培训中心徐东辉44 黄冈电力职工中专李国辉45 中国水利水电十一局技工学校马燕伟46 湖北省电力建设技工学校郑承胜47 山西大同供电公司教育科侯效奎48 山西省临汾电力工业学校刘随胜49 大同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张文芳50 河北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周爱国51 唐山电力技工学校杨宝林52 北京供电公司供电培训基地成志锋53 北京电力技工学校陈京芳54 天津市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姜垚55 西安电力工业学校杨金明56 中国水利水电十三局职教中心邵明荣57 青海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马海福58 兰州电力学校曲福根59 牡丹江电力工业学校刘林60 锦州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张少岩61 东北电力培训中心李宝英62 内蒙古电力学校王大平63 齐齐哈尔培训中心徐海龙64 辽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培训中心毛成洲65 新疆电力学校李长宝。
教育部主管社会团体分支机构统计(共331个分支机构)序号社会团体名称序号分支机构名称1 中国教育学会(50个)1 教育学分会2 比较教育分会3 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4 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5 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6 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分会7 教育史分会8 教育经济学分会9 教育理论刊物分会10 教育实验研究分会11 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12 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13 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14 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15 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16 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17 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18 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19 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20 体育与卫生分会21 音乐教育分会22 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3 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24 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25 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26 科学教育分会27 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28 复式教学专业委员会29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30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31 教育管理分会32 特殊教育分会33 企事业教育分会34 勤工俭学分会35 工读教育分会36 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37 教学仪器设备分会38 教育基建分会39 教育督导分会40 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41 教育机制研究分会42 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43 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44 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45 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46 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47 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48 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49 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50 学校文化研究分会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63个)1 高等财经教育分会2 高等教育管理分会3 思想政治教育分会4 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5 师范教育分会6 教师教育分会7 师资管理研究分会8 教学研究分会9 科技管理研究分会10 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11 学习科学研究分会12 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分会13 教育评估分会14 教育统计信息分会15 教育信息化分会16 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17 院校研究分会18 后勤管理分会19 招生工作分会20 毕业生就业指导分会21 自学考试分会22 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3 继续教育分会24 出国留学教育管理分会25 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26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27 高等商科教育分会28 档案工作分会29 价值工程分会30 期刊工作分会31 校史研究分会32 校董事会研究分会33 校友工作研究分会34 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35 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36 体育专业委员会37 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38 美育专业委员会39 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40 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41 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42 保健医学分会43 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44 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45 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46 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47 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48 仪器科学与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49 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50 秘书学专业委员会51 保卫学专业委员会52 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53 创新创业教育分会54 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55 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56 高校党校教育研究分会57 教育基金工作研究分会58 联合办学研究分会59 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60 特殊教育研究分会61 薪酬管理研究分会62 学生工作研究分会63 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3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14个)1 农村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2 农村远距离教育专业委员会3 少数民族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4 扫盲教育专业委员会5 企业教育专业委员会6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委员会7 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8 成人教育科研机构工作委员会9 成人教育期刊工作委员会10 成人体育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11 成人外语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12 教学改革专业委员会13 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工作委员会14 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4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个)1 中专教育专业委员会2 职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3 城市专业委员会4 农村与农业职教专业委员会5 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6 职教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7 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8 少数民族职教专业委员会9 教学工作委员会10 管理工作委员会11 轻工科专业委员会12 学生工作委员会13 商科专业委员会14 科研工作委员会15 德育工作委员会16 职教装备专业委员会17 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19 卫生专业委员会20 教材工作委员会5 中国老教授协会(20个)1 海洋经济技术分会2 土木建筑专业委员会3 农业专业委员会4 理工专业委员会5 医药专业委员会6 航天技术专业委员会7 教育专业委员会8 图书情报专业委员会9 政法专业委员会10 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11 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12 测试专业委员会13 通信与信息专业委员会14 外语专业委员会15 旅游专业委员会16 体育科学专业委员会17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18 编审专业委员会19 边缘科学专业委员会20 中国学委员会6 中国教育会计学会(10个)1 高等师范院校分会2 军工高校分会3 教育考试分会4 地方综合大学分会5 电大系统分会6 地方工科院校分会7 农业院校分会8 学生装协作管理专业委员会9 高校后勤财会专业委员会10 高校资金结算中心财会专业委员会7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3个)1 学校体育装备专业委员会2 高教仪器专业委员会3 图书装备专业委员会8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6个) 1 编辑工作委员会3 经营管理工作委员会4 数字出版工作委员会5 音像出版工作委员会6 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9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5个)1 媒体语言研究专业委员会2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分会3 语义功能语法研究专业委员会4 吟诵分会5 语言理论和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10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7个)1 课堂教学分会2 校园文学报刊分会3 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4 作文个性化教育工作委员会5 学术委员会6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研究委员会7 反刍式教学工作委员会11 中国辞书学会(8个)1 学术专业委员会2 辞书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3 语文词典专业委员会4 百科全书专业委员会5 双语辞典专业委员会6 专科词典专业委员会7 辞典编纂现代化专业委员会8 辞典理论与辞书史专业委员会12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4个)1 女学生教育专业委员会2 陶行知纪念馆(室)工作委员会3 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4 行知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13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1个)1 学校史志分会14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11个)1 外语专业委员会2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电教专业委员会3 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4 基础教育软件专业委员会5 高校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6 中学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7 金融专业委员会8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9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10 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11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工作委员会15 中国教育电视协会(3个)1 中小学校园电视专业委员会2 城市教育电视委员会3 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16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11个)1 普通高等教育委员会2 高等职业与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3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4 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5 技工教育专业委员会6 培训机构工作委员会7 建筑企业教育专业委员会8 继续教育委员会9 房地产教育专业委员会10 建设机械职工教育专业委员会11 城市交通职工教育委员会17 中国统计教育学会(4个)1 高等教育分会2 职业教育分会3 继续教育分会4 基础教育分会18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4个)1 高等教育分会2 职业教育分会3 成人教育分会4 基础教育分会19 中国航空教育学会(4个)1 高等教育分会2 职工教育分会3 继续教育分会4 研究生教育分会20 中国煤炭教育协会(4个)1 高等教育分会2 职业技术教育分会3 职工教育分会4 基础教育分会21 中国冶金教育学会(4个)1 冶金高等教育分会2 冶金成人教育分会3 冶金职业技术教育分会4 冶金普通教育分会22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4个)1 职工教育工作委员会2 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委员会3 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4 高校工作委员会23 中国石油教育学会(4个)1 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2 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3 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4 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24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4个)1 高等教育分会2 中等教育分会3 职工教育分会4 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5 中国电力教育协会(4个)1 电力高等教育委员会2 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3 职工培训委员会4 电力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26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6个)1 人机工程专业委员会2 认知工效学专业委员会3 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4 管理工效学专业委员会5 安全与环境工效学专业委员会6 标准化委员会27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8个)1 文理科工作委员会2 工科工作委员会3 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4 医药科工作委员会5 师范类工作委员会6 信息管理委员会7 评估委员会8 德育委员会28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1个)1 纳米科学技术分会29 中国民俗学会(3个)1 农业民俗专业委员会2 城镇民俗保护专业委员会3 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30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6个)1 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2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3 学前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4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5 学前教育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6 学前教育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31 中国新闻史学会(3个)1 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2 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3 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32 中国写作学会(2个)1 青少年写作研究专业委员会2 公文写作专业委员会33 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2个)1 课程与教材建设委员会2 师范教育分会34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6个)1 高等教育分会2 继续教育分会3 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分会4 后勤管理分会5 职业技术教育分会6 毕业生就业研究分会35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5个)1 文科专业委员会2 财经管理信息专业委员会3 师范专业委员会4 医学专业委员会5 高职高专专业委员会36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1个)1 满铁资料研究分会37 中国韵文学会(4个)1 诗学专业委员会2 词学专业委员会3 曲学专业委员会4 赋学专业委员会38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8个)1 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2 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3 教育中介机构工作委员会4 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5 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6 行业教育协作委员会7 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8 改革与发展规划专业委员会39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个)1 策划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 专业人才教育工作部1 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40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个)2 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单位及委员名单序号单位委员1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魏兆龙梁海江董凤林2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张明3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李勤道4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黄永铭5 四川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林东罗建华6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校张志锋李火元7 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刘勉8 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欧晓东9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邱潭生10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葛东福11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刘利华12 宁夏电力科技教育工程院姜萍13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张小毛14 兰州电力技术学院刘庆恒15 广东电力工业学校柏吉宽16 太原电力学校毛文学17 武警水电技术学校郭小清18 葛洲坝职教中心梁建平19 吉林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辛国良20 重庆电力教育培训中心敬勇21 杭州电力教育培训中心杨卫民22 山东电力学校王关利谢德生23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袁建文24 河南电力工业学校苏国政25 河南电力职工大学唐昕26 南阳电力技工学校常玉田27 福建电力培训中心胡致斌28 江西电力高级技工学校章国顺29 华东电力技工学校周燕军30 湖州电力教育培训中心姚冰锋31 徐州电力技工学校杨正保32 盐城供电公司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李成梅33 江苏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殷宪锦34 谏壁发电厂教育培训中心彭建江35 中国水电八局技工学校李必增36 湖南省电力培训中心罗正军37 中国水电五局技工学校石尚书38 中国水电七局技工学校董成孙39 南宁电力学校何基稳40 云南电力学校杨开俊41 云南省电力技工学校赵兴盛42 海南省电力学校蔡斌43 浙西电力教育培训中心徐东辉44 黄冈电力职工中专李国辉45 中国水利水电十一局技工学校马燕伟46 湖北省电力建设技工学校郑承胜47 山西大同供电公司教育科侯效奎48 山西省临汾电力工业学校刘随胜49 大同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张文芳50 河北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周爱国51 唐山电力技工学校杨宝林52 北京供电公司供电培训基地成志锋53 北京电力技工学校陈京芳54 天津市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姜垚55 西安电力工业学校杨金明56 中国水利水电十三局职教中心邵明荣57 青海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马海福58 兰州电力学校曲福根59 牡丹江电力工业学校刘林60 锦州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张少岩61 东北电力培训中心李宝英62 内蒙古电力学校王大平63 齐齐哈尔培训中心徐海龙64 辽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培训中心毛成洲65 新疆电力学校李长宝。
性别:女所在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单位:电机工程学系职称:副教授个人简介•2002-2006年3月,在职博士研究生。
工作研究领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输变电设备检修决策可靠性理论性别:女所在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单位:电机工程学系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直线电机设计、优化及其控制工作研究领域:电机及其控制,尤其是直线电机及其控制个人简介副教授,电机工程学系支部副书记、航天电气与微特电机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电机的优化设计、驱动控制及应用技术,包括各种直线电机及新型永磁电机驱动系统,以及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技术及电机故障诊断。
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直线电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
性别:男所在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学历:研究生毕业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复杂系统的优化与控制嵌入式系统的研制性别:男所在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学历:研究生毕业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单位:系统科学与工程学系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性别:男所在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单位:应用电子学系职称:教授研究方向:电力电子系统故障自动诊断、电力电子电路先进控制、电力电子设备工作研究领域:目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应用、电力电子先进控制技术、电力电子设备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等。
个人简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校友分会秘书长。
浙江省科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源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直流电源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电源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
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3年全国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教学研讨会秘书长性别:男所在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学历:研究生毕业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微特电机及其控制、新一代直流电机及控制;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发电机及其控制。
姓名:王玉芬性别:女所在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学历:研究生毕业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控制系统与网络技术电工材料与绝缘技术工作研究领域: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工业控制性别:男所在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学历:研究生毕业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电机CAD、开关磁阻电机理论与调速、新型电机理论与控姓名:历小润性别:男所在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学历:研究生毕业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智能控制、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嵌入式控制以及信息系统个人简介:主持国家基金一项、863项目2项、国防军工项目多项、浙江省重大专项、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其它厅局级项目多项,企业合作科研项目20多项;结合科研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EI检索近20篇,申请国家专利4项;获省级以上鉴定2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电力行业仿真培训专家评聘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电力行业仿真培训专家库管理办法》(鉴教[2011]12号文,以下简称“专家库管理办法”)关于电力行业仿真培训专家评聘的有关要求,结合行业仿真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电力行业仿真培训专家(以下简称“仿真专家”)的评聘工作是为了建立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并能高质量服务于行业仿真培训需求的专家聘任与工作机制。
仿真专家的评选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采取“即评即聘”的聘任方式。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三条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电联鉴教中心”)负责仿真专家评聘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工作。
“中电联鉴教中心”组建每年度的仿真培训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评选委员会”),负责对专家推荐人选进行终审评议,评审委员会委员由在聘的仿真培训专家和行业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主任由中电联鉴教中心有关负责人担任。
第四条中电联鉴教中心授权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力仿真培训协作网(以下简称“电力仿真培训协作网”)负责组建当年度电力行业仿真培训管理、火电、电气、综合等专家评议推荐委员会(以下简称“推荐委员会”)。
推荐委员会负责对各单位申报的专家资格的初审、评议工作和向中电联鉴教中心的推荐工作。
推荐委员会的专家分为专业技术专家、管理专家二大类,其中专业技术专家按专业又细分为火电、电气、水电、风电、其他类,每一类专家人数一般不超过十人。
第三章申报及评选程序第五条中电联鉴教中心根据专家库管理办法以及行业仿真培训工作对仿真培训专家结构比例要求,确定各专业组仿真培训专家的推荐名额。
电力仿真培训协作网会员单位一般按单位推荐形式组织申报(申报表见附表),并对申报材料真实性进行审核盖章。
第六条推荐委员会按照中电联鉴教中心提出的推荐人数,分别组织对申报管理、火电、电气、水电、风电和其他专业类仿真培训专家进行评议与推荐工作,并对拟推荐人员的申报材料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公示,听取反馈意见,将推荐结果签署意见后报中电联鉴教中心。
上海电力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生导师介绍这些天有些新同学在联系导师时,有些人还在询问一些早就不再继续带研究生的导师信息,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现在有哪些导师能带研究生。
现在网上流传最多的版本是2010年的,大多数信息已经过时。
鉴于此,特将自己知道的信息整理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分信息可能不全,但绝不至于误导各位考生,不足之处,敬请见谅。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生导师介绍(以下整理的均为目前确定带研究生的校内导师以及部分校外导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介绍——曹炜曹炜,女,副教授,硕士,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电力系教师。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士、硕士。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的教学和研究,专业知识广博扎实,研究经验丰富。
主讲本科和研究生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
近年来承担的研究项目主要在电力系统暂态过程分析、短路电流计算的理论与实用方法、大电网电压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硕士研究生生导师介绍——淡淑恒淡淑恒,女,博士,教授,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电力系教师。
1969年12月生,1988年考入西安交通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1995年获得西安交通交通大学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在西安交通交通大学电力工程(一类学科)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9年起在上海电力学院工作。
曾经独立主持的项目有:上海市青年基金项目:断路器不同操作情况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断路器的最佳开断速度研究;上海市科委启明星项目:大容量发电机出口用的爆炸式熔断器的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快速限流器的机理研究。
另外还有企业的一些开发项目:高压分压器的研制;高压穿墙套管爬电规律研究及工艺改进研究。
连续多年指导多届法国ANSAM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曾获得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称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电力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发表数十篇科技论文。
多篇被EI及ISTP检索。
电力科技创新奖级别电力科技创新奖是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教育协会、中国电力新能源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的,旨在表彰在电力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和团队。
该奖项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四个级别。
一等奖一等奖是电力科技创新奖中最高级别的奖项,表彰在电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贡献的个人或团队。
获得该奖项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 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显著成果,能够引领行业发展;2. 在应用创新方面具有显著成果,能够推动产业升级;3. 在管理创新方面具有显著成果,能够提高企业效益。
此外,获得一等奖还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 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2. 参与或主持过重大项目,并且项目实施效果显著;3. 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等奖二等奖是电力科技创新奖的第二高级别,表彰在电力领域取得显著成果的个人或团队。
获得该奖项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 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成果,能够促进行业进步;2. 在应用创新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成果,能够提高企业效益;3. 在管理创新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成果,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此外,获得二等奖还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 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行业前列水平;2. 参与或主持过重要项目,并且项目实施效果良好;3. 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等奖三等奖是电力科技创新奖的第三高级别,表彰在电力领域取得一定成果的个人或团队。
获得该奖项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 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能够推动行业发展;2. 在应用创新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能够提高企业效益;3. 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此外,获得三等奖还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 技术水平达到行业中等水平或有一定的创新性;2. 参与或主持过项目,并且项目实施效果良好;3. 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优秀奖优秀奖是电力科技创新奖的最低级别,表彰在电力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或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