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王建勤)
- 格式:ppt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第一章介绍1.1 L2在世界中的地位:不仅在学校,而且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SLA和二语使用无处不在。
1.2 为什么研究二语习得1.3 SLA领域的发展SLA研究的范围必须足够的广用来包含很多的受试,说很多不同的语言,在很多背景下因为很多原因习得很多L2。
第二章二语习得研究方法1.重要的不是选择定质方法范式还是定量方法范式,运用性质的最优结合来处理研究问题。
2.SLA研究者开始探寻SLA过程的理解,希望当语言教学与SLA协调的时候语言教学会提高。
毫无疑问有好多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教学中的习得和非教学中的习得。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3.数据的收集尽可能真实自然,设计的好的工具能够使生产、直觉和情感数据的收集更加有效。
而且能够产色和那个更多完整和可比较的数据。
学习者在不同的任务中语言表现不同,因此应从多个角度来处理研究问题,并且研究者应避免做出不适当的概括。
4.语言水平很难定义,更别说测量。
第三章SLA:数据分析的类型后一种分析的类型包含了前者,而不是代替前者。
除形位句法以外,语言的其他方面和交流能力也要能考虑到,对于语义方面,行为形成或规则形成都不可用,话语联想,多项区分和概念学习有更大的解释力。
第四章中介语研究:实证发现4.2.1 自由变量原因(1)IL在发展中变化地非常快(2)比起小孩习得母语来说,大一点的儿童和成人SL习得者很少认知上和心理语言学上受限制。
4.2.2 系统变量4.2.3 自由变量阻碍发展4.2.1对于变量的多种解释4.3 IL展现了共同的习得顺序和发展序列4.3.1 习得顺序:形位研究4.3.2 发展序列:疑问句4.3.3 发展序列:否定句4.4 IL收学习者L1的影响相似点而不是不同点引起了主要的问题4.4.1 L1如何影响SLA(1)发展序列的步子被打断了(2)发展结构的数量改变了L1-L2的不同并没有改变发展序列,只是推迟了,推迟了开始,增加了次阶段。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原创施家炜世图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国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现在已经跨越了40余年的历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其基本问题可归纳为四个方面:①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即关于学习者语言的研究。
②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即关于习得过程的研究。
③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即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④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即关于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关系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总体框架涵盖了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四个方面。
其主要目标首先是描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语言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第二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解释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为什么第二语言遵循其特有的规律而习得,哪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等等。
纵观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凸显的特点:①两个发展阶段:早期先研究后理论的阶段发展到目前的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阶段。
②研究重心的转移:从描述型转向解释型。
③研究方法的转变: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
④多元化的理论支撑:从单学科支撑到多学科支撑。
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上升的趋势,但涵盖面还不够广,存在语言变异性研究、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社会环境研究、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认知过程的研究、交际策略的研究、语言普遍性的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等九个盲区。
尽管有些领域进入新世纪后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如认知过程的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等,但这些领域的研究仍相对薄弱。
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偏误分析和母语迁移等有限的几个方面,现在仍有余温。
第⼆语⾔习得研究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研究⽅向:第⼆语⾔习得、语⾔教学理论、跨⽂化交际学、现代汉语研究第⼆语⾔习得概论系统介绍国内外第⼆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理论框架、理论模式和研究⽅法,分析当前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共分7节§1绪论1.第⼆语⾔习得研究的内涵、作⽤及其学科性质2.第⼆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3.第⼆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与理论框架4.第⼆语⾔习得研究发展的特点§2第⼆语⾔习得研究的语料分析⽅法1.对⽐分析2.偏误分析3.表现分析4.话语分析§3中介语研究1.内在⼤纲和习得顺序研究2.语⾔变异性研究3.母语对中介语的影响§4第⼆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1.先天论2.环境论3.交互作⽤论§5汉语作为第⼆语⾔的习得研究1.第⼆语⾔习得理论的介绍与探讨2.汉语学习者语⾔系统的描写3.语⾔学习者研究4.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6第⼆语⾔习得的研究⽅法参考⽂献1.《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语⾔⽂字应⽤》编辑部、《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主编(1994)《语⾔学习理论研究》,北京语⾔学院出版社。
2.王建勤主编(1997)《汉语作为第⼆语⾔的习得研究》,北京语⾔⽂化⼤学出版社。
3.靳洪刚(1997)《语⾔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王魁京(1998)《第⼆语⾔学习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学出版社。
5.Brown, Roger (1973) A First Language: the Early Stag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University Press.6.Cook, V. (1991)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Edward Arnold.7.Evelyn Marcussen Hatch (197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Book of Readings,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Rowley, Mass.8.Rod Ellis(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9.Rod Ellis(2000)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0.Stephen D. Krashen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Pergamon Press.⼯具书Jack C. Richards, John Platt and Heidi Platt (1998)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English-Chinese Vers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 绪论1.第⼆语⾔习得研究的内涵、作⽤及其学科性质1.1第⼆语⾔习得研究的内涵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三⾓框架: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越来越多的⼈关注三⾓框架过去不为⼈注意的⼀⾓--怎么学(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