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国民素质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2
我国国民性的特征及其教育学思考国民性是一国大多数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
我国国民性既有其优良的一面,如勤俭节约、以和为贵、孝悌为先、自强不息,等等,也包括不好的方面即所谓的“劣根性”,如保守、封闭,爱面子、重形式,等等。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要继承和弘扬我国国民性的优良特征,又要摒弃和改造我国国民的“劣根性”。
国民性国民精神特征一、我国国民性的特征“国民性”一词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译用的西方词汇,是英语national character或national characteristic的日译,由梁启超等晚清知识分子从日本引入,用来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属于所谓“先由日本人以汉字的配合去‘意译’或部分的‘音译’欧美语言的词,再由汉族人民搬进现代汉语里面来,加以改造而成的现代汉语外来词”。
通过我国学者对国民性内涵的界定,我们认为,国民性是一国大多数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共有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
国民性是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我国的国民性既有优良的一面,也包括不好的方面即所谓的“劣根性”。
(一)我国国民性的优良特征1.勤俭节约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仍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分析21世纪中国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的必要性与路径。
文章首先界定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概述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发展趋势。
接着,文章将关注点转向中国,分析中国教育改革在面临全球化挑战和本土化发展需求下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国内外核心素养教育的比较研究,文章揭示了我国教育目标转型的必然趋势,并提出了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升国民素质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全文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在国际教育领域中,核心素养的概念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核心素养不仅被视为个体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综合体现,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
我们来看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21世纪技能框架”。
该框架强调了三大领域的核心素养:互动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动和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
这些技能涵盖了认知、社会和情感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社会环境的公民。
在欧洲,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八大关键能力”,包括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科技能力、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以及文化意识与表达。
这些能力旨在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欧洲公民。
在美国,21世纪学习框架(21st Century Learning Framework)提出了四大支柱:核心学科与21世纪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
这一框架强调了跨学科的学习和创新,以及技术与生活的融合。
从国际视野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更加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成长,也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我们也注意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界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和期待。
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例子近年来,由于教育领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人们开始从提高国民素质或改造国民性的角度论述孙中山的教育思想。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严昌洪教授认为,对孙中山关于提高国民素质思想的研究,不仅是孙中山教育思想研究的延伸,也是学术界以往对近代史上严复、梁启超、鲁迅等人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研究的延伸。
严昌洪指出,孙中山在分析中国落后于人的原因时,认为国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风俗良窳,人才盛衰,国家强弱。
要想强国就要提高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在于普及教育。
既然孙中山重视教育事业的着眼点是在于提高国民素质,那么他当时对中国国民素质有一个怎样的估计呢?严昌洪指出,孙中山在其各种著述和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优良传统和民众中的勤劳、勇敢、善良、礼貌等优秀品质;同时他也指出了国民素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针对国民素质低下的一些表现,孙中山提出了提高国民素质的预设目标:一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养成具有较高素质的国民。
严昌洪分析道,在精神层面,即德育方面,孙中山主张国民应该是爱国为民,有道德、有人格的新人;在能力层面,即智育方面,孙中山主张要使国民成为有文化,懂科学的人,能建设国家和管理国家;在体质层面,即体育方面,孙中山主张国民应该进行体育锻炼,练就强健体魄。
严昌洪说,为了实现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孙中山做了很多努力。
除在制度设计上将新政权的建设和发展划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一步一步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具备民主社会中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外,孙中山在教育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一是大力推行普及教育,兴办学校;二是积极提倡教育平等,认为人不论贫富都可以得到教育,还提出了免费教育的观念;三是重视素质的提高,提倡多开办师范学校;四是热情支持女子教育,帮助兴办女子学校;五是极力促进教育改革,提出废除科举、学生应学习活的知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等;六是非常关注社会教育,在提出各地实行自治时,应设立公共设施和机构对工农大众进行教育,使国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水能经济浅议“国民素质”对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性王占花【摘要】本文旨在针对目前农村自建房屋中存在的一些工程质量问题及其承包建筑领域中施工人员的粗放心理原料依次充好等现象,并结合国内大地震受损情况,联系到自身工作岗位,浅析“国民素质”对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性,竟而提升工程质量,有效降低风险,保障广大群众财产和人身安全。
【关键词】国民素质;工程质量大通县水务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信息瞬间发送到千里之外,快速被人们知晓,评判、点赞等。
一旦有新闻媒体播报工程类“质量”或“安全事故”,无论是有调查原因还是未做出定性,点开评论,最多的就是一片“豆腐渣工程”漫骂之声。
但是,如此让我们饱受心灵的创伤的“豆腐渣工程”,是如何出现的呢?尤其是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在工程建设领域,国家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日渐完善,个个行业有规范、标准,工程建设各阶段有各级质量监督机构监管、制度健全;单个工程项目有施工单位的自行管理、监理单位的管理、委托的第三方质量检测单位的检测等,但是工程还是存在质量不高的结果,我认为最基础的还是“国民素质”,导致“豆腐渣工程”在还是国民自己。
一、国家对农村民居工程的重视程度及发展过程1.提高农村房屋质量的必要性我国的地震活动分布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
离我们最近的两次大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地震给我们国家造成了很大伤亡和破坏,且给广大国民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在2016年12月12日以前,我国6.0级以上地震就有四次(中国地震台网)。
在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746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3.9%,农村自建房质量涉及人数较多,提高农村房屋质量是有效抗御自然灾害,减少私有、国有财产的有效途径,保障居民生命的基础。
国民身体素质与中国国情昨天,在广州亚运会的赛场,一场龙舟比赛结束后,礼仪小姐正手捧放满银牌的托盘步入颁奖现场的时候却晕倒了!顿时现场是上片忙乱,事后有人讨论说是因为天气天热了,有人说是衣服的设计不科学,这些技术性的东西我不懂,可我知道,昨天广州的温度应该只有二十几度,正常人应该不会热得晕倒的。
再前几天,新华社记者杨明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体育方面的《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中评论道:一家独大并非好事,会带来不少隐忧;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但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难道不是讽刺吗?难道不令我们汗颜吗?此言一出,迅速引发公众热议。
中国亚运代表团副团长殷宝林不仅给出了观点鲜明的回应——竞技体育就是要争金牌,而且直斥“某些记者为出名,总是炮制一些所谓‘高论’颠倒是非”。
今天《人民日报》的毛晓刚又发表了《举国体制促体育大国杨明观点危言耸听》的文章,文章中称道:中国在亚运金牌榜上绝对称霸,本是值得骄傲的好事。
作为体现国家实力和人民精神的重要方面,运动员在国际性体育运动会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不仅是在亲身实践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同时也在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团结和友谊做出直接的贡献。
这正是竞技体育设立的初衷,同时也是其真正魅力之所在。
争金夺银,本身就是竞技体育最鲜明的特征。
以反对“惟金牌论”为借口来否定中国体育这么多年奋斗的成果,忽略中国体育成长对亚洲体育甚至世界体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显然有失公允。
这些中央级媒体之间的论战,我们作为百姓仿佛可以不管的。
但是我知道,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是不是应该关心一下我们现在身边的大众体育设施呢?也许有人说了,在中国现在有很多设施都是没人用的,中国人很多都不主动去进行体育活动。
说到这个问题,我又想说了,体育活动是一件好事情,他们为什么又不去呢?是因为懒惰吗?不排除有这种人存在,但我想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没时间。
国家早就提倡五天工作制,朝九晚五。
可是除了国家机关以外,企事业单位又有几个是这样的呢?大多数好象都是六天工作制,而且从早上八点就要到晚上六点,甚至有时候还要加班,他们又哪来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呢?国民身体素质差,肯定是与缺乏体育活动有关,难道这些道理国民不知道吗?说白了,先不说设施如何,先来说说体制吧!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呢?这才是根本。
我国当前“公民素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当前中国的公民素质成为中国国内和国际上十分受关注的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方方面面,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也不敢给这个问题定义一个根本原因,但我仍想对这个问题,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日本人的素质在世界上都是倍受赞誉的,我因为从小喜欢日本动漫,现在也会看一些日本电视剧,所以对日本社会有所了解,并且在大一时我也有幸亲身去到日本,在对日本人的素质上有了更生动的体会。
在我所了解的范围中,日本人的素质体现在过马路不闯红灯、垃圾分类、不高声喧哗,在这些高素质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也是大部分日本人从小被教育的一点,就是绝不给别人添麻烦。
闯红灯会给道路上的司机添麻烦,垃圾不分类会给回收垃圾的人添麻烦,高声喧哗会给身边的人添麻烦,这种观点是从小便从父母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根植于心中的。
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我国的公民素质问题出现在教育上,但是我们从小也都受过学校老师的教育,说不要闯红灯,不要乱扔垃圾,不高声喧哗。
难道是学校的教育没有用吗?可能我们都有这种体验,我们在学校接受了不闯红灯的教育,但是在我们真的跟着父母在街上走的时候,父母会带着我们闯红灯,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是否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父母那辈人从小缺乏物质条件的生活和那时并不健全的法律制度造就了独属于那个年代的陋习。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家马洛提出的需求金字塔:从下到上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这些需求是逐步的,简单来说就是只有在低一层的需求在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求,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发展缓慢、物质十分匮乏,人们无法满足足够的生理需求,所以更高级的需求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于是便会产生自私,占小便宜之类的行为,这也是并不奇怪的。
加之当时法律并不健全,建国后的几场浩劫也破坏了社会规则和人们内心的底线,因为当时的社会没有所谓的规则,所以人们也不会去遵守规则,在那种社会如果不自私的话是连生活都无法进行的,经历过这些的人们的公民素质,显然跟发达国家几十年间社会稳定,法制健全,经济较稳定的环境中所成长起来的人们的公民素质是不能比的。
当前我国国民审美素养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建议易晓明;杜丽姣【摘要】本研究依据《国民审美素养现状调查问卷》,在全国六省的市区及乡镇等地区进行了纸质问卷发放,同时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面向全国各省及自治区进行数据收集。
调查的基本结论是:1.国民审美素养尚未达到较好水平;2.各国民群体的审美素养差异显著;3.国民在审美素养的观念和行为层面存在差异;4.国民的艺术素养欠缺;5.国民对家居环境有更多的审美需求和创造;6.国民基本持有美善统一的审美观和表现主义的艺术观;7.国民偏好清淡美和优美;8、生活态度、阅读量和接受艺术教育的程度是影响国民审美素养最重要的个体因素,父母的艺术兴趣是影响国民审美素养的最重要家庭因素,社区文化艺术氛围是影响国民审美素养的最主要社会因素。
基于此调查结果,本研究提出了提高国民审美素养的教育建议。
%In this research we developed a questionnaire of national aesthetic literacy and carried out an investigation in urbantownshiprural areas of six provinces with a paper questionnaire, and collected data from th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across China with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with reliable and valid results, the chief of which are:1.The level of na-tional aesthetic literacy remains deplorable;2.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in national aesthetic literacy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 groups;3.There are great disparities between national aesthetic ideas and behaviors;4.The national art literacy is at a pitiably low level;5.People havea higher aesthetic demand for and creativity in household environment in daily life;6. The national aesthetic disposition emphasizes the unity between beauty and goodness and expressionist arts;7.The nationalaesthetic preferences incline toward quiet elegance and grace;8.Attitude to life , reading and art reception educ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national aesthetic literacy;parents′artistic interests are the main family factor and community culture and art atmosphere are the main social factors in national aesthetic literacy.Based on these results , this study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and policy advi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aesthetic literacy.【期刊名称】《美育学刊》【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9页(P54-62)【关键词】国民;审美素养;调查;建议【作者】易晓明;杜丽姣【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14国民审美素养与当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吴家德【摘要】我国国民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相适应。
我国国民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国民科学精神缺失,提高我国国民素质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我们要以科学精神弥补我国传统文化之不足,提高我国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科学精神;国民素质;中国文化;主体意识【作者简介】吴家德,中共明光市委党校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首先需要提高我国国民素质。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国民素质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存在不小差距,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比还不相适应。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对国民性进行彻底改造。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国民科学精神严重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一、以科学精神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之不足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对国民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表现为一国的国民素质。
我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缺失对我国国民素质的影响极为深远,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必须要从弘扬科学精神,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做起。
科学精神是指在长期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观念、意识和形态。
科学精神首先表现为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
科学精神源于古希腊哲学,伴随着西方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更加强化。
古希腊哲学崇尚自由,具有“求知”、“爱智”的精神,讲求“理论”、“逻辑”的理性,“对象化—主体化”的思想方式。
[1]这些思想传统培育了西方人的科学理性,也为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