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产养殖病害的检验与诊断技术暨防治的科研与实践共38页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38
水产养殖的疾病防控与治疗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为了保障养殖效益和提高水产品的质量,疾病防控与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并提出相应的防控与治疗措施,以帮助养殖业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问题。
一、常见水产养殖疾病1. 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鳃部病变、溃疡、腹水等。
养殖水体的细菌感染往往与环境污染、水质恶化、缺氧等因素有关。
防控措施: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与适宜的水质,定期消毒养殖设施,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并隔离患病个体进行治疗。
2. 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例如鱼类的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鲤鱼的水泡病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养殖动物的死亡率增加,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防控措施:进行规范化的养殖管理,定期检测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及时移除病死个体,严格控制疫区动物的交流,避免病毒的传播。
3. 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另一类疾病,包括鱼类的鳃蚤病、白病、鱼虱病等。
这些寄生虫往往会寄生在养殖动物的体表或体内,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害。
防控措施:定期检查养殖动物的体表和体内,及时发现和清除寄生虫,加强水质管理,提高水质清洁度,减少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二、疾病防控与治疗措施1. 预防为主在水产养殖中,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养殖场主应加强养殖管理,确保水体环境清洁,水质合适,避免压力过大和饥饿情况下养殖动物的发生。
同时,定期检测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合理使用药物在疾病防控与治疗中,合理使用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应遵循兽药使用的原则,选择经过正规注册的兽药,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同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滥用药物导致药物残留和抗药性的产生。
3. 隔离与治疗一旦发现养殖动物出现疾病症状,应及时将其隔离,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隔离可以避免疾病的传播,而治疗则可以帮助患病个体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兽医指导进行用药和护理,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
水产养殖病害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病害也日益凸显。
病害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对水产养殖病害的分析及防治措施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种类繁多,病原微生物、病理虫、病原体等引起的疾病频繁发生。
常见的细菌病、病毒病、真菌病等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面,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和挑战。
对水产养殖病害的深入研究,对主要病害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水产养殖病害产生的原因、病害特点及传播方式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疾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开展水产养殖病害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整体水平,推动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部分的内容如下:本文旨在探讨水产养殖病害的分析及防治措施,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水产养殖业中常见的病害现状,分析造成病害发生的原因及规律,探讨有效的防治策略并评估其实施效果。
本研究旨在总结先进的病害防治技术,并结合实际经验对防治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提高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水平,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水产养殖业提供科学的防治措施和经验,提升水产养殖业的全面素质和生产效率,为水产养殖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3 研究意义水产养殖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产业之一,在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
水产养殖病害不仅会影响养殖效益,还可能造成养殖户经济损失,甚至引发养殖行业危机。
对水产养殖病害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水产养殖病害的意义首先在于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病害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可以及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对养殖业的危害,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防控与治疗近年来,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迅猛,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环境污染的加重,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也日益突出。
作为水产养殖业的从业者,必须重视病害的防控与治疗,以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以及相应的防控与治疗方法。
一、细菌病防控与治疗细菌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对养殖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和治疗细菌病,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1.养殖环境的改善:保持水体清洁、维持合适的水质和水温,定期消毒养殖设施,减少病菌滋生的环境。
2.合理饲养管理:选择优质饲料,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体污染和藻类暴发,增加水产动物感染病菌的机会。
3.生物防治: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相应的益生菌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可以通过添加益生菌饲料或者开展益生菌发酵水产动物养殖。
4.药物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细菌病的水产动物,可以使用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是需要注意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滥用抗生素引发耐药菌的产生。
二、病毒病防控与治疗病毒病是水产养殖中另一常见的病害类型,对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威胁。
以下是几个病毒病的防控与治疗方法:1.疫苗接种:针对特定的病毒病可以预防接种疫苗,提高水产动物的抵抗力,减少病毒侵袭。
2.隔离鉴定:新引进的种苗、鱼类或其它水生动物应进行隔离鉴定,确保无病毒病后再放入养殖系统,避免病毒传播。
3.清除疫源:如果爆发了病毒病,需要立即清除疫源,对已感染的水产动物进行集中处理和消毒,避免病毒传播到其他健康的个体。
4.增强免疫力:通过合理饲养管理、提供足够的营养等方式,加强水产动物的免疫力,提高其对病毒病的抵抗力。
三、寄生虫病防控与治疗寄生虫病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会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造成不利影响。
以下是几个寄生虫病的防控与治疗方法:1.定期检测:定期对养殖系统中的水产动物进行检测,查看有无寄生虫感染的迹象,早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S h u i c h a n y u y e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逐渐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成为带领许多地区致富的产业,尤其是作为临海城市的天津。
但在水产养殖产业中,也有许多病害问题值得水产养殖者重视。
本文针对现代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对应的病害防控策略与建议,旨在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一、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常见病害问题1、多样化病害发生特点①细菌性疾病由于水产的养殖环境与水质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如果水环境不健康,那么细菌的繁殖速度就会非常迅速,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病害问题,水产动物通常会表现为食欲不振或浮游于水表之上,且内脏膨胀、表皮出现褪色或斑块等,还可能出现表皮溃烂。
在水产鱼类中经常出现细菌性的疾病有白皮病或烂鳃病等,而水产虾类中常出现的细菌性疾病是弧菌病及丝状细菌病等,水产贝类经常出现的细菌性疾病是鲍脓包病等等,这些病害都属于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常常发生。
②真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种类之一,水产养殖动物在外力的影响下可能会出现真菌感染,表现为病体不安且缺乏食欲。
一般来说,虾类容易患链壶菌病,贝类易患海弧菌病,鱼类易患水霉病,这类病害都属于真菌性疾病。
③病毒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病毒性疾病的危害非常大,彩虹病毒、神经坏死病毒等类型是病毒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幼苗一旦感染就会无法健康生长直至死亡,而且病体的感染性非常强,会存在变异的情况,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虾类的白斑病及鱼类的病毒性败血症等等。
④寄生虫病由于水环境中的寄生虫数量较多且种类相对复杂,如微孢子虫、鱼虱等等,如果水产动物自身的抵抗能力不强,那么就容易感染寄生虫从而导致患病,患病的表现为食欲不振等等。
鱼类的寄生虫主要有小瓜虫等,虾蟹类的寄生虫则以固着类纤毛虫为主。
2、病原菌耐药性逐渐增强如今现代水产养殖业中,多数的养殖者都能够认识到病害的影响,在采取药物防治的过程中,由于病害的发生十分频繁,所以药物的使用情况也越来越多,那么水产养殖中的病害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强。
水产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措施水产养殖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行业之一。
通过水产养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满足人们对于海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收入来源。
然而,水产养殖也面临着一些技术问题和疾病风险。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措施,帮助养殖户提高产量和有效避免疾病的发生。
一、藻类管理技术水产养殖中的藻类是水质调控的重要指标之一。
适当控制藻类的繁殖和生长,可以保持水体清洁,促进养殖生态环境的平衡。
在藻类管理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搭建生物滤池:增加滤水生物,如大型苦水螺、贝类等,利用它们对废物和有害物质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净化水质。
2.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养殖,减少养殖废物对水体的污染,有利于控制藻类的生长。
二、水质调控技术水质是水产养殖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
保持良好的水质有助于增加养殖动物的健康成长和产量。
以下是一些水质调控的常见技术:1.水质监测:建立科学的水质监测体系,定期检测水质的主要指标,如溶解氧、pH值、温度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增氧技术:通过增加氧气供给,提高水质中的氧气浓度,改善池塘或水体的氧气供应,有利于养殖动物的呼吸和新陈代谢,促进生长。
三、疾病防治措施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问题,一旦疾病爆发,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疾病防治措施:1.生物安全措施:增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性,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入,避免病原菌的传播。
2.饲养管理:合理配制饲料,保证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3.及时处理病残体:一旦发现发病动物,应及时隔离并进行处理,避免病原菌扩散。
4.使用药物:根据专业人士的建议,使用合适的药物防治疾病,注意药物使用的浓度和剂量,避免滥用药物导致抗药性增加。
总结:水产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措施是保障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严格控制藻类的繁殖、科学调控水质以及有效防治疾病,可以提高养殖产量,减少疾病风险,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摘要】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产业,但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本文围绕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展开探讨,提出了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强调了养殖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文章还介绍了一些可以提升养殖技术的方法,从而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
结论部分呼吁加强疫病防控工作,推动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总结,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对水产养殖的管理和实践水平,促进水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措施、预防、治疗、环境管理、技术提升、疫病防控、养殖效益、水产业发展。
1. 引言1.1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但由于各种原因,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疾病问题,给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损失。
了解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在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包括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等。
细菌性病害往往表现为鱼体烂鳃、溃疡等症状,病毒性病害则会导致鱼类出现红鳃、体色异常等现象,而真菌性病害则往往表现为表皮溃烂、白斑等。
为了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养殖户应该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定期检查饲料质量,避免过度投喂等。
当病害发生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也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水质调节、药物治疗等方式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保护养殖水产的健康。
除了针对病害的防治外,养殖户还应该重视养殖环境管理措施和养殖技术的提升。
合理规划养殖场面积、密度,保持水质循环,定期清理废弃物等,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结合以上措施,加强疫病防控工作,提高水产养殖效益,促进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是水产养殖领域的重要话题,应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2. 正文2.1 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寄生虫病害等。
最常见的病害包括:1.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例如细菌性溶血性负氧菌病、细菌性皱缘病等。
S h u i c h a n y u y e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水产养殖生产中病害时有发生,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提高水产养殖的成活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针对常见的病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加强日常管理。
一、常见水产养殖病害1、寄生虫病害寄生虫能够影响鱼体的正常发育,导致其营养不良。
此外,当寄生虫在病鱼体内排放废物时,还会导致病鱼中毒感染。
再者,部分寄生虫能够对病鱼器官造成挤压,导致器官萎缩,严重时会使其丧失器官生理机能。
此外,寄生虫病害将会导致病鱼受到机械性损伤,严重时还会造成其他病变产生或导致其直接死亡。
2、细菌性败血病害导致细菌性败血病害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与鲁氏耶尔森菌感染,其每年3月至11月相对较为流行,同时在水温9℃至36℃均较易感染。
当病鱼感染细菌性的败血病害时,将会导致其下颌、眼睛、鱼体两侧、口腔内部与鳃盖表面充血,同时还会造成其腹部胀大、肛门红肿、腹腔内部存有大量腹水,同时伴随融血现象,肠道内粘液较多,同时内部无食物,有时还会导致病鱼鳞片竖起、眼球突出、鳃丝腐烂、肝脏肿大、器官贫血等。
导致细菌性败血病害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各类细菌感染导致其出现溶血性腹水与出血性腹水病症。
3、病毒病害病毒病原体能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因此通过药物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一旦病情爆发将会导致养殖户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
鱼类病毒性疾病与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主要受鱼类品种和水温的影响比较大,例如鲤春病大多数发生于鲤鱼体内,发病时温度发生变化,通常在11℃至17℃,当水温高于24℃时将不会发病。
在鲤鱼与锦鲤体内还常发生锦鲤疱疹,发病温度为23℃至28℃,当水温低于18℃或高于30℃时该病将不会发生。
草鱼出血病大多发生于草鱼与青鱼体内,发病温度为20℃至30℃,当水温为25℃至28℃时病情传播最为迅速。
由于鱼类病害潜伏期差异性较强,同时临床症状相对较为复杂,传染性较强,传播速度较快,因此药物难以对病害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所以应以预防为主。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实验指导目录实验一疾病常规检查方式与诊断 (1)实验二细菌性、真菌性、藻类性鱼病的病变标本及病原体的观看 (4)实验三单胞菌的人工感染与分离 (6)实验四单殖、复殖吸虫类的观看 (7)实验五甲壳动物病病原体的观看 (9)实验六虾病的观看 (10)实验七线虫类的观看 (11)实验八纤毛虫类的观看 (12)实验九原生虫病及病原的观看 (14)实验一疾病常规检查方式与诊断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本实验课的学习,了解常规的肉眼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疾病的方式,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做出疾病诊断。
二、实验材料活的或刚死的病鱼。
三、实验方式(1)体外检查1.肉眼检查:观看鱼有无病症、有无大型寄生虫。
并对显现部位、寄生虫的种类、数量等情形作好记录。
2.显微镜检查:对鱼体表要紧部位,如鳃、鳍、体侧刮一些粘液或用剪子下少量鳃、鳍组织,放在滴有一滴蒸馏水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并做好记录。
(2)体内检查实质器官如肝、肾等组织器官切下一小块,放在干净的两块载玻片之间挤压,组织压碎后移开一块载玻片,在有压碎的组织一片载玻片上加一滴水后,加盖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看,并做好记录。
(3)检查顺序1.体表粘液:目检鱼体双侧,各鳍。
除肉眼可见的病原体及其胞囊外,其中如原虫、吸虫囊蚴等可用解剖刀将体表粘液刮下进行镜检。
2.鳍:将各鳍拉开,目检,或将鳍全数剪下置玻片上逐个进行镜检。
3.鼻腔:先用肉眼观看是不是有大型寄生虫或病象,然后用吸管从鼻孔里吸取少量内含物镜检。
4.鳃:包括鳃的外观形态、颜色,刮取鳃粘液或取鳃丝镜检。
鳃的颜色和各类病象,并把详细观看情形记录下来(左右两边鳃要别离说明),肉眼检查完毕,即用小剪子取一小块鳃组织(检查左右第一、二两片),放在已滴入有适当清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片迅速进行镜检。
检查原生动物后,可把整个鳃放在培育皿里,加入清水,将整个鳃辨逐片剪下,在解剖镜下观看。
观看时用两根解剖针,把鳃丝逐条挑开,认真观看。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鱼类的病害防控与免疫技术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其中养殖鱼类是主要的养殖对象之一。
然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因此,病害防控与免疫技术在水产养殖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养殖鱼类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控措施,同时介绍一些免疫技术的应用。
一、养殖鱼类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控1.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养殖鱼类中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
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包括鱼食腐烂病、青腰病等。
这些病害常常导致鱼体溃烂、消瘦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鱼类大面积死亡。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养殖户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养殖环境管理。
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减少细菌生长的机会。
(2)合理饲养管理。
定期清理鱼缸、换水,确保鱼类健康成长。
同时,饲料的选择和投喂的数量也需要适当控制。
(3)定期检查和疫苗注射。
养殖户应定期检查养殖鱼类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病症并进行治疗。
同时,疫苗注射也是预防细菌性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寄生虫性病害寄生虫性病害也是养殖鱼类常见的病害之一。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鳃蚓虫、珍珠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在鱼体内寄生,导致鱼类消瘦、抵抗力下降等症状。
为了预防和控制寄生虫性病害的发生,养殖户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合理的养殖环境。
保持水质清洁,经常更换饲养水体,避免寄生虫孳生的机会。
(2)合理选择饲料和饲养密度。
控制饲料的质量和数量,避免过度饲养,减少鱼类的应激反应。
(3)定期清洗养殖设施。
清洗鱼缸、过滤器等设施,减少寄生虫卵的滋生。
二、免疫技术在养殖鱼类病害防控中的应用除了常规的病害防控措施外,免疫技术在水产养殖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免疫技术:1. 疫苗注射疫苗注射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技术,通过注射疫苗可以增强鱼类的免疫系统,提高其抗病能力。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类的疫苗供养殖户选择,针对不同的病原体有不同的疫苗可供选择。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水产养殖是一门需要科学管理和细心打理的生产系统,其中病害的防治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病害不仅会严重影响养殖效益,还可能造成巨额损失,因此,水产养殖者必须加强病害防治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养殖管理水平。
一、病害分类及防治(一)细菌性病害:如鱼疮、霍乱、红斑病等,主要是由环境污染、饮水受损、奶酸杆菌过多等因素引起的,防治方法为增强水质管理、饵料营养均衡、消毒灭菌等。
(二)真菌性病害:如霉菌病、白点病等,主要是由水体污染、养殖场清洁不到位、饲料不洁等因素引起的,防治方法为增强清洁卫生、避免使用带菌饲料、及时更换饵料等。
(三)寄生虫病害:如钩虫病、鳃腺虫病等,主要是由水源、生态环境、养殖方式等因素导致的,防治方法为定期清洗池塘、消毒灭虫、严格检疫等。
二、防治措施(一)加强预防:水产养殖者应通过加强环境监测、科学饲养、种苗检疫等方式,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同时要注意合理饲料和饮水管理,定期清理池塘,消毒灭菌等。
(二)提高养殖管理水平:水产养殖需要定期检查病苗情况,对发现的病害要隔离加强观察,及时进行药浴治疗等。
同时要加强人员培训,普及病害防治知识,提高防治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合理使用药品:水产养殖用药要坚持“三不原则”,即不滥用、不乱用、不过期用药,要选择效果好、副作用小、残留期短的药物,避免残留超标,危害健康。
(四)适时检疫:通过对种苗、进口饲料、野生捕捞鱼类等进行检疫和隔离,预防病害的传播和扩散,提高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
总之,要想达到良好的水产养殖效益,必须加强病害防治,注意水质、饮食等方面的管理,提高防治能力,加强科学管理。
只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水产病害的发生和传播,维护水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水产养殖细菌性病害检测方法实践研究作者:李飞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12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殖业深受人们的欢迎,在广泛的养殖业中,水产养殖业占有重要的份额。
而在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病害问题,尤其是细菌性病害。
探寻水产养殖细菌性病害的检测和防治方法,保证无公害的水产品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存在的细菌性病害的主要类型,介绍了相关检测和防治方法。
关键词:水产养殖;细菌性病害;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S9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3157水产养殖在陆地资源减少和天然渔业的衰退中得到重大发展。
通过增加养殖面积来提高产量的方式受到了有限水土资源的制约,因此需要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高密度型的水产养殖。
而在实际的水产养殖过程中,出现了以细菌性病害为主的大量病害问题,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测,保证经济利益。
1 主要的水产养殖细菌性病害1.1 弧菌病害弧菌病害是由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哈维氏弧菌以及溶藻弧菌和杀鲑弧菌等病菌引起一种疾病,在水产养殖中较为常见。
弧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是鳗弧菌,对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品危害较大,主要引起鳗鱼的鳗弧菌病、香鱼的弧菌病、牙鲆的牙鲆鳗弧菌病和暗纹东方豚暗纹东方豚肠炎病等。
[1]而杀鲑弧菌主要存在于冷水弧菌病中,在加拿大和北欧国家出现较频繁,主要影响大马哈鱼和鳕鱼。
1.2 爱德华氏菌病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有两种致病菌,即迟缓爱德华氏菌和鮰爱德华氏菌。
大菱鲆、鳗鲡、黄顙鱼、漠斑牙鲆以及黑鲈、真鲷是迟缓爱德华氏菌的主要感染对象。
而鮰爱德华氏菌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
1.3 假单细胞菌病假单细胞菌病主要致病菌包括荧光假单包菌、鳗败血假单胞菌、水刑点状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包菌。
其中荧光假单胞菌的感染对象较多,主要有斑点叉尾鮰、泥鳅、罗非鱼、鲤鱼、草鱼以及青鱼、团头魴等。
另外罗非鱼、鲤鱼、草鱼、金鱼和鲢鱼是水刑点状假单胞菌的主要感染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