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基本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
- 格式:pdf
- 大小:12.02 MB
- 文档页数:92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评估与规范要求地质灾害评估是地质勘察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地质勘察阶段,对于工程所处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是确定工程可行性和采取相应防灾措施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评估的方法及规范要求。
一、地质灾害评估的目的及意义地质灾害评估旨在评估地质勘察工程所涉及区域的潜在地质灾害风险,判断工程建设或开发中可能遭受的灾害类型和程度,为工程设计和防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地质灾害,可以充分了解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减少工程风险与损失。
二、地质灾害评估的方法地质灾害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数值模拟和经验推断等。
实地调查是评估地质灾害风险的基础,通过观测现场地质情况、采集样本和掌握地质构造特征等,了解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结合卫星图像和空中摄影,能够实现大范围地质灾害的快速监测和评估。
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地质灾害发生的物理模型,模拟地质灾害的过程和影响。
经验推断依据历史数据和类似工程的经验,通过统计分析和专家评估,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
三、地质灾害评估的规范要求地质灾害评估需要遵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为地质灾害评估的一些规范要求:1. 中国国家标准《地质灾害分类与分级》(GB/T 17292-2008):该标准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分类和分级,为地质灾害评估提供了基本框架。
2. 中国国家标准《勘察设计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GB 50275-2009):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地质灾害评估的方法与要求,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预测提供了指导。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地质灾害调查规范》:该规范对地质灾害调查中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进行了规范化管理,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4. 国际上常用的地质灾害评估方法,如FEMA(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的HAZUS(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OAS(欧洲地震灾害潜在性评估)等也可以作为参考。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5.08•【文号】国土资厅发[2009]49号•【施行日期】2009.05.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为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协调有序、快速高效,部组织编制完成了《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予以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细化各级预案。
各地要按照《方案》,进一步完善细化各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预案中要突出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地质灾害防治职能。
二、加强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做到应急处置有机构、有领导、有人员、有经费,扎实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监测预警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
三、强化应急装备。
要积极协调安排资金,落实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装备。
黑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等省(市)国土资源厅(局),要在今年内部署无人驾驶小飞机到位。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2009年5月8日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一、为科学规范、协调有序、快速高效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结合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国土资源部应急响应依据地质灾害险情灾情等信息情况,设置A、B、C、D和E(常规方案)等五个级别的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分别由部长、副部长、地质环境司司长、地质环境司副司长和地质环境司工作人员带领工作组赴现场指导地方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浙江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实施细则(国土资源厅)1 总则1.1 为保证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34号)、《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细则〉等三个配套文件的通知》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09]83号),特制定本细则。
1.2 本细则适用于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管理。
1.3 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主要参照技术要求目录见附录1。
2 工作目标与主要任务2.1 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完成以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中小学校舍场址为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查明全省中小学校址是否存在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评估分析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根据评估分析论证结果,提出治理或避险搬迁等处置意见。
2.2 主要任务:(1)通过资料搜集分析和现场调查,逐校排查本行政区内中小学校舍场址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2)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分析论证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定危险区范围,查明危险区内建筑物及其他设施;(3)提出地质灾害治理或避险搬迁等处置意见。
3 范围与灾种3.1 排查范围为全省城市和农村、公办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举办的各类各级中小学校,重点排查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已建中小学校舍场址。
位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但紧临丘陵山地边缘的和平原地区紧靠河、湖、库、海岸的中小学校舍场址也应列入排查范围。
3.2 排查灾种主要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4 基本要求4.1 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应查明校舍场址遭受地质灾害威胁情况,坚持全面覆盖,不留死角。
4.2 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采用资料搜集分析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勘查、治理等成果,必要时进行专项调查评估。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1、遥感(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
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目次前言 (3)引言 (4)1范围 (5)2引用文件 (5)3术语和定义 (5)4总则 (7)4.1 目的 (7)4.2 任务 (7)5基本规定 (8)5.1 流域选取与调查分区 (8) 5.2 调查基本工作量 (9)5.3 工作精度 (9)5.4 工作程序 (9)5.5 技术手段 (10)6设计书编审 (10)6.1 基本要求 (10)6.2 编写提纲 (10)6.3 设计书审查 (11)7基本调查方法 (11)7.1 资料收集 (11)7.2 遥感解译调查 (12)7.3 地面调查 (12)7.4 钻探 (13)7.5 山地工程 (14)7.6 物探 (14)7.7 测试与试验 (14)8区域综合工程地质调查 (15) 8.1 目的任务 (15)8.2基本要求 (15)8.3 地形地貌调查 (15)8.4 地质构造调查 (16)8.5 岩(土)体工程地质调查 (16)8.6 地表水与地下水调查 (16)8.7 气候、植被与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16) 8.8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调查 (17)8.9 斜坡调查 (17)9重点调查区工程地质测绘 (17)9.1 测绘的目的 (17)9.2 测绘任务 (18)9.3 基本要求 (18)10 地质灾害调查 (19)10.1 基本规定 (19)10.2 滑坡调查 (20)10.3 崩塌调查 (22)10.4 泥石流调查 (24)10.5 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 (26)11.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 (28) 11.1 基本要求 (28)11.2 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价 (30) 11.3 重点地区评价与区划 (30)11.4流域评价与区划 (32)12.数据库建设 (32)12.1 一般要求 (32)12.2 验收要求 (32)13.图件编制 (33)13.1 一般规定 (33)13.2 图件内容 (33)14.报告编写 (36)14.1 基本要求 (36)14.2 说明书及报告提纲 (36)15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39) 15.1 质量检查 (39)15.2 最终成果验收 (40)15.3 成果提交与资料归档 (40)附录A 规范性附录 (42)附录A.1野外记录本记录格式及内容 (42) 附录A.2 区域综合工程地质调查点 (43) 附录A.3 滑坡调查记录表 (45)附录A.4 崩塌(危岩体)调查记录表 (48) 附录A.5 泥石流调查记录表 (50)附录B 资料性附录 (53)附录B.1 滑坡分类表 (53)附录B.2 崩塌(危岩体)分类表 (54)附录B.3 塌岸分类表 (55)附录B.4 泥石流分类 (56)附录B.5 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57)附录B.6土的类型与结构 (58)附录B.7 斜坡稳定性常规评价方法 (59)前言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提出。
1、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2、D 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20-200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3、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4、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33-200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5、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05-2002《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6、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6、《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讲义》编写:陈子裘山西省地矿局二一四队总工办7、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8、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9、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1-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3-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 1 ∶ 500000 ~、 1 ∶ 1000000 )( GB6390-198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1 ∶ 50000 )( GB 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 DZ/T0131-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T0130.2-1994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T 0130.3-1994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和1∶200000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6-1994)3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 DZ 0130.13-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12719-1991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 ∶ 100000 ~ 1 ∶ 200000 )( 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 ∶ 25000 ~1 ∶ 50000 )( DZ/T0097-1994 )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 )(DZ/T0063-1993)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 DZ0238-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39-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DZ/T0245-2004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40-200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DZ/T0241-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 GB/T14839-1993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1 ∶ 200000 )( GB /T14496-1993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 DZ/T0075-1993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 ∶ 50000 )( DZ/T0011-91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DZ/T0167-2006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DZ/T0248-2006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45-94 )一、中国地质调查局1、TC 深度一般不超过3m,底宽≥0.6m。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正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土资电发〔2017〕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6月24日,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山体高位垮塌,造成河道堵塞2公里,40余户100余人被掩埋。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强监测预警,深入排查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进一步做好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部领导要求认真落实领导批示,切实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毫不松懈。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近期强降雨影响范围和强度变化,绝不能放松警惕,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二、强化排查,落实责任。
要迅速部署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预案、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特别是山区丘陵区的高陡边坡附近、山道沟口附近的居民点、旅游区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要落实监测责任人,制定落实隐患点应急预案。
三、积极避险,果断撤离。
按照地方政府统一安排,主动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管理工作,如出现险情,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启动实施应急预案,果断撤离高强度降雨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人员,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避让,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值守,完善制度。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完善灾情速报、专报制度,确保通讯畅通,信息传递准确及时。
(三)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思路与部署安排:在西北黄土高原,新疆伊犁河谷,西南山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开展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省特大型滑坡调查和风险评价,并进行遥感识辨、滑坡防治工程等技术研究和示范。
选择重点区域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地质灾害预警示范。
继续开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汾渭盆地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建设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
开展泛亚铁路大理至瑞丽沿线地质构造综合研究,西南三江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川西河谷第四纪地质环境调查和灾害效应研究。
开展西藏拉萨-工布达地区、青藏铁路沿线环境地质调查,开展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
开展喜马拉雅山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遥感调查。
在黄河上游进行巨型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1.重点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云南哀牢山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基本完成了工作区河口、南涧、金平等三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完成1:5万遥感调查6722平方千米;1:1万遥感调查1000平方千米;1:5万工程地质测绘300平方千米;1:1万工程地质测绘50平方千米;工程地质钻探1500米;物探15千米。
在金平县,完成野外工作总结,并进行部分图件编制工作。
现阶段完成的中间性成果有:1:5万实际材料图、1:5万区域工程地质图、1:5万地质灾害分布图、1:1万工程地质图、重大地质灾害点专项勘察报告及各类统计表格。
通过对工作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地质环境条件有了初步认识。
通过对工作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地质环境条件有了初步认识。
在南涧县,截止2008年2月17日完成南涧县8个乡(镇)的地质灾害调查,走访了80个村民委员会1166个自然村,完成观测线路约7200千米, 调查面积1751.59平方千米,完成野外设计工作任务的100%。
2008年6月15日完成工作总结报告、滑坡勘察专题报告、物探高密度电法报告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初稿以及插图、实际材料图和分区图,完成年度任务的70%。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试行)××××—××-××发布××—××-××实施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发布目录前言 (I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及定义 (1)4总则 (2)5基本要求 (2)5。
1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原则 (2)5。
2调查内容 (3)5。
3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确定 (3)5。
4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3)5.5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设计的编制 (3)5。
6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编制 (4)6调查工作方法 (4)7地质灾害分类和分级 (4)7。
1地质灾害分类 (4)7。
2地质灾害分级 (5)8地质环境调查 (6)8.1 一般要求 (6)8。
2 地形地貌调查 (6)8。
3 地质构造调查 (6)8.4 岩土体调查 (7)8.5 地表水和地下水调查 (8)8.6 降水调查 (8)8。
7 植被调查 (8)8。
8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调查 (9)9滑坡调查 (9)9.1 滑坡分类 (9)9。
2 滑坡的调查内容 (9)9.3 新、老滑坡的判别 (11)9.4 滑坡稳定性的判别 (11)9。
5 滑坡灾害的实地调查 (11)10崩塌的调查 (13)10.1 崩塌的分类 (13)10。
2 崩塌的调查内容 (13)10.3 新、老崩塌的判别 (14)10.4 崩塌稳定性的判别 (14)10。
5 崩塌灾害的实地调查 (14)10。
6。
崩塌灾害的核查 (14)10。
7 崩塌灾害的测绘 (15)11泥石流的调查 (15)11.1 泥石流的分类 (15)I11。
2 泥石流的调查内容 (15)11。
3 新、老泥石流的判别 (18)11.4 泥石流稳定性的判别 (19)11。
5 泥石流灾害的实地调查 (19)11.6 泥石流灾害的核查 (19)11.7 泥石流灾害的测绘 (19)12地面塌陷调查 (19)12.1 地面塌陷灾害的调查内容 (19)12.2 地面塌陷灾害稳定性的判别 (20)12.3 地面塌陷灾害的实地调查 (20)12。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地调函(2000)30号关于印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的通知各项目实施单位:为适应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管理需要,加强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合理地核算地质调查项目经费,我局组织制定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现印发给你们,在编制2000年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时应急使用。
本暂行标准仅适用寻: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
本暂行标准在使用过程中有何问题,望及时函告我局。
附件: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二OOO年二月二十四日主题词:地调项目预算通知前言—、为适应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工作的需要,规范、科学、合理地核算地质调查项目费用,提高国家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保证地质调查项目任务的完成,根据国家和部门有关制度与规定,结合项目设计预算的编制要求,制定《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以下简称预算标准)。
二、本预算标准仅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
三、本预算标准既是编制地质凋查项目设计预算的依据,也是项目实施单位实行经济核算,降低人力、物力、财力消耗,进行考核、评价的基础。
四、本预算标准包括工程手段预算标准、地区调整系数、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预算标准、地质调查综合研究预算标准、项目设计预算综合费率标准。
工程手段预算标准包括: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地质、物化探、钻探、山地工程(坑探、浅井、槽探)、岩矿试验、其他地质工作、工地建筑。
五、本预算标准是按照地质调查工作经济运行方式及其特点,以以往预算内地质勘查费用定额为基础,通过调查研究,并考虑了国家政策性工资增长及物价变动等因素,进行调整与补充形成的。
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根据地质调查工作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采用,补充制定了部分新方法的预算标准,如:电偶源瞬变电磁法测深测量、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分布式阵列被动源电磁法测量、大地电磁测深测量、谱分析面波法(SASW)测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测量、甚低频测量、音频电场场法测量、音频电磁测深测量、岩屑测量、汞气测量、地气(纳米级物质)测量、地热化探测量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安全保障工作制度1.背景西部艰险地区的地质调查工作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常常面临地质灾害、恶劣气候条件和交通不便等困难。
为了保障地质调查人员在野外作业期间的安全,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了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安全保障工作制度。
2.目标该制度的目标是确保地质调查人员在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减少事故和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基本要求(1)人的安全优先:确保地质调查人员的人身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工作任务为代价妥协人员安全。
(2)设备安全保障:确保地质调查所需的设备完好可用,维修设备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3)灾害预警和防控: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恶劣气候和交通事故等进行预警和防控,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4)人员培训和意识提升: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加强地质调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4.实施细则(1)任务分析和风险评估:在进入西部艰险地区进行地质调查任务前,必须进行全面的任务分析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保障措施。
(2)人员组织和分工:根据任务的性质和需求,合理组织和分工地质调查人员,并分配专人负责人员的安全保障工作。
(3)安全设备的准备和检查:确保地质调查人员配备必要的安全装备,如防护帽、防护服、防滑鞋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保养。
(4)安全交通工具的选择和保障:根据地质调查的需求和条件,选择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保养。
(5)气象灾害预警和防控: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和防控机制,及时掌握周边气象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6)环境灾害预警和防控:加强环境灾害的预警和防控,如地质灾害、洪水、泥石流等,遇险时及时撤离并启动应急救援措施。
(7)队员的协作和配合:组织地质调查人员进行集体训练,提高队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能力,以应对突发情况。
(8)事故应急救援和事后处理:建立健全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及时处置事故,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设备完好,同时对事故进行彻底的事后处理和总结,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地质灾害普查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地质灾害普查是指对某一地区或一定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评估和监测的工作。
第三条地质灾害普查应当坚持科学、细致、全面、严谨的原则,确保普查结果准确、可靠。
第四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应当依法组织实施,确保普查人员的安全和普查数据的保密。
第五条地质灾害普查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普查结果及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地质灾害普查的组织管理第六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七条各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普查机构,确定专门人员负责普查工作。
第八条地质灾害普查机构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实务经验,能够独立进行地质灾害普查工作。
第九条地质灾害普查机构应当定期对普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普查能力和水平。
第十条地质灾害普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普查档案管理制度,保证普查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查询性。
第十一条地质灾害普查机构应当定期评估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三章地质灾害普查的实施程序第十二条地质灾害普查应当按照“确定目标、编制计划、组织实施、公布结果”的程序进行。
第十三条地质灾害普查应当明确普查的范围、内容和标准,确保普查工作的准确性。
第十四条地质灾害普查应当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普查的效率和精度。
第十五条地质灾害普查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六条地质灾害普查应当充分征求当地居民和相关单位的意见,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地质灾害普查的结果处理第十七条地质灾害普查的结果应当及时公布,向社会公众提供有关信息,引起重视和警惕。
第十八条地质灾害普查的结果应当及时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以供决策参考。
第十九条地质灾害普查的结果应当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管理工作有力有效。
论述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工作方法和调查内容作者:沈仕沐来源:《西部资源》2020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广东省南雄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的具体方法,论述1∶5万地质灾害详查的工作方案。
在充分收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南雄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以遥感、地面调查、地质测绘、工程勘查为主要手段,调查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及不稳定斜坡(含人工边坡),本次调查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不稳定斜坡为调查重点。
关键词:地质灾害详查;南雄市南雄市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部,属浈江水系。
调查区域地形地貌较复杂,水系较发育,人类活动较频繁,使本来就较脆弱的地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原有不良地质现象现在发展成为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连年发生,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南雄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1.南雄市地质灾害背景南雄市东连江西省信丰县,东南邻江西省全南县,西南比邻始兴县,西北与仁化县接壤,北邻江西省大余县,东西极限84km,南北极限52km。
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13°55′30″~114°44′38″,北纬24°56′59″~25°25′20″,全市面积2326.18km2。
全市管辖17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215个村委会,2483个自然村。
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韶赣高速、G323、S224、S342以及韶赣铁路贯穿全境,县道、乡道通往各镇及行政村,“村村通”简易公路通往边远山村。
根据资料,截至2019年3月,南雄市共有地质灾害点60处,其中崩塌35处,滑坡20处,泥石流5处,共造成7人死亡,5人受伤,损毁农田72.8公顷(1092亩),损坏房屋1530m3,直接经济损失185.33万元。
可见,进一步做好地質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对有效开展当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和专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技术应用示范、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十分必要而且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