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小麦地域分布与经济作用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它不仅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也在农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小麦的地域分布和其对经济的贡献。
一、亚洲地区亚洲是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尤其是中东地区和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之一,其地广人多的特点使得小麦种植分布广泛,涵盖北方的黄土高原、东北的黑土地区以及西南的高原地区。
小麦的种植为中国农业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食品需求,还通过出口增加了出口收入。
同时,中东地区的小麦产业也非常发达,对当地经济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欧洲地区欧洲也是小麦的重要产区,尤其是法国、俄罗斯、乌克兰和德国等国家。
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小麦的种植,因此小麦产量较高。
欧洲的小麦产业不仅满足了本地区的需求,还通过出口为欧洲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小麦的种植和加工业也成为这些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三、北美地区北美地区,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也是小麦的主要生产地之一。
这些地区拥有广阔的农田,气候条件也非常适合小麦的生长。
尤其是美国的中西部地区,有着大片肥沃的土地,被称为“小麦带”。
小麦的种植为这些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四、其他地区除了上述地区外,小麦还在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种植,如澳大利亚、阿根廷、哈萨克斯坦等。
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也适合小麦的生长,成为世界小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小麦的种植不仅为这些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长。
总结起来,小麦的地域分布广泛,涵盖了全球各个主要大陆和国家。
其种植和加工业为这些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对当地农民就业和生计提供了保障。
小麦的经济作用不仅体现在国内市场的需求满足上,还通过出口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
因此,小麦不仅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我国小麦主要分布区
我国小麦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四川和陕西等地区,其中春小麦一般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等地区,北方冬小麦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等地区,南方冬小麦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
小麦在我国的种植区域
1、分布地区
小麦一种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一般分布在我国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四川和陕西等地区,其中河南是我国小麦产量的第一大省,它的产量约为全国的四分之一。
2、春小麦区
小麦可以按种植季节分为三个区,春小麦一般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环境比较寒冷,冬季的小麦
大多都不能安全越冬,所以一般在春季的时候种植,栽培制度大多是一年一熟。
3、北方冬小麦区
北方冬小麦一般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集中生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我国的三分之二左右,栽培制度一般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4、南方冬小麦区
小麦的分布区域还包含着南方冬小麦地区,这类型的小麦一般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折多山以东地区,它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约占我国的百分之三十左右,而且小麦的品质比较高,是我国商品类小麦的重要产区。
山西农作物生长地区及简介
山西省位于中国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山西省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等。
1. 小麦:山西省是中国的主要小麦生产区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的盆地和平原地区,如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
2. 玉米:山西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广泛,主要集中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的盆地和平原地区,如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
3. 高粱:山西省的高粱种植主要集中在山西西部和北部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如忻州地区、吕梁地区等。
4. 大豆:山西省的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的盆地和平原地区,如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
5. 马铃薯:山西省的马铃薯种植主要集中在山西西部和北部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如忻州地区、吕梁地区等。
山西省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作物种类丰富,是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同时,山西省还是中国的苹果主产区之一,特别是运城地区的苹果品质优良,享有很高的声誉。
甘肃种植时间和地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甘肃省的农作物种植具有一定的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地区。
1. 小麦种植时间和地区: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之一。
小麦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到次年的4月上旬。
种植地区主要集中在省内的河西走廊、中部平原和东部山区。
其中河西走廊地区由于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气候适宜,土壤疏松肥沃,是小麦的主产区。
中部平原地区主要是以秦巴山脉的北麓为主,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略差于河西走廊,但也具备适合小麦生长的条件。
东部山区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小麦生长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以高山区为主。
2. 大豆种植时间和地区:大豆是甘肃省的传统农作物之一,主要种植在河西走廊地区。
大豆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下旬到5月上旬。
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对大豆生长非常有利,因此大豆在这一地区有较大的种植面积。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作为粮食的主要补充品,在甘肃的农作物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 玉米种植时间和地区:玉米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上旬到5月上旬。
甘肃省的玉米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中部平原地区。
这两个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玉米的生长,因此是玉米的主产区。
玉米的种植面积较大,对于甘肃省的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贡献。
4. 高粱种植时间和地区:高粱是甘肃省的传统农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高粱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上旬。
甘肃的高粱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东部山区。
河西走廊地区由于灌溉条件良好,土壤适宜,是高粱的主产区之一。
东部山区由于气候寒冷,高粱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但是该地区适合高寒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综上所述,甘肃省的农作物种植时间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平原和东部山区。
不同作物的种植时间会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条件来确定种植时间。
小麦生产管理基本知识一、小麦生育期小麦从播种到成熟需要的天数叫生育期。
小麦的生育期一般在190~210天。
生产上根据小麦不同阶段的生育特点,可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12个生育时期,即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期。
二、小麦生长阶段根据小麦器官形成的特点,可将几个连续的生育时期合并为某一生长阶段。
一般可分为三个生长阶段。
一是苗期阶段,从出苗到起身期。
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即以长根、长叶和分蘖为主。
二是中期阶段,从起身至开花期。
这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既有根、茎、时的生长,又有麦穗分化发育。
三是后期阶段,从开花至成熟期,也称子粒形成阶段,以生殖生长为主。
三、我国主要小麦产区分布(一)主要区域我国小麦生产分为三个主要区域:一是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
二是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里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其特点是商品率高,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三是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
(二)重要产区根据收获季节不同,还可细分为十个重要产区。
一是东北春麦区,二是北部春麦区,三是西北春麦区,四是新疆冬春麦区,五是青藏春麦冬麦区,六是北部冬麦区,七是黄淮冬麦区,八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九是西南冬麦区,十是华南冬麦区。
四、主要生产管理技术要点(一)土地准备轮作倒茬,深翻晾晒,播前整地,整地时将底肥一并施入。
底肥标准为每亩施尿素20公斤左右、施过磷酸钙40公斤左右、施硫酸钾6~8公斤为宜。
前茬为经济作物、绿肥和豆科作物最好。
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
(二)筛选种子提前精选种子,提高种子质量,选用适宜种植区域的优质高产品种。
中国农作物分布地点及原因我国的粮⾷作物分布⽔稻(1)南⽅稻⾕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原以东的⼴⼤地区,⽔稻⾯积占全国的95%左右。
按地区差异,⼜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
包括南岭以南的⼴东、⼴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
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热资源丰富,⽣长期长,复种指数⼤,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
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
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
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较丰富,⼟壤肥沃,降⽔丰沛,河⽹湖泊密布,灌溉⽅便,历年来⽔稻种植⾯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的⽔稻产区。
该区以长江三⾓洲、⾥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
长江以南地区⼤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多实⾏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
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原⽔稻区。
本区地形复杂,⽓候垂直变化显著,⽔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以下种植籼稻。
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稻⾕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
稻⾕播种⾯积占全国稻⾕总播种⾯积的5%左右。
具有⼤分散、⼩集中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源较充⾜的地区:东北地区⽔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廊、新疆的⼀些绿洲地区。
北⽅分散产区的⽔稻以⼀季粳稻为主,稻⽶质量较好。
⼩麦(1)春⼩麦区我国春⼩麦占全国⼩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雪⼭以西⽓候寒冷、⽆霜期短的地区,⼩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年⼀熟制作物。
其中⿊龙江、内蒙古、⽢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国内小麦种植模式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麦种植模式:
1. 冬小麦:冬小麦是在秋季播种,经过冬季的休眠期后,在春季返青生长,夏季收获的一种种植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如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
2. 春小麦:春小麦是在春季播种,夏季生长,秋季收获的一种种植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等地。
3. 旱作小麦:旱作小麦是指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区种植的小麦。
这种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如黄土高原、内蒙古等地。
4. 水浇地小麦:水浇地小麦是指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种植的小麦。
这种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如华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
5. 保护性耕作小麦:保护性耕作小麦是指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如少耕、免耕、覆盖等,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率的一种种植模式。
总的来说,国内小麦种植模式的选择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小麦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对小麦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和分析:
1. 生产区域分布:小麦主要种植在北方地区,其中以河北、山东和河南等省份的小麦产量最高。
2. 种植面积变化:近年来,小麦的种植面积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由于农民转种其他经济作物或城市化进程加快,小麦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3. 产量水平:尽管种植面积下降,小麦的单产水平逐年提高。
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品种的推广以及科学的种植管理都对小麦产量有所提升。
4. 主要影响因素:小麦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病虫害问题以及市场需求等。
气候异常对小麦产量的波动性造成影响,病虫害问题也是制约小麦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5. 供需状况:小麦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且国内外市场均有需求。
然而,由于国内供应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以及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影响,小麦市场供需状况可能出现波动。
6. 政策支持:为促进小麦生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补贴政策、科研投入和技术指导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小麦生产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种植面积、产量水平、供需状况和政策支持等。
为了保障小麦产业的良性发展,应加强科学种植管理、研发新品种和加强对气候变化及病虫害的防控措施。
附:1.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面积78.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8.2%,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域单元。
地形略呈三面环山、平原中开的盆地轮廓。
中部是海拔150m左右的广阔的东北平原,外围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向外为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呈马蹄形排列。
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约占全国耕地的1/5,人均耕地量全国最多。
耕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还有一些分布于山前台地和山间盆地和谷地.本区土壤主要为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松嫩平原中西部),生产力较高,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
一、小麦的分类小麦是我国粮食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是营养比较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商品粮。
小麦籽粒含有丰富的淀粉、较多的蛋白质、少量的脂肪,还有多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B。
小麦按播种季节分,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
小麦品质的好坏,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与质量。
小麦以播种期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
中国以冬小麦为主。
一般,春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于冬小麦,但春小麦的容重和出粉率低于冬小麦。
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过冬,在春天来临时,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长大,冬小麦磨出的粉很好吃。
冬小麦在国庆节左右播种,6月下旬7月上旬收割。
冬小麦是在秋分左右播种,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最适宜。
小麦要经过一个冬季的寒冷才能在次年开花结实,这是冬小麦,也是华北地区种植小麦的一个特点。
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时期一般为10月上旬,生育期230天左右,第二春季返青,成熟在第二年的5月下旬到6月初。
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但不如冬小麦粉好吃。
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春小麦三月下旬四月上旬播种,7月中下旬收获。
东北平原的小麦为春小麦,春季(4月中旬)播种,春小麦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夏季(7月20左右)收割。
冬小麦生长地理知识
冬小麦是一种二年生草木植物,属于禾本科小麦属。
其生长过程包括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等多个阶段。
在中国,冬小麦的种植区域广泛,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和西南等地区。
其中,华北地区是中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份。
华东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等省份,也是冬小麦的重要产区之一。
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也有部分地区种植冬小麦,但种植面积相对较小。
在种植冬小麦的地区,气候条件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冬季气温不能太低,否则会影响小麦的越冬和生长。
同时,春季气温要适宜,以利于小麦的返青和拔节。
在小麦的成熟阶段,光照和雨水也要充足,以利于小麦的灌浆和成熟。
总之,冬小麦的生长地理知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和种植技术等。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也不同,因此种植冬小麦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植方式,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中国冬小麦种植范围
中国冬小麦的种植范围涵盖了多个地区,主要包括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冬小麦,并且小麦的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
在北方,冬小麦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包括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等省区。
在南方,冬小麦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包括江苏、四川、安徽、湖北等省。
冬小麦是禾本科小麦属二年生草木植物,通常在秋季播种,抗寒能力强,适合在稍微暖和的地方种植。
由于其抗逆性强,抗病抗虫,抗旱耐涝,因此在中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群众生活的改善,冬小麦的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也得到了提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农业部门发布的官方数据。
我国小麦生态区域划分及各麦区对品种的要求任何一个小麦品种,在生产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和时间性。
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小麦分布广,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差别也很大,各地小麦生产发展也极不平衡,对品种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
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社会经济要求等的差别,在全国划分不同的小麦生态类型区,使同一区内各种条件较为一致,所用的品种类型也相对一致,便于合理引种,并因地制宜地运用耕作栽培技术。
我国小麦种植区大致可划分为10个生态类型区。
各区及其对品种的要求如下: 1.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省长城以南的冀东北平原,北京,天津,山西省的中部和东南部,陕西省渭北高原和延安地区,甘肃省陇东的大部,以及辽宁省辽东半岛的南部。
该麦区冬季寒冷干燥,小麦品种具有穗多、穗小,以穗数拿产量的特点,要求品种具有冬性强,抗寒、耐旱性能较好,早春返青快,起身拔节晚而后期发育较快,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部分地区要求抗秆锈病、叶枯病和黄矮病。
2.黄淮冬麦区包括山东省,河北省自定州市至泊头市一线以南的地区,山西省临汾、运城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甘肃省的天水地区,以及河南、安徽、江苏3省的伏牛山、淮河以北地区。
该区是我国的主产麦区。
要求品种为冬性或半冬性,植株矮、秆粗壮、抗倒伏,耐肥水,兼抗叶锈病、秆锈病、条锈病和白粉病,耐寒、耐旱,较抗干热风,部分地区还要求抗赤霉病、土传花叶病、黄矮病或腥黑穗病等病害。
3.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包括湖北、湖南、浙江、上海等省市全部,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河南省南部的信阳、南阳及陕西省南部的安康地区,江西省的大部。
要求品种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对光照反应中等至敏感的弱冬偏春或春性类型,还要求抗赤霉病、白粉病,耐湿性强,后期灌浆快,抗穗发芽且早熟。
部分地区要求抗秆锈病、叶锈病。
4.西南冬麦区包括四川省境内除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以外的地区,云南省除中甸、德钦两县及南部以外的地区,贵州省除榕江、罗甸地区以外的地区,甘肃武都地区和陕西汉中地区。
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1.1.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我国小麦种植区划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地理地域、品种特性、栽培环境,小麦种植区域的划分,根据环境、耕作制度、品种、栽培特点等对小麦的生长发育的综合影响进行划分,也是最直接服务于决策的综合区划。
我国小麦种植划分为三个主区,十个亚区。
小麦子粒的品质,既受品种本身的遗传控制,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小麦子粒品质特性是品种基因型和环境条件综合影响的表现。
�春麦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冬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冬春麦兼播区:新疆冬春麦区、青藏冬春麦区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简述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2.2.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简述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小麦自种子萌发之后,必须经过几个阶段的顺序渐进的质变过程,才能开始进行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发育发育过程称为小麦的阶段发育。
小麦的阶段性的质变是器官形成的基础,也就是每一器官的形成必须在一定的发育基础上才能实现。
当麦苗尚未通过春化阶段的时候,茎生长锥的分生组织主要分化叶片、茎节、分蘖和次生根等营养器官;小麦穗分化达二棱期,春化阶段结束,进入光照阶段,茎生长锥分化生成雌蕊和雄蕊原基,拔节到开花阶段小麦对光周期的反应性仍然存在。
春化阶段是决定叶片、茎节、分蘖和次生根数多少的时期,光照阶段是决定小穗数多少的时期。
春化阶段较长的冬性小麦叶片和分蘖数多于春化阶段短的春性小麦。
延长春华能增加分蘖数,延长光照阶段有利于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形成大穗。
简述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3.3.简述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根:小麦的根系为须根系,由初生根群和次生根群组成。
初生根由种子生出,又称种子根或者胚根。
种子萌发时,从胚的基部首先长出一条主胚根,然后长出一对或者多对侧胚根。
当第一片绿叶展开后,初生根停止发生,其数目一般3-5条,多者能到7-8条,根细而坚韧,有分支,倾向于垂直向下生长,入土较深。
小麦主产区的分布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分布中国小麦栽培学》曾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3个主区和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华南冬麦10个亚区。
三个主区:1.春小麦区: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
处在高寒或干冷地带,冬季严寒;无霜期短促,常在200天以下,栽培制度绝大部分是一年一熟。
2.北方冬小麦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淮以北地区。
是全国最大的小麦集中产区和消费区,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2/3。
一般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仅北部长城沿线两侧地带为冬、春麦混合的过渡地带。
冬小麦是越冬作物,种植冬麦与其他粮食作物矛盾较少,因此能减少冬闲地面积,扩大夏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
3.南方冬小麦区:在秦淮以南、折多山以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30%左右。
由于本区人民多以稻米为主要口粮,因此,小麦的商品率较高,是我国商品小麦重要产区。
十个亚区:1.东北春麦区:包括黑、吉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均接近全国的8%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量的47%及50%,故为春小麦主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
本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冬夏温差极大。
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
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发生。
种植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
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及时防治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
据温度、降水量,又可将本区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与小麦分布冬小麦:9、10月份播种,次年5、6月份收割(主要在长城以南)春小麦:春节后播种,8、9月份收获(主要在长城以北)棉花:4——9月油菜:12——次年5月花生:4——10月甜菜:5——9月水稻:东北:5、6——10月(单季)南方:4——7月7——10、11月(双季)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冬麦区,播种面积占我国的47%,总产占我国的53%。
一般年份冬麦可安全越冬,大于0℃积温4100℃。
可供小麦、早中熟玉米的两熟。
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子。
黄河以北地区多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生产潜力大。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面积占12.3%,总产占45%。
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
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
该区小麦商品率较高。
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温度低,春麦适宜。
西北春冬麦区,灌区和黄土高原区。
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麦,南疆冬小麦,适应好,生产力高,品质优。
西南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四川冬暖,温水适宜,但光照少,病虫严重。
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温度低,利于高产。
青藏高原冬春麦区,光温水配合利于小麦生长、抽穗-成熟期长达50-80天。
降水不足,小麦种在水浇地上。
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生长习性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
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
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
故称夏收作物)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
春种秋收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
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
1前插完秧苗,8。
我国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特征、影响因素及增长效应一、引言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我国的小麦生产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复杂,地理环境多样,导致小麦生产的区位分布不均衡。
二、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的特征小麦生产区位集聚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出聚集现象的情况。
我国小麦的生产区位集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1. 北方地区小麦生产占据主导位置。
北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小麦生产区,包括东北、华北、黄淮海等地。
其中,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的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国的70%以上。
这与南方地区的气候、土地等自然因素有关。
2. 小麦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
小麦的种植面积在逐年下降,从1997年的24000万亩下降到2019年的1.6亿亩。
这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耕地资源的减少、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
3. 小麦产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尽管小麦面积逐年下降,但是小麦产量在逐年增长。
主要归因于科技进步、新品种推广等因素。
三、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的影响因素1. 气候条件。
小麦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雨、光照等。
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小麦的生长,而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支持稻米等作物的生长。
2. 土壤条件。
小麦适宜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
北方地区多为平原地形,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宜小麦生长。
3. 政策支持。
政府对小麦的支持力度,也会影响小麦生产的区位分布。
政府的支持力度越大,小麦种植的面积和产量就越大。
4. 市场需求。
小麦的产量和种植面积是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市场需求越大,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就越大。
五、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的增长效应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的增长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小麦生产区位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2. 提高粮食产量和食品安全。
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的增长效应将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全国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我国小麦历年种植面积为全国耕种地总面积的22%~30%和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27%,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我国冬小麦面积约占小麦总面积的84%~90%,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主要省份有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四川、安徽、陕西、湖北、山西等省。
其中河南、山东种植面积最大。
春小麦播种面积约占16%,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主产省有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青海等省。
我国栽培的小麦绝大部分是冬小麦,它与水稻、玉米、甘薯、棉花、等秋季作物配合,可以调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量。
1、黄淮冬麦区。
包括山东全省、河南除信阳地区以外全部,河北中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山西西南以及甘肃天水地区。
小麦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5%及51%以上,5月中旬至6月下旬成熟。
2、北部冬麦区。
包括河北长城以南的平原地区,山西中部及东南部,陕西北部,辽宁及宁夏南部,甘肃陇东和京、津两市,麦田面积占全国的8%,成熟期通常为6月中下旬。
3、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全区北抵淮河,西至鄂西、湘西丘陵地区,东至滨海,南至南岭,包括上海、浙江、江西3省全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4省部分,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
麦田面积占全国的12%,成熟期在5月下旬。
4、西南冬小麦去。
包括贵州全省、四川、云南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
麦田面积和总产均为全国的12%左右,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
5、华南冬小麦区。
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5省(区)及云南南部。
麦田面积只占全国的1.6%。
6、东北春麦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及内蒙古东北部。
全区麦田面积占全国的8%,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小麦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
7、北部春小麦区。
全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伊盟及巴盟,北临蒙古共和国。
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北部。
小麦种植面占全国的2.7%7月上旬成熟,最晚可至8月底。
8、西北春麦区。
全区以甘肃籍宁夏为主。
并包括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
小麦面积占其安国的4.1%。
8月上旬左右成熟。
9、新疆冬小麦区。
小麦种植面积为全国的4.5%。
冬麦品种为强冬性,8月中旬播种,8月初成熟。
10、青藏春冬麦区。
包括西藏和青海大部,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
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的0.5%。
成熟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