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中国东北与日本北海道 地区气温变化对比
- 格式:pdf
- 大小:380.53 KB
- 文档页数:6
日本和中国的气候有什么区别日本和中国的气候有什么区别一、日本气候于中国区别较大.首先,中国气候种类多样,季风气候显著,而内陆地区大陆性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差异巨大.而日本气候较单一,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我国相比,海洋性更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较适宜.降水较多.以本州岛为分界,南为亚热带,北为温带.二、日本的季风气候更偏于海洋性,而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更强.简单说,日本由于属于海洋中的岛国,受海洋影响更大,其季风气候海洋性强,表现为冬夏气温年较差小,降水量更丰富;中国由于位于面积最大的亚欧大陆上,面临面积最大的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明显,所以季风气候大陆性更强,表现为夏季高温炎热,冬季更加寒冷,年降水量也小于日本.中国与日本的气候比较日本的气候类型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
中国的南方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因为日本在海洋中,所以中国沿海城市的气候和日本都比较相似。
比如北方的连云港,青岛,烟台,天津,秦皇岛,大连都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日本北部气候类型相同。
南方的上海,厦门,广州,香港,澳门,福州等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日本南部气候类型相同。
日本气候特点日本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但由于狭长,纵贯热带、温带和寒带3个气候带,再加之受大陆和海洋气候的双重影响,气候变化较大,四季分明。
夏季全国气温普遍较高,降水充沛。
冬季日本海一侧多雪,阴天多,太平洋一侧气候干燥,多丽日。
冬季南北温差较大,1月份北部的扎幌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而南部的那霸平均气温则在15度以上。
日本的气候区可分为北海道气候区(夏凉冬寒,降水少,受梅雨、台风影响小)、日本海沿岸气候区(冬雪夏晴)、内陆气候区(受季风影响,降水少,夏冬及昼夜温差大)、太平洋沿岸气候区(受海洋影响,夏多雨、酷热、多雾,冬暖,多受台风影响)、濑户内海气候区(四周多山,丽日少雨)、西南群岛气候区(高温无霜雪)。
中日自然环境异同点一、地理差异说起中日的自然环境,第一个差别就得从地理上讲起。
中国大,真的大!横跨了东亚的几个气候带,简直是四季变换、气候多样的代名词。
从北方的寒冷到南方的温暖,从西部的沙漠到东部的湿润,气候一言难尽。
所以呢,中国无论在哪个地方,随时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自然风光。
就拿北京和广州来说吧,一年四季简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冬天冷得要命,夏天热得像个火炉。
而广州那边,热天几乎常年无休,雨季一来,简直是“水漫金山”。
日本嘛,虽然也有四季变化,但是相比中国要小巧玲珑多了。
岛屿上一个小小的国土,南北差异并不如中国那样极端。
北边的北海道有着寒冷的冬季,南边的冲绳则是一年四季像热带度假村一样温暖。
所以,基本上可以说,日本的天气是温和的,冬天有雪,夏天也能见到海。
比起中国的变化万千,日本的天气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稳定的。
说起来,整个国家的自然环境,既有一些大海的浪漫,又少不了山川的气势,景色还是挺美的。
你要在日本旅游,那些山、海、湖,随便哪个角落拍出来都是大片级别的。
二、动植物差异再来看看中日的动植物。
中国这个大国,物种多到让人眼花缭乱。
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动植物种类。
你像东北那边有大熊猫、东北虎,南方有猴子、麋鹿,东南沿海的鸟类品种那也是数不胜数,地大物博,真的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如果你走进中国的大自然,随便一个地方都能碰到特别的生物。
说到大熊猫,那可是中国的“国宝”,吃着竹子懒洋洋地躺在树上,真是萌到爆,走到哪里都是明星。
日本的动植物相较来说就少了些,毕竟国土小,能养得下的物种有限。
你在日本见到最多的还是那种典型的岛屿物种,比如日本鹤、神社里常出现的狐狸。
还有那种樱花树下静静盛开的野花,简直就是日本的“标配”。
日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做得非常到位,每个季节都能看到不一样的植物开花。
春天樱花,秋天枫叶,四季如画,几乎每一季节的景象都像是精心策划过的一场演出。
和中国那种“万物并育”的自然景观比,日本的自然环境更注重细节和季节的变换,给人一种“精致”的感觉。
尊敬的各位学生,今天我们将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即东北地区的气候和气候变化。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能源基地,其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一、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东北地区是我国的寒带地区,其气候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随着纬度的增高,气候也呈现出北北东向冷、南南西向暖的分布特点。
1.1温度东北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南低北高。
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气温最低,最冷的地方降至-40℃或以下。
夏季气温最高,最高温度可达30℃至40℃。
而且,由于地形的影响,东北各地的气温差异非常大,甚至超过了同一地区内不同季节的温差。
1.2湿度东北地区降水量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
夏季是该地区的主要降水时间,主要是由于季风的影响,不同地区的雨量差异也非常大。
1.3风东北地区的风力较大,尤其是冬季,北风和西北风成为地区内的主要风向,还经常会出现强烈的冬季风,并且随风而起的降雪也相当多。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东北地区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霜冻期缩短、极端气候事件增加、降水变化等方面。
2.1气温升高气候变化导致东北地区的气温升高,在冬季降温的幅度中也发生了变化。
这导致了大气环流失去了控制,此外,还导致湿度的上升,促进了冬季的灾害发生。
3.2霜冻期缩短气候变化还导致东北地区霜冻期变短,早春开春的时间也随之提前,而这又会导致一些农事上的困难,例如农作物无法得到足够的土地温度,使得农作物的现代化种植面临挑战。
4.3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气候变化也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如洪涝灾害、干旱、风暴等等。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
5.4降水变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东北地区的降水变化,造成干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这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东北地区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近50年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摘要:以东北三省中的六个市为研究区,首先收集1961-2010年东北六个市的年平均降水和年平均温度的数据,然后通过统计数据,制作图表,最后从图表中观察近50年的温度降水变化,并从中寻求此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东北地区、温度、降水1.引言气候变化是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 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
它被认为是威胁世界环境、人类健康与福利和全球经济持续性的最危险的因素之一[1]。
而气候是否变化则是通过温度降水来体现的,而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在一直慢慢变暖。
许多国内外的学者在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陈隆勋[2]等对近45 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作了全面分析:中国自20 世纪40 年代到达20 世纪的第一个暖期后, 于50 年代气温急剧下降, 随后呈波动变化。
80 年代后, 气温又急剧上升, 90 年代达到20 世纪的第二个暖期。
在区域差异上, 中国的现代气温变暖主要在35°N 以北。
而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有其特殊性。
本文对东北六个市的温度降水变化进行数据分析,目的在于探讨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的温度降水变化特征。
2.对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温度降水数据进行处理2.1收集近50年来六个主要城市的年均温度降水数据通过查询资料以及咨询老师等各方面对数据进行收集。
收集数据如下两个表格: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的年均降水量数据时间漠河乌兰浩特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1961 330.1 350.2 485.3 481.7 552 860.6 1962 469.7 259.3 391.9 492 615.6 691.1 1963 377.4 453 651.3 636.6 699.9 666.5 1964 284.7 361.6 512 532.5 824 880.7 1965 303.6 411.3 539.9 486.5 422.3 310.3 1966 356.3 344.6 502.6 571.7 625.1 787.2 1967 273.5 229.7 343.7 476.3 495.4 695.3 1968 301 305.8 488.5 442.6 543.9 386.9 1969 410.3 523.8 550.5 614 745.6 439.9 1970 352.9 404.2 424.8 654 754.2 700.8 1971 255.2 429.5 566.3 440.3 688.1 628.3 1972 351.7 266.7 454.2 384.2 515.6 523.3 1973 209.1 474.5 354.9 702.4 820.9 854.8 1974 271.4 418.5 372.7 514 747.4 728.5 1975 335 413.4 341 469.7 740.5 492.9 1976 303.8 409 292.5 522.5 548.4 805.9 1977 581.7 329.9 510.8 571.3 579.9 648.4 1978 398.5 362.3 364.6 433.2 533.1 549.1 1979 203.7 253.7 378.1 498.8 558.9 683.5 1980 429.5 298.6 601 630.2 618.3 444.61981 453 466.2 622.5 536.8 583 438.3 1982 550.2 288.5 532.5 329.7 552 380.5 1983 414.3 545.3 534.5 588.8 763.9 594.1 1984 624.7 524.8 619.1 653.5 718.1 595.9 1985 384.3 502.7 745.9 821.9 810.8 924.4 1986 318.7 523.6 512.3 784.2 969.5 387.7 1987 393.1 497.9 684 593 724.9 774.3 1988 377.6 559.5 609.1 469.7 629.7 457.3 1989 537.9 265.5 345.5 623.9 467.4 446.7 1990 503 747.1 490.6 579.3 642.4 637.7 1991 418.1 626.4 597.3 700.1 748.9 438.4 1992 384.2 305.1 462 519.3 554 747.6 1993 591.9 557.5 552.7 470.1 633.7 464.9 1994 435.3 533 818.8 689.4 893.1 791.8 1995 460.4 410.4 424.7 560 880.7 656.7 1996 472.3 399.5 480.7 490.2 721.9 660.3 1997 418.2 250 481.9 574.8 571.8 528.7 1998 496.1 823.9 659.2 623.3 857.6 818.8 1999 486.3 289.3 438.6 489.6 561.2 258.2 2000 385.8 288 488 416.3 501.5 419.2 2001 506.7 227.6 385.2 389.9 583.8 485.9 2002 286.8 362 600.7 490.6 739.2 312.9 2003 553.1 413.5 513.7 517.7 652.4 522.5 2004 471.6 156.4 525.8 476.2 705.2 614.9 2005 344.3 548.5 507.9 681 822.2 768.5 2006 507.7 320 487.9 632.6 576.3 493.8 2007 346.1 359.8 444.1 534.2 672.3 859.6 2008 455.2 350.9 439 716.8 721.7 509.9 2009 543.9 346.4 534.1 481 657.7 718.7 2010 439.5 513 591.3 878.3 1036.6 684.6 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的年均温度数据时间漠河乌兰浩特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1961 -5.01092 4.527734 4.223713 5.627036 8.761073 10.83024 1962 -4.50893 4.240311 4.062101 5.120332 7.80517 10.22284 1963 -3.61377 4.561614 3.634743 5.471066 7.973171 10.11761 1964 -4.99159 4.405119 3.434651 4.773974 7.611411 9.976965 1965 -6.25458 3.414131 2.720547 4.407492 7.829472 10.39498 1966 -6.05163 3.707369 3.475326 4.862739 7.574265 9.972357 1967 -3.52798 4.957315 4.380751 5.261873 7.854448 9.962445 1968 -4.06488 4.73533 3.97732 5.100192 8.069954 10.13627 1969 -6.27999 2.659478 2.143111 3.387278 6.778111 9.265405 1970 -4.81078 4.026025 3.257154 4.617865 7.616681 10.06329 1971 -4.03635 4.329914 3.837576 5.076892 7.797766 10.2391 1972 -6.24019 4.088346 3.179215 4.926044 7.793595 10.11071973 -4.35571 4.787717 3.529185 5.407957 8.401725 10.75644 1974 -5.60329 3.513186 2.933674 4.752921 7.773707 10.02499 1975 -3.38929 5.820594 5.269917 6.467312 8.949289 11.27839 1976 -5.60868 3.641546 3.298905 4.483411 7.587705 9.796951 1977 -5.32504 4.163339 3.252632 5.03887 7.946139 10.4164 1978 -4.21872 4.762726 3.737755 4.980608 8.098233 10.90705 1979 -5.16994 4.458242 4.103916 5.489752 8.57693 10.91128 1980 -4.73493 3.900468 3.014804 4.408953 7.709033 9.908947 1981 -4.39273 4.567159 3.767827 4.778587 8.23387 10.42387 1982 -3.91723 5.775862 5.208832 6.44278 9.092832 11.29547 1983 -3.89466 5.358114 4.179563 5.898701 9.046026 11.37244 1984 -4.85222 4.205069 3.424533 4.90959 8.182692 10.43032 1985 -4.67137 4.213797 3.318022 4.774509 7.984883 9.704551 1986 -3.63969 4.963068 3.949907 5.017531 8.11276 10.34537 1987 -5.54459 4.225444 3.366386 5.089228 8.360185 10.32385 1988 -2.82009 5.521394 4.18448 5.795102 9.0952 11.17634 1989 -3.32515 6.047719 5.058385 6.669081 8.680193 11.76337 1990 -2.92948 5.844137 5.442978 6.845662 8.473274 11.262 1991 -4.12181 5.186524 4.439713 5.660766 7.919382 11.21859 1992 -3.99129 5.46375 4.280285 6.006825 8.086167 11.2861 1993 -3.31697 5.416464 4.389962 5.835199 7.990737 11.20715 1994 -3.66887 5.930689 4.708207 6.543683 9.003817 11.82188 1995 -3.16756 6.19897 5.282979 6.485831 8.580525 11.42044 1996 -4.46427 5.265538 5.033589 5.883428 8.079646 10.91728 1997 -3.94718 6.277024 5.652101 6.689953 8.873539 11.76066 1998 -3.75324 6.067226 6.048707 7.345385 9.71913 11.77734 1999 -4.25881 5.655485 4.88722 6.064634 8.983996 12.09718 2000 -4.80065 5.354491 4.62163 5.648519 8.31157 11.4533 2001 -3.47079 5.797169 4.847487 6.05025 8.368502 11.53861 2002 -3.20459 6.123559 5.483982 6.850753 9.316146 11.89608 2003 -3.95344 6.198948 5.997119 7.046643 9.145698 11.33489 2004 -3.32537 6.476979 5.828597 7.146092 9.591469 12.1728 2005 -3.45579 5.442387 4.725629 5.646169 8.047438 10.89719 2006 -4.65099 5.537714 5.273584 6.575778 8.274703 11.38052 2007 -3.06654 7.102218 6.645449 7.678532 9.043159 12.27214 2008 -3.22665 6.688708 6.599857 7.219005 8.639871 11.36561 2009 -4.86877 5.343724 4.94323 6.117109 7.648009 11.47603 2010 -4.52609 4.760902 4.501057 5.167696 7.23315 10.2659漠河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黑龙江上游南岸,中国版图的最北端,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1°07′~124°20′,北纬52°10′~53°33′,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专项练习07日本、中亚一、单选题日本东西两侧海岸冬季降雪量差距很大,靠近日本海一侧冬季降雪量远大于靠近太平洋一侧。
但据古气候 学家研究发现,在距今2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全球气温比现在低5-100C ,日本西侧的降雪量远小于现在。
下图示意日本海周边地形与洋流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日本西海岸冬季降雪明显多于东海岸的原因是 ( )A .东海岸水温偏低B .西海岸冬季风暖湿C .东海岸人口密集D .西海岸相对高度大2.末次盛冰期,日本西侧降雪较现在少很多的原因可能是( )A .寒流降温减湿B .冬季风风速增强C .下沉气流为主D .日本海面积缩小3.下列现象,可能出现在末次盛冰期的是( )A .北欧峡湾、冰川湖广布B .西伯利亚地区物种大量灭绝C .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D .阿尔卑斯山地雪线上升 【答案】1.B 2.D 3.C【分析】本题以日本海周边地形与洋流分布为背景,考查自然要素对日本东西两侧海岸冬季降雪量的影响,以及盛冰期对降雪的影响和对地貌、海陆变迁、物种等的影响。
1.日本位于东亚地区,冬季受亚洲冷高压影响,盛行西北风,西海岸地处冬季风迎风坡;由图可知冬季风经过日本西部的日本海后变得相对暖湿;受地形抬升,易产生降雪。
而东海岸为冬季风背风坡,水汽少,降雪少,B 正确。
东海岸有暖流流经,水温不低于西海岸,A 错误。
人口密集热岛效应强,降水略多,不是降雪量的决定性因素,C错误。
根据海拔数值,两岸相对高度相同,D错误。
故选B。
2.末次盛冰期,气温比现在低5~10℃,海平面下降,日本海面积缩小,对冬季风的增温增湿效应减弱,西海岸气流抬升有所减弱,降雪减少,C错误;D正确;盛冰期寒暖流影响均减弱,A错误;冬季风寒冷干燥,增强不能直接影响降雪量,B错误。
故选D。
3.末次盛冰期,全球气温下降,山地雪线下降,D错误;西伯利亚地区动物多向低纬温暖地带迁移,但由于冰期持续时间长且不是气候突变,故物种不会大量灭绝,B错误;峡湾和冰湖是冰期结束(融冰)的产物,A错误;受盛冰期影响,气候干冷,降水和地表径流减少,海平面下降,白令海峡被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的陆桥取代,C正确;故选C。
近50年我国日平均气温的气候变化
于淑秋
【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
【年(卷),期】2005(16)6
【摘要】应用近50年我国234个测站的日平均温度资料,研究了最高(低)日平均温度、各种界限温度日数、生长季节长度及有效积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夏季最高日平均温度以上升为主,新疆南部和黄淮的部分地区为下降趋势;最低日平均温度北方大部地区有较明显的升温趋势,新疆南部及长江流域则有下降趋势;在冬季,无论是最高日平均温度还是最低日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均以上升为主,北方尤为明显;日平均温度高于30 ℃的炎热日数近50年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日平均温度为20~30 ℃的温暖日数却有增加.低于5 ℃的冷日日数基本上也是减少的.日平均温度低于-10 ℃的严寒日数,在40°~45°N的新疆、内蒙古西部、东北中南部地区减少得更为明显.除西南东部等少数地方外,我国大部分地区近50年来生长季节延长,有效积温增加.
【总页数】7页(P787-793)
【作者】于淑秋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近50年我国江淮流域气候变化 [J], 田红;李春;张士洋
2.美国NCEP/NCAR近50年全球再分析资料在我国气候变化研究中可信度的初步分析 [J], 徐影;丁一汇;赵宗慈
3.近50年闽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J], 林伟家;徐海燕;叶晓冰;叶晓春
4.近50年来大连市城市气候变化分析 [J], 金梓昕
5.近50年来塔里木盆地西缘绿洲气候变化分析 [J], 蒋军新;刘新华;薛梦;刘云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北海道,天气最冷是几度,最热是
几度,各是几月份
日本北海道的天气最冷的一般是在1月份,平均气温一般在零下十度,最低气温甚至可能
会降到零下二十几度。
最热的时候一般是在8月份,最高气温可以达到三十几度,在北海道,八月份是夏日时光灿烂的月份。
日本北海道位于日本最北端,与邻近的俄罗斯接壤,天气一直是话题的中心。
日本北海道
的冬天十分寒冷,大部分山顶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平地连绵不断的积雪扑面而来,令人
不禁微凉。
整个地区变得宁静而严寒,景色冬日的雪地下的簇拥是景观,比起夏天的色彩
斑斓,北海道的冬天更加真实,并带有淡淡的温馨感。
能穿着厚重的衣裳,在极为惹人喜爱的雪地上自由地摆弄,总是可以给人带来特别有意义的快乐。
日本北海道的夏天也非常凉爽宜人,一片青翠挥洒的山野中,古朴的乡间小路仍然开放着,放眼望去一片芳草萋萋的蔚蓝空气,常常可以看到穿梭于青草山中的动物和鸟儿,与芳草
田野一起歌唱。
在夏季,虽有凉风,但仍然可以穿上凉夏衣服,在旷野中行走,被大自然
融入其中,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花香,总是会有一种古雅安静的感觉。
日本北海道的四季变化明显,冬天寒冷,夏天凉爽,让人有可以体验到这些浓烈激情的机会。
北海道不仅有着极为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饶有古香古色的各种街道也会给游客们留
下深刻的印象。
待在北海道,让每个季节都充满着精彩的活动,既有安静柔软的雪地里与萤火虫互动,有温润舒畅的芳草野中遨游到湖面行走,一切都是属于日本北海道最美的回忆!。
中国近50a来日最低气温的时间演变特征史岚;王翠花;李雄;缪启龙【期刊名称】《气象科学》【年(卷),期】2003(023)003【摘要】利用1951~2000年全国241个测站1、4、7、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四季)及年平均的日最低气温资料,将全国划分为8个区域,并对不同区域在不同季节的日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是极为显著的,尤其是80年代中期之后,北方地区的增温比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更加明显.70年代中期前后,日最低气温发生了近50 a来的第一次变暖突变,此次变暖的趋势并不明显,而是以波动的形表现出来,80年代中期之后,出现了趋势极为明显的第二次变暖突变.通过对不同季节资料的研究还发现,在南方及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日最低气温有下降的趋势.【总页数】8页(P300-307)【作者】史岚;王翠花;李雄;缪启龙【作者单位】南京气象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南京,210044;南京气象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南京,210044;南京气象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南京,210044;南京气象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3【相关文献】1.近50a河套地区东部≥10℃积温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J], 李艳春;杨建玲;苏占胜;李欣润2.贵阳市近50a来日照变化特征分析 [J], 郑奕;郑小波3.陇东南地区近50a极端低温事件演变特征及环流背景 [J], 赵慧;郭庆元;马鹏程;王丽娜;刘丽伟;刘卫平;李常德4.民勤县近50a来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J], 任小凤;张主平;周雪蓉5.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J], 王翠花;李雄;缪启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的地区Ⅰ-北海道地区和东北地区日本的地区划分是历史划分和现代行政管理需要相融合的结果日本群岛大多由多山的岛屿组成,从东北向西南绵延伸展约2,800公里。
国土总面积(约378,000平方公里)稍大于芬兰或意大利,与美国蒙大拿州或中国云南省的面积大致相同,四个主要的岛屿为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
有北海道地区、东北地区、关东地区、中部地区、近畿地区、中国地区、四国地区、九州和冲绳地区这八大地区。
那么他们分别有什么特色呢?学习谷小编带大家来领略一番。
北海道地区该地区由北海道岛—日本四大岛屿中位置最北也是第二大岛屿—及其周边岛屿组成。
该岛的南部隔津轻海峡与本州岛相望(二岛可通过海底铁路相连)。
气候同日本其他地区的气温相差较大,夏天一般较为凉爽,而冬天却非常寒冷。
北海道境内山脉纵横交错,美丽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
这里有原始森林、活火山以及宽阔的湖泊。
位于北海道东部的钏路湿地是日本丹顶鹤等候鸟栖息的天堂。
位于北海道东北部地区的知床半岛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第一批在北海道定居的日本人是16世纪开始同当地的阿伊努人进行贸易的商人,直到19世纪末明治政府才开始全面开发北海道。
渔业和林业是北海道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岛工业生产的基础,这些工业包括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纸浆生产和造纸。
首府札幌因每年二月初举办的冰雪节而闻名,冰雪节上展出的大型雪雕成为该市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而位于北海道南部的大城市函馆则以其美丽迷人的夜色而著称,有价值百万美元的夜景之美称。
在日本的行政划分中,北海道被单独划定为“道”,虽然与日本的都府县同属一个级别。
东北地区该地区主要为山区,覆盖了日本的整个东北地区。
人口主要集中于太平洋和日本海沿岸及几个盆地中。
这里的夏天短暂、冬季漫长,美丽的春秋季节点缀其间。
位于秋田县和青森县南部的白神山地拥有大片的原始山毛榉森林,该地区于199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东北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65%的耕地是稻田,几乎占了日本所有稻田面积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