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开课异化现象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15
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异化现象的思考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被认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这种景象的背后隐藏着被“异化”的倾向。
导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异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理念、教学质量观和素养的欠缺,因此必须理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提高幼儿园教师的音乐素质。
标签:学前儿童教育;音乐教育;手段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教育目的不明确、合格师资的缺乏、教学困难等诸多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理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培训合格的师资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解决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异化”现象。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被异化“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具化人从出生就面临着两大任务:生存和生活。
在解决前者问题中,教育的功能被称作“工具性”——使人获得生活能力、谋取生活资料;在解决后者的问题中,教育被称作“目的性”——使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显现。
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但在现在的学前儿童教育中,手段被无限夸大,目的被无限缩小,最终,手段变成了目的。
从本质上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就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中的审美过程(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施加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幼儿)音乐启蒙满足并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保护和不断发展孩子的创造想象能力,促进孩子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但各种资料表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越来越工具化,即在某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眼中只有“工具人”和“经济人”而没有“个性人”和“社会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学生看作是赚钱的工作或谋生的手段,只教会某种技能以应付名目繁多的考试或者考级,音乐考级的“高温不减高烧不退”就是其中的最好的例证。
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异化现象及其消解策略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新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掌握新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使其身心得到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这与新课程要求在教育实践中要“以人为本”等理念不符。
本文旨在希望语文课堂教学应回归到其真正的轨迹,先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再从面对多媒体技术的态度、如何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给予学生积极课堂反馈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语文课堂异化现象的消解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异化现象消解策略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一个舞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新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掌握新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使其身心得到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为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语文素养有效提升,必须正确认识这些异化现象,并采取相应策略,使课堂教学回归到其真正的轨迹中去。
1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异化现象1.1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异化多媒体技术原本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手段进入课堂教学的,它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呈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当下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演变成不断点击操纵鼠标,学生看屏幕记笔记的简单机械化过程;而传统教学中师生在互动的过程里,教师进行黑板板书,展示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变化过程这一环节却被省略了,课堂教学无疑从原来的“满堂灌”演变成了“机灌”。
语文教师在课下备课也是主要准备多媒体课件,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按部就班”,忽略了语文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无法预约的精彩”。
多媒体技术的不恰当滥用不仅扼杀了师生的创造性,更异化了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生动性,不利于学生个体丰富性的发展。
教育异化之思考摘要:异化在现代社会中处处存在,它已渗透到了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异化在教育中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身上。
存在主义哲学给我们教育的最大启发就是关注现实中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境遇。
本文试图运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来对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背景下教育领域的异化作深入思考。
关键词:教育异化;教师异化;学生异化;现实思考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工业的飞跃,整个社会力量随之膨胀,继而教育行政也随之快速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增长了对各类管理人员的需求,所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已不是通过教育提高思想、获得思想与行为的统一,而是想要通过教育取得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和社会地位的升迁。
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种种问题,同样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为了传授知识经验,而是为了发放文凭;不是为了充实个性,而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职位和地位。
对于当代中国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走“读书—升学—就业”这条固定道路。
众所周知,中国基础教育在高考(所谓的人才选拔与资源分配机制)的压力下,不惜牺牲青少年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使出各种招数,只为学生掌握一种应对考试的本领。
中国学生考试能力强,其创新能力等方面却比较薄弱,现实是令人心痛的。
这本质上就是“教育的异化”。
一、教育领域的异化现象(一)教育异化关于目前的教育,有学者曾指出:“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不是学业失败,而是学习的异化:学得越多,人越被动;知识技能越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少;满腹经纶,却迷失了自我。
”具体的一些表现:①繁重的学习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膨胀,学习的内容在数量和难度上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对未成年人的身心都造成伤害,而受到损害的青少年无法承载更多的教育,智慧的传递不能真正实现。
②无意义的学习。
学生整日埋头于知识的海洋,幼小的身躯与沉重的课业显得异常的不协调。
学习内容在内涵上给人造成伤害,就是说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心智运作满足不了他们的智慧需要,主要体现在机械性的学习活动中。
对公开课教学的几点认识近年来,各种市、县级观摩课、优质课、公开课评比层出不穷。
教师在精心包装的基础上,表演其“娴熟”的教学艺术,学生在反复操练的前提下表演其“过人”的发展水平及理解能力、创造力,各种现代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观摩者们在眼花缭乱之余,往往感到教师课堂教得好、学生学得好,无可挑剔。
但这样的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在无可挑剔的背后存在着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形式主义、花架子之风盛行,公开课几乎变成了“表演课”,给人一种不真不实之感。
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公开课?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我从公开课教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入手,谈谈对“公开课”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公开课教学的本质是教学而不是表演公开课教学又称为观摩教学,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类中小学校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价或推广教育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究其本质而言是教学而不是表演,而各种教学活动的本质永远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教离不开学、学也不能离开教。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公开课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本质也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真实而具体的统一。
“表演课”形式上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相得益彰,但其实教师不是真教,是“教”给观摩者看;学生也不是真学,教学内容可能早已烂熟在心。
如果说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也能学到某些东西,那只能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如何造假、如何搞形式主义。
可见“表演课”不是教学而是教学的异化,其危险之深不可低估。
因此,要坚持以教学效果为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实现课堂教学评估重点从“形势”到“效果”的转移,倡导无论各级各类教学评比,还是日常上课,都要杜绝花架子、形式主义,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设备的问题上,也要充分而适宜的运用,坚持“教学技术应服务于课堂教学”。
二、公开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有人曾根据目的把公开课教学分为三种:(1)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2020.02各级各类教学“公开课”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
语文课堂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展示先进教学方法的“主战场”。
程红兵老师说:“我以为公开课的目的在于实验。
语文课堂教学实验无非在于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在教学常态下的呈现。
”[1]可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功利化”倾向,让“公开课”走了样,既丢失了本真,也失去了语文味。
笔者作为市学科带头人、城区实验学校教科室负责人,每学期参与听评不同形式的公开课三十余节。
听评课中发现,公开课存在的共性问题不仅过去、现在都一直存在,而且有愈趋严重态势。
笔者根据多年课堂观察和评课反馈,总结出当下语文公开课主要存在三类不良现象,希望借此“一孔之见”,引发语文同仁之理性思考。
现象一:用“多媒体”喧宾夺主语文课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多角度、大容量展示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因其集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声像,让课堂高效有趣。
但相当多的语文教师走进了一个误区——多媒体成了课堂教学的必需“硬件”,仿佛没了它,语文课就无法完成教学似的。
石义堂老师认为:“有的公开课为了体现新理念,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过于强调别开生面的文本挖掘,忽视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个体差异,脱离了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顾此失彼。
”[2]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留给学生阅读欣赏、想象思考、体验感悟的充裕时间。
如果师生总是围着课件转,图片、视频充斥课堂的始终,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就会失语,结果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某学校组织青年语文教师“赛课”,课题是光未然的《黄河颂》。
执教老师先是播放一段表现波澜壮阔、怒涛翻滚的黄河的视频,同时让学生听旁白式的介绍作者及歌词创作时代背景,接着让学生听两遍名家诵读,再接着欣赏歌曲演唱。
不知不觉中,课堂教学时间已过大半,最后在音乐课代表的指挥下以※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初中学生阅读力提升的评价策略研究”(编号:D/2018/02/185)阶段性成果。
对公开课的几点思考公开课是一种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放给公众观摩的教学形式,被认为是一种借助高科技手段把教学过程和教师的教学经验分享给更广泛的受众的有效方式。
但是,公开课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解决。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公开课进行思考。
一、公开课的作用公开课的最大作用就是为观摩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和观察教学过程的机会。
公开课可以给广大学生带来更精彩、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不同老师的授课风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通过公开课的观摩,教师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教学中吸取经验和教学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公开课的问题虽然公开课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演示的是优秀的教学过程,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出教师日常教学的水平和教育理念。
其次,对于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来说,公开课的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呈现自己的优点和亮点,而忽略了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由于公开课所呈现的教学过程是经过精心准备和推敲的,所以往往显得比现实教学过程更加精彩和理想化。
三、公开课的改进在公开课的教学模式上,可以针对以上问题做出改进。
首先,教师需要更加真实、直观地呈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困难点和高峰,让学生和观摩教师能真实地了解教学的过程和难点。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与观摩者的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推广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
最后,要积极推广实事求是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并吸取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教学方法。
四、公开课的未来在未来,公开课将不会是孤立的,它将会和教育技术、在线教育等一起协同工作。
公开课将变得越来越普遍,多元化,数据化,并且不仅仅是针对教育工作者,也会针对越来越多的非教育工作者,通过科技语言的方式传达教育。
总之,公开课的教学形式和意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在其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希望通过对公开课的深入思考和不断完善,能够让这种新式教学成为更好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做出积极贡献。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异化问题的思考摘要: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难题,人们对教育有着不同的看法与发展期待,基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偏差现象,也就是说实践行为与原本的意愿发生相反的现象,也就出现多种异化问题。
所以在对学生们开展课程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们的成长实际与教育本质的追随改革陈旧的教学思维与引导行为,重视对教学方式与取得的效果进行反思。
所以本文结合中学生的成长实际与教育情况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化问题,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学生;青春成长;异化问题;心理认知前言: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们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们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也需要立足实践活动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能给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注入更多的教育力量。
因为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多种心理健康问题,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们的成长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结合学生们的青春成长实施有效地引导。
教师应该分析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化问题,思考出现异化问题的各种原因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心理教育出现课程化的发展现象,限制初中生探索心理知识的兴趣研究指出国内大部分学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开设心理课程,但是一些学校将心理教育当作一般的课程内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课程化的发展趋势,不能对学生们开展更高层面的知识讲解与心理教育。
一是一些学校与课程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像其他课程那样进行知识教育并选择一些课本内容进行备课,在对初中生进行知识讲解之后让他们掌握相关的心理学概念和原理等知识,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
二是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认为既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项课程就需要让学生参与理论知识考试,通过理论考试的模式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情况,这样也可以验收教师开展课程教育的实际效果[1]。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课程知识有着很大的区别,学生对心理健康充满着一定的好奇心,但是他们却不希望参与到具体知识考试中。
摘要公开课就是为了实现教师的快速成长和很好的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授课者需要在课前精心准备,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运用于课堂之中,并且能够灵活处理课堂的突发状况,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的一种教学形式。
与日常教学相比较,它是教学的“特例”,是与师生熟悉的常态课不同的一种场景。
公开课是在探索教学规律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是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和推广优秀教学理念的有效载体,也是每个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随着新课程改的不断深入,公开课的问题也愈演愈烈,如:教师上公开课的积极性不高,公开课越来越模式化,缺乏个性等。
多数人也开始逐渐认为,公开课是“表演课”、“作秀课”等。
那么公开课到底公开了什么?公开课是不是该取消呢?笔者认为公开课的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需要去改变。
但同样的是,公开课在教学中独到意义,其作用也是不可否定的。
对于公开课的研究,我们所要作的并不是取与舍的单项选择,而是取其精华、舍其糟粕的多项选择。
笔者将会调查和探讨小学公开课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剖析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公开课;作用;调查;问题AbstractPublic class is in order to achieve rapid growth and better embodythe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ers need to prepare before class, their own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 applied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flexibility to deal with emergencies in the classroom, their teaching style, a form of pare withdaily teaching, it is the teaching of the "special case", is a kindof normal classes and students are familiar with different scenarios. Public class was teaching law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this new form of teaching and teachers excellent teaching philosophy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to promoteeffective carrier, every teacher growth path.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of new courses, open class is also growing, such as: teachers open lessons are not enthusiastic; public class more and more patterns, lack of personality. Most people also began to believe that open class is "acting class" and "show class" and so on. So whatpublic open courses? Open classes are abolished? I think public class problem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we need to change. But the same is, open class is of unique significance in teaching, and its role is undeniable. The study of open class, we have to do is not give and take alternative, but its essence, give up the dregs of the multiple choice. I will survey and discussion on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open class in primary school, and analysis of the reason and come up with appropriate measures.Key words: open class; function; investigation; problem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目录 3一.绪论 1(一)研究缘起 1(二)研究价值 11、理论价值 12、实践价值 2(三)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法 22、观察法 23、访谈法 3二.公开课的认识 3(一)公开课的界定 3(二)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差异 4(三)公开课的类型 41、研究课 42、示范课 53、竞赛课 5(四)公开课的作用 61、引导和示范 62、研讨和提高 63、选拔与评比 6三.小学公开课的调查过程 7(一)调查基本概况 71、调查对象 72、问题编制 7(二)调查情况分析 71、公开课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情况分析 72、公开课的准备与实施情况分析 9(三)调查结论 11四.小学公开课存在问题分析及思考 12(一)小学公开课所存在的问题 121、上课的主体看 122、上课的过程看 143、上课的结果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偏低 16(二)对于小学公开课问题的思考 161、原因分析 162、解决策略 18结语 19参考文献 20附录 21小学公开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访谈提纲 21一.绪论(一)研究缘起21世纪以来,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知识型人才,多数国家也纷纷意识到一个问题:国家的发展,无疑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来参与,因而这些青年受到什么程度的教育,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将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
引言公开课(demonstration class),就是公开讲授的课,是教师观察、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教研活动,带有示范性质的公开课的确有助于新的教学理念的推行,能促进教师在专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对青年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其存在可以说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关注度的增加和公开课的大力开展,许多学校的公开课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目的、功能、作用,成了“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有掺和作假、作秀现象等,在实际运行中暴露的问题令人深思。
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公开课就会陷入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教条主义的泥沼。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本人发现研究者们针对公开课的目的价值、存在问题、原因、对策等许多方面作了不同的阐述和分析。
例:黄凌云,朱凤梅对公开课本体功能进行了探寻,分析了公开课的功能价值,功能异化的表现。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的蔡子华针对公开异化的原因做了辨析。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公开课如何回归本色。
还有的研究者分析了公开课的作用,呼吁要正确看待公开课……由此,我们看出目前人们对公开课的看法不一,这个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热点,但大多数人认为公开课异化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一种积极而理性的心态去研究公开课异化现象,对于充分发挥公开课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对于新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公开课异化现象的表现“异化”的概念首先出现在19世纪德国的一些思想巨人如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等的著作中。
“异化”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
“异”即“不同”,“化”暗示一种逐渐发生的变化过程,也指出了最后的结果。
该词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往往指伴随着时间进程而向原本不同的方向发展所出现的非正常现象。
例如:莫让“教育”异化为“活动秀”、批评的异化等。
公开课异化现象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背离了公开课这种教学方式应有的教学和教研两种基本功能而导致公开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所发生的公开课作秀等非正常教学现象。
(一)教学内容异化1.片面追求内容的广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知识的最终价值在于学以致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这一提法目的在于改变原课程体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死学知识,学死知识的弊端,使得学生能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整日埋头读书的学习机器转变为活学活用的人才,从只会做题的考试机器转变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进而适应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速度。
但是,这一理念一到公开课的课堂上就往往歪了。
许多公开课的执教者为使课堂体现这一理念,便自由发展。
例如,教《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有的教师搜索了大量图片和声音,把课文中引用的所有语句用直观的图片展示出来,至于其中的韵味,学生不需要思考。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描写校园的景色,尤其是花木,然后展示、交流,原本应该最重要的课文分析体味被冲淡,只能浮光掠影地一带而过。
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提高多少,不言自明。
2.片面追求见解的新颖这一现象在文科尤为突出。
新课程背景下,强调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多元化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但“多元解读”并不意味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原则,必须有一定的解读范围。
真理与谬误常常只有一步之遥,更何况在公开课上为了求新而进行多元化解读,就更容易失之偏颇。
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上,许多教师出于对以往强制性的一元解读的反叛,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及其呈现出的意义,任由学生别解甚至曲解文本的内涵,甚至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
更有甚者,教学中对文本意义进行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失落。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更重要的是,求新必须合乎常理,必须尊重文本,必须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善、美的价值取向。
3.片面强调学科的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改革具体目标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这一规定的目的原本在于克服原来课程单一,缺少整合,不利于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体系的弊端。
但是,实际的公开课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容易驾驭的事情。
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还是要体现,于是许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只好从一些表面的地方入手,使得原本没有紧密联系的学科内容一起出现在公开课课堂上。
曾听过这样一节三年级的公开课,教师在教学《花钟》时,一开始以各种美丽的图片导入,接着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讲解字词,剩下的时间则让学生发挥想象,讨论花开放的情形,然后让几个同学扮演花朵开放,热热闹闹。
最后让学生画花钟,整节课教师几乎把文本抛开,对字词的理解犹如蜻蜓点水,更没达到教学的目的。
我想,为了上好这节公开课,学生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歌曲、舞蹈和表演,然而在课堂上一番热闹后,他们在语文方面又学到了什么呢?遗憾的是这类现象目前比较普遍,语文课被“异化”为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等大杂烩。
(二)教学形式异化1.合作学习方式异化合作学习有多种方式,小组讨论就是最常见的一种。
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后,讨论便成了教师上公开课的法宝。
可以说,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堂上多了同样热热闹闹的讨论。
在许多教师看来,少了讨论,课堂似乎就无法充分体现或体现不出新课程的理念。
于是,我们看到许多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讨论成了必备武器。
例:听《落花生》这一课,课件出事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叫落花生?父亲一共说了几次话?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结果,我们看到学生装腔作势地讨论,有的就此开始谈笑,有的一个人被孤立,更可笑的是教师给很长时间,还让学生分组回答,浪费了许多时间。
其实我们知道,答案就在文中,学生没必要讨论就可以自己解决,但我们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中倡导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硬是让学生讨论。
然而,讨论就真的具有这么大的效果?我们是否静下心来想过,我们课堂上的讨论真的都有必要吗?由此,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讨论不是必胜法宝,讨论的前提是问题有讨论的必要,而且,教师的心中要有学生。
否则,当问题没有难度时,我们无须讨论;当问题回答角度较多时,我们无须讨论;当讨论过滥时,我们不妨择其一二之必须讨论者来讨论;当学生没有参与讨论时,我们的讨论更是失败的。
2.教学手段运用异化不知从何时开始,公开课教学这种很好的教研方式已经异化成为“展示”学校教育教学并不真实的“作秀课”、“表演课”、“形象课”。
教师为了一节“作秀课”往往要付出几天、甚至十几天的时间,为了上好这种“作秀课”而不得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
预演、表演、导演重复多次,给人一种不是听课而是看演出的感觉。
为了取得良好的表演效果,公开课往往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课件。
加之有的学校领导也认为没有多媒体课件的公开课是“教育理念落后”,“没能把握新课标”等。
于是,而今的许多公开课,制作的课件都很漂亮、美观,出现为了突出“整合”而片面追求音像效果的现象。
课堂热热闹闹,其实喧宾夺主,“荒了自家的地”,效果适得其反。
可以说,面对这样的情况,不能不说是教育的迷失与盲从。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我们的公开课教学中,似乎以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落后了,沿用多时的教学设施陈旧了,习惯使用的教学手段老土了。
于是,课堂上有了孩子积极踊跃的发言、融洽轻松的氛围,却少了孩子那两手托腮的投入、凝眸定睛的专注;有了多媒体的情景叠现、板书更换,却少了师生一笔一画的书写规范、学生上黑板板书时的激动怡情……我们有了教育从观念到技术的全面更新,却少了教育更本色的纯真与凝重。
(三)教学评价异化公开课异化现象产生原因固然与主观上教师本身的认识水平很低,与其自身的教学素质低下有关之外,也与客观上上级教育部门把公开课作为教师选拔的舞台,作为考察教学的依据,作为对教师评估的手段有关。
公开课教学评价已经严重与新课程理念脱节。
其主要形式有:1.以课堂气氛热闹为优许多老师上公开课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气氛活跃比课堂气氛内沉闷好。
诚然,公开课课堂气氛活跃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让听课者感到轻松愉悦。
这样的活跃课堂实现了师生的共赢,值得提倡。
但是,这种活跃的课堂需要教师的智慧,否则,只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其实,课堂气氛只是教学的外貌,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形式应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
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我们要求新课程的课堂活起来,要求采用新颖的方式方法去落实双基。
但这绝不是简单的热闹,而是在课堂上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的基础上追求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彰显。
那种舍本逐末,一味追求热闹,为了形式而形式,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上参与的做法只会让学生陷入浮躁,收获甚微。
然而,就像是通货膨胀一样,表面的繁荣张利,没有不上进的学生——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荣下其实全是泡沫,破碎之后什么也没有。
2.以学生大量发言为优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授课方式受到批判,于是,在公开课上,“尽量让学生说”几乎成了所有执教者的共识。
实际课堂中,我们常常发现,为了让学生张口,教师设置了很多毫无启发性的问题。
许多公开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淡化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关注,也失去了自由思考、自我学习的空间。
正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院长所说的,“在某种意义上,思维的时间长度决定了教学的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如果不能真正激活气氛,宁可还课堂以宁静,让学生在长时间静静的思考中掌握知识。
3.以内容繁多杂乱为优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公开课课堂的知识容量大大增加。
但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那就是公开课成为多媒体展示课、表演课。
以语文课的教学来说,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表面看轰轰烈烈,声、光、电俱全,内容丰富多彩。
可是,正是这些所谓精美但很直白的画面弱化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无形之中限制了学生们对文学的文字品味和想象空间的开拓。
可见,适当的课件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课件是为内容服务的,课件必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二、公开课异化现象的影响(一)对学校教学方面的影响1.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我们现在发现:原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和探讨的公开课成了作秀表演,其研究探讨价值必然失真,指导意义也势必荡然无存,一再作秀,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落下了许多课,于是为了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就开始找时间占其他课给学生补课,一节课教学任务很多,学生吸收不了,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纯洁的课堂变成了“功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