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灌溉节水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22
1.0.1 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促进节水灌溉事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合用于新建、扩建或者改建的农、林、牧业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3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应做到因地制宜,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并与农艺、生物和管理措施结合,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保护生态环境。
1.0.4 节水灌溉工程应明晰产权,并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完善运行管理规章制度,注重工程的持久良性运行。
1.0.5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节水灌溉 water-saving irrigation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以取得农业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措施。
2.0.2 渠道防渗 canal seepage control减少渠道水量渗漏损失的技术措施。
2.0.3 管道输水灌溉 Irrigation with pipe conveyance由水泵加压或者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流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给水装置,采用地面灌溉的方法。
2.0.4 喷灌 sprinkler irrigation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通过喷头喷洒成细小水滴,落到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方法。
2.0.5 微灌 microirrigation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2.0.6 改进地面灌溉 improved surface irrigation改善灌溉均匀度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沟、畦、格田灌溉技术。
2.0.7 注水灌 local irrigation with injection利用专门设备将一定量的水注入作物(种子)根区的土壤中,改善土壤墒情,满足种子发芽和保苗需水的一种局部灌水方法,也称坐水种。
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一、节水灌溉技术概述节水灌溉技术是指在灌溉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紧张,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对于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缓解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灌溉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同时减少土地盐碱化和地下水位上升等问题。
1.1 节水灌溉技术的核心特性节水灌溉技术的核心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效性:通过精确控制灌溉量,确保作物获得适宜的水分,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 经济性:节水灌溉技术可以降低灌溉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 环境友好性: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资源。
- 适应性:节水灌溉技术能够适应不同的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气候条件。
1.2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场景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灌溉:在农田灌溉中应用节水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节约水资源。
- 城市绿化:在城市绿化和园林灌溉中采用节水技术,减少城市用水压力。
- 水果和蔬菜种植:在经济作物种植中使用节水灌溉,提高作物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节水灌溉技术尤为重要,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节水灌溉技术的类型与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地面灌溉到现代的精准灌溉,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
不同类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2.1 传统节水灌溉技术传统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地面灌溉:通过渠道、沟渠等将水输送到田间,进行灌溉。
- 喷灌:利用喷头将水喷洒到作物上,减少水分蒸发和浪费。
- 滴灌: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滴在作物根部,提高水分利用率。
2.2 现代节水灌溉技术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更加注重精准和智能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精准灌溉: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精确控制灌溉量和时间。
- 智能灌溉系统: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实现灌溉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关于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措施分析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在农田水利灌溉中,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不仅能够节约宝贵的水资源,还能提高灌溉效率,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将对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农田水利灌溉中水资源浪费的现状在当前的农田水利灌溉中,存在着诸多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首先,灌溉方式的不合理是导致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得大量的水在灌溉过程中蒸发、渗漏,真正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水分有限。
其次,农田水利设施的老化和不完善也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
一些渠道存在破损、漏水的情况,导致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流失严重。
此外,缺乏科学的灌溉管理和规划,农民在灌溉时往往凭经验操作,没有根据农作物的需水规律进行精准灌溉,造成了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二、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措施的重要性(一)节约水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
而农业用水在我国水资源消耗中占据了较大比重。
通过采取节水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合理的节水灌溉能够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求,精准地提供水分和养分,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节水灌溉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投入,同时也能降低灌溉所需的能源、人力等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四)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能够降低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导致的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等生态问题,保护生态平衡。
三、常见的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措施(一)渠道防渗技术渠道是农田灌溉中水资源输送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土渠容易出现渗漏现象。
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如铺设混凝土、塑料薄膜等防渗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提高水资源的输送效率。
(二)喷灌技术喷灌是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地喷洒在农田中。
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喷灌具有节水、省工、适应性强等优点。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手册第1章绪论 (3)1.1 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3)1.1.1 节水灌溉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4)1.1.2 节水灌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4)1.1.3 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1.2 节水灌溉技术概述 (4)1.2.1 灌溉方式节水技术 (4)1.2.2 农艺节水技术 (4)1.2.3 水资源管理节水技术 (4)1.2.4 节水灌溉设备与材料 (4)1.2.5 智能化节水灌溉技术 (4)第2章节水灌溉基本原理 (5)2.1 灌溉水源与水质 (5)2.1.1 水源类型 (5)2.1.2 水质要求 (5)2.2 灌溉制度与灌溉技术 (5)2.2.1 灌溉制度 (5)2.2.2 灌溉技术 (5)2.3 土壤水分与作物需水量 (5)2.3.1 土壤水分 (5)2.3.2 作物需水量 (5)第3章地面灌溉节水技术 (6)3.1 畦灌技术 (6)3.1.1 概述 (6)3.1.2 技术要点 (6)3.1.3 节水效果 (6)3.2 沟灌技术 (6)3.2.1 概述 (6)3.2.2 技术要点 (6)3.2.3 节水效果 (7)3.3 膜上灌溉技术 (7)3.3.1 概述 (7)3.3.2 技术要点 (7)3.3.3 节水效果 (7)第4章喷灌节水技术 (7)4.1 喷灌系统组成与分类 (7)4.1.1 按水源类型分类 (7)4.1.2 按喷头类型分类 (7)4.1.3 按控制方式分类 (7)4.2 喷灌设备选择与布置 (8)4.2.1 喷头选择 (8)4.2.3 喷头布置 (8)4.3 喷灌系统设计 (8)4.3.1 确定灌溉制度 (8)4.3.2 设计灌溉参数 (8)4.3.3 系统布局设计 (8)4.3.4 喷灌系统施工与调试 (8)4.3.5 喷灌系统运行与维护 (8)第5章微灌节水技术 (8)5.1 微灌系统概述 (9)5.2 滴灌技术 (9)5.3 微喷灌技术 (9)5.4 微灌设备与工程管理 (9)5.4.1 微灌设备 (9)5.4.2 工程管理 (9)第6章渠道防渗与输水节水技术 (10)6.1 渠道防渗材料与结构 (10)6.1.1 防渗材料 (10)6.1.2 防渗结构 (10)6.2 渠道防渗设计 (10)6.2.1 设计原则 (10)6.2.2 设计步骤 (10)6.2.3 设计参数 (10)6.3 输水管道与泵站工程 (10)6.3.1 输水管道 (10)6.3.2 泵站工程 (10)6.3.3 节水措施 (11)第7章节水灌溉调控技术 (11)7.1 灌溉预报与灌溉决策 (11)7.1.1 灌溉预报 (11)7.1.2 灌溉决策 (11)7.2 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 (11)7.2.1 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的组成 (11)7.2.2 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的功能 (12)7.3 智能灌溉技术 (12)7.3.1 智能灌溉技术概述 (12)7.3.2 智能灌溉技术实例 (12)第8章作物灌溉制度优化 (12)8.1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12)8.1.1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类型 (13)8.1.2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特点 (13)8.1.3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在灌溉制度优化中的应用 (13)8.2 灌溉制度优化方法 (13)8.2.1 灌溉制度优化目标 (13)8.3 节水灌溉制度实践 (14)8.3.1 节水灌溉制度实践方法 (14)8.3.2 节水灌溉制度实践案例 (14)第9章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与维护 (15)9.1 灌溉工程质量控制 (15)9.1.1 工程质量控制原则 (15)9.1.2 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5)9.2 灌溉工程运行管理 (15)9.2.1 运行管理制度 (15)9.2.2 运行管理措施 (15)9.3 灌溉设备维护与故障排除 (15)9.3.1 设备维护 (15)9.3.2 故障排除 (16)第10章节水灌溉技术综合应用 (16)10.1 节水灌溉技术在粮食作物中的应用 (16)10.1.1 概述 (16)10.1.2 节水灌溉技术 (16)10.1.3 应用实例 (16)10.2 节水灌溉技术在经济作物中的应用 (16)10.2.1 概述 (16)10.2.2 节水灌溉技术 (17)10.2.3 应用实例 (17)10.3 节水灌溉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17)10.3.1 概述 (17)10.3.2 节水灌溉技术 (17)10.3.3 应用实例 (17)10.4 节水灌溉技术在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7)10.4.1 概述 (17)10.4.2 节水灌溉技术 (17)10.4.3 应用实例 (18)第1章绪论1.1 节水灌溉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农业用水是维持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介绍水是生命之源,在农业生产中,灌溉用水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关键。
这些技术不仅有助于节约宝贵的水资源,还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一、滴灌技术滴灌是一种精准的灌溉方式。
它通过滴头,将水一滴一滴地、缓慢而均匀地滴入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
滴灌系统主要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滴头组成。
-水源可以是井水、河水或者水库水等。
首部枢纽则起着控制、过滤和施肥等功能。
它能调节水的压力,去除水中的杂质,还可以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实现随水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输配水管网如同人体的血管,将处理好的水输送到各个滴头。
-滴头是滴灌技术的核心部件之一。
它的出水量非常小,能够精准地将水送达植物根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深层渗漏。
这种灌溉方式特别适合于干旱地区和水资源匮乏的地区。
比如在一些沙漠边缘种植果树或者蔬菜的农场,滴灌可以保证每一株植物都能得到适量的水分供应,既不会因为缺水而干枯,也不会因为水分过多而导致根部腐烂。
而且,滴灌还能减少杂草的生长,因为只有植物根部周围有水分,杂草难以在干燥的区域生长。
二、微喷灌技术微喷灌是介于喷灌与滴灌之间的一种灌溉方式。
它的喷头喷出的是细小的水滴,就像细雨一般。
-微喷灌系统包括水源、首部枢纽、输水管网和微喷头。
水源和首部枢纽的功能与滴灌类似。
输水管网将水送到各个微喷头所在的位置。
微喷头有多种形式,有的是旋转式的,有的是折射式的。
这些微喷头能够将水以扇形或者圆形的方式喷洒在作物周围的地面上。
-这种灌溉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增加空气湿度,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下,这对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例如在花卉种植园中,微喷灌既能为花卉提供水分,又能营造一个相对湿润的小气候环境,有助于花卉保持娇艳的色泽和良好的生长状态。
微喷灌的喷洒范围较大,相比于滴灌,它可以覆盖更大的面积,适合一些行距较宽的作物,如葡萄种植园。
而且,它的喷头安装相对简单,维护成本也比较低。
节水地面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摘要:地面灌溉技术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灌水方法,水资源的匮乏将节水理念引入到了灌溉技术中。
发展节水地面灌溉技术,提高各种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改善农业水的有效利用率是目前灌溉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本文分析了国内目前的地面灌溉技术现状和灌溉措施,探讨了新型的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字:节水灌溉技术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灌水方法是地面灌溉,传统的地面灌溉包括漫灌、格田淹灌、沟灌和畦灌,由于土地不平整,灌溉管理粗放,灌溉工程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水资源浪费很严重。
随着土地经营规模集约化的转变,激光平地技术的应用以及大型农业机具的使用,地面灌溉在灌溉效率和灌溉均匀度两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在地面灌溉设计和管理中,计算机技术是辅助地面灌溉改进的有力工具。
在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地面灌溉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田间闸管系统、水平畦田灌溉技术和渡涌灌溉技术等,水资源浪费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
传统地面灌溉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得到巨大的改变,其中,耪细地面灌溉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进行了实地应用。
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地面灌溉技术的关注度,专门成立课题针对先进地面灌溉技术进行跟踪研究。
1. 我国地面灌溉技术现状随着水资源紧缺问题的突出,提高灌水质量、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正成为农业节水技术的核心部分。
“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中纳入了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水平畦田灌溉技术和渡涌灌溉技术,中国水科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国水科院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结合国外先进技术,研发生产了田间柔性闸管,并积极推广闸管灌溉技术;中国水科院与欧盟联合进行项目研究,系统性地改进地面灌水技术。
相对于国外的地面灌溉技术,我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相关的技术研究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2. 地面灌水技术措施由于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经济水平较低,广大农村地区的科技普及度不高,难以实现大面积推广先进灌水技术,因此我国必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加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力度,积极推广节水地面灌水技术。
地面灌溉节水技术7.1概述7.1.1地面灌溉节水技术的发展地面灌溉就是利用各种地面灌水方法将灌溉水通过田间渠沟或管道输入田间,水流在田面上呈持续薄水层或细小水流沿田面流动,主要借重力作用兼毛细管作用下渗湿润土壤的灌溉技术。
地面灌溉是最古老的田间灌水技术,也是目前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灌水方法。
目前,全世界用地面灌水方法灌溉的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90%以上。
由于我国水资源与能源短缺,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势力不足,技术管理水平较低,大面积推广喷、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还仍须加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力度,大力研究和推广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
我国现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依然采用这类方法。
传统地面灌水方法能充分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技术要求不高,容易掌握运用且管理简便;设备投资省,运行费用低;适用于质地较密实的土壤,在砂性土壤上会产生大量深层渗漏损失;容易发生超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渍害和盐碱化,或沿田面发生跑水现象,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对土地平整要求较高,地形复杂的地区平整土地的投资相对较大。
因此,地面灌水方法比喷灌和滴灌更要注意改善和提高其灌水技术,以达到节水、省工、稳产、高产和低成本的目的。
目前,地面灌溉在灌水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粗放,沟、畦规格不合理,田间水的浪费十分严重。
据河南省调查,豫东平原井灌区的畦田,平均田间水利用率只有0.7左右,畦长小于50m的只占9.1%,畦长超过100m的占45%,平均为100m,畦宽小于4m的只占14%,畦宽大于6m的占34%。
西北不少地区则仍沿用大畦大水漫灌的旧习,水的浪费更为严重。
改进传统的沟、畦灌水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和灌水均匀度,减小灌水定额是一项投资小、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农业节水增产措施。
多年来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探求沟、畦灌水技术要素在不同土质、不同田面坡度条件下的合理组合,并在试验研究和生产性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于指导生产的灌水技术要素,推广了小畦灌溉、长畦短灌、细流沟灌、膜上灌溉、波涌灌溉等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节水增产效果。
7.1.2地面灌溉节水技术的优缺点地面灌溉节水技术是在传统的地面灌溉方法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形成的比较先进的灌水技术,与传统的地面灌溉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节水。
地面灌溉节水技术,通过改善灌水要素,田间灌溉用水量大大降低。
以畦灌为例,大量试验资料表明,畦长越长,畦田水流的入渗时间越长,深层渗漏损失越大,因而灌水量也越大。
所以,通过缩短畦长,就可以达到减少灌水量的目的。
(2)灌水质量高。
据测试,畦灌的畦长在30~50m时,灌水均匀度可达80%以上;畦长大雨100m时,灌水均匀度则低于80%。
(3)增产。
由于地面灌溉节水技术比传统的地面灌溉灌水质量高,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有利于作物生长,促进作物增产。
据新疆有关单位试验,在同样条件下,棉花采用膜上灌技术比常规沟灌单产皮棉增产5.12%。
(4)改善作物生态环境。
地面灌溉节水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改善了田间土壤水、肥、气、热等土壤肥力状况,可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但是,地面灌溉节水技术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较,存在投资相对较高、技术较复杂等不足;与喷灌、滴灌等灌水方法相比较,虽然投资少、节约能源、管理运行费用低、操作简便,但是节水、增产、灌水质量等方面明显不如喷灌、滴灌等。
7.2传统地面灌溉技术根据灌溉水向田间输送的形式和湿润土壤的方式不同,地面灌溉可分为畦灌、沟灌和淹灌三类。
7.2.1畦灌(一)畦灌的含义与分类在田间筑田埂,将大田块分割成许多狭长小地块(畦田),水从毛渠放入畦中以薄层水流向前移动,边流边渗,润湿土层,这种灌水方法称为畦灌(见图7-1)。
图7-1 畦田灌溉畦田通常沿地面最大坡度方向布置,这种沿地面坡度布置的畦,称为顺畦(见图7-2)。
顺畦水流条件好。
在地形平坦地区,采用沿等高线方向布置畦田,称为横畦(见图7-3)。
因水流条件较差,横畦畦田一般较短。
图7-2 顺畦图7-3 横畦畦灌与大水漫灌相比较,具有渗漏少、灌水均匀一致、可促进作物苗齐苗壮、增产等优点;与沟灌相比较,畦灌因地面全部受水,故容易使表层土壤板结。
畦灌适宜于小麦、谷子和花生等窄行距、密植作物,在蔬菜、牧草和苗圃的灌溉中也常采用。
(二)畦田规格与畦田灌水要素畦田规格受水源供水情况、土壤质地、地形坡度和土地平整等状况的影响。
畦田灌水要素包括畦田长度、入畦单宽流量、灌水定额和灌水时间。
畦田长度取决于地面坡度、土壤透水性、入畦流量及土地平整程度。
当土壤透水性强、地面坡度小、土地平整差、入畦流量小(井水)时,畦田长度宜短些;反之,畦田宜长些。
畦田愈长,则灌水定额愈大,土地平整工作量愈大,灌水质量愈难以掌握。
我国大部分渠灌区畦田长度在30~100m,井灌区在20~30m左右。
畦田宽度与地形、土壤和入畦流量大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机械耕作的要求。
在土壤透水性好、地面坡度小、土地平整差时,畦田宽度宜小些;反之宜大些。
畦田愈宽,灌水定额愈大,灌水质量愈难掌握。
畦宽应按照当地农机具宽度的整数倍确定,一般为2~3m,最大不超过4m。
畦埂高度以不跑水为宜,一般为10~15cm。
畦埂做到不跑水,是畦灌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田间毛渠深多为15cm,顶宽30cm左右,一般采用半挖半填断面。
单宽流量是指每米畦宽入畦流量,常用单位为L/s·m。
入畦单宽流量的大小,取决于地面坡度及土壤透水性。
地面坡度小,土壤透水性大,入畦单宽流量宜大些;反之,入畦单宽流量要小些。
一般根据土壤质地确定入畦单宽流量,轻质土为2~4L/s·m,重质土为1~3L/s·m。
7.2.2沟灌(一)沟灌的含义与分类在作物种植行间开挖灌水沟,灌溉水由毛渠进入灌水沟后,在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借土壤毛细管作用从沟底和沟壁向周围渗透而湿润土壤,同时在沟底也有重力作用浸润土壤,这种灌溉方法称为沟灌。
由于灌水工程中仅沟底有水,不是田面全部受水,因此有利于保持土壤结构,不会导致田面土壤板结,还可减少土面蒸发损失。
但是,沟灌需要开挖灌水沟,劳动强度较大。
沟灌有细流沟灌和蓄水沟灌两种。
细流沟灌即沟中不留积水,水在沟中边流边渗,灌水时沟尾不需封闭;蓄水沟灌则要求沟深较大,灌水后沟尾封闭,沟中留有水层。
细流沟灌适于地面坡度较大、土壤渗透性良好的地区;蓄水沟灌适于地形平缓、土壤渗透性差的地区。
不同土质灌水沟浸润土壤状况如图7-4所示。
图7-4 不同土质灌水沟浸润土壤状况沟灌适于宽行距的中耕作物,如棉花、玉米和高粱等。
(二)灌水沟的规格灌水沟的间距与不同土质灌水沟的湿润范围有关。
一般轻质土壤的间距较窄,多设定为50~60cm;重质土壤的间距较宽,达75~80cm;中质土壤约为65~75cm。
具体确定时需要结合作物的行距来考虑。
灌水沟的断面一般呈梯形或三角形,沟深基本介于8~25cm之间,上口宽20~40cm;适宜坡度在0.005~0.02之间;入沟流量通常为0.2~0.3L/s,沟内水深一般为沟深的1/3~2/3。
灌水沟的长度与土壤的透水性和地面坡度有直接关系。
土壤透水性能较弱,地面坡度较大时,灌水沟长度宜长些;反之宜短些。
不同土壤、灌水定额和地面坡度等条件下的灌水沟长度参见表7-1。
表7-1 不同土壤、灌水定额和地面坡度等条件下的灌水沟长度土壤粘壤土中壤土轻壤土灌水定额(m³/hm²)3754525375450525地面坡度沟长(m)0.035225300.001~0.455345500.67455607.2.3淹灌淹灌,又称格田灌,是在田间用较高的土埂筑成一块块方格格田,引入较大流量迅速在格田内建立起一定厚度的水层,水主要借重力作用渗入土壤而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
淹灌主要适用于水稻、水生植物及盐碱地冲洗灌溉。
旱作物严禁使用淹灌方法,以避免产生深层渗漏,损失浪费大量灌溉水。
7.3改进型地面灌溉节水技术近十多年来,我国广大灌区为杜绝大水漫灌、大畦漫灌,以节约灌溉水、提高灌水质量、降低灌水成本,推广应用了许多项改进型地面灌水技术,取得了明显的节水和增产效果。
7.3.1节水型畦灌技术(一)小畦灌水技术小畦灌水技术主要是指畦田“三改”灌水技术,也就是“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是我国北方井灌区行之有效的一种地面灌溉节水技术,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的一些园田化标准较高的地方,正在逐步推广应用。
其优点是灌水流程短,减少了沿畦长产生的深层渗漏,因此能节约灌水量,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缺点是灌水单元缩小,整畦时费工。
小畦灌溉技术的关键指标是灌水定额、单宽流量、畦田地面坡度和畦长。
地面坡度为1/400~1/1000时,单宽流量为2.0~4.5L/s·m,灌水定额为300~675m³/hm²;畦田宽度自流灌区一般为2~3m,机井提水灌区以1~2m为宜。
畦田长度自流灌区以30~50m为宜,最长不超过70m,机井和高扬程提水灌区以30m 左右为宜。
(二)长畦分段短灌技术长畦分段短灌技术是将一条长畦分成若干个没有横向畦埂的短畦,采用毛渠或塑料软管,将灌溉水输送入畦田,然后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依次逐段向短畦内灌水,直至全部短畦灌完为止的灌水技术。
长畦分段短灌,若用毛渠输水、灌水,第一次灌水时,应由长畦尾端短畦自下而上分段向各个短畦内灌水,第二次灌水时,应由长畦首端开始自上而下向各分段短畦内灌水;若用塑料软管输水、灌水,每次灌水时均可将软管直接铺设在长畦田面上,软管尾端出口放置在长畦的最末一个短畦的上端放水口处开始灌水,该短畦灌水结束后脱掉一节软管,自下而上逐段向短畦内灌水,直至全部短畦灌水结束为止。
应用长畦分段短灌法,畦田宽度可达5~10m,畦田长度可达200m以上,一般在100~400m,但其单宽流量并不增大。
实践证明,长畦分段短灌技术是一种良好的节水型灌水方法,它具有以下优点:(1)节水。
长畦分段灌溉技术,可以实现灌水定额在450m³/hm²左右的低定额灌水,灌水均匀度大于80~85%,与畦田长度相同的常规畦灌法相比较,可省水40~60%,田间灌水有效利用率可提高1倍左右或更多。
(2)省工。
灌溉设施占地少,可以省去一至二级田间毛渠。
(3)适应性强。
与常规畦灌法相比,可以灵活适应地面坡度、糙率和种植作物的变化,可以采用较小的单宽流量,减少土壤冲刷。
(4)投资少,节约能源,管理费用低,技术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5)田间无横向畦埂或渠沟,方便机耕和采用其他先进的耕作方法,更有利于作物增产。
(三)宽浅式畦沟结合灌水技术宽浅式畦沟结合灌水技术是群众创造的一种适应间作套种或立体栽培作物即“二密一稀”种植,灌水畦与灌水沟相结合的低成本地面灌溉节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