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扬中市丰裕中心小学有效教学课堂模式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概述

1、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而我校部分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而忽视了理念上的更新,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只是新课改的一层外衣。为了教师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合拍,用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并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校于2009年11月开始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历时3年。

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标也一直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由此可见,构建小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实践《课标》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2、课题界定:

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了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可见,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又是理论的简化形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美)冯.格拉斯菲尔德。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认识具有建构性。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观是20世纪末,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美)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原则:(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如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澄清问题、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2)情调情感因素,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不掩饰,坦诚公开。(3)学生是以维持自己的构造或是强化自己的构造心理来学习的,因此注意以“同化”来影响学习过程。(4)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互相接触。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决定怎样学。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与研究创立一套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师生和谐的共同发展。

2)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专家的理论为指导,逐步的探索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完善。

3)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加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形成全校教学的基本策略和管理制度。

2.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活动中,我们以课堂为阵地,力求通过不断的学习、大胆的实践和积极的探索,根据不同的教学课型探索出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缩短教师摸索的历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基于此,本课题实验的重点:一是明晰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内涵;二是主要课型的有效课堂教学常见模式。如新授课、练习课等;三是与之密切相关的教学评价

的研究。

3.研究方法、过程与途径: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反思研究法。

研究过程:

1)2009年12月—2010年2月:分析教学背景,搜集研究信息,确定研究课题,制定实验的总体方案,申报课题。

2)2010年3月—2011年12月:课题实验,阶段总结,研讨培训,形成有效教学模式。

3)2012年2月—2012年6月:整理实验材料,总结和汇编研究成果。

研究途径:

1.广泛收集资料,利用各种参观访问等机会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总述,提出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2.走进课堂,广泛听课,搜集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找出改正措施;征求教师意见,搞好落实衔接。

3.理论学习与培训。遵循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特征。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汲取先进理念。

4.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仔细的研究,包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1)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呈现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交流反馈当堂练习

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解析

①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洁、易懂,学生已经习得正规知识能派上用场,引起思考,提出问题,容易导向一段发现和活动的过程。

②呈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呈现有利于学生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学生学有目标,学生的学习指向性更明确,保证了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