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影视艺术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斯皮尔伯格导演电影《战马》赏析——引子篇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看了一遍又一遍,一段又一段,流连忘返!这是一匹战马和一个老友的故事!这是一个英雄和一个少年的故事!这是导演斯皮尔伯格用温婉的手法将战争的血腥描绘成马与人之间美好友情的故事!在英格兰大陆上的德文郡县,风景秀丽迷人!山、树、石头、土地沐浴在晨曦中,格外静谧!在阳光下,一匹小马诞生了!它有着四只不同寻常的白色蹄子和头上不同寻常的白色花纹,它就是后来的英雄乔伊。
而在不远处有一个少年(艾伯特)正在看着这一切,就这样,上帝画出了他们神奇友谊的起点······上帝没有让他们一出生就在一起,而是开始于一场拍卖。
在这场拍卖中,一个酒鬼父亲仗着酒劲,花光了自己所有积蓄和担着得罪自己地主的危险为儿子买了他一直梦想得到的东西!而这个过程,他只是想给自己十多岁的儿子生命中第一份美好的礼物。
买卖结束后这个酒鬼父亲都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他即将面对的是老婆的责怪和生活的现实:“家贫如洗和交不出租金后失去农场的危机。
”也许这时候他还真希望自己是醉了!回到家后听到儿子的“你还真的买了”后,那脸上是给了儿子惊喜后的父亲独有的自豪感“抬着头闭着眼说道:我本想撒谎的,但还是算了,30畿尼!”影片到此,我们似乎还没有感觉到酒鬼父亲买马后家里真正的危机,但接下来的一段从妈妈绝望的表情和“咱要倾家荡产了,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现在要家破人亡了!”我们才知道这个家庭即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危机;也是通过这些,我们才知道这是一个有着不平凡经历的人和家庭,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家庭也将描绘出不平凡的故事。
从这之前的所有描述都是他们相聚的过程,从拍卖会不俗的父爱到即将面对家破人亡的绝望,也许只有这样的不平凡才可做为后面传奇故事的引子。
待续~~~~~~。
战马镜头摄影赏析800字《战马镜头摄影赏析》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战马》这部电影里镜头摄影那些事儿。
我第一次看《战马》的时候,就被那些镜头给震撼到了。
就像有个镜头啊,那战马在战场上飞奔,周围全是硝烟弥漫,子弹在身边“嗖嗖”地飞,就好像死神在到处乱窜似的。
这个镜头拍得可真实了,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那战场上一样,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那战马的鬃毛随风飘动,眼睛睁得大大的,充满了惊恐和坚定,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拍个马跑嘛,有啥大不了的。
可是啊,我觉得这里面可大有学问呢。
你看啊,拍摄战马奔跑的镜头,角度就很重要。
从侧面拍的时候,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战马的整个身形,它那矫健的四肢就像装了弹簧一样,一蹬一蹬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
这就像我们在看运动员跑步似的,要是从正面拍呢,战马朝着镜头飞奔而来,就感觉它要直接冲破屏幕,向我们冲过来啦,那气势,简直了!我想啊,摄影师肯定是趴在地上或者用了什么特殊的设备,才能拍出这么震撼的效果。
还有一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是战马在夕阳下的画面。
那阳光洒在马身上,马就像被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这个时候的战马,看起来特别的神圣,就像从神话里走出来的神兽一样。
周围的草地也被夕阳染成了橙红色,微风一吹,草就像波浪一样晃动。
我就想啊,这摄影师是不是专门等到这个时候才拍的呢?也许他等了好久好久,就为了这一个完美的镜头。
我觉得这个镜头就像一幅画一样,美得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在一些战争场面里,镜头的切换也特别巧妙。
一会儿是战场上混乱的厮杀,一会儿又切换到战马那惊恐的眼神。
这就像在告诉我们,战争不仅对人是残酷的,对这些无辜的动物也是一样的。
我就在想,那些拍摄的叔叔阿姨们,他们是怎么做到在这么混乱的场景里还能拍出这么有感觉的镜头的呢?是不是要提前演练好多遍呢?我记得我有一次试着拍我家的小狗奔跑,可拍出来的效果那叫一个糟糕。
小狗跑起来就像个模糊的影子,背景也是乱七八糟的。
电影《战马》影评电影《战马》影评很意外地在电视上看到了这部电影,速度真快,前不久才知道这是不获得了奥斯卡提名的影片。
这是部以二战为背景讲述战马乔伊的故事。
男孩阿尔伯特的父亲过去是在部队里养过马,即使在喝醉的状况下也能看出乔伊是一匹出众的好马,处于对马的喜爱,他本来是要买一匹可以用来耕地的马,可是看到了乔伊还是忍不住要买下来,其实他心里清楚这匹马不能用来干活。
奸诈的商人和他一起竞价,父亲不服输的劲头有来了,最后他花了30基尼的天价买下了乔伊。
把马牵回家时,老汉都不敢让媳妇看到,他知道自己做了件错事,可是儿子阿尔伯特喜爱这匹马。
几天后商人来要账了,如果乔伊不能开垦出那片荒地的话,男孩他们全家就要被没收所有的土地,就连家里的大鹅都对商人不满,飞奔过去猛啄那个奸诈的商人。
阿尔伯特细心地训练者乔伊,乔伊学会了听从指挥,能明白人的指令,甚至还学会了犁地,这真是匹好马,奔跑的速度非常快,非常的有力。
战争来了,乔伊被爸爸卖到了军队,开始是在英军跟随着长官冲锋陷阵,后来到了德军,他碰到了黑马,乔伊和黑马在失去了主人的状况下,他们像是两个人一样产生了友谊,他们两个带着两个德军的男孩逃跑,那两个孩子太小了,哥哥不放心弟弟上前线就带着弟弟逃跑,可是被德军抓住了,按军法被枪毙了。
才14岁的孩子就要为国家负责。
两匹马被小女孩艾米丽发现,她照顾着两匹马,可是不久又被德军发现抓住派去拉大炮,战争带给百姓的都是苦难,女孩家里能吃的东西都被军队洗劫一空。
那些累倒的马就被德军毫不留情地毙掉了,本来德军想让更高大些的黑马去拉大炮,可是黑马的腿有伤,乔伊冲上前去,表示自己要去拉,这里充满了兄弟般的情谊。
黑马后来还是支持不住倒下了,乔伊看到了自己最好的兄弟倒下了,顿时发疯般地奔跑起来,他不顾一切地在两军阵前奔跑,没人能挡住它,即使炮火不断,乔伊还是不停地奔跑,冲过了一道道的铁丝障碍,终于他身上缠满了铁丝跑不动了,它倒下了。
两面战壕里的士兵看到了这个状况,试探地走出来一个人试图解救乔伊,德军一方也出来个士兵,神奇的一幕开始了,两个士兵研究怎样才能救出乔伊,德军甚至还提供了很多的钳子,救出了乔伊,他们都想拥有他,于是他们用硬币来决定谁来拥有乔伊。
《战马》影评:电影大师的温情之作独特的叙事视角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不胜枚举,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本人也曾拍过脍炙人口的《拯救大兵瑞恩》。
不过,《战马》这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电影却跳出了俗套中的敌我双方视角,仅以一匹战马作为影片的叙事视角,令人耳目一新,不得不说这是对战争类型题材电影的一个巨大突破。
因为是用战马的眼睛去看世界,本片或许可以概括为童话般的“战马奇遇记”。
这匹战马经历了一战,既当过英军指挥官的坐骑,又拖过德军的伤病员,甚至还在前线拉过德军的高炮,也曾惬意地享受过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
能有这样独特的视角,当然要归功于素有影坛“老顽童”之称的斯皮尔伯格导演永不泯灭的童心——是他,赋予了战马无与伦比的灵气和情感,使该片呈现出独特的迷人气质。
温情的视点转移尽管这是一部展现一战场景的电影,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并没有被当作主要内容给予呈现,这在该片第一场战争段落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当英国骑兵冲向德军重机枪防线时,画面中只有德军密集的火力,影评而并没有出现英军士兵人仰马翻的对应镜头。
这是导演在刻意地回避展现战争的残暴本质,最大限度地限制暴力场景。
关于战争,导演的反思在影片下半段走向更深层。
战马被铁丝困在前方阵地上,英、德双方士兵均冒着生命危险,在阵地上通力合作将战马救出,这一幕无疑是该片最发人深省的场景——针锋相对的敌我双方阵营竟然为了一匹战马而暂时放下屠刀,共同挽救濒危的生命——这是斯皮尔伯格奉献出的最富解读意义的影像,是他对战争的反思,也是他对和平的辩证理解。
严谨的影片结构和浓郁的怀旧色彩影片的结构前后呼应,收放自如。
开始于战前市井里的一次马匹拍卖,结束于战后市井里的另一场拍卖,所不同的是:前一次参与拍卖的是父亲,后一次则是儿子﹔前一次是父亲为了生计牵着马忐忑不安地回家,后一次则是完成成人礼的儿子骑着战马光荣凯旋。
角色的更替,强调的是生生不息的血脉相传,而相似的场景设置和镜头语言之下对不同人物心境的刻画,则是对影片潜在主题的深化表达。
战马感动人心的战争题材佳作《战马》是一部根据英国作家迈克尔·莫波戈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
该电影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展开,讲述了一匹马在战争中承受磨难、与主人之间建立特殊情感的故事。
该影片不仅成功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同时也通过马的视角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和间接伤害。
影片将马作为主要角色,将其与人类之间的情感联系,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刻画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
在战争的洪流中,马一度成为了各方势力的争夺对象,不仅遭受了饥饿、疾病和恐怖的折磨,还目睹了无数无辜生命的摧毁。
观众通过马的视角,深切感受到了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对无辜受害者的冷漠和残忍。
然而,影片中也展示了友爱、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主人艾伯特与他的战马乔伊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并拯救乔伊。
这种真挚的情感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人性中的温暖与善良。
其次,影片以马的视角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和间接伤害。
电影中通过特殊的镜头运用和音效,将观众带入到战场上,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怖。
马在炮火中躲避、奔跑,经历了爆炸、死亡和痛苦,这些细节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感受。
通过马的视角,观众不仅深度参与到剧情中,还感受到了战争对生命造成的不可挽回的伤害。
影片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成功地唤起了观众对和平的珍惜和对战争的反思。
最后,影片通过精美的画面和出色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斯皮尔伯格以其独特的视觉艺术风格,将影片打造成一张精美的画卷。
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让观众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同时,演员们也表现出色,将情感传递得淋漓尽致。
主人艾伯特由杰里米·艾文(Jeremy Irvine)出演,他将自己内心的善良、勇敢和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影片中其他角色的表演也毫不逊色,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让观众与角色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作者: 丁欣欣[1];李炎[2]
作者机构: [1]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1;[2]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71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54-15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9期
主题词:�战马》;音乐;表现艺术
摘要:�战马》是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重要作品,并且由著名影星联袂主演。
电影在登上银幕之初就获得了广泛好评,其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的阵容上都体现了华丽的特色。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男孩从小到大的生命经验和历程中与一匹马的珍贵友谊,期间男孩与马都经历了各自命运的重大转变,最终得以重聚。
影片中引用到的音乐元素丰富,气场强大,对整部影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电影《战马》中的音乐艺术,从而为影片的解读树立一种新的视角。
艺|术|美|学—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期/1月(中)—130经典影片中的人马奇缘——赏析影片《战马》唐漾微(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湖北·武汉430000)摘要《战马》这部影片是通过英国作家麦克·莫波格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于2011年12月25日在美国上映,联袂主演的演员杰瑞米·艾文、彼得·穆兰、艾米丽·沃森等人都因这一部电影而提升了各自的演艺水平。
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看中了这部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执导了该影片,使其成为他导演事业中的经典影片,也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上不朽的作品。
关键词《战马》经典影片人马奇缘中图分类号:J954文献标识码:A 《战马》描述了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与它的主人——男孩艾伯特之间关于勇气、忠诚、和平与友爱的动人故事。
这部电影自放映以来就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从情节设计来看,影片安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男孩艾伯特为寻找被征去打仗的爱马乔伊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历尽艰险的故事,揭示了小男孩因为对乔伊深切的关爱由少不更事成长为坚强斗士的心路历程。
另一条则是战马乔伊从农场被征去战场后,在战争中经历的种种既残酷又令人感动的经历,展示了在残酷的战争中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真挚。
两条线索交替展示,一人一马的不同场景交互出现,观众在移步换影的视觉盛宴中逐渐体会到:景虽异而情相同,人与马的深厚感情催人泪下。
电影的最后环节,两条线索合二为一,男孩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马乔伊,乔伊历尽苦楚终于回到了心爱的小主人身边。
影片的情节非常动人,整体格调温馨感人,充满了青春励志的元素。
影片一开始展示了艾伯特所在家庭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着力表现了20世纪早期英国农村生活的那种淡淡的伤感情调。
斯皮尔伯格在环境处理上技巧地展示了当地的自然风景,以壮观的画面拉开帷幕:一望无垠的绵延山脉,与天地相接浑然一体的美丽晚霞,在这片宁静祥和的土地上,淳朴的男孩艾伯特与聪明的小马乔伊相遇。
《战马》影评作者:陈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8期摘要:《战马》是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于2011年拍摄的一部以动物为题材的战争片。
它基于对小说的再度创新,讲述了一战期间一位男孩与马的故事,情节感人,尤其是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使观众对于战争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具有教育意义。
本论文主要从影视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影片与小说的不同、与同类型战争题材内容的不同、与动物题材表现主题的不同以及影视美学的独到运用等,从全方面分析此影片的成功之处和魅力所在。
关键词:战马;小说;战争题材;动物题材;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I207.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2第一部分基于小说的再度创作我们都知道,电影《战马》是根据英国作家迈克尔·莫尔普戈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的。
在基本构架上,小说和电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在细节的处理上有所改动。
就原著来说,首先,小说是以战马Joey的视角为主视角进行阐述。
换句话说,战马在小说中充当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角色。
以一个马的视角去看待战争中的社会是与以人的视角有很大不同的,因为在人的眼中,动物是脆弱的,以动物的视角来讲述战争的残酷性再好不过。
而电影中却没有将战马作为叙述者,实在是有些遗憾。
其次,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侧重点与电影是有所不同的。
例如,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笔墨去描写Joey与尼克尔斯上尉的情感流,充分体现了在冷酷的战争中人与马的温情。
再如,小说中将Joey与其好友柯普桑的感情描写地很细腻,尤其在最后柯普桑死时,Joey情感爆发,静静陪伴伙伴安然离开世界的细节描写很是让人感动。
小说中对主人公艾伯特的描写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对他在军队里的生活描写可谓是少之又少。
而反映战争残酷的部分大多数都是出自战马的眼睛,由它来看到并述说。
总体来说,小说是运用了童话色彩来讲述一个故事,因为毕竟这部小说是儿童文学,所以对战争的残酷性并没有体现的那么明显。
<<战马>>影片赏析马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尤其在战争中,更是无法替代。
战马主要讲了人与马,马与马那一段段触动人心灵的故事。
影片开头以奇特,壮观的自然景观展现出大自然生命的力量,紧接着,主人公目睹小马驹从出生到长大的一系列的过程,对马有种特殊的感情,为后来艾伯特和乔伊结下的深厚情谊埋下伏笔。
开篇音乐随着小马驹的慢慢长大渐渐变得大了起来。
小马驹很快长大了,就会被卖掉,通过在被牵出卖时,不停反抗,而周围的马却很温顺,突出它的狂放不羁,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它不是一匹普通的马,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吸引了艾伯特的父亲要买下它。
接下来就是艾伯特与乔伊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例如通过慢动作给马戴上耕地的套,突出艾伯特对马的那种恐惧的理解,最终完成了在众人眼里不可能完成的事,同时音乐再次响起,暗示着胜利的时刻。
剧情进一步发展,天有不测风云,由于一场大雨毁了收成,付不起租金,艾伯特的父亲决定卖掉乔伊,那是正赶上战争,卖给了一个军官,他并答应艾伯特好好照顾乔伊,从而为乔伊在战争中英勇表现,在人与马,马与马中英勇表现,为他能成为一匹真正的战马做铺垫。
在这期间乔伊遇见顶荆,相处的很好,以至于在攻打德国战败后,落入敌人手里,正是由于乔伊曾戴过耕地的套子,才使彼此逃过一劫。
接下来由于一个哥哥为了一个承诺害怕弟弟死在战场,两人分别骑着乔伊和顶荆当了逃兵,后来被抓住,两匹马又被一个艾美丽发现了,小女孩用心照顾他们,也发生了很多开心的事,小女孩的童真又和残酷的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幸的是马被发现,又落入德国人的手里,他们便用它们拉大炮,而这时顶荆的腿受伤了,乔伊好像知道似的,自动炫耀自己的强大,代替顶荆拉大炮,就在回头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它眼里的无奈和对顶荆的情谊。
接着顶荆死了,乔伊像发疯了似的,跳过坦克,在战火硝烟中不停地奔跑,仿佛忘记了疲惫,最后被困在铁网中,被交战的两方一起救了,后来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去往何处,突出乔伊的命运坎坷,一次次的跟随了好多人,幸运的是他最终回到了他的最初主人艾伯特的身边。
从电影《战马》探讨斯皮尔伯格电影艺术特色班级:9141022701学号:914102270104姓名:罗哲[摘要]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好莱坞电影大师,他拍摄的电影不仅票房高,而且在电影史上也留下了成功的足迹。
不仅多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也荣获影迷的追捧,将商业和艺术完美结合。
在他的电影中我们时常能看到那些通俗文化的内容,而不是故弄玄虚让人不得理解的文艺。
他于2011年拍摄的《战马》也十分典型的反映出了斯皮尔伯格非凡的导演才能和电影拍摄特点,以“一战”为主线,描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从相识、相知、然后分离到最后再度相聚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战马》的赏析对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叙事特色和艺术特点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战马》斯皮特色镜头一:在没有被开垦的绿色土地上,两匹马纵情玩耍着,这是没有人类打扰的自然和谐。
在拍卖会上,退役的老战士泰德冒着被财主收回土地的风险,买下一匹好马,儿子阿尔伯特负责驯马,并给它取名乔伊。
电影在开头细致的描述了阿尔伯特与乔伊生活成长的历程,风景如画的英格兰辽远无际的天空和草原作为大背景显得悠然宁静、美不胜收。
名流们即使是一般的佃户也是礼貌高戴,彬彬有礼。
无边无际的牧场,绿色的草原,羊儿身上叮当作响的铃铛,固然屋宇简陋,但却充斥着盼望。
斯皮尔伯格电影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对象的属性要作用于审美主体引起审美主体的生理反应。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动用了从色彩、影调、光线、构图、镜头、动作、人物形象、蒙太奇、拍摄角度、音乐、音响等各种电影语言使观众审美主体在欣赏影片时审美活动中获得生理、心理的经验和感受。
而他也因此打动了观众。
斯皮尔伯格影片的色彩基调决定了电影的主题倾向。
[2]在影片中马和广袤的土地,这两个元素在斯皮尔伯格的摄影风格之下,旷野之美的呈现自不用说,也让全片的基调变得深沉。
同时,在影片故事的展开时也出现了同样风景迷人、如同世外桃源的法国乡村和硝烟四起、炮声震天的前沿阵地;前者清新而富有诗意,后者血腥而极具张力。
一场技术烘托下的观念胜利《战马》是先有成功的电影在前,后有舞台剧。
中文版《战马》在北京连演51场后来到了上海,开启了上海站64场演出。
这也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剧院合作框架下引入中国的第一部戏剧。
对于以动物为主角的题材来说,由银幕入舞台的难度大大增高,因为舞台脱离了电脑3D后期制作等特效,靠的是演员扮演以虚为实来呈现它,因而艺术魅力和舞台创造性似乎更大。
从题材到技术再到商业,中文版《战马》可视为有意义的探索。
张之薇 Zhang Zhi w eiWar Horse : Conceptual Victory Backed Up By Technology《战马》:B E N E F I T一直觉得,在电影中,但凡以动物为主要角色,对于创作者来说都将是件极具挑战性、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3年,看罢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战马》,今年初看罢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的影片《狼图腾》都有此感,近日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看罢风靡全世界的引进版英国舞台剧《战马》,此感更甚。
如果说,电影作为影像艺术,画面上所有的动物都必须是真实存在的(电脑3D 后期制作姑且不计),我们要完成的是训练它们以期传达创作者要求的话,那么戏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动物则需要通过演员扮演以虚为实来呈现它,甚至是以假乱真地呈现,后者的艺术魅力和舞台创造性似乎更大,这可以从不同媒介的《战马》中看出。
和很多戏剧作品脱胎于热门电影不同,《战马》中那匹叫“乔伊”的枣红马最先俘获观众竟是在英国伦敦的戏剧舞台上,接下来才有了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同名电影让这匹马彻底征服了全世界。
电影在传播力度上的优势,戏剧肯定无可比拟,在情节的细致铺陈和情感的细腻表达方面也有戏剧无法抵达的优势,但是若论艺术的表现力、舞台的假定性以及想象力的呈现方面,舞台剧《战马》却具有别样的魅力,这也就是一匹假的、人造的马偶能够从英国伦敦西区到美国百老汇,又飞跃到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国家,现在又来到中国的原因。
一匹马眼中的战争——以影视美学的视阈解构《战马》杨至一【摘要】电影《战马》改编于英国著名的同名小说,是斯皮尔伯格“战争三部曲”的止战之殇,荣获奥斯卡奖六项提名.与其它战争、动物题材不同,该电影通过一匹农场马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英国农场少年阿尔伯特在一战中的寻马之旅,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电影上映后获得了影评人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本文着重从原著改编、艺术特征、电影类型、人性刻画等方面,进一步探讨这部影片.【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2(000)009【总页数】3页(P15-16,18)【关键词】电影结构;影视美学;音响色彩【作者】杨至一【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斯皮尔伯格是个善于用温情讲述恐惧、残忍、血腥战争的导演。
他的这部作品《战马》带有英格兰的乡村气息、法国的诗意浪漫以及人性中真善美的那部分温情。
试想几年前的《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这三部影片之间的异同点一目了然:《战马》不同于《辛德勒》严肃、深沉,也不同于《瑞恩》具备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如果说前两部作品是斯皮尔伯格在史诗的战争题材的宏大叙事与个体价值体现之间寻找桥梁,以试图呈现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那么《战马》就是在尝试——换一个视角看待和讲述“对德战争”。
斯皮尔伯格曾与汤姆汉克斯再度合作《兄弟连》,“创作者花了一定的篇幅去描述个体的人格裂变,并试图将战争的异化作用呈现出来,但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始终没能独立在战争合法性的前提框架之外。
[1]因此,该片只能为“美国士兵”的生命奏起赞歌。
斯皮尔伯格在好莱坞战争叙事的框架下,对战争的记忆和梦幻化的点缀,转而变为美国意识形态的话语讲述者。
《战马》就是他尝试着脱离宏大叙事,将类型化叙事策略中战争与文化群体之间外在冲突的音调放低甚至消声,而逐渐扩大人与人(动物)之间人性、生命价值的内部探讨。
[2]一、作品概述《战马》是英国作家迈克尔·莫尔普戈(Michael Morpurgo)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
从《战马》解析斯皮尔伯格的反战传统作者:周合强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3期摘要:斯皮尔伯格的最新影片《战马》,与《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一起构成了他的“反战三部曲”。
在斯皮尔伯格一方面继续他的商业电影的历程,一方面秉承他良心和童真的本性,依然惦记着人类善良和温情,这成为支撑他电影作品的精神支柱。
本文主要通过《战马》多种反战元素的解析斯皮尔伯格的反战传统。
关键词:《战马》;斯皮尔伯格;反战传统中图分类号:J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160-01《战马》改编自英国作家麦克·莫波格在1982年出版的同名畅销童书和舞台剧。
原著以马驹乔伊的视角看待它和人、人与战争的关系,电影版则把分散开,乔伊从农场到战场又回到农场的神奇经历串联起几段跟战争有关的插曲,拍过大量战争片的斯皮尔伯格第一次穿越到一战,但核心价值观还是反战,再附加父子情、友情、对异种或异族(有时候是动物,有时候是外星人,有时候是德国人)的大爱之类百拍不厌的主题。
一、《战马》继承反战传统“在导演行列中,斯皮尔伯格无疑是最具有商业意识的人”,在《战马》中也再次重塑了斯氏恢弘精致的战争场面以保证其商业上的成功。
英军和德军在无人区里为解救被困的乔伊那刻陡然的宁静是全片最有灵气的一笔:一边是两个人闲扯怎么剪铁丝、马最后归谁,一边银幕内外的人也知道战火不会因这片刻的和平而停下来,更显得动物美好、人性脆弱,两人各自归队前的握手,是悲情也是反讽,胜过全部反战宣言。
军官带头,重视荣誉的英国皇家骑兵在齐人高的野草里准备突击德国步兵,人马合一,冲杀声震天,镜头大气震撼得让观众心神激荡热血沸腾,然而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德国步兵设计用马克沁重机枪扫射后,空马奔驰,镜头拉升,战场上英军人马遍地死伤,无声地传递出电影的主题:战争夺走所有人所有的一切,包括荣誉和生命。
《战马》的舞台剧特意制造了马的模型型上高度仿真的战马配合灯光和多媒体背景,即使在小小的舞台上也骤然有了战场的肃穆感;背后有英格兰、法国的好山好水,出动了700匹马实拍,斯皮尔伯格的《战马》却更像一部儿童电影,一方面来自对战争的软处理,比如枪毙的场面,用远景加道具的虚晃带过;所有战斗场面里,大兵的脸上永远只有泥巴没有血;另一方面,军官也好、平民也好,总是忍不住要对战争发表一番颇有深意的见解,但无非也是“战争会夺走你热爱的一切”、“不应该为杀人感到骄傲”云云,这些对美好事物之怜惜、战争之残酷的表白就像威廉姆斯的配乐一样,壮丽、丰富、到处都是,不给留白和思索的空间。
《龙门飞甲》和《战马》的影视鉴赏通过观看这两部影片,并从网络上搜集相关信息,对《龙门飞甲》和《战马》做了对比分析:一、影片的风格不同:《龙门飞甲》是采用浪漫主义风格,江湖上的儿女情长,风骨与风情相结合,论整体魅力,江湖风情十足。
不仅是因为故事的情节,还有演员的的姿态,影片之中无时无刻不交织着江湖儿女情长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样的家国仇恨,一样的儿女情长。
让观众感觉到了过去的江湖儿女风情。
影片意在连起过往的情怀,让观众产生共鸣。
这可能是影片所要达到的社会效应。
可以说,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战马》是采用现实主义风格,影片背景设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战马为线索,着重将笔墨挥洒在战马的几任主人身上,通过他们经受的战争伤痛,来展现烽火交织的无情,体现反战的主题,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特殊感情以及人类宽容、向善的共性。
影片感人的故事、精心的制作、大气的摄影、澎湃的音乐都获得世界各国观众一致好评,而其对战火残酷的反思;对希望与勇气的歌颂,更是引发世界各国观众的共鸣。
二、视觉效果不同:谈论《龙门飞甲》,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影片就急切地宣告它的视觉效果是怎样的水准,接着它以同样的水准继续征服观众的感官,直到最后一个镜头。
影片的3D效果,堪与好莱坞大片媲美。
造船厂、万喻楼、大漠古城等场景的立体感,几乎触手可及。
于华语影史,《龙门飞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华语电影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太多,《龙门飞甲》像是山沟里飞出的凤凰,自然格外耀眼。
《战马》就没有《龙门飞甲》那么的耀眼,画面虽说清晰,但却少了3D影视独有的视觉上的震撼、画面他也没有那么的花梢。
这也可能和《战马》所要放映的题材有关。
总之,虽说两部影片有着很多的差异,这可能是各国的文化差异锁造成的,我们暂不做考虑,单从这两部影片而言,都是较为成功的两部影片,在以后的电影拍摄中,能扬长避短,将影视行业推上一个更新的台阶。
蔡佳炜 65101022。
战马电影镜头赏析文字《战马》电影镜头赏析。
《战马》是一部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于2011年上映。
影片根据迈克尔·莫波戈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匹名叫乔伊的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卖给了英军,随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和考验。
影片以其精湛的摄影技术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而著称,成为了一部备受赞誉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战马》中的一些经典镜头进行赏析,探讨这些镜头如何展现出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1. 开篇镜头,田园风光。
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了英国乡村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光。
这个镜头通过宁静的画面和悠扬的音乐,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这个镜头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为后面的战争场景和剧情发展做了铺垫。
在这个镜头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和平,而这也成为了后面战争场景的反差,更加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
2. 乔伊与艾伯特的初次相遇。
乔伊是一匹拥有出色血统的战马,他与年轻的艾伯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影片中,有一场镜头是乔伊第一次被带到艾伯特的家中。
这个镜头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动人的音乐,展现了乔伊和艾伯特之间的深厚情感。
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也为后面乔伊被卖给军队、与艾伯特分离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影片中有多个战争场景的镜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这些镜头通过逼真的特效和震撼人心的场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
在这些镜头中,观众可以看到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害,以及人们在战争中所面临的生死考验。
这些镜头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让人们反思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4. 乔伊与其他战马的相遇。
在影片中,乔伊在战争中遇到了许多其他的战马,它们一起承受着战争的痛苦和磨难。
有一场镜头是乔伊与其他战马一起被用来拉车运送物资,这个镜头通过细腻的表现和动人的音乐,展现了战马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相互扶持。
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中生命的坚韧和力量,也让人们对于战争中的无辜生命产生了更深的共鸣。
《战马》影评《战马》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一部战争剧情片,改编自迈克尔·莫波格的同名小说。
影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与主人之间建立深厚情谊的战马的故事,展现了战争对人与动物的影响以及友情、忠诚的力量。
下面将为大家进行一部《战马》的影评。
影片以英国农场孩子阿尔伯特和他的马买到拉锯的开始。
在片中,斯皮尔伯格运用了精妙的摄影技巧,通过舒缓的音乐和悠扬的画面,展现了秀美乡村和和平场景,为观众建立起对主人公阿尔伯特和尤其是他的战马买到拉锯的情感共鸣。
故事的起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买到拉锯被卖给了英军。
这一转折犹如帷幕拉开,阿尔伯特被逼离开他所钟爱的马,进入了战场。
斯皮尔伯格将战场的残酷现实以鲜明的对比呈现给观众,揭示了世界大战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破坏。
而买到拉锯作为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被迫参与战争,经历了一系列艰苦和痛苦的考验。
影片的剧情紧凑,充满张力。
阿尔伯特为了寻找他的战马举行搜寻,最终在一战期间与买到拉锯再次相遇。
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阿尔伯特坚强的毅力和对友谊的追求,同时也传递了一个深刻的信息:在战争的阴霾下,友情和爱的力量仍然存在,它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影片的视觉效果和音效都非常出色。
斯皮尔伯格善于利用镜头语言来表达情感,他的画面美轮美奂,加上逼真的音效,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马的无言深情。
特别是在战斗和冲锋的场景,通过慢动作和高速摄影手法,斯皮尔伯格给观众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视觉享受。
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主演买到拉锯的马以及其他马匹们展现了惊人的表演能力和真实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触动。
男主角阿尔伯特由杰瑞米·艾文扮演,他在片中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坚强而又乐观的角色,让观众对主人公的热情投入。
总的来说,《战马》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影片。
通过战争的背景,它传递了关于友情和爱的深刻信息。
影片充满了希望和人性的光辉,使观众思考战争所带来的代价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
<战马>影视艺术欣赏
战马观后感
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的世界各地的影视文化,本学期我选了《影视艺术欣赏》这一门课程。
记得老师第一节课上和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以战争为背景题材的奥斯卡影视作品《战马》。
《战马》,是一部奥斯卡六项提名的片子,以一匹名为乔伊的马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马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他们被分离的命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又重新交织在一起。
它被人拍卖,以30英磅这个在当时高贵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名为阿尔伯特的穷人。
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乔伊。
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乔伊被英军当成一匹战马,开始了它的从军生涯。
无可厚非,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战争电影,脱开主人公与战马乔伊的感情不说,整部电影其实也在映射一个时代终结,单纯从战史角度而言,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从前广泛活跃在战场上的骑兵无疑是最后一击,骑兵时代由此终结。
千百年来大漠金戈铁马,无论是横扫欧亚的蒙古人还是在十字架前庄严宣誓的圣殿骑士团,骑兵俨然成为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而不仅仅是一个兵种,无论是多年前在看《最后的武士》骑兵倒在枪林弹雨时感叹的武家之殇,还是今天看到战马乔伊被英军坦克驱赶无路可逃时的阵阵悲凉和无奈,骑兵的光辉从始至终一直都不曾被掩盖,相对于其他战马而言,乔伊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在生死一线间的战场它仍遇到很多好人,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还是德国人,乔伊在失去骑士后仍旧在战场上鼓舞着将士们。
当最后英军军医用毛巾拭去乔伊额头上的污泥时,整个医院都为之震撼。
恍然间,那场战争也快一百年之久,从那以后欧洲战场再也难觅骑兵踪影。
到今天,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让骑兵逐渐成为历史,作为曾经解放军驻扎在蒙古边关最后的骑兵中的一员,今天能做的似乎只有对那个逝去的时代默默地敬一个军礼,回望那些年骏马嘶鸣,大漠硝烟的峥嵘岁月。
在这残酷的战争中,给人希望和温情的这匹马,总是默默无语,只偶尔用眼神表达它的依恋与坚持。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很难用语言或者情感来限定的作品,我说过美的东西,一定也能带给人美的感受,哪怕他本身带有悲伤的基调,有时也会让你收获到意外的感动。
也许是一份执着,也许是一个约定,也许只是一份承诺,一匹马和一个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久别寒夜里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在这种拼搏面前,英德两国士兵停止了战争,在战马面前,我们看到的是爱心尚未泯灭的战士。
扔来的许多把钳子,是人对善良与和平的向往,是人性的闪光。
在战争这个背景之下,再次感受到梦工厂带给人们的温情与希望。
在这个越来越浮夸的世界里,我们真的很需要一些东西,需要它来净化我们的灵魂,需要
用它来揭示我们活着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艾伯特的爸爸在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他说“一个人在一生中至少得血性一次”。
现在越来越大了,可是生活的勇气却没有随之增长,总是觉得自己没有权利去决定或影响很多事情的结果,害怕失去,所以就赤裸裸的选择逃避,越是这样,就会越觉得可怜。
越是可怜,就会变得越发孤独,孤独到最后也只能听见自己一个的呼吸。
人的生命,犹如音乐,无法录制。
那么还能给自己留下些什么呢,是遗憾还是无限的悔恨呢,也许有一天当你游荡在熟悉的小道上,却已经再也找不到那个最熟悉的自己了。
战马在索姆河战役中,奇迹生存,和主人重逢,令人感动。
战争总是悲伤的,它夺走太多人太多宝贵的东西。
所以,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拒绝它。
但是,即使已经身处战争之中,那也不代表绝望。
只要我们不忘记不分国界、种族,对生命的最本初的尊重与珍惜,我们就能在任一瞬间,握住旁边的人的手。
主人公牵着马,回到家,母亲和年迈的父亲在等候。
夕阳西下,归途的孩童骑着战马成为战士成功归来,一家团聚,重温了家的温暖。
英德开战了,战争本是人类的较量,马是无辜的,当乔伊的挚友——黑马因战争死去,乔伊独自在战场上飞奔,此刻它只有一个愿望:回家。
它不惜被铁丝网一层层的缠绕,直到最后被无情的铁丝网紧紧的裹着无法动弹,当英德两国派出战士解救它时它依然想爬起来继续前进。
乔伊渴望和平,渴望家人在一起生活。
结局是美好的,夕阳下乔伊和主人的剪影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回到了开始的地方,“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此刻的乔伊是最美丽的。
乔伊最终是与黑马死别了,但他们之间的友情同样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然后就有了那段狂奔。
矫健的身躯,紧贴的飞扬的鬃毛,他不顾一切地奔跑着,突破了自己一直害怕的跳高,冲破一切阻碍。
他追求的是自由,奔跑是一匹马最美的姿态,而不是拉大炮时的苟延残喘。
自由与奔跑是马的生命。
当中士举枪对着受了重伤的乔伊,此时马哨响起。
悠远,醇厚,如虚空里飘来的笛音。
一声。
又一声。
天空飘起纷纷扬扬的雪。
围观的士兵不约而同的向两边散去,循着声音的方向,让开一条路。
被毒气熏坏了双眼的艾伯特,在路的那头走来。
小驹动情地长嘶。
“他的脚上有四块白班,额上也有一块。
”蒙着眼的艾伯特说的毫不迟疑。
洗净泥淖,额上的白斑一如初次遇见的那样。
为这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而越发坚强的的一人一马的羁绊与情缘。
电影的结局是夕阳将一切晕染为剪影。
晚霞烧红了天空,一如《追风筝的人》里心悸的绚丽,为战争这个残酷沉重的主题平添温馨与宁静,为那段两个真正的战士间的生死羁绊抹上撩动人心的一笔引人深思。
看完《战马》,史诗一般的厚重气息凝聚在纯美的夕阳里,伴着感动在心头打下烙印,怅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