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自然通风设计计算技术导则
- 格式:doc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34
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住房节能技术导则(试行)1 总则1.0.1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政策,积极推广并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技术,指导我国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节能住房的设计、施工及管理,加强农村住房的保温隔热效果,提高室内舒适性,促进节能技术在农村住房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农村住房建设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制定本技术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新建节能住房和既有住房的节能改造。
1.0.3应用本导则时,应遵循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
同时,应根据当地村庄和住房改造规划、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传统做法以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采用技术经济合理的节能技术。
1.0.4农村既有住房节能改造应在满足《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规定的房屋危险性鉴定等级A 级和B级的前提下进行。
1.0.5农村住房建筑节能除应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窗墙面积比area ratio of window to wall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建筑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的比值。
为无量纲因次。
2.0.2室内净高interior net storey height楼面或地面至上部楼板底面或吊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2.0.3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秸秆等)、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板)expanded polystyrene board由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经加热预发泡后在模具中加热成型而制得的具有闭孔结构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
2.0.5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XPS板)extruded polystyrene board以聚苯乙烯树脂加上其他的原辅料与聚合物,通过加热混合同时注入催化剂,然后挤塑压出成型而制造的闭孔蜂窝结构硬质泡沫塑料板。
雄安新区城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1. 概述在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绿色建筑设计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我国新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雄安新区城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的相关要求和措施,以期为雄安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指导。
2. 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意义2.1 环境保护意义绿色建筑设计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其他有害物质的释放,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 健康生活意义绿色建筑设计注重采光、通风、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的优化,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居住者生活质量。
2.3 节能减排意义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降低能源成本,促进可持续发展。
3. 导则要求为了达到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雄安新区城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应该具备以下要求:3.1 设计整体性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应注重建筑和城市的整体规划,将绿色设计原则融入到整体设计中,形成有机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
3.2 环境适应性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应根据雄安新区的气候、土地利用等特点,设计出适应环境的建筑和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 高效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应倡导节能设计理念,采用高效的建筑保温材料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
3.4 材料可持续性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应推广使用环保建筑材料,降低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3.5 水资源管理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应考虑雄安新区的水资源状况,提倡雨水收集和利用,减少污水排放。
3.6 废弃物管理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应提倡废弃物减量化和分类处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导则措施为了实现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的要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4.1 建立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准和指标,用于评估和指导雄安新区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设。
4.2 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组织专家团队,提供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设计师和建筑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Design Guide for Green Building of Shenzhen ●深圳市地方建筑设计指引●编制部门: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深圳市规划局●日期:二○○七年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编制说明导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并在征求广泛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由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居住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共五章和八个附录组成。
本导则第四章居住建筑设计与第五章公共建筑设计分别由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通风与空气调节、电气六部分组成。
本导则由深圳市规划局负责管理。
本导则主编单位:深圳市规划局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5)4 居住建筑设计 (7)4.1规划 (7)4.2 建筑 (12)4.3 结构 (15)4.4 给排水 (16)4.5 通风与空气调节 (18)4.6 电气 (20)5 公共建筑设计 (22)5.1 规划 (22)5.2 建筑 (26)5.3 结构 (30)5.4 给排水 (31)5.5 通风与空气调节 (33)5.6 电气 (35)附录A 深圳地区部分常用植物、乡土植物及具生态功能植物列表 (37)附录B 场地各功能区的植物配置表 (39)附录C 不同面层的表面特性 (41)附录D 节水率和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计算 (43)附录E 不同下垫面的径流系数 (44)附录F 深圳市月平均降雨量及蒸发量 (45)附录G 空调机组安装位置 (46)附录H 各环境区域对光干扰的限制值 (50)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1 总则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促进深圳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规范、指导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特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1.0.3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水、节地、节能、节材、保护环境与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辨证关系。
建设部颁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PDF转换可能丢失图片或格式,建议阅读原文/html/615/s_615163_61.htm 新建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将“有则可依”。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新近发布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为新建住宅小区创造舒适、安全、健康、平衡的生态型景观环境。
有《导则》指南,我们的家园将更美。
设计应坚持五大原则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提出,居住区设计应坚持五大原则:一是坚持社会性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二是坚持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三是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五是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绿化应注意三大标准 该《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提出,对居住区绿化进行分类指导。
在宅旁绿化方面,《导则》提出宅旁绿地贴近居民,特别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
宅旁绿地的种植应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如在华北地区,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致影响通风和采光)。
在近窗不宜种高大灌木;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高大阔叶乔木,对夏季降温有明显的效果。
宅旁绿地应设计方便居民行走及滞留的适量硬质铺地,并配植耐践踏的草坪。
荫影区宜种植耐荫植物。
隔离绿化中,居住区道路两侧应栽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减少交通造成的尘土、噪音及有害气体,有利于沿街住宅室内保持安静和卫生。
绿色低碳城乡建设与评价技术导则绿色低碳城乡建设是指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以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为目标,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式。
以下是关于绿色低碳城乡建设的评价技术导则:1. 多样化的能源利用:鼓励利用多种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减少对传统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
2. 节能措施:采用高效能源设备和技术,例如LED照明、节水器具等,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3. 建筑节能设计:注重保温隔热、自然采光和通风等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4. 绿色交通规划:鼓励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并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网络,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5. 高效的水资源利用: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收集雨水并利用雨水灌溉和景观水体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6. 智能化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化的能源管理、交通调度和环境监控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城乡管理水平。
7. 农业可持续发展:采用有机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8.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再利用的方法,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9. 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和恢复城乡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湿地、森林和水体等,提高空气和水质的质量。
10. 社区共享经济:鼓励社区居民共享资源和服务,例如共享用车、共享太阳能发电等,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11. 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和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居民参与绿色低碳建设的积极性。
12. 绿色建筑评价: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鼓励开发商和设计师在建筑设计阶段注重节能环保要求。
13. 政策与法规支持:建立健全的政策和法规体系,为绿色低碳建设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
14. 投资与融资机制: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引导和支持绿色低碳项目的投资和融资。
15.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分享绿色低碳建设经验和技术。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二零零八年九月目录总则 (3)1 编制依据 (3)2 设计原则 (3)3 适用范围 (4)1 规划与景观 (5)1.1 场地规划 (6)1.2 建筑总体布局 (6)1.3 场地室外环境 (7)1.4 场地交通组织 (8)1.5 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 (9)2 建筑设计 (13)2.1 建筑外围护结构 (14)2.2 遮阳设计 (14)2.3 日照与采光 (15)2.4 自然通风 (16)2.5 隔声降噪 (16)2.6 室内空气质量 (18)2.7 无障碍设计 (18)2.8 建筑节材 (19)2.9 垃圾收集系统 (20)2.10 创新设计 (20)3 结构设计 (21)3.1 总则 (22)3.2 绿色建筑体系的结构选型 (22)3.3 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的材料选择 (24)4 暖通空调设计 (26)4.1 基本设计要求 (27)4.2 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27)4.3 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 (27)4.4 能源的合理选择和利用 (28)4.5 节能技术与应用 (29)4.6 系统及设备效率 (30)4.7 能量计量 (31)4.8 自动控制与调节 (31)4.9 系统运行与管理 (31)5 给排水设计 (32)5.1 水系统规划设计 (33)5.2 给水 (33)5.3 污水及雨水 (35)5.4 非传统水源利用 (35)5.5 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 (36)6 电气设计 (38)6.1 电力能源的选择 (39)6.2 供配电系统与设备的节能 (40)6.3 照明节能 (41)6.4 电能计量 (44)6.5 建筑智能化 (44)总则1 编制依据《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细则》2 设计原则第一、“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幅员广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城乡发展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与社会习俗等差异巨大,对建筑的综合需求因此而不同。
附件江苏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导则(试行)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年12月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4)4 设计 (7)4.1 一般规定 (7)4.2 围护结构 (8)4.3 机电设备 (15)4.4 可再生能源利用 (19)5 施工 (21)5.1 一般规定 (21)5.2 关键部位施工 (21)5.3 系统设备 (25)6 检测与测评 (26)6.1 一般规定 (26)6.2 检测 (27)7 验收 (35)7.1 一般规定 (35)7.2 关键部位验收 (38)8 运行管理 (43)附录A 能耗指标计算方法 (46)附录B 外门窗设计选型 (48)1 总则1.0.1 为了加快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改善建筑室内环境,降低居住建筑能耗,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
宿舍、公寓等建筑可参照执行。
1.0.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标准的规定。
12 术语2.0.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ultra-low 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在满足规定室内环境舒适度情况下,通过设计和技术手段,大幅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日照和通风,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应用可再生能源,使其供暖、供冷能耗较江苏省2014年节能标准降低50%以上的居住建筑。
2.0.2供暖年耗热量(annual heating demand)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暖设备供给的热量,单位:kWh/(㎡·a)。
2.0.3供冷年耗冷量(annual cooling demand)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冷设备供给的冷量,单位:kWh/(㎡·a)。
2.0.4风扇调风(air movement of fan)由风扇调节房间空气的速度场,提高热舒适的方法,简称AMF。
56特别关注The Special Focus华夏奖专刊2011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三等奖)一、立项背景建设部在2006年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北京、上海等地积极编制地方性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但这些标准都还是对建成建筑的后评价标准,各地缺乏可在规划设计阶段有效指导与规范设计的标准文件。
深圳市规划局率先提出了编制《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的课题。
《导则》是全国第一部绿色建筑设计规范文件,有利于设计人员加深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有效避免设计误区。
《导则》的发布使深圳市在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并为我国其他地区制定绿色建筑设计规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项目简介1、目标及原则主要目标:(1) 倡导绿色建筑理念;(2) 推动深圳绿色建筑的发展;(3) 指导绿色建筑设计;(4) 设计标准与国家评价标准衔接;(5) 综合反映深圳地域特点和经济特点。
主要原则:(1) 本土化;(2) 大众化;(3) 定量化。
2、主要内容简介《导则》按照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通风与空调、电气六大专业进行条文组织,内容涵盖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方便设计人员查阅,进而有效指导设计。
《导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对有关新技术在深圳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明确界定,在绿化方式、生态化景观、通风、场地遮阳与建筑外遮阳、场地声环境、场地开放性、绿色交通网络、功能适用性、地下空间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节水设计、雨水收集、人工湿地与中水利用、空调系统优化设置、节能照明与控制方式、光污染、节能电梯等二十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导则》通过对设计技术的提升,增加了绿色建筑内涵,并通过对精细化设计的明确要求,扩大了外延,同时增加了设计对策划、施工、运行管理、使用的要求。
三、总体思路《导则》编制根据大量调研数据,有针对性的开展本项研究工作,同时采用理论分析与多种模拟工具(通风模拟、能耗模拟、声环境模拟、太阳能模拟、设备系统模拟分析软件)结合的方法对各类案例与标准中出现的分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判断,通过对既有绿色建筑运行数据的实测与分析,对标准体系内容进行修正,以保证各指标的合理性。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绿色建筑设计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_____总学时:_____授课对象:_____专业学生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法规。
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术体系。
熟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认证体系。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建筑方案设计。
具备分析和解决绿色建筑设计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相关软件进行绿色建筑性能模拟和分析。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1、绿色建筑概述绿色建筑的定义、内涵和特征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2、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建筑水资源利用与节水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利用3、绿色建筑技术体系被动式节能技术主动式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国内外主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介绍绿色建筑认证流程和要求5、绿色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国内外优秀绿色建筑案例分析案例的设计思路、技术应用和效果评估6、绿色建筑设计实践建筑项目的绿色设计任务书制定方案设计与优化绿色建筑性能模拟与分析设计成果的表达与展示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优秀的绿色建筑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和经验。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特定的绿色建筑设计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实践教学安排学生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专家讲座邀请行业专家举办讲座,介绍绿色建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
建筑自然通风设计计算技术导则 Guideline for designing natural ventilation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前 言 根据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编制任务的通知》(黔建科通〔2015〕151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主要技术内容是: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计算方法;5.自然通风量常用计算方法。 本导则由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东南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东南大学(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动力楼401,邮政编码:210096)。 本导则主编单位:东南大学 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导则参编单位:贵州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钱 华 高迎梅 郑晓红 钟安鑫 潘佩瑶 李新刚 黄巧玲 漆贵海 周 琦 杜 松 李 洋 李金桃 雷 艳 赖振彬 王 翔 刘建浩 李 元 本导则主要审查人员:向尊太 陈京瑞 杨立光 胡俊辉 董 云 王建国 唐 飞 叶世碧 龙 君 目录 1 总则 ............................................................................... 1 2 术语和符号 ......................................................................... 2 2.1术语 .............................................................................. 2 2.2 符号说明 ......................................................................... 2
3 计算方法 ........................................................................... 4 3.1 一般规定 ......................................................................... 4 3.2 自然通风应用潜力 ................................................................. 4 3.3 自然通风原理 ..................................................................... 6 3.4 自然通风策略 ..................................................................... 8 3.5 自然通风的设计计算步骤 .......................................................... 11
4 自然通风量常用计算方法 ............................................................ 14 4.1 理论分析方法 .................................................................... 14 4.2 多区模型 ........................................................................ 14 4.3 计算流体力学(CFD) ............................................................. 14
附录A: 风压系数pC ................................................................. 16 附录B:有效热量法 ................................................................... 18 1
1 总则 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法规,改善我省建筑室内环境,提高室内热舒适性,室内空气品质,降低建筑能耗,遵照现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自然通风研究现状,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规定了用于计算建筑自然通风的术语和定义、编制原则、计算方法。 1.0.3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建筑自然通风的设计计算方法的制定。 1.0.4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贵州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52-49-2008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 《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JGJ/T 309-2013 《ASHARE Standard 55-2010》 《CIBSE:Natural ventilation in non-domestic in buildings》 1.0.5 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算,除可参照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2 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 自然通风 Natural ventilation 依靠室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室内外空气温度差造成的热压等自然力,促使空气流动,使得建筑室内外空气交换的通风方式。 2.1.2 穿堂风(贯流式通风) Cross ventilation 通常是指建筑物迎风一侧和背风一侧均有开口,且开口之间有顺畅的空气通路,从而使自然风能够直接穿过整个建筑。这是一种主要依靠风压进行的通风。 2.1.3 单面通风 Single-side ventilation 当自然风的入口和出口在建筑物的同一个外表面上,这种通风方式被称为单面通风。这是一种主要依靠热压进行的通风。 2.1.4 风井或者中庭通风 Chimney or atrium ventilation 主要利用热压进行自然通风的一种方法,通过风井或者中庭中热空气上升的烟囱效应作为驱动力,把室内热空气通过风井和中庭顶部的排气口排向室外。 2.1.5 热压 Buoyancy pressure 由建筑开口两端得温度差引起的密度差造成压力差异。 2.1.6 热压通风 Buoyancy-driven ventilation 利用室内外热压引起的压差来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 2.1.7 风压 Wind-driven pressure 由于建筑物的阻挡,使四周空气受阻,动压下降,静压升高,侧面和背面产生局部涡流静压下降和远处受干扰的气流相比,这种静压的升高和降低统称为风压。 2.1.8 风压通风 Wind-driven ventilation 利用室内外风压引起的压差来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 2.1.9 混合式通风 Mixed-mode ventilation 混合式通风系统是指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在一天的不同时刻或一年的不同季节里,在满足热舒适和室内空气质量的前提下交替或联合运行的通风系统。 2.1.10 太阳诱导通风 Ventilation induced by solar energy 依靠太阳辐射给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加热,从而产生大的温差,与传统的有内外温差引起流动的浮升力驱动策略相比,能获得更大的风量。
2.2 符号说明 A 建筑开口面积,2m wP 风压,
Pa
*A
有效开口面积,*wA*bA分别为穿堂风时风压和
热压作用时的开口有效面积,2m sP 热压,Pa
tb
A
A 建筑顶部和底部的开口面积,2m wP 风压作用下建筑开口两侧压差,Pa
c 空气的比热容,kJ/(kg℃) sP 热压作用下建筑开口的两侧压差,Pa
pC 风压系数,12ppCC、为开口1和开口2处的风压系数 Q 建筑余热(显热), kJ/h
sC 热压系数 0T 室外空气温度,K
dC 开口流量系数,一般小于1 iT 1,2,3i……区域i的温度,K 3
g 重力加速度,取9.82m/s avgT 建筑内部平均温度,K
G 通过建筑开口的空气质量流量,kg/s wT 工作区温度,根据卫生标准规定,K
ih 开口i的高度,m eT 建筑上部开口的排气温度,K
h 两开口的中心高度差,m Tz() 温度随高度z的变化值; H 建筑物(房屋)高度,m T 平均温差,K k 沿高度方向的温度梯度,/m℃ T 开口两侧的温差,
K
L 通过开口的体积流量,3m/s v 空气流过开口时的流速,m/s
P 建筑开口两侧压差,Pa v 自由来流的速度,m/s
()Pz 高度z处建筑开口两侧压差,Pa z 垂直高度,m
希腊字母: 烟囱穿过屋顶部分的倾斜角度,° 空气密度,3kg/m;
开口的局部阻力系数 穿过开口的空气密度差,3kg/m
i 参考温度iT下的空气密度,3kg/m 0 参考温度0T下的空气密度,3kg/m
下标: t 顶部开口 b 底部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