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实习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教学评价护理学科的发展,医院整体护理的深化,需要有一个层次高、技术精、素质好的临床带教队伍[1]。
而临床带教老师的能力及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护理教学工作、学生学习态度和成绩[2]为改进带教工作,我们对在全院实习的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实习的100名护生为调查对象,其中中专生55人,大专生45人,均为女性,年龄在18~22岁,平均21.2岁。
1.2方法采用我院带教老师评价表进行调查,评价表是根据临床教学过程中对带教老师的要求并结合相关参考内容设计的。
内容包括(工作作风)(责任心)(护理技术)等10个部分,按5分4分3分2分1分五个等级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教学质量越好,满意度是根据各项目实际值与总分值求得,本次共发评价表10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98份,回收率为98%,将所有数据输入电脑,用pa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临床带教老师综合评价情况,见表1。
3讨论3.1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从表1可以看出,实习生对临床带教老师的作风、责任心、临床经验的满意度较高。
主要是因为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强化护士的素质要求以及临床带教老师的职业素质要求,因而其得分最高。
3.2从表1可以看出护生对计划教学、定期检查学生理论、操作技能、关系学生思想生活的评价较低。
究其原因可能是临床带教老师注重制定教学计划,落实带教计划不够,护生习惯"灌注式教授法"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采用传统单一的带教模式,带教方法欠灵活。
加之临床带教老师的专业能力培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带教老师"带什么,如何带"的问题没有解决,一直沿用传统的分配制定一对一带教,单纯考虑老师的基本素质,没有从全面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角度看待带教工作。
4对策4.1重视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选拔和培训严格按照临床教学要求选拔带教老师,选择工作责任心强,沟通能力强护师以上职称的人担任带教工作,对带教老师每年进行一次培训内容包括:临床实践技能、职业修养、护理新技术等,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
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了更好地完成临床教学任务,优化实习质量,对在我院2006~2007年实习的护理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进行调查,分析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06年来我院的55名护生为调查对象,年龄18~22岁:文化程度:中专17例,大专35例,本科3例。
1.2方法:从护理带教老师个性、教学技巧、知识与技能、与学生的关系4方面设计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行为评价表,评价内容见表1。
在实习6周的病区,每位护生每人发1份评价表,并向他们说明评价的目的、填写方法,由被调查者不署名填写,确保评价表填写内容真实、客观。
评价表填好后,由护生组长直接交护理部。
2结果整个实习周期先后发出评价表220份,回收有效评价表215份,回收率97.7%。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辅以访谈法,分析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如下:2.1对实习生不尊重:护生获得知识、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护生实习时的第一需要,护生追求的是被关心、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在实习期间希望能多学知识和技能,注重带教老师的爱护和关心、尊重和理解,但临床带教中。
实习生常被作为廉价劳动力被指派做一些与实习计划不相符的事。
而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带教行为会伤害护生的自尊,影响教师在护生心中的威信。
2.2重临床轻教学:大多数临床科室护理教师不能脱离临床工作,并且还兼有很多其他工作,主要精力还放在临床工作中,淡化了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的繁琐与复杂,无形中也加重了临床教师的心理负担。
因此。
有些临床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把带教工作看成一种包袱,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
2.3缺乏系统的教学能力的培训:临床护理教师虽然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基本技能,但普遍缺乏系统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面的知识及实践,因而在教学能力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比如:不能将教学与示教行为有效结合: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不能准确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
教学医院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摘要:目的对教学医院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开展研究。
方法选取数名临床带教老师和访谈专家,通过查询文献、深入访谈和咨询问卷,确定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
结果确立了对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和40项评价指标,其中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29例三级指标。
结论全面的、科学的教学医院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以全方面的体现出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实用的教学管理工具。
关键词:教学能力;带教老师;教学医院;评价体系在教学医院中,其教育方式以基础理论为前提,通过结合临床实践开展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医学人才。
然而,要想有效的开展计划,带教老师是不可或缺的。
专业知识全面、教学技能精湛的带教老师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教育教学等领域而言,科学合理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全面发挥带教老师作用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对于医学教育[1]。
因此,本次研究的主题是教学医院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旨在帮助医院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情况。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的10名临床带教老师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专家访谈。
抽选标准:学历需本科以上,且临床带教经验10年以上;职称在副高以上;在年度考核中,其考核成绩为优秀。
选择内科、外科已经教学管理人员等8名访谈专家。
本次研究于2017年8月全面开展。
1.2 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查询文献,分析教学能力的特性、确定教学能力的概念和界定教学能力的基础内容,以及归纳教学能力的标准。
然后对抽选抽来的10名资深临床带教老师开展专家访谈,相关工作人员对访谈内容和访谈结果做好详细记录,并且进行归纳,总结出评定教学能力的关键词条。
最后以查阅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开展咨询问卷,结果问卷结果和专家小组最后讨论结果,求同存异,确立对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
临床护理带教管理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临床护理带教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可以帮助护理学生融入临床工作环境,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临床护理带教管理由于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带教管理的因素分析1. 护士教育水平不一:临床护理带教需要高水平的护士来担任带教人员,但是由于护士的教育水平不一,导致在一些医疗机构的带教质量参差不齐。
2. 带教人员差异:不同的带教人员对带教方式、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要求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带教风格的不统一,导致学生在不同带教人员手下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同。
3. 时间和资源限制:临床工作中时间紧张,带教人员经常需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患者护理上,而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带教时间。
一些医疗机构的带教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带教的需求。
4. 学生特点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经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带教效果。
有些学生可能对带教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积极,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5. 临床实践环境:临床实践环境往往忙碌紧张,患者需求大,制约了教师和学生进行带教的时间和机会。
临床实践环境还可能存在一些工作强度大、文化氛围差等问题,对带教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二、应对策略1. 提高护士的教育水平: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和进修,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以提升临床护理带教的质量。
2. 统一带教标准:医疗机构应制定带教规范,明确带教人员的要求和责任,统一带教内容和方法,确保不同带教人员的风格一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增加带教资源:医疗机构应增加带教资源的投入,提供充足的教学场地和设备,为带教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医疗机构还应加强与高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的合作,共享带教资源。
4.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5. 改善临床实践环境:医疗机构应关注临床实践环境的改善,减少护理工作的紧张程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选择40位临床护理带教老师作调查分析,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内容主要为教龄、学历、年龄、职称等对教学能力的影响。
结果年龄与教龄不是护理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影响因素(P>0.05);低学历、职称低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显著低于高学历、高职称带教老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新上岗护士,应该选择高职称、高学历护理人员为带教老师,可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
标签: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教学能力主要以认识能力作为基础,为实施教学活动中所展现的特殊能力。
在护理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是直接影响医院整体护理质量的关键[1]。
带教能力主要由许多成分形成,是为医院输送合格护理人员的关键。
对于医院护理带教人员,在教学能力上的影响因素,是提升带教能力的关键。
了解其影响因素,针对性改善,提升整体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改善整体教学水平。
本组研究对40位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主要了解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市医院(含我院)40位临床护理带教老师作调查分析,所有带教老师均为女性,年龄23~30岁23人,31~35岁10人,35岁以上7人;护士7人,护师23人,主管护师10人;带教工作从事5年以下8人,5~10年28人,10年以上4人;中专学历19人,大专13人,本科8人。
纳入标准:经过正规护理教育,获取中专及以上护理执业资格证;从事过临床护理与护理带教工作。
1.2调查方法
采取调查问卷方式,其调查内容主要有学历、教龄、职称、年龄等可能会对临床教学能力造成影响的因素。
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100%。
1.3观察指标
所有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均采取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调查表作为评价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年龄与教龄不是护理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影响因素(P>0.05);低学历、低职称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显著低于高学历、高职称带教老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新护士正式独立操作前,需要由带教老师带领进行临床护理,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实习护士在可以熟知理论的情况下,能够熟练完成护理操作[2]。
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实习护士的护理水平,以及今后的护理质量[3]。
因此,对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性提高护理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是提升医院整体护理水平的关键。
3.1学历
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学历越高的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越强,中专与大专学历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差异极为显著(P<0.05)。
提示,带教老师学历层次提升,是提高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临床护理带教队伍中,需要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注重对带教队伍的培养,选定带教老师,需要送出在护校听课、进修,进行医生及护生授课部的考核及学习评议,以此方式,将学习理论与操作水平提高。
同时,护理带教并非是带教老师的个人行为,学习环境也会对实习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
需要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理论与素质的培养,并开展定期考核,采取竞争上岗机制,提高整体护士的积极性,也利于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为带教提供优秀师资力量,提升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4]。
3.2职称
据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职称越高,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越强。
在研究中显示,护士与护师之间的教学能力差异显著(P<0.05)。
提示,带教老师职称的提高,也是证明带教老师自身能力的主要途径。
职称较高的带教老师,相较之下,其临床实践能力,业务水平、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且经验丰富,教学能力也相对较职称层次较低的带教老师优秀。
3.3年龄与教龄
经本组研究显示,带教老师的年龄与教龄对教学能力无明显作用,无明显相关性。
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带教老师年龄越大,其学历越低,特别是35岁以上带教老师,大多为中专学历。
虽然这类带教老师临床经验丰富,但是相应的理论专业水平较为缺乏,特别是对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把握,相较于本科学历带教老师明显较差,因此,难以有效将自身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龄长的高年资带教老师,虽然在专科操作、病情观察与危重症患者抢救等方面的能力,显著较低年资护士
强,但是其理论知识较为缺乏,在作护理临床带教工作时,无法有效实施。
因此,需要加强高年资护理人员的理论相关水平,将临床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此提高带教能力,为临床带教提供优秀师资力量。
有学者对35位带教老师进行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经结果显示,高学历、高职称的带教老师,其教学能力明显较低学历、低职称带教老师强。
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年龄与教龄不是护理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影响因素(P>0.05);低学历、职称低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显著低于高学历、高职称带教老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文献研究结果一致[6]。
综合上述,护理临床带教是直接影响到医院护理质量的关键,因此,进行护理带教老师选拔时,需要着重选择高学历、高职称人群,对提高带教能力有明显帮助。
学历与职称是带教老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受教龄与年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升带教老师理论能力与整体素质,提高职称,是提高整体带教队伍能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胡可芹,尹钰,卢茸,等.临床带教老师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调查分析[J].激光杂志,2012,33(3):96.
[2]贺莉,陈华英,杜琴,等.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循证实践能力的调查研究[J].護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4-6.
[3]高晖,王贞慧,冯晨秋,等.山东省护理院校教学医院带教老师的核心能力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4):19-21,46.
[4]王丹,杨翔.护理本专科学生对临床见习带教老师评价的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5):152-154.
[5]韦素琼,周元林.影响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因素的调查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53-54.编辑/李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