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信教授:麦田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5.72 MB
- 文档页数:40
小麦秋冬季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近年来,受耕作方式变化和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等多种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气传病害也呈早发、重发态势,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做好小麦秋冬季病虫防控工作,全面推进小麦秋播药剂拌种,不仅可以高效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还可有效控制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秋季发生危害,显著降低来年发生基数、减轻小麦生长中后期防治压力,是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的重要措施。
一、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施“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防控策略,全面落实播前精细整地、种植抗性品种、药剂拌种包衣、合理适期晚播、秋苗期达标防治等措施,预防和控制小麦种传与土传病害、地下害虫以及秋冬季苗期病虫危害,为全年小麦病虫害防控打牢基础。
二、防控目标2023年全国冬小麦秋播药剂拌种覆盖率总体稳定在90%以上,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黄淮海小麦、玉米两熟区,以及西南、西北、汉水流域小麦条锈病冬繁区,力争做到药剂拌种全覆盖、杜绝“白籽下地”;长江中下游、江淮小麦、水稻两熟区,药剂拌种率保持在85%以上。
三、防控对象根据各小麦种植区秋冬季病虫害发生特点,确定重点防控对象,因地制宜开展防控。
黄淮海麦区重点防控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白粉病、黄花叶病毒病、孢囊线虫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等病虫。
长江中下游麦区重点防控纹枯病、黑穗病、麦蚜、麦蜘蛛、灰飞虱等病虫,关注茎基腐病。
华北麦区重点防控根腐病、茎基腐病、全蚀病、麦蚜、麦蜘蛛等病虫。
西北麦区重点防控条锈病、白粉病、黄矮病、雪霉叶枯病(新疆地区)、麦蚜、麦蜘蛛等病虫。
西南麦区重点防控条锈病、麦蚜和麦蜘蛛等病虫。
四、关键防控技术措施(一)种植抗(耐)性品种因地制宜优化抗(耐)性优良品种布局。
黄淮、长江中下游条锈病流行区,种植成株期抗性或慢锈性品种;西北、西南等条锈病菌越夏、冬繁区,种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种,提高中高抗品种种植比例,控制条锈病初始菌源量;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等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茎基腐病发生区,选择对赤霉病、白粉病、茎基腐病等具较好抗(耐)性品种;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常发区、新发区,选择种植对土传病毒病抗性较强的品种。
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病虫害的侵袭,小麦产量和质量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建立起一套针对小麦重大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非常关键。
以下我将介绍一下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内容和作用。
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包括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综合防治技术和病虫害的综合管理等方面。
监测与预警是对小麦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预测,通过采集病虫害的信息和数据,对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进行准确预测,从而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农艺措施、生物技术、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
农艺措施是通过改善土壤环境、调整农业生产措施、合理施肥等方式,提高小麦抗病虫害的能力。
生物技术是通过利用天敌、寄生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小麦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
化学防治是通过使用农药来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物理防治则是通过修剪、清除或堵塞病虫害传播途径,阻止病虫害的进一步侵袭。
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作用是保障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可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预测病虫害的传播趋势,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综合防治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通过病虫害的综合管理,可以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和效益。
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
目前常用的农药已经出现了抗药性和残留问题,需要加强对农药的使用和管理。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需要加强对气候变化对小麦病虫害影响的研究。
建立起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对于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综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提高小麦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小麦病虫草害全程防治集成技术病虫草害是影响小麦丰产丰收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
本人根据黄淮地区主要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和多年防治成功经验,总结出《小麦病虫草害全程防治集成技术》,以便能为农业工作者在开展病虫草害防治提供帮助。
一、打好播种期基础防治随着秸秆还田和旋耕作业的普及应用,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发生呈加重趋势,而搞好播种期药剂拌种是预防和防治土传、种传和地下害虫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对压低全年病虫害发生基数,推迟病虫害发生时间,减轻全年病虫害防治压力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播种期防治意识,彻底改变敷衍了事,走过场的拌种习惯,扎实做好播种期基础防治工作。
该期的主要防治对象主要包括小麦种传、土传病害(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等)、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以及鼠害等。
具体技术包括:1、加大检疫执法力度,防止危险病虫传播蔓延农业植物检疫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积极做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投标企业所投标段的资质条件审查工作,严防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种子进入秋播种子市场;进一步落实小麦种子繁育基地的面积和区域的如实申报和包衣防治,对疫情发生区,要实施强制防疫措施,生产用种必须选用检疫合格的健康种子,同时要在植物检疫部门监督下选用有效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确保健康种子的生产与供应。
2、做好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对纹枯病、黑穗病等土传病害发生区和锈病常发区,可选择戊唑醇(立克秀)2%可湿性粉剂每10公斤种子10-12克或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每10公斤种子5-6毫升或3%苯醚甲环唑(敌萎丹)每10公斤种子用药量60毫升或2.5%氟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按10公斤种子用药量20毫升进行小麦种子包衣或拌种,同时可兼治秋苗锈病、白粉病、全蚀病等。
同时可采用60%甲拌磷或40%甲基异柳磷25毫升拌种,防治传毒昆虫,控制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的发生危害,同时兼治地下害虫。
药剂处理是一项简便、高效的病虫害预防措施,对保障苗齐、苗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强力推广。
麦田病虫草害咋防治根据当前麦田病虫基数调查结果,结合全省小麦品种抗性、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2008年我省麦田病虫草害发生情况总体偏重,预计各种病虫草害发生总面积约3亿亩,所以应加强麦田病虫草害的防治。
麦田病虫草害主要有小麦条锈病、纹枯病、叶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浆虫、地下害虫、蚜虫、麦蜘蛛、杂草等。
返青到拔节期此期病虫草害主要有杂草、纹枯病、麦蜘蛛、金针虫等。
目前,豫中南部和豫东地区,麦田杂草普遍发生,多数麦田发现有纹枯病,必须尽早防治。
防治麦田阔叶杂草每亩可用75%巨星干燥悬浮剂1~1.5克、10%苯磺隆10~15克、20%使它隆乳油50~60毫升对水喷雾;对单子叶杂草每亩可用6.9%骠马乳油60~70毫升或3%世玛乳油25~30毫升,加水30~45公斤,对茎叶喷雾防治。
防治纹枯病,每亩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加水40~50公斤,对小麦茎基部喷雾。
防治麦蜘蛛,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0%哒螨灵2000倍液,或0.9%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
防治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用40%毒死蜱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灌根。
对病虫草害同时发生的麦田,可以将上述杀菌剂、杀虫剂各计用量,混合在一起喷雾,以提高工作效率。
孕穗至抽穗期此期病虫害主要有白粉病、纹枯病、锈病、蚜虫、吸浆虫、红蜘蛛等,对病虫害防治时可以将施药与叶面追肥相结合。
每亩麦田可用40%毒死蜱乳油50~60毫升,或0.9%阿维菌素乳油10~15毫升,或10%吡虫啉10克加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40克,或20%三唑酮乳油60~70毫升加磷酸二氢钾200克,对水40公斤,均匀喷雾。
在吸浆虫蛹盛期,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公斤、5%辛硫磷粒剂3~5公斤,拌细干土20公斤,均匀撒入麦田,施药后浇水,防治吸浆虫效果较好。
抽穗至灌浆期此期病虫害主要有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白粉病、麦蚜、一代黏虫、吸浆虫等。
优质小麦高产栽培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探究帕提古力?依司拉木发布时间:2021-09-09T02:36:40.03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7期作者:帕提古力?依司拉木[导读] 小麦既是一种传统型农作物,也是人类需求量较高的粮食产物之一,其栽培产量及质量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阿克苏市农业农村局 843000摘要:小麦既是一种传统型农作物,也是人类需求量较高的粮食产物之一,其栽培产量及质量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绿色食品呼声的增高,在小麦生产环节践行绿色栽培技术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可在改善小麦栽培品质的同时,优化小麦生产模式,促使农户增收增效。
文章从小麦高产栽培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方面展开综合介绍,希望能为推动小麦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优质小麦;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田间管理小麦生产质量会受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在小麦具体种植环节,就要综合分析小麦种植区域的各项影响因素,同时,制定配套且合理的栽培管理方案,为促使小麦丰产增质奠定基础。
不仅如此,小麦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均会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并且会成为危害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面对此种现象,就需强化病虫害防控工作,尽可能减少不利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1.1选用良种一般来讲,早茬麦播种期较早,通常会在10月份进行,因此,早茬麦在生长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冬季光照资源,为促使早茬麦生长与分蘖奠定基础。
另外,早茬麦在生长期可吸收冬前诸多热量,进而有效提高早茬麦分蘖效果,促使小麦增产。
在此种发展背景下,就需做好小麦种子的选择工作,选择与本地气候条件相符且分蘖效果好、产穗率高的小麦品种,例如:矮抗58、济麦22[1]。
在小麦播种前期,需选择晴天晒种,晒种时间以48-72小时为宜,经过晾晒的小麦种子可有较高的发芽率,并且小麦种子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对杀灭种子表面病菌极为有效,最终降低小麦生长环节病虫害发生率。
2024年小麦病虫草害防治管理论文一、小麦病虫草害的种类及特点小麦的病虫草害种类繁多,包括常见的赤霉病、锈病、白粉病、蚜虫、螟虫、地下害虫以及杂草等。
这些病虫草害各具特点,对小麦的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
例如,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麦的穗部,导致穗腐,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锈病和白粉病则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导致叶片干枯、脱落,影响光合作用,进而降低产量;蚜虫和螟虫则通过吸食小麦汁液,破坏小麦的生长结构,导致减产;地下害虫则损害小麦的根系,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而杂草则与小麦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导致小麦生长受限。
二、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策略及实践应用针对小麦的病虫草害问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
首先,农业防治是防治病虫草害的基础手段,包括选用抗病抗虫性强的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轮作休耕等。
通过农业防治,可以提高小麦的自身抵抗力,减轻病虫草害的危害。
其次,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病虫草害的方法。
例如,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食蚜蝇等捕食蚜虫;利用微生物制剂如农用抗生素、微生物农药等防治病害。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长效等优点,是未来防治病虫草害的重要方向。
此外,化学防治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防治手段,通过喷洒化学农药来迅速杀灭病虫草害。
然而,化学防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病虫草害抗药性等。
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需要合理选择农药品种和剂量,并遵守安全使用规定,以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在实践应用中,各种防治策略应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农业防治是基础,通过种植管理措施的改善,提高小麦的抗逆性;生物防治是补充,通过利用天敌昆虫和微生物等自然因素,减轻化学农药的使用压力;化学防治是应急手段,在病虫草害爆发时,迅速控制其蔓延。
同时,要注重防治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不断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三、小麦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管理综合防治管理是指将各种防治策略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防治体系。
小麦中后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麦中后期病虫草害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综合性叶枯病、红蜘蛛、麦蚜、麦叶蜂、吸浆虫、禾本科杂草、野麦子等,严重危害着小麦生长,给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影响。
在防治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运用其他措施,将病虫草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一、病害1.赤霉病: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若预报有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应及时预防,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叶面喷雾防治。
2.白粉病、锈病:当白粉病病叶率达20%以上时,条锈病病叶率达2-4%时,叶锈病病叶率达5-10%时,立即进行防治,可用25%粉绣宁1000倍叶面喷雾防治,严重地块7天后再喷1-2次。
3.腥黑穗病、杆黑粉病、散黑穗病:在防治上除选用无病优种、药剂拌种外,于抽穗扬花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喷雾。
4.综合性叶枯病:当病株率达15%以上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25%粉绣宁1000倍叶面喷雾,同时加入1%的尿素和0.2%磷酸二氢钾,达到保叶、增粒重作用。
二、虫害1.红蜘蛛:小麦单行33厘米红蜘蛛200头以上时,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或20%哒螨灵1000-1500或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均匀喷雾。
2.麦叶蜂:每平方米麦田麦叶蜂30头以上时,用4.5%氯氰菊酯1000倍喷雾防治,一般不需要单独防治,防治麦蚜同时兼治即可。
3.吸浆虫:小麦吸浆虫,它是一种毁灭性害虫,防治策略是以蛹期防治为主、成虫防治为辅。
蛹期防治适期为4月20-25日,防治指标为长宽深10×10×20cm小样方有吸浆虫蛹2头以上,防治方法是亩用48%乐斯本乳油150毫升或5%乐斯本颗粒剂3公斤或2%地达颗粒剂800-1600克拌土20-25公斤,于无露水时均匀撒于麦田,随后浇水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