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南小麦种植区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5
“民以食为天〞,粮食平安始终是国家和经济平安的底线[1]。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口粮之一,小麦产业的开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平安和社会稳定[2]。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小麦常年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和外销量均居全国首位。
但与兴旺国家相比,河南省小麦在产量、品质、种植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小麦的种植效益和加工水平,带动河南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开展。
这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我国粮食平安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高质量开展是转变农业开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所在。
1开展现状河南省位于华北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
河南省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分蘖期长、幼穗分化期长、籽粒灌浆期短的特点。
河南省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为主,小麦和玉米轮作,对早熟性要求较高。
1.1总产实现稳定增长自2012年以来,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540万hm2以上,2018年到达574万hm2,占全国小麦面积的25%,稳居全国首位。
河南省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6年小麦年产量逾3500万t的省份,2020年河南小麦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到达3753.13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8.5%,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表1〕。
河南省小麦总产量从2012年的3223.07万t增长到2020年的3753.13万t,增长了16.8%,年均涨幅1.8%,实现了稳定增长。
1.2小麦单产水平持续提高随着一大批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以及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落实,河南省小麦单产水平快速提高。
2020年河南省小麦单产水平到达6.61t/hm2,居国内各小麦生产省份小麦单产的首位。
2021年修武县小麦高产示范田小麦产量到达了13.47t/hm2,较全国小麦单产纪录〔12.85t/hm2〕增加0.62t/hm2,刷新了全国小麦高产纪录。
1.3优良小麦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河南省小麦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品种创新带来的单产提高,品种对小麦增产的奉献率达45%以上。
种业导刊,2018年第10期Journal of Seed Industry Guide河南省2018-2019年度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2017-2018年度河南省小麦生产遭遇多重不利天气影响,播种期间持续阴雨造成播期推迟,春季干旱并遭遇严重晚霜冻害,灌浆期低温寡照、大风造成倒伏,后期高温逼熟,南部地区赤霉病和穗发芽发生较重,对小麦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
在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重发叠发的大灾之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布局合理,充分发挥了主导品种的抗灾减灾作用,对稳定河南省小麦产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鉴于近年来极端天气和病虫害重发已呈常态,对小麦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的要求,结合品种抗性、丰产性和品质特性,提出河南省2018年麦播品种布局利用意见。
1 河南省2017-2018年度小麦品种利用情况2017-2018年度全省利用面积在666.67 hm2以上的小麦品种160多个,其中百农207达到100万hm2以上;33.33万~66.67万hm2的品种有西农979、郑麦7698、郑麦379、中麦895;20万~33.33万hm2的品种有郑麦583、新麦26、百农4199、周麦27号;13.33万~20万hm2的品种有郑麦101、矮抗58、丰德存麦5号;6.67万~13.33万hm2的品种有周麦22号、西农529、郑麦366;3.33万~6.67万hm2的品种有中麦175、豫麦49-198、豫农416、众麦1号、扬麦15、丰德存麦1号、百农418、泛麦8号、先麦12号、周麦16。
2 河南省主要推广小麦品种评价百农207:半冬性中晚熟稳产品种,茎秆粗壮,根系活力强,抗干热风,耐穗发芽。
应在河南省北部、中南部及东部麦区扩大种植, 生产利用应注意防治叶锈病、纹枯病及赤霉病。
郑麦379: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较抗倒伏,品质优。
生产利用应注意预防倒春寒危害,防治茎基腐病、白粉病及赤霉病。
郑州市农业条件概况
郑州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是一座拥有丰富农业资源的城市。
以下是郑州市农业条件的概述。
气候
郑州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
冷干燥。
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并且有利于农业生产。
土地利用
郑州市农业土地面积广阔,多样化的土壤类型适应不同作物的
种植。
主要土壤类型包括黄土、沙壤土和水稻土。
不同的土壤类型
有助于多样化的农业生产。
主要农作物
郑州市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
这些农作物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是农民的重要
经济来源。
农业技术
郑州市积极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
质量。
农民通过使用现代化农业设备、农药和肥料,以及采用科学
种植管理方法,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农产品加工
郑州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提供了农产品的增值服务。
农产
品加工企业通过加工、包装和销售农产品,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农民的收入。
农业政策
郑州市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农业补贴、贷款支持和技术培训等。
这些政策鼓励农民积极投资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郑州市农业条件的概况。
郑州市拥有良好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以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政策支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地区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作者:晏凯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5期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河南地区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之一,小麦的种植高产关系着河南地区的生产总值和人们的经济效益。
本文以河南地区的小麦种植为研究对象,分析河南地区小麦种植的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能够帮助农民减少小麦病虫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小麦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效益。
我国是农业大国,小麦作为我们管家传统的农作物有着非常悠久的种植历史。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单发展和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小麦的高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河南地区作为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小麦高产对河南地区的农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小麦种植的技术要点1.1备耕期管理备耕是小麦种植的基础阶段,备耕中的主要技术要点在于,品种选择、肥水管理和播种时间。
首先品种管理,要想提高小麦产量,精良、优异、高产的小麦品种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在品种的选择上还要涵盖品种的抗倒伏能力、抗病虫害能力等等,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播种;其次是备耕期的肥水管理,土壤PH7~8之间、含盐量在0.3%以下是最适合小麦生长的,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土壤的肥力在中等以上,这就需要在小麦种植前及时灌溉、施足底肥,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最后选择科学合理的播种时间,河南地区的小麦种植以冬小麦为主,播种过早或者过晚都不利于小麦越冬生长。
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气温合理制定小麦的播种时期,为小麦高产奠定基础。
1.2小麦生长期管理小麦生长期的管理一般分为灌溉和施肥两个方面。
灌溉方面,由于河南地区种植的小麦主要以冬小麦为主,小麦播种后面临越冬管理。
但是河南地区冬季寒冷、雨水量小,所以在小麦越冬前要根据土壤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灌溉,使土壤有足够蓄水量支持小麦抵御冬季严寒。
在春天小麦返青时还要进行一次返青灌溉,保证小麦返青后快速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科学施肥是小麦生长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小麦的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在这几个时期要科学的对小麦施肥,把握小麦重要的生长时期,从而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
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做法探讨汤阴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历史悠久,是中国的小麦主产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汤阴县逐渐开始注重优质强筋小麦的培育和发展。
优质强筋小麦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而且具有抗逆性强的特点,适应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做法,希望能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加强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通过良种选育,培育具有高产、耐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加强对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并使用这些新品种,可以有效地提高全县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播种密度、施肥保肥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二、加强土壤和水肥管理优质强筋小麦的生长需要良好的土壤和充足的水肥。
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做法之一是加强土壤和水肥管理。
通过科学施肥,保证小麦的养分供给,合理规划农田灌溉,保证小麦的水分供应,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加强对土壤的保护和改良,保证土壤的肥沃度和透气性,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最终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三、加强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做法之一是加强病虫害防治。
通过健全的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危害,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适当利用生物防治和绿色防治的方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小麦品质的提高。
四、加强科技支持和技术指导发展优质强筋小麦需要科技支持和技术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汤阴县应加强科技支持,引进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为小麦的生产提供科技支持。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如何科学种植小麦,如何科学管理小麦,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五、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不仅仅是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需要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做法探讨汤阴县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部,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
优质强筋小麦是该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本文将探讨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具体做法。
汤阴县应加强小麦品种的选择和改良。
通过选育出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可以大大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优质强筋小麦应选择品质好、抗逆性强、产量高的品种进行种植。
还可以引进其他地区的优质小麦种质资源,通过杂交育种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小麦的品质。
合理施肥是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重要环节。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小麦的营养需求,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针对土壤的不同特点,可以进行有机肥和化肥的混合施用,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持水分的能力,为小麦的生长提供均衡的养分。
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是确保小麦健康生长的关键。
要加强对小麦的田间管理,及时耕地松土、病虫害防治、农药的合理使用等。
在小麦生长周期中,及时除草、排灌、追肥、疏穗等工作也都很重要,这些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和损失,确保小麦的良好生育和高产。
合理的灌溉是优质强筋小麦的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和小麦的生长需求,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还要注意避免过度灌溉造成的土壤板结和水盐积累问题,合理灌溉可以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增加产量。
政府应加大对优质强筋小麦的扶持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科研力量,提供优质的种子和技术培训。
还应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积极推广和宣传优质强筋小麦,提高其知名度和竞争力。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需要做好品种选择和改良、合理施肥、科学田间管理、合理灌溉以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促进汤阴县农业的发展。
对河南省汝南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摘要] 随着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小麦的种植力度也随之增大,小麦高产栽培也变成了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里,实现小麦最大程度的收获显得尤为重要。
小麦的种植过程对于小麦的高产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对于小麦来说,由于每个时期的生长状态不同,所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在每个时期的实际表现也大不相同。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汝南县的小麦种植情况的了解,对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从不同的时期进行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 小麦高产病虫害田间管理优种优育[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61-01一、前言汝南县隶属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的东南部,因为其地理位置和气候,小麦在汝南县的种植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麦作为汝南县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达到小麦的高产栽培,是汝南县种植业全面丰收的重中之重。
汝南县的种植业发展稳定、快速,尤其是近年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下面根据汝南县近年来种植小麦的实际情况,结合小麦生长中不同时期的特点,详细介绍小麦高产栽培在小麦每个时期的栽培策略和实际意义,达到小麦高产收获的目的。
二、小麦的高产栽培小麦作为一种农作物,由于其每个时期的季节和自身特点的不同性,对小麦的高产栽培分为播种前、播种时、合理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收获六个方面展开探讨。
1.播种前的准备小麦的播种是小麦生长的开端,此时应该做好准备工作,为小麦的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此时的准备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小麦的选种。
对于小麦选种来说,应根据当地的土壤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身种植的小麦品种。
二为土壤的处理。
在小麦播种前,根据每块土地土壤的区别,施用不同的腐热农家肥,随后小麦的土壤进行深层精细的翻耕处理,去除田地中的杂草和害虫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在玉米收获以后,应进行秸秆还田工作。
秸秆要趁青粉碎以减少秸秆内营养物质的损失;尽量的提高粉碎的质量,使得秸秆残体均匀分布;用少量的尿素加速秸秆的粉碎;对土壤进行少量的洒水以加快秸秆的腐热。
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做法探讨汤阴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
在当地的农业生产中,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优质强筋小麦更是受到了农民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优质强筋小麦不仅具有高产、抗逆、抗病等优点,还能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粮食产量,因此如何在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选地种植选择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是种植优质强筋小麦的关键。
在汤阴县,适宜的种植地主要集中在平原和丘陵地带,土壤以深厚肥沃、排水性良好的黑土为佳。
汤阴县气候温和湿润,充足的降水和光照条件也非常适合小麦的生长。
在选地种植时,应充分考虑土壤肥力、排水条件、气候因素等,选择适宜的种植地。
二、合理施肥在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中,合理施肥是至关重要的。
在汤阴县,可以采取有机肥、化肥结合的施肥方式,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的需要,在播种前、拔节期、灌浆期等关键时期进行施肥。
适量的氮肥可以促进小麦的茎秆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磷、钾肥则是为了增强小麦的抗逆性和提高麦粒品质。
通过科学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增加收入。
三、科学种植在汤阴县,科学种植是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关键。
要选择优质且抗病虫害的种子进行播种;要控制好播种密度和行距,避免过密造成养分和光照的竞争;要注重管理,包括及时除草、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要科学浇水,避免缺水或者积水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通过科学种植,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合理轮作汤阴县的农田土壤营养丰富,但如果长期种植同一品种的作物,会导致土壤中特定元素的减少,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
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合理轮作。
比如在小麦田中种植大豆、玉米等作物,不仅可以起到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还可以控制土壤中特定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合理轮作,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延长土壤的肥力,为小麦的良好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加强技术指导在汤阴县,农民对于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技术指导需求较大。
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做法探讨汤阴县是河南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豫晋皖三省交界处,素有“豫北麦乡”之美称。
汤阴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农业县,尤其以发展优质强筋小麦而闻名。
优质强筋小麦是一种高产、高效、高质的小麦品种,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做法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部门和农民朋友能够有所帮助。
一、选育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品种要想发展优质强筋小麦,首先要选育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品种。
汤阴县位于黄淮平原,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农作物。
应该选择适应这一气候土壤条件的小麦品种进行选育和推广,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品种的生长潜力,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二、科学施肥,提高土壤肥力科学施肥是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汤阴县种植小麦时,应该根据当地土壤的肥力情况,科学合理地施肥。
可以根据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配置氮、磷、钾等元素,以及适量的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为小麦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从而达到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三、合理密植,提高单产小麦的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汤阴县种植小麦时,应该根据小麦品种的生长特点和土壤肥力情况,合理确定种植密度。
一般来说,密植可以增加单株穗数,提高单产,但过密植又容易导致养分竞争,影响小麦的生长,因此应该在保证养分供应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种植密度,以达到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
四、及时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水分是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在汤阴县,尤其是在干旱地区,要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必须保证及时灌溉,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率。
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技术,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避免水分过多或者过少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五、病虫害防治,保证小麦生长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一些病虫害危害较大的品种。
河南地区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河南地区的重要农作物之一。
为了确保小麦的
高产、高质、安全生产,必须注意小麦的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一、小麦的种植技术
1、选地:选择土地时应考虑土壤肥力、排水条件、阳光充足、适宜的海拔高度等因素。
2、施肥:小麦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营养元素,应根据土壤和作物生长需要,合理
施用不同肥料。
3、密植种植:小麦适宜在3-5月份进行密植种植,可达到增产目的。
4、保持土壤湿度:小麦生长期间需要保持适度的土壤湿度,一般每亩浇水量为
200-250公斤。
1、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一旦出现,会大大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其主要
症状为小麦叶片上出现黄色透明的斑点,叶片逐渐枯黄干枯。
预防和控制此病害需要采取
以下措施:
①选择耐病品种;
②注意病苗清除、田间通风;
③适时进行病害防治,施用杀菌剂。
2、小麦纹枯病
3、小麦蚜虫
②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引入天敌、采用粘虫纸等;
③局部发现虫害时,可采用手工捕杀或轻度喷洒农药等方法。
总之,保证小麦的高产、高质、安全生产需要科学管理和综合措施,及时防治病虫害,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做法探讨汤阴县地处河南省中部偏东,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农业发达地区。
小麦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强筋小麦则是小麦品种中的佼佼者。
如何发展优质强筋小麦,提高产量和品质,是当前汤阴县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做法进行探讨。
一、选优良种子选优品种是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第一步。
品种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在汤阴县,应选用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强筋小麦品种,如“郑麦8号”、“郑麦9号”等。
这些品种在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下能够稳产高产,并且具有较好的面筋品质,是优质强筋小麦的良好选择。
二、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
汤阴县土壤肥沃,但是由于长期种植和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贫瘠。
在发展优质强筋小麦过程中,应该针对土壤的营养状况进行科学施肥,合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小麦对养分的需求,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对于小麦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在汤阴县,应注重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田间杂草清除等工作。
及时而适量的灌溉可以保证小麦的生长需水,避免干旱或过度灌溉导致的产量损失。
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保证小麦生长的健康。
在生长季节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四、科学种植密度科学的种植密度是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另一关键因素。
在汤阴县,应根据强筋小麦品种的生长习性和当地的土壤条件,科学确定种植密度。
一般来说,密植有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但是也容易导致小麦生长不良和气候湿热时发生病虫害。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科学调整种植密度,保证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五、加强质量监管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关键在于提高小麦的品质。
为了保证小麦的品质,应加强对小麦生长及采收过程的质量监管。
及时发现并解决小麦生长中的问题,保证小麦的品质。
在小麦成熟期,加强对小麦的采收和储存管理,避免因采收不当和储存不当导致的品质损失。
家乡的农耕文化河南开封家乡的农耕文化河南开封源远流长,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开封位于中国中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县,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在众多的农耕文化中,开封以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而独树一帜。
一、土地与农作物开封地处黄河河畔,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在古代,开封的主要农作物是稻谷和麦子。
稻谷是当地人们的主食,麦子则用来制作面粉和酿造酒。
如今,虽然农作物的种类多样化了,但稻谷和麦子仍然是开封地区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家乡的农耕文化也因此与这些农作物紧密相连。
二、农事活动在开封,农事活动按照四季进行,体现了人们与自然交融的智慧和技艺。
春季是农民们忙于耕种的时节,他们准备好农具,耕地、撒种,期待着新的一年有个好收成。
夏季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农民们需要浇灌田地,防止病虫害的侵袭。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农民们忙着割稻、收麦,庆祝着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冬季则是农民们休息的季节,他们整修农具,筹备来年的农耕计划。
这样的农事活动,让开封的农耕文化充满了勤劳与智慧的痕迹。
三、传统农耕技艺开封的农耕文化不仅表现在农事活动上,更展示在众多的传统农耕技艺中。
例如,开封地区有着丰富的灌溉工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古老的水利工程——神仙洞。
神仙洞是一座地下沟渠,是古人为了解决黄河水患和供水问题而建造的。
这一工程在当时被誉为“世间第一灌溉工程”,体现了古人在农耕生活中的智慧和勇气。
此外,开封还有着独特的种植技术,如早稻栽种的“断勾法”,利用凉水和高温交替的特殊条件,使早稻在开封地区也可以种植并取得较好的产量。
这种技术的独特性使得开封的农业生产更具竞争力和适应性。
四、农耕文化的传承开封的农耕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开封将农耕文化的传承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开展农耕文化节、农耕技艺比赛等活动,增强了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相关部门加强对农耕技艺的研究和保护,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汤阴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做法探讨汤阴县是中国河南省的一个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在农业方面,汤阴县一直以来都以种植小麦为主要经济作物。
为了增加优质强筋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汤阴县对发展小麦生产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小麦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排灌设施、防汛防旱等设施建设。
在汤阴县,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已经形成了以灌溉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
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小麦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县政府通过投资,加大对农业生产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逐步铺设农业生产用水的管道和泵站设施,保障小麦种植所需的水分。
二是加强土地肥力的保护和增强。
针对汤阴县的石灰性土壤,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增施有机肥、应用农药、调整土地施肥结构等。
其中,施用有机肥料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该县发放有机肥料券,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同时,通过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民科学施肥。
二、优化小麦品种汤阴县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质特点,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推广和优化种植技术。
在品种选择上,着力培育优质强筋小麦,将新品种与传统品种相结合,从而提高品种的耐性、适应性和产量。
根据小麦品种不同的生长要求,采取合适的种植技术,如田间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在田间管理中,加强溉灌管理,采用合理的灌溉制度;在水肥管理中,适当增施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通过提高小麦品种的抗病虫能力、用草药等方法进行防治。
同时,还加强了小麦收获和加工技术,提高了小麦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三、提高农民技术素质汤阴县的小麦种植必须依靠农民的智慧和劳动。
因此,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是发展小麦生产的关键。
县政府积极推广田间管理、防病防虫等科学技术,为农民提供学习的机会。
除此之外,还举办各种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向农民传授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同时,该县还设立了小麦专业技术服务站,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
中原6小麦品种怎么样?中原6小麦品种有特点?中原6小麦品种适宜在哪里种植?中原6小麦品种亩产多少公斤?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品种名称:中原6二、品种类型: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三、选育:河南谷得科技种业四、审定编:国审麦2021002五、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信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六、品种来源:兰考8679/陕农7859。
七、亩产量:2021~2021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2021~202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7。
2021~2021年度消费试验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2。
八、品种特点:中原6小麦品种成熟与对照周麦18同。
幼苗半匍匐叶窄长、浅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
冬季抗寒性较好。
春季发育稍慢起身拔节较迟两极分化后发育速度加快抗倒春寒才能一般。
株高83厘米株型偏松散旗叶较宽长下披干叶尖重。
秆质偏软抗倒性中等。
穗层整齐穗长小穗排列稀结实性一般。
纺锤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稍偏高。
亩穗数万穗、穗粒数粒、千粒重克。
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
2021年、2021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85克/升、794克/升硬度指数〔2021年〕蛋白质含量13.42、12.38;面粉湿面筋含量27.8、27.0沉降值毫升、毫升吸水率53.8、54.2稳定时间分钟、分钟抗延阻力、延伸性139毫米、122毫米拉伸面积30平方厘米、28平方厘米。
九、种植要点:中原6小麦品种适宜播种10月上中旬高水肥地每亩适宜根本苗12万~16万苗中水肥地每亩适宜根本苗16万~20万苗。
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
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防止倒伏。
以上就是对中原6小麦品种的介绍。
浅谈河南小麦在全国小麦生态区域分布中的地位 摘 要:本文从全国小麦生态区域分布出发,浅谈河南小麦在全国小麦生态区域分布中的地位,根据降雨量、温度、日照、海拔,土壤类型、质地、肥力水平,以及小麦品种优势等条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阐述了河南小麦的种植优势。并对豫小麦研究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 全国小麦生态区划分;河南小麦生态条件;种植优势 在我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玉米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对保证粮食安全和膳食健康营养至关重要[1]。 小麦是世界最重要谷物资源之一,产量仅次于稻谷居第2位,全世界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既是人类主要的食物资源,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2]。世界种植小麦的国家很多,但产量主要集中在欧盟、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2009年欧盟小麦产量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20%,中国占17%,印度占12%,美国占9%,俄罗斯占9%,合计占世界总量的67%。2010年俄罗斯遭受严重干旱的破坏,小麦减产,在世界小麦总产量中比重将下降。中国2010年上半年小麦获得丰收,在世界小麦总产量中的比重将上升。 小麦在中国是仅次于水稻、玉米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对保证粮食安全和膳食健康营养至关重要。常年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全国商品小麦的常年收购、销售和库存量约占粮食总量的1/3左右,是关系粮食安全的农作物品种。中国是惟一总产量超过1亿吨的国家,位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依靠科技进步和政府推动,中国小麦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09年我国小麦产量11495万吨,较2008年增长249万吨,增幅2.2%。2010年上半年小麦产量超过2009年同期,实现连续七年增产,保持继续增加势头。到2015年预测中国小麦产量将超过1.4亿吨。本文以小麦的生态区域分布划分为指导,简单谈谈怎样理解河南小麦生态区域的重要性问题。
1 全国小麦种植生态区划分 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市、区)。根据各地域的气候特征、地势地形、土壤类型、品种生态类型、种植制度以及栽培特点和播种、成熟期早晚等,将全国小麦种植生态区划分为以下几个主区[3]。
1.1 东北春麦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为春麦主要产区,其中黑龙江省为该区主产区。全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北低,大部地区海拔40~500m。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质肥沃,结构良好。尚有较大面积的宜农荒地,宜于大型农机具作业。全区温度偏低、热量不足,降水东部多而西部不足。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小麦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生育期90天左右。
1.2 北部春麦区 全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的伊盟及巴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北部。小麦亩产在全国各麦区最低,但不平衡。全区海拔1000~1400m,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土壤贫瘠,自然条件较差。大陆性气候强烈,寒冷少雨。种植制度以一年一作为主,少数地区可两年三熟。播期一般3月中旬至4月中旬,7月上旬成熟,最晚可至8月底。 1.3 西北春麦区 全区以甘肃及宁夏为主。并包括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单产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冬麦区,而居春麦区之首。甘肃河西走廊灌区和宁夏、银川及中宁灌区平均亩产较高。全区地处内陆,极少受海洋季风影响,部分地区属干旱荒漠气候。海拔1100~2200m,土壤主要是棕钙及灰钙土,结构疏松,易风蚀沙化。其中,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贫瘠。最冷月平均气温-9.3~-7.5℃,绝对最低气温-27~-23℃,日照长,辐射强,日温差较大,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但蒸发量大,为我国降水量最少地区之一。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一熟,3月上旬播种,8月上旬左右成熟。
1.4 新疆冬春麦区 北疆以春麦为主,南疆以冬麦为主,麦田面积北疆较大。全区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南疆尤少。但冰山雪水资源丰富,可保证灌溉。气温南疆略高于北疆。日照长,辐射强。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南疆兼有一年两熟。冬麦品种为强冬性,9月中旬播种,3月初成熟。春麦播期北疆为4月上旬,南疆3月初,均7月中旬成熟。
1.5 青藏春麦冬麦区 包括西藏和青海大部,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全区以林牧为主,小麦种植面积较小,其中以春麦为主。70年代中期起,藏南开始发展冬麦。藏南河谷地带及昌都等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发达,是全区小麦主产区。本区海拔4000m以上,农区一般3300~3800m。藏南气候温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冷月平均气温-4.8~0.1℃,绝对最低气温-25.1~-13.4℃。小麦返青至拔节及抽穗至成熟均历经两个月之久,且日照长,日温差较大,有利于形成大穗大粒。年降水分布十分不均,以藏南地区较多,西部最少,冬、春麦播期分别为9月下旬及3月底前后,成熟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种植制度主要一年一熟。
1.6 北部冬麦区 包括河北长城以南的平原地区,山西中部及东南部,陕西北部,辽宁及宁夏南部,甘肃陇东和京、津两市。全区地处冬麦北界,除河北北部及辽宁沿海一带为平原外,海拔一般750~1200m。土壤为褐土、黄绵土等,耕性良好,保墒耐旱,但越冬冻害时有发生,尤其在冬、春麦交接边缘地带。年降雨多集中在夏季,旱害严重,春旱尤甚。种植制度以两年三熟为主,其中旱地多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在水浇地区近年有所发展。播期旱地为9月上、中旬,水浇地9月20日左右。成熟期通常为6月中、下旬。
1.7 黄淮冬麦区 包括山东全省,河南除信阳地区以外全部,河北中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山西西南以及甘肃天水地区。小麦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近一半,为我国最主要麦区。全区地势低平,海拔除陇东、关中和山西西南部略高外,山东、河南以及苏、皖北部均不及100m。土壤类型以石灰性冲积土为主,质地良好,具有较高生产力。全区气候温和,雨量适宜,小麦越冬条件良好。降水基本可满足小麦生育需要,但偏北地区仍时因雨量不足而发生旱害。种植制度以一年二熟为主,旱地及丘陵区多二年三熟,关中渭北和晋南旱塬地区有的一年一熟。播期通常为10月上旬,6月底前后成熟。 1.8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全区北抵淮河,西至鄂西、湘西丘陵山地区,东至海滨,南至南岭,包括上海、浙江、江西3 省全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4 省的部分,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全区气候温暖,地势较低平,以丘陵为主,海拔一般50米左右。年降水量大,常发生严重的湿害。种植制度以一年二熟为主,不少为三熟制。品种多弱冬性。10月中、下旬播种,5月中、下旬成熟。
1.9 西南冬麦区 包括贵州全省,四川、云南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其中以四川盆地面积最大,亩产和总产最高。全区地形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海拔300~2000m,气候温暖,水热条件较好,但光照不足。土壤有红、黄壤,种植制度稻麦两熟,部分地区实行冬麦及双季稻三熟制。小麦品种多春性到弱冬性。平原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丘陵山地播期略早而成熟稍晚。平川稻麦两熟区,宜冬早放水晾田,精耕适期下种,以培育壮苗,减少湿害。丘陵山地旱区则加强水保和农田基本建设,增施肥料,培肥地力。
1.10 华南冬麦区 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5省(区)及云南南部。小麦不是本区主要作物,历年面积极不稳定。全区近90%的麦田为山地、丘陵,沿海平原不及10%。海拔,丘陵区约200m上下,沿海平原则不足100m。土壤主要为红、黄壤。气候暖热,水热资源丰富,唯季节间雨水分布和小麦各生育期需水很不协调,苗期常发生干旱而灌浆成熟阶段又多阴雨,影响结实灌浆,导致赤霉病发生。种植制度多为稻、稻、麦一年三熟,部分地区实行稻麦两熟或二年三作。
2 河南省小麦种植的生态条件
2.1 河南省小麦种植生态区划分 全省划为四大区,并在最适宜种植区内划出三个亚区[4-5]。 2.1.1 小麦最适宜气候种植区 本区面积大,占全省麦播面积 50%以上,属河南主要麦区,共分为三个亚区。
2.1.1.1 豫西北光温条件好灌溉设施健全的高产区 主要包括黄河沿岸,京广线以西的洛阳、偃师、郑州、孟津、孟州、温县、济源、修武、博爱、焦作、新乡、汲县、淇县、汤阴、安阳、林州等县市。该区主要是光温条件较好,冬季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和安全越冬。小麦拔节抽穗期春旱机率较高。连阴雨天气少,光照充足,对小麦穗花分化和穗粒形成很有利。 本区主要问题是自然降水少,全生育期降雨量150~200mm,与需水量相差极大,但由于地下水源丰富,灌溉条件好,能缓和自然降水少的矛盾,生长后期干热风危害重,是省内重大干热风区。
2.1.1.2 豫东北最适宜种植区 包括京广线以东黄河沿岸诸线市:清丰、内黄、濮阳、长垣、延津、原阳、中牟、开封、民权、兰考、宁陵等县。本区光热水条件与2.1.1.1区相同,其不同之处区内为沙盐土,地力脊薄,保水保肥能力差,干旱严重,属重干热风区。 区内降水少,土质差,影响光热资源的发挥和利用。如果能改良土壤和灌溉条件,加之光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很大,将成为我省小麦最适宜区。
2.1.1.3 豫东最适宜种植区 主要范围是东中部平原,包括商丘、许昌、周口、漯河、开封等地市,是全省小麦主产区。区内江热水条件均衡,光照充足,为小麦安全越冬和培育壮苗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春季降水变化率大,旱涝交替出现,连阴雨天气较少,光照充足,对穗粒形成较为有利。小麦生育后期日较差大,有利于提高千粒重。 主要问题是自然降水偏少,干旱往往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和光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春季低温霜冻对小麦具有一定影响。
2.1.2 淮北平原、南阳盆地适宜气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