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近代中国_栏目解说
- 格式:pdf
- 大小:86.06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掌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及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结果。
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凸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
2. 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3. 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背景、原因和过程。
2.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对清朝政权、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2. 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 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高校思政课:近现代中国外交一、引言近现代中国外交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变迁,以及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崛起的过程。
这门课程将系统地介绍中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深入剖析中国外交的演变、发展与挑战。
二、近现代中国外交的背景近现代中国外交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避免被列强瓜分。
三、近现代中国外交的演变晚清时期的外交(1840-1911):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失利,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尽管如此,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仍为救亡图存而努力,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
然而,这些努力最终未能改变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中华民国的外交(1912-1949):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在外交上经历了一段曲折历程。
南京临时政府提出“平等、互惠、合作”的外交原则,但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国家分裂,外交局面更为复杂。
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在国际上的地位仍然较低。
新中国的外交(1949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通过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以及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团结互助,新中国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四、近现代中国外交的成就与挑战成就:近现代中国外交在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和遏制,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挑战:然而,近现代中国外交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也面临着诸如贸易摩擦、领土争端、人权问题等复杂的外交难题。
大学与近代中国——栏目解说
桑兵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50)001
【摘要】@@ 近代中国的大学之于全社会,影响远比世界其他国家显得更为重要.民国时期几度担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长校,这三所大学不仅地域上分别位居北、南、中部中国的重要位置,更具有社会旗帜性的广泛影响力.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桑兵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系,广州 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近代中国大学应用性学科人才培养制度探讨——以近代中国大学农科为例 [J], 赵师红;薛秀花
2.华洋变形的不同世界——栏目解说 [J], 桑兵
3.栏目解说:文本・教义・教史・信众*--中国宗教史研究的内外相济 [J],
4.近代中国国字号事物的命运——本期专栏解说 [J], 桑兵
5.秦始皇“魂顾直道,尸游九原”史实考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边塞长歌》部分解说词质疑 [J], 王文涛;苗瑞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明确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
2. 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事件,理解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1.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
2. 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 探究近代中国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近代史有哪些了解?二、新课讲授1.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 教师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节点,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甲午战争:讲解甲午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强调甲午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 戊戌变法: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说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尝试。
- 辛亥革命: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强调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享观点。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近代中国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激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探究兴趣。
五、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2.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近代中国如何走出困境,实现民族复兴?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
正文: 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探讨了中国近代史中的
重要主题和事件,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机会。
这个专题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时期,重点关注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等方面。
在这个专题中,学生将学习晚清时期的社会政治动荡和外国侵略,如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等事件。
他们将了解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中国政府改革措施,并探讨这些变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此外,专题八还将探讨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学生将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了解中国工人阶级的兴起和劳工运动的发展。
他们将研究中国的农业改革和经济现代化的努力,以及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关系。
文化变迁也是这个专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将学习中国近代的文化运动和思潮,如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和活动。
他们还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通过学习专题八,学生将获得对中国近代史的全面了解。
他们将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够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此外,学生还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机会。
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主题和事件,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整理资料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整理资料近现代史是指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包括内忧外患、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转变等方面。
本文将整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为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帮助。
一、外患20世纪初,中国的外交和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当时,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分割和侵略。
其中最著名的是《九国公约》和《二十一条》。
《九国公约》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九个列强强迫清朝签署的公约。
公约规定,八国联军可以在华设立皇家租界,中国必须支付数额巨大的赔款。
《二十一条》则是对中国进行更为彻底的侵略。
这个条约于1901年签署。
它包括限制中国外交、军事和财政自主权,开放更多的港口和领土,允许列强在中国内地建立租界和办理贸易等内容。
二、内忧中国在近现代史中面临着极大的内部困难。
这些困难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问题。
1.政治中国在近现代史中经历了两次政治变革。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它于1911年爆发,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
最终,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
然而,这次革命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国内政治和社会状况仍然非常不稳定。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夺取了政权,全国为之一变。
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治生态得到了重构,不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下的政治。
2.经济19世纪末,中国的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传统的经济结构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随着列强入侵中国,中国被迫接受了更多的贸易和投资,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领土和资源。
20世纪中叶,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计划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则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3.文化中国在近现代史中也发生了许多文化变革。
这些变革涉及语言、教育和价值观等方面。
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汉字的简化。
1949年以来,中国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通过普及教育形成现代教育体系。
上编综述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提条件)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奋斗目标)第一章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大学历史教案:近代中国历史前言近代中国历史是指自19世纪末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晚清时期的封建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危机、辛亥革命和民主革命、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战争等众多重大事件。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影响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
教学目标1.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并能够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2.掌握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特点,如封建制度瓦解、思想启蒙运动等;3.能够评价不同时期中国政府的施政措施,包括晚清朝廷改革与改良、民主革命运动等;4.理解抗日战争对于近代中国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5.了解并分析中国共产党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和贡献。
教学内容第一章:晚清封建制度的危机与变革• 1.1 晚清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 1.2 内外因素对晚清政府的影响• 1.3 改革与改良运动的兴起与失败第二章:辛亥革命与民主革命运动• 2.1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意义• 2.2 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思想• 2.3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第三章:五四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 3.1 社会变革背景下的五四运动• 3.2 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力• 3.3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与现代化进程第四章:抗日战争与统一战线政策• 4.1 抗日战争爆发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4.2 蒋介石领导下国共合作及其影响力第五章: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 5.1 解放战争背景与过程分析• 5.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贡献• 5.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革命进程教学方法•将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以故事形式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结合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通过调查报告、演讲等方式展示自己对于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
教学评估•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并详细展开研究报告;•辩论赛: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就近代中国历史中的争议问题进行辩论并发表观点;•期末考试:写一篇综合性论述题,要求学生在250字左右回答一个关键问题。
2010年第1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 o.12010第50卷J OU RNAL OF S UN YAT-S EN UN I VER SI TY V o.l50 (总223期)(SOC I AL SC IENCE ED IT I ON)G eneral N o.223
大学与近代中国*
)))栏目解说
桑兵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10)01-0058-02
近代中国的大学之于全社会,影响远比世界其他国家显得更为重要。
民国时期几度担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长校,这三所大学不仅地域上分别位居北、南、中部中国的重要位置,更具有社会旗帜性的广泛影响力。
北京大学不必言,清季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是中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其他两所大学,也程度不同地起到类似的作用。
1944年2月25日,朱家骅在中央大学纪念周讲话时说:/中央大学在学术贡献上和学生在社会成就上,都应该领导他人,起一种示范作用。
中央大学不仅具有一般大学与大学生的使命,还应负起特殊的责任。
0¹对于中山大学,他也抱有同样的期望。
他在1943年8月31日5报告奉命视察中山大学经过附拟整饬办法6中写道:/伏查该校自十三年创办,十五年改组以来,既为南中最高学府,亦为与本党最有深切关系之大学,所有教职员学生,在任何时期,大都能拥护中央,服从领袖,历届毕业生约数千人,今两广闽赣浙各省各部门工作干部,多出自该校,在渝党政军机关工作者亦有三百人。
故该校办理良否,关系党国实钜,尤其于安定南中之前途,所关尤切。
0º至于中共方面,重视大学较国民党有过之无不及,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战线,大学无疑扮演了其中要角。
中国的大学所具有的这种特别重要性,当与社会政治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主要大学均设立于大都会城市,这里本来就是政治和文化中心;科举停罢之后,大学生部分取代了士绅的角色功能;在集权体制下,学生又是具有天然组织形态的少数社会群体之一;而大学的资讯相对而言既丰富且迅捷。
种种因素,使得大学不仅紧扣社会脉动,而且往往成为先锋前驱。
类似情形,在其他集权国家如东亚的日本、俄国以及法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所表现,只是程度显然不及中国。
相比于近代中国大学的功能作用,既有的研究并不相匹配。
以往海内外关于近代中国大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内史和类史两种,前者主要即校史,将大学的历史基本限于一校的校园之内。
其中内外又有所分别,原来大陆学人所著的校史,着重于学生运动以及与此相关的党派活动,尤其侧重于中国共产党方面;而包括台湾在内的境外学人的著述,则着重于学校的组织、机构、人事、师资、学术成就等方面。
不过,近年来新编的校史,已经渐有趋同之势。
后者的研究对象包括大学(全部或分类)、大学生、大学教授等等,以某一群体为类像,具体还可再细分为不同层面。
而主导倾向仍在认识群体本身。
无论内史还是类史,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与社会各界各领域的关系,例如由学生运动发端而来的五四运动等近代中国的一系列以大学生为主体或主导的政治活动,震动全社会,牵涉各方面。
大学的组织、人事和学术,也是整体脉络的重要一环,其影响远远超出校园。
只是分门别类的分科专门界域,限制了视
*收稿日期:2009-09-18
作者简介:桑兵(1956-),男,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510275)。
¹杨仲揆:5中国现代化先驱)))朱家骅传6,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4年,第60页。
º1943年8月31日5报告奉命视察中山大学经过附拟整饬办法6,松字第244号。
58
大学与近代中国
野,学人往往朝着学科或专史规定的方向用力,忽略了史事的整体性在其他方面的体现及其相互影响。
上述局限,近年来已经出现变化的迹象。
5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6,将学生运动置于社会各方势力的争斗之中进行考察;/四川大学的国立化0,则通过一所省管大学在进入国立系统过程中上下内外各方的角逐,凸显全社会不同意识与利益的错综复杂;抗战期间国民党在大学的组织建设,则一方面延伸了国民党组织史的演变,一方面揭示了战时大学教授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纠葛。
与以往的内史和类史有所不同,其考察对象虽然仍旧是大学,可是在研究者的理念中,大学更像是切入的角度和提纲挈领的线索,而不是分界和限制。
大学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的历史作为历史整体的一部分而展开。
以这样的眼光和视角,尽管内史和类史的成果已经相当丰富,大学与近代中国的论题还有相当广阔的扩展空间。
有的问题,非跳出原有界域难以捉摸把握。
如影响近代中国教育至深且远的三大枢纽,即江苏教育会主导全国教育界,浙人掌控教育部,留美师范生占据教育界要津。
尤其在国民政府统一之前,包括大学在内的南北教育界的种种翻云覆雨,如北京各校教师索薪、南北各校风潮、教育经费的分配、学制演变等等,背后每每有这些因素发生作用。
马叙伦在近代教育界的地位,如果不从上述联系考察,很难理解学问不算高明,亦少教育理论贡献的马氏,何以能够几度历经政权更替而始终屹立不倒,与时俱进?国民政府统一后,强化集权,迁都成为重要举措,各方围绕迁都而展开的明争暗斗,仍有这些因素作用其间。
随着国民政府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这些因素的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并未消失。
而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对于大学的影响逐渐增强。
大学易长、体制升转、师资变动,甚至举办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背后也是各方势力彼此竞逐的暗潮汹涌。
轮流担任教育部长和组织部长的CC派二陈与朱家骅的长期恶斗,导致本来就对党派政治和党化教育不以为然的各大学教授对国民政府离心离德。
不过,他们对于中共也所知不多,因而增加了后来在新政权之下双方磨合的难度。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涉及大学与近代中国的方方面面,随手拈来,都可做成具有枢纽关结性的大文章。
历史本事与历史认识之间,本来分际显然,但在分科治学和专题研究的风气驱使下,往往变得模糊不清,而且人们对于历史总是习惯于选择性记忆和解读,如陈寅恪所说:/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说,以推测解释古人之意志。
0¹时势变迁,看法有异。
仅举一例,1917年蔡元培接掌北京大学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各项举措,今人谈论最多的是兼容并包。
而对于当时的北京大学而言,至关重要的却是另外两项,一是调整学科设置,只办文理两科,停办法(未果)、商、工科。
二是创办研究所,大力提倡研究高深学问。
深受德国洪堡教育理论影响的蔡元培认为,大学应以学为基本,而文理两科主要研究学理,因此,非着重甚至只设文理两科,不能称之为大学。
而大学教师不能只发讲义不求学问进步,必须有研究才能任课,以改变过去师生照本宣科地讲课与听受的陋习。
蔡元培的主张,与时下通行的做法大异其趣,其间固然有与时俱进的需求,但也不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后来傅斯年到欧洲留学,比较牛津、剑桥和伦敦大学,便感叹极旧之下每有极新。
而金毓黻曾经断言,大学教师应能明道,才不至于误人子弟。
而把握所有学问渊源流变的脉络,谈何容易?今日大学教师,研究则日趋狭隘,教书则日见宽泛,长此以往,难免陷入民国时期争论读经应否的尴尬,在太炎师弟看来,不是该不该,而是配不配的问题。
至今美国名列前茅的大学,仍有坚持诸如蔡元培这样的理念者,而英国最富盛名的老牌名校,对于商学这类美国人发明,边际模糊的学科,曾经长期抵制。
结局的无可奈何,固然显示存在的胜利,却未必是真理的失败。
后人若一味各取所需,连以史为鉴也做不到,遑论揭示和把握规律?
有鉴于此,特辟/大学与近代中国0专栏,凡与近代中国大学相关的论文,均欢迎赐稿。
题目不限,可大可小,做什么全由作者自便,本栏目所看重的,主要是怎样做。
无论何种选题,都应努力回到历史现场,不受后来分科治学以及各种专门史分界的成见先入为主的局限,将大学置于近代中国整体联系的脉络之中,重现史事发生演化的本相。
如果仍然沿用某史某学的俗套,则势必畛域自囿,希望超越内史与类史的/大学与近代中国0的意境也就无从显现。
=责任编辑:赵洪艳;责任校对:赵洪艳,李青果>
¹陈寅恪: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6,陈美延编:5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6,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80-281页。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