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规律的圆周自映射描述
- 格式:pdf
- 大小:325.09 KB
- 文档页数:2
子午流注和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
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时辰当地时十二正经脏腑走向五行中医寅时3-5 手太阴肺胸->手阴金肺阴卯时5-7 手阳明大肠手->头阳金肺阳辰时7—9 足阳明胃头->足阳土脾阳巳时9—11 足太阴脾足->胸阴土脾阴午时 11—13 手少阴心(脑) 胸->手阴火心阴未时 13—15 手太阳小肠手->头阳火心阳申时 15—17 足太阳膀胱头->足阳水肾阳酉时 17—19 足少阴肾足->胸阴水肾阴戌时 19—21 手厥阴心主胸->手阴火心阴亥时 21—23 手少阳三焦手->头阳火心阳子时 23—1 足少阳胆头->足阳木肝阳丑时1—3 足厥阴肝足->胸阴木肝阴注1 当地时中,太阳当顶,竖直杆无阴影时为12点。
注2 心(脑)是指心脑功能,对心经功能的一种合理的解释。
注3 手厥阴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手厥阴心主经。
注4 三焦在现代经常被解释为体腔。
注5 流注的时辰为此经和所属脏腑气旺的时辰。
六个子系统,六主气和二十四节气十二正经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因而在中医体系里,将脏腑和十二正经按表里关系分成六个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由一脏,一腑,一阴经和一阳经组成。
还经常用脏来代表子系统,作为简称。
每年中,每个子系统连续四个节气旺,对应一主气。
在《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第三中对六主气的定义为: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久久不变,年复一年,此名主气;初气始于大寒,二气始于春分,三气始于小满,四气始于大暑,五气始于秋分,终气始于小雪,仍终于大寒。
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
它的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针灸大成》徐氏有“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
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
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
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
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记载井荥俞很详明,惟于井荥俞配属五行,仅有阴井木、阳井金,其余均无配属。
《难经·六十四难》对井荥俞配属五行和十干运用,才有进一步的说明。
《灵枢·卫气行》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
十二月者,分为四时”。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谓“得天时而调之”。
《甲乙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
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
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阴分而刺之。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
凡此皆与子午流注有密切之关系。
南唐·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赋》,将子午流注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说明,元·窦汉卿著《标幽赋》,内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开阖,论其五行五脏查时日之旺衰”,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
它如明代的《针灸节要》、《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等书皆有论述。
而《针灸大全》徐凤氏又推而广之著“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诀”,学者多为习诵以便应用。
什么是子午流注?附:人体24小时的养生说明书子午流注理论把一天24小时分为十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并与人体腑脏的气血运行等相结合。
十二时辰中,人体气血循行流注,盛衰开阖有时。
遵循子午流注规律,有益于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
「什么是子午流注?」什么是子午流注?子午流注,从字面看,是因“子午”、“流注”而得名。
“子午”二字,具有时辰、阴阳和方位等含义。
从时辰看,一天24个小时,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就是十二个时辰;从阴阳变化来看,子时为阴盛时,午时为阳盛时;从方位来看,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流注”二字,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它涉及宇宙万物的变化。
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条经络对于气血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而每条经络又都有其兴衰的时辰。
从古到今已被证明:在每条经最旺的时辰,运用针灸或口服相应的药物和食品,疗效可以高出其他时辰若干倍。
「人体24小时养生说明书」《子时》子时(晚上23点~凌晨1点):胆经最旺盛。
此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辰,阳气开始生发。
《黄帝内经》曰:“凡十一脏皆取于胆。
”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
子时睡眠了,胆经才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 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子时不入睡者,日久面色青白,易生肝胆疾病。
因此,人在此时入睡,对一天至关重要,也就是在养阳气,养好阳气对人的寿命至关重要。
《丑时》丑时(凌晨1~3点):肝经最旺盛。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故人卧血归于肝。
”肝内血液充足,可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充分发挥解毒滤过的作用。
此时一定要睡好,就能养好肝血。
否则易出现急躁易怒、焦虑、神经衰弱,老年人易患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寅时(3~5点):肺经最旺盛。
将肝贮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全身。
《素问·经脉别论》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血的运行要依赖气的推动,肺主呼吸,调节全身的气机。
此时肺经旺盛,有助于肺气调节和输布血液,运行百脉。
《黄帝内经之科学》一、“子午”流注是电磁波射线扫描(原创)关于十二经络按十二时辰运行,称之为“子午流注”。
是标注在一天的时间里,某个经络在某个时辰(时间),启动运行的周期规律。
但是经络为什么要按时辰循序运行?并没有见到有人解释,所以有必要探索一下。
用现代语言讲是“生物钟”的作用。
既然是人体生物种按时间运行,也应该是有动力驱动的,它的驱动因素什么呢?这是需要探索的。
这个规律是以一天为周期,历经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为什么要称为“子午流注”呢?一“子午的定义”“子午”时间,不是全球统一的,太空中没有固定坐标,唯有三点一线是天体运动的坐标点。
当人在地球某一条经度,处于太阳与地球中间,三点一线时是“午”时。
处于太阳——地球背面三点一线时是“子”时,这一条线称为”子午”线。
太阳相对于自转的地球来讲,是方位固定的,人体是地球表面的附着物,局限于地球某条经度线的位置,随着地球的自转坐地日行八万里,人虽然没感觉什么但是已经随地球自转一圈了。
就像是坐在旋转木马上看太阳,人体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时间里随着地球自转,经历了六个时辰的白天,与六个时辰的黑夜,“子午流注”是天地射线势能的变换,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这一圈人在地球上经历了什么呢?地球就像一个大电容,白天太阳的光照射强,势能为正(十),地表吸收了大量的热能量。
夜间没有了太阳,地球上空的势能为负(一),地球又开始释放储存的热能量。
这就是黄帝内经说的;“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
”这个天“气”的势能是太阳光线的能量,太阳光是若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综合射线,此图摘自网络地球表面有100千米多厚的大气层,人所处于地球的“午”位置时,运行于太阳垂直点,,由于大气层最薄透光度最强,大部分射线向下↓照射到地球上,地球吸收大量的热而表面升温,紫外线(短波)指数含量较高。
随着地球自转,在逐渐运行于四分之一周的光照交界线,由于角度近似于平射→的因素,大气层截面积也逐渐增加,大气层中的微粒物质把大部分短波射线散射阻挡,只有穿透力强的长波射线穿过大气层,短波紫外线指数降低。
子午流注前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掌握的。
我国古代先贤大德们在长期探求自然界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将物质运动的主体物质归纳和划分为阴阳两种属性和木、火、土、金、水五种成分。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宇宙间物质运动的规律。
实践证明,人体的生理活动现象,是受宇宙中物质运动的影响,而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按规律产生变化的,因此,有其一定的节律性。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在宇宙物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方式,掌握和发现了规律,并在物质运动规律上创立和完善了人体经脉学说。
子午流注理论,就是经脉学说中物质运动规律的精华,被现代西方科学称之为“中国式的生物钟”。
子午流注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之上的。
但由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抽象与枯燥,致使一些施术者望而却步,无从入门,从而导致祖国医学黯然失色。
因此,完全可以说,从事经脉疗法的人不懂子午流注者,犹如雾里行舟,难以辨别方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凡是有志于从事或研究经脉学说理论的人士,以及养生保健的人士,都应该掌握有关子午流注的相关知识。
现笔者就自己所能,将有关子午流注温灸法的知识进行简要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部分:子午流注理论一.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两大特点[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始也。
”因此,易学观点认为,人与天地相参,即人和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一样,其生长与消亡,都直接受阴阳二气的影响。
而且前人将自然界比作一个大宇宙,人体比作一个小宇宙,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在人体中都能显现出来。
例如:自然界有十二个月,人体有十二经脉:自然界有三百六十日,人体有三百六十个腧穴;而且,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同自然界的十二个月一样,同样都受宇宙间风、热、湿、燥、寒等气候的影响,在不同的季节内而发生变化。
子午流注纳甲法
【实用版】
目录
1.子午流注的概念及其作用
2.子午流注与中医经络的关系
3.子午流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子午流注的养生意义
正文
子午流注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人体内的气血在各个时辰中的运行变化。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一种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算命术,它将天干地支与五行相配,用以推算人的命运和性格特点。
子午流注是指人体内的气血在每天十二个时辰 (即 24 小时) 中的运行。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而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子午流注与中医经络密切相关,每个时辰都有对应的经络气血运行。
在实际生活中,子午流注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养生保健方面,人们可以根据子午流注的规律来安排饮食、起居和运动等,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医学治疗方面,医生可以根据子午流注的规律来选择针灸、拔罐等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子午流注的养生意义非常重要。
根据子午流注的规律,人们在不同时间段应该有不同的活动安排,以保持身体健康。
例如,在早上 7 点到 9 点之间,胃经当令,此时应该吃早餐;在午时 (上午11 点到下午 1 点),心经当令,此时应该休息或进行安静的活动。
综上所述,子午流注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人体内的气血在各个时辰中的运行变化。
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详解按照针灸治疗时间选取相应的五腧穴和原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
常用的有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此外,还有养子时刻法,则以24分钟为取穴的时间单位,每天轮流六十六穴,又称一日取六十六穴法。
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盛衰变化。
子午,即时间变化。
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穴进行治疗,即为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纳子法是按时辰的地支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每天轮遍十二经脉,是一种按时取穴法。
又称子午流注纳支法。
其具体方法是:①在该经脉经气流注时辰,取该经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②子母补泻取穴法,实证时,在气血流注至病经的时辰,取病经的子穴进行针灸(泻法);虚证时,在气血流过病经的时辰,取病经母穴进行针灸(补法);虚实不著的病证或补泻时辰已过,取病经的本穴或原穴进行针灸。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根据针灸治疗的目时辰与经脉对应关系图枣寅肺、卯大肠的,时天干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且以一个时辰为取穴时间单位,10天轮遍六十六穴的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干法。
具体方法是:①取穴原则。
阳日(日天干属阳),阳时(日天干属阳)取阳经穴;阴日(日天干属阴),阴时(日天干属阴)取阴经穴。
②合日互用。
甲与己、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互为合日,在合日间可以互相应用相应时辰的开穴。
为提高自己的针灸水平,我曾数次赴北京研究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古典高级针刺手法,行针时,结合人体,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融入运气学说和纳甲纳子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但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也感到子午流注针法有其局限性,如针法只能按时开穴,选择气血旺盛的经脉或穴位来针刺,而不能调动整个人体的气血去推动疏通病变部位的经脉。
通过阅读调气、导引、丹道诸书,我认为针法与道家丹功有许多相通之处,只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通过实际的修炼和手法操作,可使针法与练功相得益彰,练功可以提高针刺水平,针法可以打通周天。
什么是“子午流注”规律呢?“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们发现的一种人体经脉规律。
即每日的12个时辰对应人体的12条经脉,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
中医理论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把人的脏腑与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以下就是子午流注表:1. 卯时( 5点至7点)此时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2. 辰时( 7点至9点)此时胃经旺,有利于消化;3. 巳时(9点至11点)此时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4. 午时(11点至13点)此时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5. 未时(13点至15点)此时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6. 申时(15点至17点)此时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7. 酉时(17点至19点)此时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8. 戌时(19点至21点)此时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9. 亥时(21点至23点)此时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10.子时(23点至1点)此时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11.丑时( 1点至3点)此时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12.寅时( 3点至5点)此时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通俗的说,“子午流注”的规律就是,每日清晨寅时,由手太阴肺经开始生旺,以后每一时辰依次轮换一经脉生旺,至丑时结束为一昼夜循环周次。
而不在生旺期间的经脉则处于气血相对空虚状态。
而且在一天当中,经脉脏腑有其最空虚的时辰,通常最空虚时辰在生旺后的第6个时辰(按时辰次第数),如手少阴心经在午时生旺,午后第6个时辰为子时,子时即心经最空虚时辰。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
解读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及子午流注规律与针灸医学的密切关系及应用价值郭明德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五行学说在医学,道家和哲学界三大领域里都有独到得的见解,古代医学家将五行的理论借来用在医学上,按五行相生的顺序依次为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道家则把五行用在炼丹上,其排列次序为金、木、水、火、土。
这是由于在炼丹过程中取金属矿物为主要原料,如水银,辰砂,故把“金”排列在第一。
古代哲学认为,天气之生与地气之成,构成五行的基本要素。
他们把古代社会发展的时顺序同五行联系起来,将五行排列为水、火、木、金、土。
现在的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还有混沌论等等亦即常讲的“老三论”与“新三论”,使阴阳五行的理论得到了融合升华,并以阴阳根本规律为起点,推演出新的论说,它包括宇宙万事万物的分类、归类、组合,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相互生克制化,系统内的控制、平衡以及循环的规律,是宇宙的动力模型和重要的思辨方法。
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规律所谓相生,是指五行之间互相资生,促进,助长,使事物协调、互动、共同发展。
相生有一定的规律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顺次孳生循环不已。
规律表明,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以木为例,木生火,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火生土,则火为土之母,土为火之子;木、火、土三者关系是:木为火之母,火之子为土,土生金,金生水,土为金之母,水为金之子,可以说,五行的相生关系是“母子”关系。
所谓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抑制,克服,事物相互对抗的一面。
相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与相生一样也是循环不已的。
在五行相克规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和“克我”两方面的关系。
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
相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子午流注规律的圆周自映射描述
发表时间:
2019-03-13T13:38:04.2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作者: 李逸麟
[导读] 针灸治病完全是根据气化原理来的,所以前贤探究出经气与天气相应的道理,而发明了"子午流注"针法。
(
济南东方职业培训学校;山东 276000)
【摘要】综述子午流注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子午流注理论是源于中医学《内经》,与国内外近年来新兴的以生物节律
为基础的时间医学存在较多相通之处,故其科学价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
【关键词】子午流注;阴阳;临床护理;中医学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318-02
1前言
失眠是以经常无法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有失眠、抑郁等精神障碍患者近9.7
亿,仅中国就有
0.85亿。失眠不仅损害个人健康,也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研究表明,失眠人群患抑郁症的人数为正常人的3倍。
近年来,对失眠的治疗已经引起了医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切实有效、无药物依赖性、患者易于接受的方法。在这种
背景下,以子午流注为特色的时间医学疗法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子午流注推拿法是将子午流注取穴规律,与按摩推拿手法相结合,作
用于人体腧穴,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该法除具有传统推拿便捷、安全、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外,通过人体病理变化与自然规律
的关系按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获得良好疗效。由于该法具备优势,已经逐渐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2子午流注概述
2.1子午流注的定义
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夜半)和第七支(午中),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极点,含阴阳相长的规律;流注是指人体的气血循环像水流
一样,在经脉中川流不息、循环灌注。简言之,子午流注就是以子午言时间,流注喻气血,并以子午命名流注,用来说明人体阴阳盛衰、
营卫运行、经脉流注、时穴开阖的规律,它与自然界具有同样节律性变化。其经络循行由寅时流注肺经开始,顺序卯时流注大肠经、辰时
流注胃经、巳时流注脾经、午时流注心经、未时流注小肠经、申时流注膀胱经、酉时流注肾经、戌时流注心包经、亥时流注三焦经、子时
流注胆经、丑时流注肝经,然后回到肺经开始新一轮经络循行。
2.2子午流注的溯源及理论基础
杨介宾通过对子午流注起源的探讨,认为其萌芽于《内经》,发展于宋金元时期,到明代方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张雅萍对子午流
注与时间医学的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内经》中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经脉气血流注、针刺须候气逢时等学说奠定了子午流注的理论基
础。
2.3子午流注的机制与科学内涵
聂道芳等从自然界环境、人体自身气血运行、疾病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现代实验结果4个层面阐述了子午流注学说节律性的机
制。张赤志通过对五脏的研究,发现了五脏生理功能具有显著的昼夜节律,且这种节律与子午流注完全吻合,并因此将子午流注称为
“中国
式生物钟
”。杨美娜等基于机体电磁辐射可表征中医之“气”的观点,提出了子午流注的科学内涵为地球自转1周,机体电磁辐射场的变化规
律。杨玥等]通过对干支理论在子午流注学说中应用价值的探讨,挖掘子午流注学说抽象和现实的合理内涵,将子午流注学说由抽象变为
实际。以上研究为子午流注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佐证,并为其合理化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2.4争议
尽管子午流注理论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仍有部分研究人员对其理论提出了质疑。聂
道芳等认为:子午流注学说在气血循环上与标本根结理论相矛盾,它忽略了个体疾病之间的差异,开穴时间存在问题,十二时辰与十二经
脉的划分等部分理论也经不起推敲。卓廉士从卫气运行入手,就经气流住的先后次序、营卫运行的周数、经脉长度、流经时间、气行速
度、呼吸至数方面揭示了子午流注理论的纰缪。何建基对子午流注阳进阴退、阳日阳时、阴日阴时、合日互用、返本还原等方面也提出了
疑问。
3子午流注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3.1择时治疗
有研究者分别通过择时服药,择时实施五行音乐治疗、艾条灸、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熏蒸、穴位贴敷、耳穴贴压、刺血拔罐、中药足
浴、穴位按摩、穴位注射、微波治疗,在不同疾病病人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均证实了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择时治疗组疗效优于非择时
治疗组。
3.2择时、循经络中药热熨
朱云飞等[分别通过择时、循经络中药热熨,在妇科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病人和腹部术后病人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发现子午流注理
论指导的择时、循经络中药热熨较普通中药热熨疗效更佳。
3.3择时健康教育
冯凤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在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人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指导对改善病
人临床症状的效果较优。
3.4择时作息
彭月娥等通过子午流注规律在迎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证实了子午流注指导的作息时间能有效提高护士执业资
格考试的通过率。
3.5改进护理模式
杨春林等通过不同时间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病人和肿瘤化疗病人中的疗效研究,结果证实了子午流注理论指导的时间护理模式疗效
优于常规护理。陈丽丽等通过不同路径的护理在脑卒中后失眠病人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证实了以子午流注时辰论为依据的中医临床护理路
径,对改善脑卒中后病人睡眠质量作用较佳。
3.6仪器设备的研发与运用
王文锐等为了指导临床护理人员因时施护,设计了子午流注护理应用盘,通过应用盘将复杂的中医理论基础“简单”地呈现给护士,便于
他们选择在某经络气血最旺盛的时辰按时给病人实施护理,促进病人康复。关欣等分别通过对老年及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闭经病人应用
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的疗效研究,结果发现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的疗效确定,且具备护理安全性。贺海霞等分别通过不同的护理干预措
施,在宫腔镜术后肾虚血瘀型腰酸痛病人和单纯性肥胖病人中的应用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子午流注辨证低频治疗仪疗效优于其他方法。
4结束语
总之,开穴的原因是因为营气和卫气恰在同一点上相遇,这一点上的穴就开了,这是大谬。要知道营卫之气在人体各部无时不在无处
不在的,内经说
:"营卫之气一日夜分别运行都是五十周,周而复始,共行八百一十丈"而且每天如此,这样一算,岂不是每天营卫之气都有
碰头的机会了么
?再仔细一算它们碰头的机会在一天中有五十次之多;一天二十四小时,五十除于二十四得二,那就是营卫之气在同一点相
遇有两次,如此说来,不是每天同一经穴要有两次开穴,而且天天都一样么这种理论如何站得住脚
其实他是把"开"字误解做"开放"的意思,
以为经穴开放,所以治病有效,所以才有这种理论。其实开字是宣通的意思,就是经气在这时居于该穴,和该穴有关的身体各部病邪,都
可藉针灸补泻的作用宣通气血
(人身的疾病,归纳起来都是由气血偏胜偏衰和积滞不通所致,)所以开穴时取此穴治病,效果最好(内经中有
守时待气之说
,就是这个理论的根据)人体脏腑经脉,六十六个经穴(五行穴)都配合阴阳五行,"时""日"天干也配合阴阳五行.因为人体是一个
小天地,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是相应的,所以营卫之气在人体经脉中就有盛衰不同的时候,而五行又有生克的关系,相生
,同气才能相应而
合
;相克,异气就不能相应而合。所以十二"经的天干"逢到"日的天干"相同时,同气相应,这条经上的穴,只要"穴的五行"和"时的五行"相应,
经气旺盛
,这穴就"开"了。但是为什么用天干而不用地支呢?因为天之气以阴阳五行生化万物,针灸治病完全是根据气化原理来的,所以前贤
探究出经气与天气相应的道理,而发明了
"子午流注"针法。
参考文献:
[1]苏绪林.论子午流注针法之知常与达变[J].针刺研究,2014,39(02):153-155.
[2]刘泽雄,邹川,吴禹池,陈国伟,刘旭生,林启展.血液透析失眠患者的心率变异性与子午流注规律的关系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
化
,2016,18(06):994-999.
[3]孟建晓,毛静远,侯雅竹,王贤良.血压昼夜节律与子午流注时辰规律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15,56(16):1378-1381.
[4]刘萍,包正英,蔡玉梅.子午流注纳子法穴位按揉对腹腔镜术后病人胃肠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34):4394-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