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类型倾向变化趋势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77 KB
- 文档页数:2
从历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看动画审美的演变与发展的开题报告写作提醒:本文是一份开题报告,需要从具体、说明问题的角度来探究一个问题。
可以围绕着历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阐述动画审美的演变与发展。
参考议题:从历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看动画审美的演变与发展初步研究方案:动画是一种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既可以展示现实又可以展示虚幻的世界。
从古至今,动画始终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吸引着观众。
因此,探究动画审美的演变和发展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画艺术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必要。
在许多优秀的动画中,“奥斯卡”最佳动画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奖项,这个奖项代表了极高的荣誉和应有的认可,也是我们探究动画审美的演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角度。
因为影片制作艺术的审美水平也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和变化,代表过去的奥斯卡动画片也可以展览出近百年来动画的审美演进,从而更好的了解动画的历史、变化和发展。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分析历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探究动画审美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得出有关动画审美演进的结论。
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部分:动画审美简介本部分将简要介绍动画艺术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史。
第二部分:奥斯卡动画简介本部分将介绍“奥斯卡”动画制作的历史,以及“奥斯卡”动画的选项和评选标准。
第三部分:历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分析本部分将分析历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分析他们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特点。
第四部分:动画审美演变与发展的评价本部分将从历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变化、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等多个角度出发,评价动画审美的演变与发展。
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该部分总结上述研究结果,根据结果得出有关动画审美演进的结论,并展望未来动画审美的发展趋势。
初步的研究计划是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电影片段和历年奥斯卡动画的影片,分析现代动画艺术的审美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动画艺术审美演进的趋势,并对未来动画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XINWEN AIHAOZHE2011·11(下半月)新闻与传播研究奥斯卡动画最佳短片奖自1933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设立,至今已有70多年。
获奖作品片源产地不断增多,内容题材丰富,制作材料形形色色,表现手法、卡通形象丰富多样,主题异彩纷呈、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体现出创作者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今,动画短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趋国际化、多元化,艺术水准高,富有较强的人文性、情趣化、意蕴深度,已成为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以下将探讨奥斯卡动画短片在产地、题材、主题、材料、艺术技巧、表现手法等诸方面的特色及其意义。
短片产地的多样性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以美国本土最多,前29部获奖作品都是美国的,主要有米高梅影业公司的《猫和老鼠》、《粉红色的芬克》、《扬基督德鼠》等;华纳兄弟的《崔蒂鸟》系列、《由于有点印象》;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马古飞去时》、《马古先生的小车》等;联合制片公司(简称UPA)的《格拉德·麦克波波》、皮克斯的《锡铁小兵》、《盖瑞的游戏》和《鸟!鸟!鸟!》;梦工厂与英国阿德曼公司合作的《酷狗宝贝》系列,蓝天工作室制作的《波尼》,派拉蒙1967年制作的《赫伯·阿尔伯特和提加纳布拉》等。
此后美国之外的动画制作公司也选送作品参赛,以加拿大获奖的最多,有《沙堡》、《种树的牧羊人》、《拯救大师瑞恩》、《丹麦诗人》(与挪威公司合作)等9部作品,英国有《伟大》、《操纵》和《酷狗宝贝》系列,法国有《商标的世界》,德国有《平衡》和《寻找》,此外还有俄罗斯的《老人与海》、波兰的《探戈》、荷兰的《安娜与贝拉》、日本的《回忆积木屋》、澳大利亚的《闲暇》、比利时的《希腊悲剧》、匈牙利的《苍蝇》、南斯拉夫的《代用品》、捷克斯洛伐克与美国公司合作的《马罗》和澳大利亚的《裸体哈维闯人生》等。
近年来,动画短片的生产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体现在题材、内容的互借性和制作的跨国化。
美国制作的《圣诞颂歌》改编自狄更斯的同名小说,迪士尼的《龟兔赛跑》出自古希腊《伊索寓言》;《丑小鸭》取材于丹麦童话家安徒生作品;英国与波兰合作的《彼得与狼》改编自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经典交响童话;而俄罗斯动画家佩特洛夫与日本、加拿大同行们合作的《老人与海》来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同名小说;而比利时才女尼克尔·凡·歌德姆思考着《希腊悲剧》,移居加拿大的弗雷德里克·贝克依旧关心故乡法国的“种树的牧羊人”。
《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篇一一、引言纪录片,作为视觉艺术与信息传递的重要形式,常能真实记录与展现时代的变化。
尤其是那些被授予奥斯卡荣誉的纪录片,更被视作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视听杰作。
近年来,在众多获奖纪录片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多元性,涵盖的内容从人文社会到自然科学,形式也从简单的采访报道转向深度的探讨和叙事。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从多元文化、多元化叙事方式等方面,分析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特色和影响。
二、多元化的主题内容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中,主题的多样性令人瞩目。
首先,关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探讨,是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往往通过对人物的深入访谈、事件的前线采访和具体实景的再现,真实反映了各种社会问题与人文关怀。
这些作品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矛盾、环保、科技发展等多元话题。
同时,这些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也独具匠心。
它们不仅采用了传统的拍摄手法,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使得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对于自然和科学的探索也是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另一大主题。
这些作品往往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科学的分析,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和人类对科学的追求。
三、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在叙事方式上,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也展现了其多元化特点。
它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而是采用了更加复杂的叙事结构,如非线性叙事、交叉叙事等。
这些叙事方式使得影片的情节更加丰富和复杂,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此外,这些纪录片还注重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强化叙事效果,如音乐、色彩、剪辑等。
四、多元文化的影响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多元化特点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体现在其文化影响上。
这些作品往往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的障碍,引起全球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它们通过真实的记录和深入的探讨,让我们更加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历史。
同时,这些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和人类自身。
《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元化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大特色。
作为文化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纪录片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作为纪录片领域的佼佼者,其多元性更是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进行探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二、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类型与特点1. 主题多元化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涵盖了各种主题,包括社会问题、自然环境、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等。
这些主题的多样性反映了全球文化的多元性,也使得观众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世界。
2. 视角多元化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视角多元,既有客观记录的纪实片,也有运用艺术手法创作的创意纪录片。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事件或人物的深层含义,使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事物。
3. 文化多元化许多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
这种跨文化表达方式,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垒,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三、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多元化对观众的影响1. 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多元性,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这有助于观众更好地融入多元社会,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 提升观众的审美观念通过观赏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观众能够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观众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也能促使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
3. 拓宽观众的知识面和认知领域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多元性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和社会问题。
观众通过观看这些纪录片,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认知领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世界。
这有助于培养观众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四、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制作特点与启示1. 深入挖掘主题内涵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制作者们往往深入挖掘主题的内涵,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事件或人物的深层含义。
这需要制作者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以便从众多素材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主题。
7新闻及传播研究1 实证研究1.1 样本的选取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样本为1966年至2015年这50年来获奖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共计50部。
基于研究需要,本次研究将把这50部最佳动画短片平均划分为两个独立样本。
并以C1~C50这50个序号对其进行编排。
前25部早期(即1966年-1990年)的最佳动画短片为样本一,依次从C1编号至C25,后25部近年来(即1991年-2015年)的最佳动画短片为样本二,依次从C26编号至C50。
1.2 指标的选取及说明根据一部动画短片的主要构成要素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判断性,本文主要以短片产地、故事色彩、声音效果、立场取向、剧本类型这5个指标为自变量。
见表1。
其中,故事色彩与立场取向这两个变量为二元变量,有为0,无为1。
本文主要以有无完整故事情节,即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4个故事要素作为故事色彩的判断依据,以是否涉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作为有无立场取向的判断依据。
短片产地主要根据近来来获奖短片产地的大致分布情况将其分为美国、欧洲、日本等6类,涉及多国合作进行创作的短片将被归类为多国合作一类。
声音效果主要基于动画短片的几种声音表现形式将其分为纯人声对/旁白、纯特效音等4类,剧本类型主要根据近年来获奖短片的基本类型将其分成情感型、幽默型、哲理型、探索型4类。
综上,本文变量如表1所示。
1.3 研究假设结合上文的讨论,本文主要以近50年来获奖的最佳奥斯卡动画短片作为样本,以短片产地、故事色彩、声音效果、立场取向、剧本类型5个指标作为变量,运用内容分析法与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本文首先作如下研究假设:假设H1:近年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与早期短片的短片产地有显著性差异;假设H2:近年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与早期短片的故事性强弱有显著性差异;假设H3:近年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与早期短片的声音效果有显著性差异;假设H4:近年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与早期短片的立场取向有显著性差异;假设H5:近年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与早期短片的剧本类型有显著性差异。
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研究作者:芮晓珍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奥斯卡获奖的动画短片进行产地上的归类,分层次进行不同方面,不同视角的研究,不断进行分析整合,通过对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归纳并总结各国动画短片的优势所在。
关注动画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并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动画有着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奥斯卡动画短片;影响力;思想;艺术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31-02在这个图像文化盛行的时代,动画在塑造时代上有很大的潜在价值,从最初的幼儿动画到现今的全民动画,就足以说明动画在不断壮大。
当然,动画受到外界的瞩目,不得不提起美国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它功不可没。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Academy Award for Animated Short Film)是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1932年设立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设立至今,具有很长的历史,评选出了八十多部优秀的动画短片。
从这些获奖短片来看,其主题思想、制作方法、艺术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一、奥斯卡动画短片的发展历程奥斯卡动画短片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一部分,自颁发以来受奥斯卡金像奖威望的影响,也愈加受到世界的瞩目。
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一般是指“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是奥斯卡众多荣誉的一项。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规定,动画的长度必须超过70分钟才可以参加这个项目的竞赛。
然而相对于奥斯卡奖的悠久历史,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才刚刚有了雏形。
这个奖项于2001年才设立,第7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开始颁发。
在此之前的动画长片电影们都只能按普通电影那样去角逐最高荣誉——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只有短短13年历史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之所以被看作是动画领域里的一项权威评定,恐怕更多要归功于奥斯卡的另一项动画类奖项——最佳动画短片奖。
2002年,奥斯卡最佳动画奖被细分为最佳动画长片奖和最佳动画短片奖两个奖项。
《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篇一一、引言奥斯卡奖作为全球电影界最具权威的奖项之一,其获奖纪录片不仅代表了电影艺术的最高水准,更是对全球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的深度挖掘和记录。
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旨在探讨这些作品如何以不同的角度、手法和风格,反映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并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多元化的主题与视角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在主题选择上呈现出多元性,涉及了历史、人文、社会等多个领域。
从《寻找小糖人》对音乐与人生的深度挖掘,到《地球之眼》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再到《大卫·布莱恩:十二码》对体育精神的诠释,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多元面貌。
三、艺术手法的创新与突破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在艺术手法上不断创新和突破。
摄影、剪辑、配乐等技术的运用使得纪录片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无尽地坛》通过对主人公细致的拍摄手法和感人的配乐,展现了生活的琐碎细节和人性的美好;而《宾虚岛上的纳粹幸存者》则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氛围。
四、文化的多元性表达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在文化表达上呈现出多元性,这些作品通过讲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故事,展示了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如《看不见的城市》通过对拉丁美洲地区的文化和人文关注,呈现了该地区的独特魅力;而《地球之眼》则以全球化的视角,关注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社会价值与影响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它们通过记录真实事件和人物,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作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还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平权之力》以女性运动为题材,展示了女性在追求平等权利和机会方面的努力和成就;而《民主之边缘》则通过揭示政治和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民主和自由的思考。
六、结语综上所述,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手法和风格,展现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
《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篇一一、引言奥斯卡奖作为全球电影界最具权威的奖项之一,其获奖纪录片不仅代表了电影艺术的最高水准,更是对全球社会现象、文化、历史等多方面问题的深度挖掘和记录。
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思考空间。
本文旨在通过对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研究,探讨其艺术特征、社会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艺术特征1. 题材丰富多样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题材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人物等多个领域,如《地球之眼》、《海洋之歌》等作品以自然为主题,关注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战地摄影师》、《真相至上》等则以人物和事件为切入点,记录了战争、政治等敏感话题。
这些丰富的题材为观众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思考空间。
2. 叙事手法创新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在叙事手法上不断创新,运用多种手法如交叉剪辑、回忆录等,将不同时空的场景和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影片所传达的信息。
例如,《战地摄影师》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和现场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3. 制作精良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在制作上非常讲究,包括画面、音效、配乐等方面都力求完美。
如《我们生于同一年》通过精美的画面和感人的音乐,将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们的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观众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和共通性。
三、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社会影响1. 引发社会关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通过记录真实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引发了观众的关注和思考。
如《饥饿的苏丹》关注非洲的贫困问题,引发了全球对非洲饥荒的关注和援助行动。
2. 促进文化交流奥斯卡获奖纪录片通过记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如《地球之眼》通过记录全球各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现象,使观众能够更加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美景。
四、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多元性和创新性。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分析--《格里的游戏》:对弈人生内容介绍: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公园里,午后的阳光将枫树的影子撒在地上,斑驳的树影交织着金色的枫叶。
公园里面一个人也没有,只留下空空的座椅,一位老者慢慢地摊开棋盘,将棋子一个个地放好,一场“对弈”便开始了。
而这场“对弈”的双方只有老者一个人,老者不停地游走棋盘两端,扮演一个持白棋和持黑棋的格里,“对弈”就这样持续着。
随着时间的流逝,仿佛真的有两位老者在公园里“对弈”,持黑棋的格里渐渐地占上风,掌握了整个棋盘的主动,持白棋的格里的每一步棋子都被持黑棋的格里杀落马,慢慢的黑棋占领了大部分的领土,而白棋的格里只剩下一个“国王”在棋盘的一角苦苦地挣扎。
持白棋的格里试图突围的每一个棋都被持黑棋的格里狠狠地将死,持白棋的格里渐渐地陷入僵局,突然持白棋的格里捂着胸口挣扎着难以呼吸,瘫倒在桌上。
持黑棋的格里不由得为他担心了起来,上下打量持白棋的格里到底怎样了,然而,持白棋的格里居然从中耍诈,趁黑棋的格里不注意的时候将棋盘整个调转过来,持白棋的格里一下就将持黑棋的格里将死了,持黑棋的格里认输,将假牙输给了持白棋的格里。
主题分析:自我对弈这部短片从表面看来,是一位老人百无赖之际,自娱自乐地独自下象棋,这个本应该由两个具有独立思维的人完成的游戏,却由同一个老人完成,象棋本身具有的游戏规则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断然打破了。
旧规则的打破赋予了新规则诞生的可能。
导演抓住这个创意点,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认知世界。
短片以对弈为主题,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不同的“自我”的相互对弈,一个憨厚文雅、一个骄横跋扈,俩个不同性格的角色仿佛将我们拉进了一场真正的比赛中,但推而观其变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是同一个人而已。
生命就像一场对弈,时而我们同其他人在竞技场上角逐,时而我们和内心的自己暗自较量,人生就在无数的“对弈”中,前进,后退,成长,消亡。
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竞争对手,成为我们成长不可磨灭的记忆,但最终他们都会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唯有一个竞争对手例外,那就是我们自己,他同我们共生、共存直到共亡。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特色研究作者:曹迪思汪少明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2期摘要:动画短片具有长片不可替代的艺术特性和独特魅力,追求创新和前卫。
奥斯卡动画最佳短片艺术水准高,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情趣性、国际化、意蕴深度,题材内容、制作材料、表现手法、卡通形象、艺术风格、主题思想等也日益丰富多样。
本文探讨奥斯卡动画短片多元特色的具体形式及积极意义,继而提出中国动画短片发展的策略及其对动画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奥斯卡动画短片多元化制作材料艺术个性奥斯卡动画最佳短片奖自1933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设立,至今已有70多年。
获奖作品片源产地不断增多,内容题材丰富,制作材料形形色色,表现手法、卡通形象丰富多样,主题异彩纷呈、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体现出创作者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今,动画短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趋国际化、多元化,艺术水准高,富有较强的人文性、情趣化、意蕴深度,已成为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以下将探讨奥斯卡动画短片在产地、题材、主题、材料、艺术技巧、表现手法等诸方面的特色及其意义。
短片产地的多样性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以美国本土最多,前29部获奖作品都是美国的,主要有米高梅影业公司的《猫和老鼠》、《粉红色的芬克》、《扬基督德鼠》等;华纳兄弟的《崔蒂鸟》系列、《由于有点印象》;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马古飞去时》、《马古先生的小车》等;联合制片公司(简称UPA)的《格拉德·麦克波波》、皮克斯的《锡铁小兵》、《盖瑞的游戏》和《鸟!鸟!鸟!》;梦工厂与英国阿德曼公司合作的《酷狗宝贝》系列,蓝天工作室制作的《波尼》,派拉蒙1967年制作的《赫伯·阿尔伯特和提加纳布拉》等。
此后美国之外的动画制作公司也选送作品参赛,以加拿大获奖的最多,有《沙堡》、《种树的牧羊人》、《拯救大师瑞恩》、《丹麦诗人》(与挪威公司合作)等9部作品,英国有《伟大》、《操纵》和《酷狗宝贝》系列,法国有《商标的世界》,德国有《平衡》和《寻找》,此外还有俄罗斯的《老人与海》、波兰的《探戈》、荷兰的《安娜与贝拉》、日本的《回忆积木屋》、澳大利亚的《闲暇》、比利时的《希腊悲剧》、匈牙利的《苍蝇》、南斯拉夫的《代用品》、捷克斯洛伐克与美国公司合作的《马罗》和澳大利亚的《裸体哈维闯人生》等。
文学艺术WEN XUE YI SHU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的视听语言分析张萌萌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摘 要: 动画短片在动画电影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日趋提升,本文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作为研究对象,从创作背景和视听语言角度对该短片进行剖析,使短片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统一。
关键词:动画短片;《鹬》;视听语言《鹬》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于2016年出品的动画短片,由艾伦·巴利拉罗(Alan Barillaro)执导,该作品获得第44届安妮奖最佳动画短片奖和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全片耗费3年拍摄,最终作品只有短短6分钟,讲述的是一只鹬克服对水的恐惧,到海浪肆虐的沙滩上成功觅食的故事。
1 创作背景原本这支短片只是为了测试皮克斯最新研发的软件而制作的,但《海底总动员2》的导演安德鲁·斯坦顿(Andrew Stanton)在看完之后,力荐艾伦·巴利拉罗将它充实成完整的故事,这才有了短片《鹬》的诞生。
《鹬》的剧本创意来自于导演艾伦·巴利拉罗的一次海边晨跑。
当时他看到许多鸟在海滩上捕食,但不会碰到海浪,这个观察让他产生灵感,决定从鸟的视角出发拍摄一部短片。
主人公是一只小鹬,主要靠捕食海边小鱼为生。
故事开始时,小鹬依然像往常一样等待妈妈捕食回来投喂,可是这一次妈妈并没有将食物放到小鹬嘴里,而是鼓励小鹬像妈妈一样勇敢的去海边捕食,小鹬终于鼓足勇气迈出了脚步,可是初出茅庐的它屡屡碰壁,在被海浪打湿后,吓得战战兢兢的回到了窝里。
这时它遇到了寄居蟹一家,当海水再次来临时,小鹬没有退缩,而是像寄居蟹一样把头埋在沙滩里,这时它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到处都是美味的扇贝。
小家伙战胜了恐惧开启了独立生活的新篇章。
2 视听语言2.1 情感表达动画短片的受众群体多为青少年儿童,因此需要承载着一定的“教育”功能。
动画片因篇幅较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观看,而短片因时间的限制,反而成为一种“快文化”,因此对动画短片的要求也更高。
从奥斯卡动画短片看三维动画艺术表现的发展作者:李芳刘露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6期摘要: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反映了三维动画从萌芽到成熟阶段的趋势,三维动画艺术表现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通过研究三维动画艺术表现的特点,对比奥斯卡最佳短片中三维动画发展的趋势,论述三维动画艺术表现与发展,最后对中国短片的动画发展进行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奥斯卡;三维动画;艺术表现1 三维动画艺术表现的特点在动画艺术中,三维动画相对于传统二维动画、定格动画等艺术形式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维动画强调技术性,是一门数字艺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三维动画艺术性的提升,三维动画的表现形式也不断丰富起来。
早期的三维动画追求现实主义,在特效制作方面要求十分逼真,这种对于复制现实的技术性尝试开始是令人新奇的,但很快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艺术家通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三维动画新的生命力,因此,三维动画既是艺术形式也是表现形式的媒介,三维动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现实主义风格更融合了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多元化的艺术效果。
2 奥斯卡动画短片中三维动画艺术表现与发展2.1 三维动画的发展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从1989年设立至今已经有85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几乎涵盖了整个动画的历史,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也从最初的杂耍式逗乐到富有较强的人文性、风格化和意蕴深刻的成熟艺术形式,在众多艺术形式中,三维动画在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中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进入了数字时代,198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中迎来了第一部获得最佳动画短片的三维动画《锡玩具》,然而随后的几年里三维动画的发展并不顺利,一味地追求现实主义而缺少动画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表现力成了三维动画发展的瓶颈,但是皮克斯等的三维动画公司仍在坚持不断创新;在1998年《格里的游戏》、1999年《棕兔夫人》也获得了奥斯卡奖;三维动画短片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三维动画技术也被业界广泛应用,2002—2003年《为了鸟儿们》和《恰卜恰布》、2005年《瑞恩》获得了奥斯卡奖;之后的几年里三维动画长片也频频获得奥斯卡奖;从2010—2017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都颁给了三维动画,这也说明三维动画在动画产业中成为了主流艺术形式。
《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篇一一、引言奥斯卡奖作为全球电影界最具权威的奖项之一,其获奖纪录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真实生活,还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对世界多样性的认识。
本文将通过对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多元化研究,探讨其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全球观众的认可和赞誉。
这些纪录片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精湛的剪辑技巧和创新的叙事方式,将真实的生活故事呈现得生动而有力。
在视觉效果上,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注重细节的捕捉和画面的构图,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叙事结构上,这些纪录片往往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通过交叉剪辑、回忆等方式,将不同时空的情节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故事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三、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多元化主题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主题广泛而多元,涵盖了社会、文化、历史、人性等多个方面。
这些主题涉及种族、性别、阶级等多元文化背景,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
例如,有些纪录片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揭示社会不公和歧视问题;有些纪录片则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探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还有一些纪录片关注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四、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多元文化内涵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多元文化内涵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纪录片通过记录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真实生活,展示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习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表现手法上,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对话,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对比和碰撞,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同时,这些纪录片还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揭示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使观众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共鸣。
五、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社会意义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具有极高的社会意义。
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对多元文化的渴望,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这些纪录片不仅拍摄了全球各地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地理,还关注了社会问题、历史事件以及个人命运。
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极高的质量和广泛的影响力,在艺术、文化和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体现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纪录片不仅解放了电影与电视纪录片的传统框架,更跨越了语言、文化和国界的限制。
通过呈现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背景的故事,它们鼓励人们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
例如,201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地球脉动》展示了地球上多样的生物和自然景观,引发了观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其次,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改善的有力工具。
纪录片的力量可以鼓舞人心、唤起社会意识和推动改革。
例如,2014年获奖的《坚韧不拔》揭示了醒目的革命者背后的真相,启发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对自由和正义的思考。
同样,2017年获奖的《白头村》通过展示贫困农村的发展和变革,向观众传达了希望和改变的理念。
此外,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记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记录和呈现不同时期、事件和个人的故事,这些纪录片让观众重新认识历史的真相,并深入了解不同人物的生活和成长过程。
例如,2013年获奖的《20脚高的波提切利》通过记录摄影师卡瓦洛蒂的个人生活和成就,向观众展示了摄影的力量和艺术家的追求。
最后,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为电影行业注入了新鲜的创意和摄影技术。
这些纪录片中的拍摄技巧和创新思维不仅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也为电影制作和导演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方法。
例如,2019年获奖的《自由女神像和亚非拉女郎》运用创新的摄影技术和叙事手法,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惊喜和视觉冲击的世界。
综上所述,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在电影行业和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它们呈现了全球多样的文化和故事,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改进,记录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个人命运,并为电影制作注入了新的创意和技术。
《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篇一一、引言奥斯卡奖作为全球电影界最具权威的奖项之一,其获奖纪录片以其深入人心的主题、独特的视角和高质量的制作而备受瞩目。
近年来,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层出不穷,它们不仅展示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也反映了社会的多元价值观。
本文旨在研究这些获奖纪录片的多元性,探讨其背后的制作理念、主题选择和叙事手法。
二、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多元性1. 主题选择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主题涵盖了广泛的社会议题,包括人权、环保、社会问题、文化传承等。
这些主题的选择不仅体现了纪录片的多元性,也反映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例如,《地球脉动》系列纪录片以宏大的视角关注地球生态环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由之路》则关注了人权问题,记录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为争取自由和平等权利而进行的努力。
2. 制作团队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制作团队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导演、摄影师和制片人等参与了这些作品的制作。
这种跨文化、跨领域的合作使得纪录片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战地摄影师》这部纪录片由一位战地摄影师执导,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3. 叙事手法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也十分多元。
除了传统的纪实手法外,还运用了虚拟现实、动画等现代技术手段,使叙事更加生动、立体。
同时,纪录片也尝试了多种叙述方式,如交叉叙事、回忆叙事等,使得影片更加引人入胜。
这些多元化的叙事手法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
三、多元化的背后:制作理念与价值追求1. 制作理念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制作理念主要体现在对真实性的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
它们致力于用影像记录真实的生活和事件,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同时,这些纪录片也试图通过真实的记录,引发观众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2. 价值追求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在价值追求上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观后感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竞争激烈,各部作品各具特色,但最终脱颖而出的作品仍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观影体验。
在这些令人难忘的作品中,每一部都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通过这些细腻动人的故事和精彩创意,观众们深刻感受到了动画短片的魅力。
首先,我想提及的是《乌瓦尔》。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惊人的创意而脱颖而出。
故事情节发生在偏远的冰雪世界中,主人公是一只可爱的小狗。
小狗在寒冷的环境下艰难求生,但却逐渐学会与周围环境互动,并最终找到友谊和温暖。
《乌瓦尔》以其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的画面,深入人心地展示了生命的坚韧和友情的可贵。
接下来要提及的是《快乐之羊系列》。
由于该系列作品的不同,这里我想特别提及《快乐的小星星》。
这部作品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精彩的动画效果而吸引观众。
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羊不停奔跑,努力追寻星星的过程。
小羊在追逐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小羊始终坚持并克服了困难,最终获得了她梦寐以求的星星。
《快乐之羊系列》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愉悦和欢乐的氛围,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此外,还有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盒子里有个猫》。
这部作品采用的是创新的素描风格,用极简的画面展现了一个愤世嫉俗的年轻人与一只善良的猫之间的独特友谊故事。
故事通过这个意想不到的关系,探讨了生活的压力和困扰,以及友谊的力量。
《盒子里有个猫》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温暖和感动,通过其朴素而真实的故事情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以上作品,还有其他一些也非常值得一提。
例如《温泉宇宙》以其夸张的画面和幽默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大笑不止。
《皮特兔归来》则以其细腻的画风和深情的故事,让人产生了对家庭和归属的思考。
还有一部名为《滑稽熊》的作品,展示了熊儿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给人以温暖和感动。
总的来说,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呈现了多样化的风格和题材,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这些作品通过精心编排的画面、情节和角色塑造,吸引观众的眼球并触动他们的心灵。
摘要奥斯卡奖作为电影界一项至高荣誉,其获奖作品几乎代表了各个时间段以来的电影潮流走向。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作为其中一项,也集中反映出了近年来国际上对于动画作品的审美倾向。
本文即旨在通过内容分析法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量化研究方法对近50年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进行分析,梳理近50年来奥斯卡获奖动画的发展历史,探寻近年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类型的趋势及规律,为电影传媒领域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动画电影;内容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007-02
1 实证研究
1.1 样本的选取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样本为1966年至2015年这50年来获奖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共计50部。
基于研究需要,本次研究将把这50部最佳动画短片平均划分为两个独立样本。
并以c1~c50这50个序号对其进行编排。
前25部早期(即1966年-1990年)的最佳动画短片为样本一,依次从c1编号至c25,后25部近年来(即1991年-2015年)的最佳动画短片为样本二,依次从c26编号至c50。
1.2 指标的选取及说明
根据一部动画短片的主要构成要素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判断性,本文主要以短片产地、故事色彩、声音效果、立场取向、剧本类型这5个指标为自变量。
见表1。
其中,故事色彩与立场取向这两个变量为二元变量,有为0,无为1。
本文主要以有无完整故事情节,即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4个故事要素作为故事色彩的判断依据,以是否涉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作为有无立场取向的判断依据。
短片产地主要根据近来来获奖短片产地的大致分布情况将其分为美国、欧洲、日本等6类,涉及多国合作进行创作的短片将被归类为多国合作一类。
声音效果主要基于动画短片的几种声音表现形式将其分为纯人声对/旁白、纯特效音等4类,剧本类型主要根据近年来获奖短片的基本类型将其分成情感型、幽默型、哲理型、探索型4类。
综上,本文变量如表1所示。
1.3 研究假设
结合上文的讨论,本文主要以近50年来获奖的最佳奥斯卡动画短片作为样本,以短片产地、故事色彩、声音效果、立场取向、剧本类型5个指标作为变量,运用内容分析法与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本文首先作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h1:近年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与早期短片的短片产地有显著性差异;
假设h2:近年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与早期短片的故事性强弱有显著性差异;
假设h3:近年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与早期短片的声音效果有显著性差异;
假设h4:近年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与早期短片的立场取向有显著性差异;
假设h5:近年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与早期短片的剧本类型有显著性差异。
1.4 分析过程
本文首先对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得到了相应的数据,如表2所示。
在得到上述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将以c作为分组变量,分别以0、1两个变量定义样本一、二,并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中,以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果下:x1到x5这5个变量的概率p值(sig)分别为(短片产地)0.075、(故事色彩)0.031、(声音效果)0.886、(立场取向)0.381、(剧本类型)0.886,以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值0.05为标准,可判断出样本一与样本二除了x3这一变量以外,其余4个变量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因而,除假设h2以外,假设h1、h3、h4、h5均被证伪。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将以样本与故事性两个指标作为变量输出一个交叉列联表,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近年来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奥斯卡短片数量明显多于早期的奥斯卡短片
数量。
2 结论
2.1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发展趋势
结合上文研究结果可知,近年来奥斯卡最佳短片与早期奥斯卡最佳短片在短片产地、声音效果、立场取向、剧本类型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唯独在有无故事性这一指标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并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
观察样本不难发现此类缺乏完整故事情节的动画短片大多为以追求技艺的创新为主的实验动画,之于艺术领域而言,此类实验动画又常被称为艺术动画,是与常规动画相对的范畴,主要“通过对动画艺术技巧、形式、媒介、表现方式等的极限尝试去体现创作者的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观念意识,从而在形式上及内涵上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意识及先锋意识”,此处,实验的含义并不仅是尝试和创新,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独立思考、表现自我,拒绝流俗的精神”,这种精神的传达往往是通过作品本身先锋的表达技艺而不是故事情节与发展脉络。
因而,这类动画常常又是缺乏明显的叙事脉络与完整的故事情节的。
事实上,这类实验动画在动画史上的发展已经较为悠久,自电影诞生之日起,新兴的电影技术在艺术领域就始终面对着各种不同的质疑,一些导演为了消除此类质疑,一直力图将电影提升到更高尚的精神与情感表达的层面上来,以期超越电影的客观记录特性。
于是在当时就出现了大量运用抽象的影像与音乐相匹配的实验动画,在这些动画里,令人眼花缭乱的抽象几何图形的出现仅是为了能够在动画中更好地配合各种音乐节奏,营造出一种声画关系准确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与动画技艺日新月异的改革,人们对于动画的认识也有了许多的变化,对于动画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的审美趋势也开始越发趋于平民化,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已渐渐开始从一个阳春白雪的神坛走向民间,评奖的标准也渐渐不再桎梏于形式高于内容的怪圈,反而开始渐渐回归到最核心的内容之中。
也因此,近年来在奥斯卡颁奖的神坛上,缺乏完整故事情节而偏重于表达方式的创新的先锋实验动画相比早期在数量上有了大幅下降,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恰恰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逐渐靠拢的表现。
2.2 研究结果对于中国动画产业的启发
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动画作为一支后起之秀的确在以迅猛之势占领了票房市场,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了新的力量。
但又的确可以看到,数量上的高产并不能直接等同于质量的保证,目前看来,中国对于动画产业的认知依旧相对停留在一个狭窄与保守的视角,表面上看是缺乏全龄化的动画,深层地说还是缺乏闯出本土的真正硬实力。
这一方面或许还是归结于中国动画较晚的起步时间以及尚不成熟的技术实力,但更重要的,或许还在于中国动画始终缺乏对于剧本的精致雕琢以及对于讲好一个故事的持之以恒的追求。
在这方面,我国动画产业还亟待多吸收历年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叙事经验与故事技巧,并紧紧结合本国的传统文化特色,打造特有的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以动画的形式向外界输送更多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以及传达更丰富更多元的价值取向。
此外,从这项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在当下的电影环境之中,对于一个动画来说,技艺上的创新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动画成品的高低,但说到底,能真正体现一部动画的灵魂的始终还是一个充满着奇思妙想的、完整而精彩的故事内核。
可以看到当下人们对于一个好故事的渴望与诉求正在越发强烈,也许这恰恰也正在提醒着所有胸怀大志的动画人:在越来越浮躁的电影市场之中,比起如何讲一个故事更重要的始终还是如何创造一个故事。
说到底,电影的本质就是在一个黑黑的屋子,通过故事的假象与观众们默默沟通的过程。
因而,对于动画人而言,比对动画技艺革新持之以恒的追求更重要的或许还是学会如何踏踏实实地讲好一个故事、搭建一个扎实稳固的剧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