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季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球的运动规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399.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第一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2018·潍坊检测)旅行者1号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于1977年9月5日发射。
目前可能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但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旅行者1号已飞出太阳系,那么目前其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是( A )【解析】天体系统的范围由小到大是:D地球或月球构成C地月系,C和其他行星系等构成B太阳系,比太阳系高一级的是A银河系,所以据图判断A项正确。
2.下列关于“太阳系中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太阳系中地球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B.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昼夜温差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解析】日地距离影响最大的是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地球表面的大气层是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而存在的,所以C项说法是错误的。
读下图,据此回答3~5题。
3.根据图中所示内容,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C )①d是人类已知的宇宙部分②水星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a ③由b系统示意图可知,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安全的④北极星与c是同一恒星系统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4.关于b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中心天体是地球B.c与b中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C.狮子座流星雨现象不会在b系统出现D.迄今我们还未发现b系统存在生命的证据5.关于太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是由八颗行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组成的B.水星属于类地行星C.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金星D.火星属于巨行星【解析】d代表总星系,a代表银河系,b代表太阳系,c代表地月系。
“It's not just planet,It's home.”是对地球在太阳系中地位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据此完成6~7题。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特点[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2.掌握太阳直射点移动的一般规律。
3.运用地球运动的特点分析相关的自然现象。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①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②自西向东。
(3)周期 名称 长度 参考点恒星日 ③23时56分4秒 距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太阳日 ④24小时 太阳(4)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余各处均约为⑤15°每小时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⑥赤道最大, ⑦极点最小为0(5)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海拔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2.(1)概念:地球绕⑧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
(3)周期⎩⎪⎨⎪⎧ 名称:⑨1恒星年含义: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长度:⑩365日6时9分10秒(4)速度 图中位置 时间 速度 公转位置A 点 ⑪1月初 较快 近日点B 点 ⑫7月初 较慢 ⑬远日点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1)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字母⑭B 。
(2)规律: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⑮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⑯大小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3)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1)轨迹(2)周期⎩⎪⎨⎪⎧ 名称:⑰1回归年长度:365日5时48分46秒我的疑惑1. 。
2. 。
3. 。
探究点一 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探究材料 教材P 13图1.15地球自转示意和P 14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1.“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是自东向西”的说法是否正确?在下图的短线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什么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之分?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示在地球哪一位置?其线速度约为多少?【探究归纳】1.地球自转的方向不论从北极上空看还是从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只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特点[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2.掌握太阳直射点移动的一般规律。
3.运用地球运动的特点分析相关的自然现象。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①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②自西向东。
(3)周期(4)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余各处均约为⑤15°每小时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⑥赤道最大,⑦极点最小为0(5)2.地球公转(1)概念:地球绕⑧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
(3)周期⎩⎪⎨⎪⎧名称:⑨1恒星年含义: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长度:⑩365日6时9分10秒(4)速度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1)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字母⑭B 。
(2)规律: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⑮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⑯大小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3)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1)轨迹(2)周期⎩⎪⎨⎪⎧名称:⑰1回归年长度:365日5时48分46秒我的疑惑1. 。
2. 。
3. 。
探究点一 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探究材料 教材P 13图1.15地球自转示意和P 14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1.“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是自东向西”的说法是否正确?在下图的短线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什么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之分?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示在地球哪一位置?其线速度约为多少?【探究归纳】1.地球自转的方向不论从北极上空看还是从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只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画图略。
2周期参考点地球自转角度时间长度恒星日某遥远恒星360°23时56分4秒太阳日太阳360°59′24时3.【考例探究1】读图并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D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解析】生物圈跨多个圈层,故A为生物圈,排除A、C项,水圈位于岩石圈之上,故选D。
2.对以下四地同时进行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 )A.珠穆朗玛峰B.墨西哥湾C.刚果盆地D.夏威夷群岛【解析】珠穆朗玛峰处地壳最厚。
(2018·山西阳泉模拟)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处为( B )A.莫霍面B.古登堡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D.内核与外核交界【解析】第3题,根据深度和波速大小、变化分析: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可以通过地幔。
第4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面。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不会变化B.②圈层即岩石圈C.③圈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6.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与图中大气圈无关的是( D )A.两极地区的夜空看到极光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D.产生“磁暴”现象【解析】第5题,①圈层为大气圈的平流层,其能量来自太阳辐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②圈层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③圈层为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圈层为外核,其物质状态为液态。
第6题,“磁暴”是地球磁场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地球大气圈无关。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特点目标任务一览情境导入任务导航杜甫的诗《冬至》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诗人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为什么“冬至阳升”呢?2017课标2003课标教学内容建议Ⅰ—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据图判定地球自转的方向。
2.说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和昼夜交替的周期,区分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3.据图说明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速度及其变化。
4.通过绘制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3~P15“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2.地轴:地球自转轴,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的自转运动:(1)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旋转(如图b )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旋转(如图c )(2)周期:时间 旋转角度 意义恒星日 23时56分4秒360°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360°59′昼夜交替的周期(3)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相等,约为15°/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4.地球的公转运动:(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A点近日点1月初最快B点远日点7月初最慢第①步:案例探究1.地球的自转(1)选出下列地球自转示意图中正确的,错误的在原图中改正。
提示正确图为B、F。
错误图修改如下:(2)结合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分别以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以及两地所在的30° N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为观测点,比较三地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何异同?提示三地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特点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D )【解析】90°W在0°经线以西。
读下图,完成2~3题。
2.图中A、B、C、D各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 )A.点A B.点BC.点C D.点D3.图中A、C、D、E、F各点中,地球自转角速度与B点相同的个数是( B )A.2个B.5个C.3个D.1个【解析】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而角速度除了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等。
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 000 km,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4~5题。
4.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D )A.拜科努尔(46°N) B.肯尼迪(28°N)C.酒泉(40°N) D.库鲁(5°N)5.地球同步卫星的绕地公转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自转速度比较,它们的( C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解析】第4题,低纬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大,有利于人造卫星的发射。
第5题,地球同步卫星的绕地公转速度与地面对应点自转速度相比较,角速度相同,线速度更大。
(2018·衢州质检)读下图,图中A平面为黄道平面,B平面为赤道平面,据此回答6~7题。
6.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 B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解析】图中①为黄赤交角,则P点位于北回归线。
当太阳直射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夏至。
7.若图中②角比现在增大2°,则( C )A.黄赤交角变为25°26′B.回归线的度数将变为24°26′C.太阳直射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D.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扩大2个纬度【解析】若图中②角比现在增大2°,即黄赤交角比现在减小2°,变为21°26′,则回归线的度数将变成21°26′,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
课时分层作业(一) 宇宙中的地球(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银河系、太阳系B.太阳系、地月系C.银河系、地月系D.太阳系、河外星系2.图中A属于( )A.恒星B.星云C.卫星D.行星1.B 2.A[读图可知,月球绕B运转,B应为地球,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B绕A运转,A应为太阳,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与地球组成太阳系。
]天文学家在冥王星更外侧的太阳系边缘发现一颗太阳系的新成员,这颗“冰冻星球”的发现暗示在那个寒冷的区域很有可能还隐藏着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即宇宙中一切球状的固态物质B.材料中的“冰冻星球”为恒星C.天体在宇宙中是静止不动的D.天体有很多类型,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4.“冰冻星球”所在区域比较寒冷,这最可能是由于该区域( )A.距太阳比较遥远B.天体的体积过小C.天体绕太阳公转的速度过快D.被冰雪覆盖3.D 4.A[第3题,天体是宇宙中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不一定是固态,也不一定是球状;材料中的“冰冻星球”位于太阳系,肯定不是恒星;天体都在不停运动;天体有恒星、行星、卫星等多种类型。
第4题,“冰冻星球”所在区域位于太阳系的边缘,离太阳较远,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少,故较寒冷。
]右图是美国航天局公布的代号为“开普勒—22b”的行星所处恒星系统与太阳系比较的假想图,“开普勒—22b”行星距地球约600光年。
读图,回答5~6题。
5.“开普勒—22b”行星所处的天体系统为(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6.位于“宜居带”的“开普勒—22b”行星应( )A.有肥沃的土壤B.有适宜的温度C.表面比较平坦D.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5.C 6.B[第5题,“开普勒—22b”与地球相距600光年,其距离大大超过了太阳系的范围,但在银河系的范围之内,因此“开普勒—22b”行星所处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业达标]在不同媒介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1~3题。
1.根据地震波的探测,地球表面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范围是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层,称为岩石圈,其范围是指( )A.地壳B.地壳和软流层C.地壳和上地幔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2.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A.划分地壳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上,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3.地球内部的下列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地壳B.地幔C.内核D.外核解析:第1题,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
第2题,根据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即可回答。
第3题,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幔厚度为2 800多千米,地核(内核+外核)厚度为3 400千米,其中外核厚度约为2 000千米左右。
答案:1.D 2.D 3.B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4~5题。
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5.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的是( )A.图中C层B.图中G层C.软流层D.下地幔解析: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地幔,G为地核。
D、E合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选项中应是横波速度减为0。
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答案:4.C 5.C读下图,完成6~7题。
第3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一、选择题1.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相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C.两地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上海大于北京D.两地的线速度相同,角速度上海小于北京解析:选C。
地球上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余各地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上海的纬度较低,所在的纬线圈较长,因此线速度比北京大。
2.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为( )A.90°W、89°S B.80°E、40°NC.10°E、1°S D.180°W、71°N解析:选C。
考查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40000 km,即八万里,与赤道位置最接近的为C项。
3.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高度关联图,根据图中a、b、c、d各点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a点和b点的线速度相同,因此它们的纬度一定相等B.c点的线速度最大,故其纬度一定最高C.同纬度的两地,海拔越低的地点,其自转线速度就越大D.海拔高度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度地区解析:选D。
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受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两因素的影响,海拔高度相同,纬度位置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同一纬度,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4.下面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反映了 ( )①地球公转轨道形状②地球公转方向③地轴空间指向特点④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的半球⑤黄赤交角的度数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解析:选B。
该图反映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轨道的特征、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因而在近日点与远日点太阳直射的半球不同;此图反映出了黄赤交角的存在,但并未反映出其数值大小。
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举行,其中中国运动健儿顽强拼搏,荣获199枚金牌。
结合下图,据此回答5~6题。
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特点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D )【解析】90°W在0°经线以西。
读下图,完成2~3题。
2.图中A、B、C、D各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 )A.点A B.点BC.点C D.点D3.图中A、C、D、E、F各点中,地球自转角速度与B点相同的个数是( B )A.2个B.5个C.3个D.1个【解析】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而角速度除了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等。
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 000 km,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4~5题。
4.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D )A.拜科努尔(46°N) B.肯尼迪(28°N)C.酒泉(40°N) D.库鲁(5°N)5.地球同步卫星的绕地公转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自转速度比较,它们的( C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解析】第4题,低纬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大,有利于人造卫星的发射。
第5题,地球同步卫星的绕地公转速度与地面对应点自转速度相比较,角速度相同,线速度更大。
(2018·衢州质检)读下图,图中A平面为黄道平面,B平面为赤道平面,据此回答6~7题。
6.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 B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解析】图中①为黄赤交角,则P点位于北回归线。
当太阳直射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夏至。
7.若图中②角比现在增大2°,则( C )A.黄赤交角变为25°26′B.回归线的度数将变为24°26′C.太阳直射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D.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扩大2个纬度【解析】若图中②角比现在增大2°,即黄赤交角比现在减小2°,变为21°26′,则回归线的度数将变成21°26′,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
教育资料
教育资料(一)
地球的运动规律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宿营时,同学们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
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得到的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的照片。据图回答1-2题。
1.图像最能反映(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流星运动 D.恒星运动
2.某一遥远的恒星A在该日23时位于图中的☆位置,那么,第二天该恒星处于星空同样位置最
接近的时间是( )
A.次日23时 B.次日22时56分4秒
C.次日23时3分56秒 D.次日21时52分
答案 1.A 2.B
解析 北极星及周围星辰为恒星,视为固定不动,而相机虽然固定在地球表面,但是随着地球自
转运动而动,所以出现圆形的星辰运动轨迹。地球自转周期是23时56分4秒,当第二天该恒星
再次处于星空中同样位置时,说明地球正好自转360°,所用时间应为23时56分4秒,时间则
为次日22时56分4秒。
读图,完成3-4题。
教育资料
教育资料(一)
3.C点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 )
A.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多3分56秒
C.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少3分56秒
D.为23小时56分4秒
4.在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速度是( )
A.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大到小依次是A、B、C、D
B.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大到小依次是C、D、B、A
C.A无角速度和线速度,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最大,C最小
D.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最小,C最大,A无角速度和线速度
答案 3.B 4.D
解析 根据题意知其时间应为一个太阳日,比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1恒星日)多3分56秒。地球
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除两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A点在极点,既无
线速度也无角速度,B、C、D三点是地球上不同纬度的三点,角速度相同,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加
而减小。
读图,回答5-6题。
5.当大家在享受国庆黄金周的时候,地球公转位置在下列哪个点附近( )
A.① B.②
C.③ D.④
教育资料
教育资料(一)
6.从五一劳动节到国庆节期间,地球上太阳直射点( )
A.一直往南移 B.一直往北移
C.先往北移,再往南移 D.先往南移再往北移
答案 5.C 6.C
解析 读图可知②处是夏至日,③是秋分日,故国庆黄金周的时候地球公转的位置应在③点附近。
五一劳动节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
移动。
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7-8
题。
7.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8.每年的11月11日被称为“光棍节”,这一天也是网购最集中的日子。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
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答案 7.A 8.A
解析 从图中看出P点是地球在近日点附近。甲、乙、丙、丁四点将地球公转的轨道均匀分成四
等份,根据图中太阳的位置可以判定甲→乙段地球经过近日点,运动速度最快,用时最少。11月
11日地球在秋分后大约一个半月,故应靠近甲点。
下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教育资料
教育资料(一)
9.图中正确表示2016年元旦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当地球位于轨道位置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地球再次回到①处历时365天
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D.此时正值我国冬季
答案 9.D 10.A
解析 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C位置靠近近日点,应为冬至日,则A为夏至日,B为秋分日,D
为春分日。2016年元旦,地球应位于④位置附近。当地球位于轨道位置①时,是在夏至日之后,
位于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为我国夏季;地球再次回到①处需历时365日6时9分10
秒(1恒星年)。
二、综合题
11.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已知A在近日点附近)。完成下列要求。
(1)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________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________上。
(2)在图上地球公转过程的四个位置上画出地轴。
(3)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绕日公转呈________方向,并在AB之间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
(4)地球公转到C位置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这时公转的速度较________。
教育资料
教育资料(一)
(5)地球连续两次经过E点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即1________年。
答案 (1)正圆 焦点 (2)图略(与水平面成66°34′的夹角,向右倾斜,且为四条平行直线)
(3)逆时针(图略) (4)每年七月初 慢 (5)365日6时9分10秒 恒星年
解析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一般从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和周期等方
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
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平均为1.5亿千米,
即为一个天文单位)不断随地球公转而有细微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角速度(平
均每日东进1°)和线速度(平均每秒30千米)均是近日点(1月初)时较快,远日点(7月初)时较慢。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因此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逆时针
方向。地球连续两次经过公转轨道上同一个位置,即地球绕日公转360°所需的时间是365天6
时9分10秒,为一个恒星年。
1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
(2)写出∠α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直射点在C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_______(南或北),D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_______(南或北)。
(4)当α变大时太阳直射的范围会________(变大或变小),极圈的纬度数将________(变大或变
小)。
答案 (1)夏至日,北回归线 秋分日,赤道 冬至日,南回归线
(2)度数:23°26′;含义:表示黄赤交角;结果: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
返移动。
(3)南 北
教育资料
教育资料(一)
(4)变大 变小
解析 第(1)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出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纬线名称。第(2)
题,由∠α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判断出∠α为黄赤交角。第(3)题,由C、D两处的节
气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第(4)题,根据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及极圈的纬度关系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