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新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17
课题: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课时:一节课课程类型:新课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认知与技能:知道公车上书的基本史事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引导并启发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讨论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爱国进步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以合作学习法为主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关上课本,我们回顾第三节课(甲午中日战争)所学的内容。
生:回顾中师: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爆发了什么战争,交战双方是哪两个国家及其战争结局怎样?生: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交战双方分别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战争结果是中国战败了并签署了《马关条约》。
师:那么《马关条约》的签订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哪样影响?生: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并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师:前面我们学习了19世纪末农民阶级爆发的义和团爱国运动以及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洋务运动,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下作为当时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怎么做的——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作为爱国青年的你们会怎样做?生:自由发挥中师:同学的回答都有各自的道理,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5页,看看当时的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怎样的探索?我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大家快速浏览下该课内容。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公车上书,严复与《天演论》,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来理解和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那些代表人物的所作所为,从中感受改革的艰难与改革者的勇气,学习这些代表人物的伟大精神,理解近代中国进步的艰难步伐与革新气象。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对于中国进步的作用与意义。
教与学双边流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新课的方法导入新课内容。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起立积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最后依然以失败而告终,在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人又进行怎样的探索呢?讲授新课: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正文部分内容,了解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代表人物及结果,大体了解这场运动的概要内容。
(1)背景: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引起举国震惊和强烈抗议,一些在北京参加科考的举子联合向清政府上书,表达改革的意愿。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简要过程与结果:此部分内容可由学生自主阅读掌握。
(4)影响:维新变法运用由此拉开序幕。
二:严复与《天演论》(1)维新思想的传播与宣传: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班学堂,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
(2)代表人物:严复。
(3)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宣传载体:《天演论》。
在这部分内容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他的主要主张及地位和影响。
三:戊戌变法运动:(1)背景:1895年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得中国到了极度危险的边缘,有识之士多次呼吁清政府改革图强;光绪帝的积极推动。
(2)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开始。
(2)主要内容:本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概括的掌握:经济措施;军事措施;教育与文化措施;政治措施。
(3)变法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学生看书列提纲,把握全课知识结构;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公车上书”;通过收集资料、介绍资料了解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通过观看录像、合作探究、历史短剧表演了解戊戌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情景导入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
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清政府腐败,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当时一定能成为出色的爱国志士,先进的知识分子。
名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