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的测量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537.50 KB
- 文档页数:14
态度量表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态度量表( appraisal scale)是一种用于测定被评价者在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可能结果面前的选择倾向,即对不同结果的喜好程度的测量尺度。
态度量表由若干具体态度成分构成,这些成分通常包括6个因素或要素,即目标、选择、重要性、紧迫感、喜好性、频率。
目标是人们态度的基本变量;选择是个体为了完成某一行为而必须采取的最终决定因素;重要性和紧迫感影响着个体在面临多个决定时作出选择的倾向;喜好性则反映了个体在面临多个可供选择的结果时更倾向于偏爱哪个结果;频率表明个体倾向于偏爱某一种结果的程度。
一般来说,态度量表包含10~20个项目,其测量精确度为80%~90%。
态度量表一般按情境进行分类,即可以根据测量结果分为“好”或“不好”两大类。
该量表的编制依据是罗伯特·加罗斯和大卫· n·里奇著的《态度量表:与员工有关的调查问卷》,作者将态度量表分为4个维度:可靠性( dependability)、稳定性( stableness)、一致性( consistency)和准确性( accuracy)。
其中可靠性表示态度是否符合现实,即所谓“可证实性”;稳定性表示态度是否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即所谓“稳定性”;一致性表示态度是否具有足够的内部一致性,即所谓“一致性”;准确性表示态度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实,即所谓“准确性”。
研究表明,大部分管理者更注重态度量表的一致性,而非稳定性和可靠性。
态度量表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工业心理学、军队训练、组织文化和教育。
态度测试可以预测学生、工人和教师的行为。
它还可以用来研究群体的规范,并作为民主化的指标。
态度量表具有较强的社会互动性,可用于比较态度的形成。
在许多情况下,许多心理学家把态度看作是内隐的,它们是个体不自觉的信念、信仰、态度或期望,其他人无法意识到。
研究态度也会激发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
例如,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与他们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
态度测量的名词解释态度测量,这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没那么复杂啦。
就好比你去菜市场买菜,你得看看这菜新鲜不新鲜,你对菜新鲜度的判断就有点像态度测量。
只不过态度测量不是针对菜,而是针对人的态度。
态度是什么呢?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小怪兽住在我们心里,这个小怪兽决定了我们对各种事情是喜欢还是讨厌,是支持还是反对。
比如说,你看到一部特别好看的电影,你心里就充满了喜爱,这个喜爱就是一种态度。
那态度测量呢,就是要把这个看不见的小怪兽给揪出来,看看它到底长啥样,有多强大。
咱们怎么去测量这个态度呢?这就有很多有趣的办法啦。
有一种方法就像钓鱼一样,我们把一些小诱饵扔出去,看看能钓到什么样的态度鱼。
这个小诱饵可能是一个问题,比如“你觉得每天运动好不好呀?”然后根据回答来判断这个人对运动的态度。
如果回答是“好呀,运动可以让我身体棒棒哒”,那我们大概就知道这个人对运动的态度是积极的。
这就像是通过鱼咬钩的情况来判断鱼的种类和大小一样。
还有一种态度测量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着找东西。
比如说,我们想知道大家对某个新政策的态度。
我们可能会设计一份问卷,问卷里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我们在黑暗中伸出去的手。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摸到一些模糊的东西,就像有些回答模棱两可一样。
但只要我们多问几个问题,就像多伸几次手,总能把这个态度给弄清楚。
态度测量的用处可大了呢!就像一个导航仪,它能告诉商家消费者对产品的看法。
如果商家不知道顾客喜不喜欢自己的产品,那就像在黑暗中走路没带灯一样,很容易摔倒。
但是通过态度测量,商家就能知道哪里需要改进,哪里做得好。
这就好比你知道自己做菜哪个地方咸了,哪个地方淡了,下次就能做得更好吃。
在学校里也一样啊。
老师想知道学生对某门课的态度,通过态度测量,就像拿着一个放大镜一样,能看到学生心里的想法。
是觉得这门课无聊得像催眠曲呢,还是有趣得像一场刺激的冒险。
这样老师就能调整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吸引人。
不过呢,态度测量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体育态度量表测量4体育态度量表测量⽬的对青少年进⾏体育锻炼的态度进⾏测量,评价其⾏为态度、⽬标态度、⾏为认知、⾏为习惯与⾏为意向等⽅⾯的内容。
测量说明体育态度是学⽣对体育学习和⾝体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评价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它是学⽣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并且在⼀定的条件下,可能发⽣转变。
量表简介该量表来源⾃⽑荣建(2003)的硕⼠论⽂《青少年锻炼态度—⾏为九因素模型的建⽴及检验》,它是在Fishbein等⼈(1975)的“合理⾏动理论”和Ajzen等⼈(1988)的“计划⾏动理论”的基础上,建⽴起的态度—⾏为因果关系模型。
该量表适⽤于青少年学⽣,由8个分量表组成,它们分别是⾏为习惯、⾏为态度、⽬标态度、⾏为认知、⾏为意向、情感体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
量表正⽂锻炼态度量表出⽣年⽉: 性别: ⽂化程度:⾼中(含中专) ⼤学(含⼤专) 研究⽣ 指导语:下列句⼦是描述锻炼的,共70个问题,每个问题有5个可选择答案(完全不符合,不符合,说不清,符合,完全符合)。
请根据你的真实情况在每个句⼦右边的5个“□”中选择⼀个最合适的并划上“√”。
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1.我不赞成把时间花在锻炼上。
□ □ □ □ □2.我认为锻炼是很好的娱乐活动。
□ □ □ □ □3.锻炼可以缓解焦虑、烦躁的情绪。
□ □ □ □ □4.我有锻炼的习惯。
□ □ □ □ □5.我愿意把钱花在锻炼⽅⾯。
□ □ □ □ □6.锻炼时我感到⼼情舒畅。
□ □ □ □ □7.我不知道⾃⼰该怎样锻炼。
□ □ □ □ □8.我参加锻炼是因为我的朋友也这样做。
□ □ □ □ □9.我认为⾃⼰不进⾏锻炼也很好。
□ □ □ □ □10.我认为锻炼是⽆所事事的表现。
□ □ □ □ □11.锻炼可以使⼈得到宣泄。
□ □ □ □ □12.我总是⾃觉地进⾏锻炼。
□ □ □ □ □13.我会说服周围的⼈同我⼀起锻炼。
利克特量表的实施步骤答案引言在心理测试中,利克特量表是一种用来评估个体态度和观点的常用工具。
它可以用来测量个体对于不同主题或情境的态度,从而帮助研究者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态度。
本文将介绍利克特量表的实施步骤答案,以帮助研究者正确使用该工具。
利克特量表的概述利克特量表是在1932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利克特(Raymond Cattell)首次提出的。
它是一种用数字评分的形式来测量个体对于某个观点或态度的偏好程度。
通常利克特量表由一系列陈述性语句组成,被被试者评估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程度,包括喜好程度、同意程度或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陈述语句进行评分,研究者可以得到一个关于被测者观点和态度的量化结果。
利克特量表的实施步骤答案下面将介绍利克特量表的实施步骤答案,以帮助研究者正确实施这项工具。
1.设计量表–首先,确定研究的主题和目的。
根据研究的内容,明确要测量的特定观点和态度。
–接下来,编写一系列陈述性语句,涵盖了研究主题的不同方面。
这些陈述性语句应该是客观、简明扼要的,并且是可以用数字评分的形式来描述的。
–确保陈述性语句的顺序是随机的,以避免观察者偏差。
2.评分方式–对陈述性语句进行评分时,通常采用五点评分法。
被测者可以选择从1到5之间的一个数字,来表示他们对于这个陈述性语句的态度或偏好程度。
常用的分数解释是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确定好分数的解释和含义,并将其告知参与者。
这样可以确保被测者理解如何进行评分。
3.问卷发放–准备好利克特量表的问卷,并确保在问卷上列出相关的陈述性语句和对应的评分选项。
–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被测者,向他们发放问卷。
可以通过面对面访问、邮寄、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
–保证被测者对于利克特量表的指导和评分方式有清晰的理解。
4.数据收集和分析–在收集到足够数量的问卷后,将数据整理和录入电子表格中。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每个陈述性语句的评分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以及其他需要的统计指标。
态度当前位置:学习内容>> 第三章态度第⼀节社会⼼理学及其发展⼀、什么是态度(⼀)态度的定义态度态度是社会⼼理学的核⼼概念之⼀,对象性、观念性、评价性和持久性是对其进⾏定义的基本出发点。
对象性是指态度与需要、价值观等其他⼼理特征推动的⼀般倾向不同,它是指向特定对象或内容的;观念性是指态度是以知识观念为基础的;评价性是指态度是具有正⾯和负⾯指向的⼼理⽮量;持久性是指主体指向⼀定对象的态度是相对稳定和⼀致的。
(⼆)态度的构成要素作为⼀种具有认知基础的⼼理反应倾向,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动三种成分,这三种成分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式。
充分理解是⼈们对⼀个事物、⼀个现象是形成⼀定态度的前提。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对于⼀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
态度的⾏动成分有两个⽅⾯的含义。
⼀是态度作为⼀种⼼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经产⽣就必定对⼈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为产⽣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是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意动效应真的存在吗你可以尝试体验⼀下意动效应的存在。
⽤两尺长的⼀根细线拴⼀重物捏在⼿⾥,闭上眼睛,保持⼿的静⽌,然后想象有⼀股强⼤的磁⼒在吸引重物作前后或左右摆动。
⼏分钟后再睁开眼睛,你会发现重物果然在作前后或左右摇摆。
或者在乎地上画⼀个⽐双脚稍⼤的正⽅形,然后闭眼⼊静,边原地轻轻蹈步,边想象正前⽅或正后⽅有⼀股强⼤吸⼒使你倾斜。
过⼀会⼉睁开眼睛,你会发现你已经从前⽅或后⽅踏出原来的圈⼦。
传统的研究普遍认为态度的认知、情感和⾏为三种成分是密切联系的三个要素,⼀定的认知⽔平会影响到⼈的情感判断,同时会对⼈的⾏为产⽣⼀定的影响,从⽽表现出⼀定的态度。
但新近研究表明,态度的三个成分并不总是彼此⾼度对应的。
⼆、态度的特点(⼀)态度是习得的⼼理状态⼈的社会化过程的⼀个重要⽅⾯,就是态度的学习。
项目名称:消费者态度的测量和改变目录1.相关理论 (1)1.1消费者态度的构成 (1)1.2消费者态度的测量方法 (1)1.2.1瑟斯顿等距量表 (1)1.2.2李克特量表 (1)1.2.3语义差别量表 (2)1.2.4行为反应测量 (2)1.2.4.1距离测量法 (2)1.2.4.2 生理反应测量 (3)1.2.4.3任务完成法 (3)1.3 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3)2.研究设计 (3)2.1 研究目的 (4)2.2研究对象 (4)2.3研究方法 (4)3.调查结果 (5)3.1 关于小米手机的调查结果 (5)3.2 消费者对VIVO的评价 (6)4.改变消费者行为的策略 (6)附录调查问卷关于手机品牌小米和VIVO的态度调查 (9)1.相关理论1.1消费者态度的构成消费者态度的定义为: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为的倾向。
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1.2消费者态度的测量方法1.2.1瑟斯顿等距量表一个早期的态度量表,是L.L.瑟斯顿及其同事E.J.蔡夫于1929年提出的,称之为瑟斯顿量表法。
(1)这个方法首先搜集一系列有关所研究态度的陈述或项目,而后邀请一些评判者将这些陈述按从最不赞同到最赞同方向分为若干类,譬如11类。
(2)经过淘汰、筛选,形成一套约20条意义明确的陈述,沿着由最不赞同到最赞同的连续统分布开来。
(3)要求参加态度测量的人在这些陈述中标注他所同意的陈述,所标注的陈述的平均量表值就是他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分数。
1.2.2李克特量表一个李克特选项是一个陈述。
受测者被要求指出他们对该题目所陈述的认同程度,或任何形式的主观或客观评价,通常使用五个回应等级。
1.2.3语义差别量表是一次性集中测量被测者所理解的某个单词或概念含义的测量手段。
针对这样的词或概念设计出一系列双向形容词量表,请被测者根据对词或概念的感受、理解,在量表上选定相应的位置。
iat实验范式简介iat实验范式(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一种用来测量个体对某种潜在态度或偏好的心理测试方法。
它旨在通过测量个体对不同对象和属性的反应速度,揭示个体对这些对象和属性之间的关联性。
IAT是一种间接测量方法,与传统的直接问卷调查不同,它通过测量个体在任务中的表现来推断个体内部的态度和偏好。
原理IAT基于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核心原理:反应时间和认知关联。
根据反应时间原理,当一个人对两个事物有着强烈的认知关联时,他们在识别这两个事物时会更快。
而当一个人对两个事物之间没有强烈认知关联时,他们在识别这两个事物时会更慢。
IAT通过使用同一键盘上的不同按键来测量被试者对不同对象和属性之间的认知关联程度。
被试者需要根据任务要求将一系列刺激分类到不同的类别中。
例如,在一个针对种族偏见的IAT中,被试者可能需要将白人面孔和正面词汇分到一个类别,将黑人面孔和负面词汇分到另一个类别。
任务中的刺激会被随机呈现,并且被试者需要尽快做出正确的分类反应。
通过测量被试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可以推断被试者对不同对象和属性之间关联程度的强度。
实验步骤IAT实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任务说明:在实验开始前,研究人员会向被试者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流程,并告知他们需要进行分类任务。
同时,研究人员还会提醒被试者要尽快做出反应。
2.练习阶段:为了让被试者熟悉任务流程和按键操作,研究人员会给予一定的练习机会。
在这个阶段,被试者可以自由地按照任务要求进行刺激分类,并且可以得到相关反馈。
3.正式实验:在正式实验中,研究人员会呈现一系列刺激给被试者,并要求他们按照指定的分类规则进行反应。
例如,在种族偏见的IAT中,白人面孔和正面词汇可能对应一个按键,黑人面孔和负面词汇对应另一个按键。
被试者需要根据刺激的类别做出正确的分类反应。
4.数据分析:研究人员会记录被试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
内隐态度测验内隐联想测验( Implicit attitude Test,简称IAT)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在1998年提出的。
内隐态度测验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调查不良行为的态度行为一致性(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investigate attitude-behaviour consistency for stigmatised behaviour) IAT的原理:内隐态度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在认知上,内隐态度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
内隐态度测验的步骤1.呈现概念词:让被试对花的名字(如,郁金香)和昆虫的名字(如,蜘蛛)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花的名字按F键,看到昆虫的名字按J键);2.呈现属性词:让被试对积极的词汇(如,可爱的)和消极的词汇(如,丑陋的)做出反应(积极词汇按F,消极词汇按J);3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花的名字或积极词汇按F,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按J)4.让被试对概念词做出相反的判断(花的名字按J,昆虫的名字按F);5 再次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昆虫的名字或积极词汇按F,花的名字或消极词汇按J).使用5减去3就能得出内隐态度。
基本原理为何相容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呢?依据唐德斯减数法的原理,反应时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程越复杂。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也会不同。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黄霞妮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ST-IAT、SC-IA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T)和SA-IAT。
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 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1 前言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
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
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T以及BIAT。
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