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解读之黄昏
- 格式:ppt
- 大小:191.00 KB
- 文档页数:31
浅论黄昏意象与唐代诗人的日暮情思摘要:意象是诗词的重要构成元素,创作诗歌离不开意象的找寻与确立,分析、感悟诗歌离不开对意象的把握。
正如史云青在论文《古诗词意象的符号学分析》中所说的一样:“意象之象是表意之象,象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意借助象来呈现,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借客观物象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思,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古代文学领域里,黄昏意象是最常见的,也是意义最丰富的文学意象之一,其意蕴已经远远超过了昼夜交替,明暗变幻的一段时间及景物的展示,而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具有永恒生命力、并在文人心目中凝结了诸般情感和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
关键词:黄昏意象;唐代诗人;日暮情思研究唐诗中的黄昏意象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因为“唐诗是古代诗歌的精粹,是诗中之诗,它不仅以其优美而强烈的思想感情熏染着无数的读者,而且以其丰富多彩的意象吸引着一代一代人。
”[2]在诸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先秦至唐代,黄昏意象的使用频率在提高,表情达意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唐人将黄昏意象的描写艺术加以精致化和细密化,黄昏意象的内涵和表述技巧在唐代都得到了不断深化和拓展,黄昏意象成为唐人表情达意寄托感情的有效载体。
“‘残阳欲落未落处,照尽行人古今愁‘,中国文学的暮愁主题凝聚了古代文人对乡情、亲情与爱情的诗意体验,对生命的真诚热爱,对历史的严肃反思对自然光色与音响的审美感悟等。
”[3]一、从意象到黄昏意象意象是构成歌的基本单单位,所以在古诗研究领域,关于意象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
关于诗歌意象的特性,在彭建民、黄越的《论诗歌意象的特征》中有这样的阐述,“意象有根本特性和第二位特性之分,前者包括可感性、暗示性、创新性;后者包括派生性、可塑性、可控性、虚幻性、和跳跃性等。
”[4]在这一方面学者们的研究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说法,但殊途同归,只是在表述上有误差,没有太大的分歧。
关于诗歌意象结构方式的类型有较多论述。
黄昏闻一多美学赏析
《黄昏》是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一首诗歌。
在《黄昏》这首诗中,闻一多用他那“朴素的诗笔”,描绘了“乡村落日”的景色,展现出一种静谧、美丽的意境。
首先,从诗歌的意象角度来看,《黄昏》中的意象十分丰富。
诗人通过描绘“落日”、“余晖”、“轻烟”、“远村”、“暮霭”、“归鸦”等自然元素,勾勒出一幅生动、和谐的乡村落日画卷。
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个温馨、静谧的氛围,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温暖、和谐的美丽。
其次,闻一多在《黄昏》这首诗中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
他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展现出乡村落日的宁静与安详。
例如,“归鸦”的“点点”与“斜阳”的“一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明。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色彩的对比,如“金黄”与“碧绿”,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视觉效果。
最后,闻一多在《黄昏》这首诗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他通过描绘乡村落日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与景色的描绘相互融合,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
综上所述,闻一多的《黄昏》是一首描绘乡村落日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他通过丰富的意象、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展现出乡村落日的美丽与温馨。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浅析家园意识下易安词中的黄昏意象作者:吕瑞娟张军俊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7年第01期李清照一生坎坷,际遇不幸,一心对幸福安稳生活虔诚祈求,却因家庭变故和大时代洪流而求之不得,她将少女时代的天真无忧,少妇时的柔情伤感,以及人生的种种不幸都熔铸在黄昏之中,因此其大量词均以黄昏为意象,而这一意象的心理根源便是她深刻存在的家园意识。
家园意识通常是属于时空观念的一部分,它与中华文化中的寻根意识、安土重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实质就是强烈的回归和追寻意识。
家园既可理解为实指的、具体的家,也可理解为精神上、心灵上的归宿和依托。
家园意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它与个人的人生际遇紧密相连,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特点和这一时代下人们的精神追求。
李清照词作中所体现出的家园意识正是词人精神世界的归属感和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追求。
李清照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其词作格调高雅,情感真挚,个性鲜明,彪炳着宋词婉约派的最高成就。
数百年来,李清照之所以一直广受关注,除了其在词作方面的突出成就外,她那多舛不平的人生际遇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弱势女子,她凭着自己的才智冲破了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成为宋词史上一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明珠。
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事实上,她的词作不但在宋代女词人中首屈一指,就是与同时代的男性作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但她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老年漂泊,可谓是历尽沧桑,尤其是后半生,在国破、家亡、夫死的境况下她独自在异乡孤苦度日。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作为传统的中国人,无论离开故乡多远多久,那个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都是其心中固守的“根”,是令人魂牵梦绕,永远思念的家园。
农耕时代的中原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夕阳西下,黄昏中的人家炊烟袅袅,饭菜的香味弥漫在记忆的空气中,喊着孩子乳名的母亲在每个国人对家园的思绪里。
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感指向大自然中的“黄昏”是一种极其平凡的自然现象,但是,这种平凡的自然现象,一经诗人敏锐的目光捕捉之后,便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
达到与诗人自己的心灵高度和谐地统一的境界,这个普通的自然现象也就升格成诗人表达情感志向的媒介。
一、黄昏意象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古典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黄昏意象不是单一的黄昏之景,也不是单纯的以夕阳为写作对象,而是以夕阳暮霭为中心,连接夕阳下、暮霭中的诸多景致一起构成的一种可感的综合的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
因此,黄昏意象的构成就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例如:①孤鸟寒鸦:“夕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范成大《鹧鸪天》)等等,运用“飞鸟”的形象渲染黄昏时候凄凉的氛围。
②冷风急雨:“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咪梅》);“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风雨黄昏本身就会给人一种愁思,加上诗歌意境的点染就显得更有韵味了。
③荒山浮云:“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董思恭《感伤》);“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魏夫人《菩萨蛮》);“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长亭怨慢》姜夔),运用大自然中的山、云等自然现象营造一个伤感的氛围。
④破阁残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落日下的亭台楼阁最具有历史的沧桑之意,也最能勾起读者对历史中人与事的感喟。
⑤江水棹帆:“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棋斜矗”(王安石《金陵怀古》);“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等等,运用江水以及水面上的行船、白帆与黄昏一起构成了苍远辽阔的气势。
当然,黄昏的构成因素还有许多种类的组合。
但是,黄昏这一特定情景下蕴涵着的情调。
极易勾起人情感中的某种潜在因素,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染于作者刻意经营的愁绪离怀,从而达到诗歌欣赏中的共鸣效果。
黄昏意象总结一、引言黄昏是白天与黑夜的过渡时刻,也是大自然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场景的时间点。
在黄昏的时刻,太阳的余晖洒满大地,给人们带来一种宁静而浪漫的感受。
黄昏意象是指在黄昏时刻所呈现的图景、音响和气氛,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听觉和情感上的享受。
本文将围绕黄昏意象展开论述,总结黄昏意象的特征和魅力。
二、黄昏意象的特征2.1 余晖的洒落黄昏的特征之一就是太阳的余晖。
在傍晚时分,太阳逐渐下山,余晖透过云层洒向大地。
余晖的光线柔和而温暖,给整个环境增添了一种浪漫而神秘的氛围。
在余晖的映照下,人们的面容显得柔和而美丽,大自然的景色也呈现出温馨而宜人的光景。
2.2 光影的变幻太阳从西方缓缓下山,黄昏时分的天空渐渐变暗。
在这个过程中,光线的角度不断变化,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光影效果。
例如,夕阳的余晖透过纱帘洒在室内,形成了迷人的条纹光影。
这些光影的变幻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一种艺术美感,使人们陶醉其中。
2.3 自然景色的柔和黄昏时分,大自然的景色也呈现出一种柔和的色调。
阳光逐渐消退,天空的颜色变得更加温和,呈现出橘红色、粉红色或淡蓝色等不同的色彩。
与此同时,树木、花草和水面也因光线的变化而呈现出柔和的色调,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一种舒适和宁静的感受。
2.4 鸟鸣虫鸣的合奏在黄昏时刻,鸟儿和虫子开始活跃起来,它们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
鸟鸣虫鸣的合奏给人们的听觉带来一种愉悦和放松的感受。
这种自然的音乐仿佛是大自然为人们送上的一场夜晚前的音乐盛宴。
三、黄昏意象的魅力3.1 迷人的夕阳夕阳的美是黄昏意象中最吸引人的魅力之一。
在余晖的照耀下,夕阳的颜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浓郁的橙色到柔和的粉红色,每一次的夕阳都让人陶醉其中。
夕阳的美景也成为了摄影师们追逐的对象,他们通过记录夕阳的瞬间,把这种美丽的意象留存下来。
3.2 平静的氛围黄昏时刻的氛围十分平静和宁静。
在白天喧嚣的都市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疲惫。
而在黄昏时分,大自然的宁静和温和给人们带来一种放松和慰籍。
《边城》的意象传达《边城》的意象传达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边城》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的意象传达。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意象传达摘要《边城》是中国现代杰出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不仅笔触优美、文风清新、情思浓厚,还通过运用多种自然意象,打通了全篇脉络,传达了深刻的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本文从《边城》中描绘的水、黄昏、月亮等丰富的意象入手,结合该小说中的特定情节,深入分析了这些自然意象在小说中的构架作用及其象征意义,从而展现出该小说独特的艺术色彩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边城》自然意象象征引言《边城》是沈从文的巅峰之作,被誉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小说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坛具有重要的地位。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小镇茶峒为背景,借船家少女翠翠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歌颂了美好善良的人性与纯净澄澈的心灵。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包括小溪、河水、雨水等一系列水的意象,以及黄昏、月亮等,一方面很好地串通了全文,使故事成为一个在各方面都极为连贯的整体,另一方面则传达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预示着人物的命运,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使故事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美学色彩。
一“水”的意象――全篇经络“水”是《边城》的中心意象,贯穿着整部作品的始终,在构成故事的经络之余,还渗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使小说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部写“水”的小说,使故事也成为了一个“水边”的故事。
作品开篇就对小溪、河水展开了描述,并将其作为线索引出故事的地点和主角,让水与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融为一体:“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做成的……贯穿着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般在水……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些与水有关的描述展现了湘西特有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突出了作品浓厚的乡土气息,奠定了作品的基调,同时也为“水”这一意象在故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埋下了伏笔。
谈《楚辞》中的黄昏意象摘要:屈原在《楚辞》中进行了大量的黄昏意象描写。
这一方面体现了自然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黄昏的留恋与珍惜,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流露出诗人对命运的抗争与驾驭。
另一方面,诗人以黄昏为喻,展示了国式的衰微与政局的飘摇,抒发了自己功名未遂、怀才不遇的失落与愤慨。
关键词:留恋;失落;农耕文明;太阳崇拜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形象,是客观物体与主观情感的融合,既有作为自然物体的客观属性,又有作家主观赋予的情感内涵和特殊意蕴。
《楚辞》中充斥着大量的黄昏意象,既表明了自然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慨叹和思考。
一、《楚辞》中的黄昏意象文人多以“夕”、“暮”等词来描写黄昏。
“夕”与“朝”相对应,一个意味着开始,象征着生命与活力,充满生机盎然;一个意味着结束,代表着哀颓与伤感。
黄昏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最为敏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一天中重要的一个过渡点,往往会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感慨与哀思。
1.自然时间与人生时间黄昏,是下午离去,晚上到来的过渡时刻,是光明与黑暗的过渡时期,也是劳作与休息的中间时段。
黄昏的短暂使其充满了神秘与朦胧,具有悲壮与哀愁之美。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象征形式哲学》中认为:“正是光明与黑暗的对立,东方与西方的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关于空间的原始感情,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原动力,由此派生出生命与死亡的对立,这成为一切宗教和哲学的永恒主题。
” 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分界线,也是生存与死亡的分界线。
“当白天消逝之际,诗人悲叹他的光明之友夭折,除此之外,也在其短暂的生涯中看到自己生命的短少。
” 黄昏是一天结束之时,也象征着人迟暮之时,衰老到来的同时会伴随着寂寞与死亡。
屈原在《楚辞》中抒发了对黄昏的留恋与珍惜,这也是对黑暗与死亡的憎恶与厌弃、对光明和生命的不舍与执着。
但人类的力量无法阻挡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因此诗人内心充满着个体梦想破灭、期待无望的悲愤和痛苦。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黄昏,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黑夜交接。
“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黄昏,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这类古典诗词二十多首,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特有的审美内涵。
一、沧桑情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诗人在景、物、事的触动之下,感情迸发,灵感骤至。
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郑谷的《鹧鸪》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哀怨凄恻的鸣叫,形成凄迷感伤的氛围。
“夕阳”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并不随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变更。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抒写这种感悟。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从一抹夕阳的余辉中去感叹历史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体悟人世的沧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陆游的《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叹恶劣环境中孤苦无依的痛楚。
范仲淹《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漫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先以虚写实,用山间紫气作烘托,燕脂山所生之草在暮云掩映下呈现的色调,给人以庄严、惨烈之感。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以晚景衬离愁,用夸张手法,写辞官离京,十分郁闷的伤怀之意。
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它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面对春光流逝,面对夕阳世界,怀才不遇的诗人深感空度光阴的痛苦。
“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的《浣溪沙》充满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在人生的追求历程中,黄昏夕阳代表的时间意识与诗人的生命意识始终交织在一起。
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词黄昏意象探析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词黄昏意象探析论文导读:在李清照《漱玉词》现存约六十首词作中。
胡应麟说: 古诗之妙专在意象。
黄昏或与黄昏有关的意象约十六首。
关键在于运用了一个又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
关键词:李清照,意象,黄昏,内涵,《漱玉词》胡应麟说: 古诗之妙专在意象。
诗歌语言大都短小精悍,之所以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集中表达抒情本质,关键在于运用了一个又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
实际上,一首诗、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词语的组合,从艺术构思的角度而言却是意象的组合与跳跃,这一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袁行霈先生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象,既有作为自然物体的客观属性,又具有作家主观赋予的情感内涵和特殊意蕴。
诗歌是情感的宣泄,而情感又极具个性。
因此,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载体与符号,袁先生以为诗的意象和与之相应的辞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并进而认为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
因此,对作家作品中常见或固定的意象意象群进行考查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细致地把握作家丰富深隐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状态,从而为准确深入把握作家作品提供契机。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诗词大家,作为女性词人,其在意象意象群的选择与建构上更是独具特色。
正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意象意象群,以及这些意象意象群包含的丰富独特的情感内涵,使得其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当时号为易安体。
总体而言,李清照词中常见或固定的意象有如下这些:酒、花(菊花、梅花、海棠、桂花等)、黄昏、东篱、鸿雁、晚风、淡月、疏帘、梧桐、雨等。
古诗词意象及举例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
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下面这些意象就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1、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扬州慢(淮左名都)》知识清单一、作家作品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为人狷洁清高,终老布衣。
一生湖海飘零,寄人篱下。
但与杨万里、范成大交游并得其赏识,靠诗人萧德藻、贵胄张鉴资助,迹近清客。
其词也有咏叹时事者,多数是写湖山之美和身世之慨,感念旧游,眷怀恋人,寄物托情,均精深华妙。
词风潇洒而醇雅,笔力峭拔而隽健,讲究韵律,多自度腔。
代表作品:《白石道人歌曲》等。
二、背景资料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两次南侵,扬州均遭劫难。
后金主完颜亮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
根据序言所说,宋孝宗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三、相关链接慢词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是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慢曲子”是相对于“急曲子”而言的,慢与急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
由于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与小令相比慢词在音乐上的变化更加繁多,悠扬动听,这也就适应表达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个人情感的需要。
“黄昏”意象解读词中“黄昏”这一内蕴丰富的意象,将词人复杂而惨淡的心情推向了极致。
“黄昏”这一字眼,看似客观,实则它不仅仅是一个表时间的概念,更是词人感时伤己情感迸发的导火线。
“黄昏”不仅是白天与黑夜交替的特殊时段,更是情与景交融,它本身就是一个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
四、说字解词重点字初霁(jì)荠(jì)麦豆蔻(kòu)怆(chuàng)然黍(shǔ)离窥(kuī)江多音字duó(揣度)jiě(解剖)度解xiè(解数)dù(法度)jiè(解元)形近字shù(戍)角辞fù(赋)戊xū(戌)鹦wǔ(鹉)róng(戎)装bīn(斌)驳多义词夜雪初霁,荞麦弥望(视野)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声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因自度此曲(谱写,作曲)度会天大雨,道不通,度以失期(推测,估计)解鞍少驻初程(短暂)少儒生之途亦自相少(轻视,看不起)陈涉少时(少年)五、诵读佳句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4.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浅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万小兰(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充市、637000)摘要:《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被作者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
它是主人公穷途末路之际与朝代由盛而衰走向灭亡之时相碰撞的产物。
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关键词:《咏怀古迹》(其三);黄昏;意象“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立象以尽意’”王弼说:“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
但它作为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物的再现。
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作家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
人们可以通过它去窥视作者的心理状态、情感甚至社会的风貌。
有人为黄昏意象下定义,说黄昏意象就是借黄昏夕阳之自然事物,表达个人在面对生与死、成与败、兴与衰等矛盾时所产生的强烈情感的文学艺术形象。
唐代诗歌中的黄昏意象大致有几层涵义;它表达了唐代诗人功业未成的失落之情、故都漂泊的相思之情。
揭示了唐诗人参禅悟禅却不脱离世俗的自由之意、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倾慕之情。
表现出唐诗人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及由此产生的悲壮之情。
同样是处于唐朝时期的诗歌《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因其特定的语境和作者。
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用灰暗的色彩渲染悲凉的气氛,另一说是表现昭君的思汉之心和作者眷恋故乡却孤独漂泊的相思之情。
本文将跳出历代文人对其的阐释。
将从另一种角度来对诗中的“黄昏”意象进行分析。
试图联系王昭君的处境和变成“青冢”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作者饱尝家国忧思、穷途末路之时的心理状态去挖掘本诗中“黄昏”意象的深层意蕴。
《咏怀古迹》(其三)写于杜甫滞留夔州时期。
它是一首咏怀和怀古两体相结合的诗歌。
它的主人公表面是王昭君,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主人公即杜甫。
这决定了本诗的复杂性。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2008年4月24日内容提要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是由光明到黑暗昼夜交替的一个特定时空。
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色的再现,而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诸般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
综观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作品,中国古代诗人渲泄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而黄昏时的相关景物就是诗人情感的催化剂。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诗人面对黄昏时的内心世界,掌握引发诗人情感的黄昏意象群。
关键词黄昏情结伤时感物意象群生命意识“伤时感物”本来就是中国文艺一种悠久的传统。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就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
朝阳东升,夕阳西下,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一个临界点。
作为宇宙世界里一个特定的时间范畴,“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
千百年来,人们感受黄昏,描写黄昏,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身上融合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奥底蕴的观照和领悟,记下了人生的欢乐和痛苦,显出了生命追求的坎坷,多难。
正如肖弛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指出的:“诗歌艺术中的时间意识是一种生命意识。
”①在诗人的笔下,黄昏时的树木、山川、夕阳、归鸟已不再是纯粹的景物,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
一、中国古人“黄昏情结”的产生“昏”字在甲骨文中作,是会意字。
从日,从氐省。
“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是指日暮、天刚黑的时候,就是《说文》所说的,“昏,日冥也,”指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
“婚姻”之“婚”的本字为“黄昏”之“昏”,《正字通?女部》:“婚,古作昏。
”②如《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又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代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说文》中有记载:“礼,娶妇以昏时,故曰婚。
”可见黄昏与我国上古婚姻有很大关系。
首先表现为与我国古代“抢婚”习俗有关,刘师培先生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娶妇以昏者,当与古代劫掠妇女,趁妇家不备,以昏时为便有关。
流水:时光易逝、岁月短暂、历史发展杜鹃:1. 蒙冤之恨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慙自束,为尔忆家园。
《子规》余靖2. 别离之悲、思乡之苦十里楼台倚翠微。
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鹧鸪天》晏几道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子规》吴融3. 亡国之痛(尤南宋)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金陵驿》文天祥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春日闻杜宇》谢枋得草木:以繁盛反衬荒寂,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夕阳:1. 苍凉失落、沮丧之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李商隐2. 苍茫沉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鹧鸪:满腔的离愁别绪、哀愁之情寒蝉:悲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蝉》骆宾王表达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蝉:1. 品行高洁,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的品行高洁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蝉》虞世南2. 人生短暂,珍惜生命,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落花:1. 见落花而伤怀,多为移情所致,由落花想到自己,感慨人生短促、时光流逝不可挽回2. 心境澄明,体悟悠闲细微的生活情趣乌鸦:衰败荒凉班马:依依惜别之情(离群的马)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李白楼:1. 思念(朱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歌楼)2. 闲适丁香:孤独忧愁,和别绪离情相联系浮云:1. 和表示功名利禄的事物相连,隐喻抒情主体鄙视功利、超俗傲岸的精神气度2. 闲适禅门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在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