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XX,著名宋代词人宋词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3.48 KB
  • 文档页数:2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XX,著名宋代词人宋词赏析

宋代词人及宋词

北宋前期

宋代立国之初半个世纪,词并未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兴盛,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四五十年间词作甚少,虽然像王禹偁、寇准、钱惟演、潘阆等人的词作也有较强的可读性,当尚未形成独特的时代风貌,缺乏开拓性和独创性。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

一、独辟蹊径:范仲淹 1、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曾于仁宗康定元年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四年的军旅生活,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他是破除宋初浮靡词风的领军者,开宋初文学新气象。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2、词作风格

曾大力推动“庆历新政”和诗文革新运动。他以政治改革的立场上反对西昆体,要求文章内容要反映实际利于教化,情感要激昂,语言要浅白。其词作多表现雄浑大气的风格,语言朴实而而不乏豪迈,意境远大又富有张力。

3、作品赏析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赏析:

本篇写词人守边生活的亲切体验和悲壮情怀。

上阕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已经相类而情调迥异。下阕抒发兵将同襟怀,边功未就,故里难归。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报过去门、壮志未酬的悲愤。此篇词意境开阔,格调悲壮,以白描写实的手法描写边塞的景物,从侧面烘托了边境士兵戎马生活的悲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人情与戍边相碰撞,彰显出词人悲悯天下苍生的情怀。一种对人民普世的关怀跃然纸上,胸襟博大,气度不凡,悲壮激昂的词人形象便得到了彰显。

该词给宋代初期充满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词坛吹了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二、词的新变:柳永

词至柳七,方开大河。柳永其作婉约柔美,又多直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因而动人。柳永善于写长调,常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内心之感情。

柳永词的出现, 使北宋的词风为之一变, 他在创作中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 以其朴素自然的词风, 给婉约派词

带来了新的面貌, 还发展了慢词的体制, 对后来词的发展作出了重

要的贡献.

柳永也像古代众书生一样希望通过考取功名,飞黄腾达,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多次科举都未能中第。最终只能自嘲“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来,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柳永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1、艺术特色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当时“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

2、作品赏析

昼夜乐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

对满目、乱花狂絮。

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赏析:

这首词,作者回忆了往昔的欢聚之景,由此来抒写相思之愁。文笔细腻。

在词中,作者用了婉约词中惯用的思妇形象,以长调的形式,将主人公思绪写得生动而又曼妙,该词善于铺陈,像一幅画卷一样展开。“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作者从追忆开始叙述,直接写她与情人的初次相会。这是一次大胆的行为,直接却给女主人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一心认定“便只合,长相聚”。但事与愿违,初欢即又是永久的分离。乱花狂絮,好时光已经不再,只有寂寞,不知道该对谁说,也只有深深地埋藏自己内心深处。于是整个下片转入抒写自身懊悔的情绪。“算前言,总轻负”,从这可以看出,女方一直

在责怪自己,是由于她的言而无信,轻易地辜负了他的情意。再讲“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感情总是难以割舍。女主人公又开始想起了男方的好——他不仅举措风流可爱,而且还品貌端正,远非一般浮滑轻薄之徒可比,实是难得的人物。最后“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位妇女悔恨和思念的精神状态。女主人公日日攒眉,只怨自己错过了一段良缘,但又能如何,如今也只能懊恼了。

三、诗词一体,以诗为词:苏轼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1、苏词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