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100例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胆石治疗仪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及护理【摘要】目的:分析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胆石治疗仪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及护理。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计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负面情绪,护理满意度。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负面情绪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胆石治疗仪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大柴胡汤加减;胆石治疗仪;胆囊结石;临床疗效;胆囊位于右上腹,呈梨形,是囊性器官,该部位因为患者饮食、种族、生活习惯等原因,容易产生结石,据统计[1],西北地区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占我国总人口的80%左右。
临床常用大柴胡汤加减与胆石治疗仪联合对该疾病的治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增加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综合护理方式。
本文将对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胆石治疗仪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及护理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计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9~58岁,平均(38.59±2.18)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0~56岁,平均(38.47±2.23)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胆石治疗仪治疗。
大柴胡汤加减组方:柴胡20g、黄芩10g、芍药10g、半夏10g、生姜15g、枳实10g、甘草10g、大黄6g。
温水煎服,每日一剂,2次/d。
胆石治疗仪为DJS-IIIA型,取患者耳穴、胰胆穴为主,肝、神门、交感、小肠穴位配穴,1次/d,20-30min/次。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胆囊炎的临床疗效目的:研究分析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胆囊炎的临床影响和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胆石症、胆囊炎患者。
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添加大柴胡汤加减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腹痛消失时间、退热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相关数据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胆囊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大柴胡汤;胆结石;胆囊炎胆囊炎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这类病症中以结石性胆囊炎为主,约占总人群90%以上。
在医学中,通常胆囊炎与胆石症有因果关系,其主要原因是胆囊结石会造成胆道的阻塞,进而造成胆汁淤积形成胆囊炎,而胆囊炎的反复发作又是形成胆石症的主要病因[1]。
因此这两种病症互成因果,临床表现主要以绞痛、隐痛为主,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且由于病程较长,也给患者带来了经济负担。
在中医上,这类疾病隶属于“腹痛”、“胁痛”、“黄疸”的范畴。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胆囊炎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5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50例胆石症、胆囊炎患者,将所有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
其中观察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33~74岁,平均(51.16±4.57)岁,发病时间6~14 d,平均(10.1±0.4)d。
对照组男36例,女39例,年龄37~71岁,平均(52.26±4.86)岁,发病时间7~14 d,平均(10.4±0.5)d。
大柴胡汤加减用于胆石症、胆囊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试析大柴胡汤加减用于胆石症、胆囊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胆石症、胆囊炎患者7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比较分析两组治疗的效果。
结果:研究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总有效率等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P<0.05。
结论:大柴胡汤加减用于胆石症、胆囊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推广。
【关键词】大柴胡汤加减;胆石症;胆囊炎;治疗【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8-0049-02胆石症、胆囊炎均是外科常见疾病,近年来,该病呈明显上升趋势,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
当前,临床上对于胆石症、胆囊炎的治疗多以西药为主,但其复发率较高。
本文主要研究大柴胡汤加减用于胆石症、胆囊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作如下报道。
1.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胆石症、胆囊炎患者,共7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均38例。
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3:15,年龄26~71岁,平均(48±1.25)岁;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研究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2:16,年龄27~70岁,平均(47±2.02)岁;研究组则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本次研究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中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疾病诊断的标准;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并与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
研究经无合并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囊炎者,无合并心肝肾等功能异常者,无合并严重精神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具体包括:饭后口服红霉素,一次0.3g,一日四次;口服先锋IV胶囊,一次0.25~0.5g,一日四次。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加味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黄孝明,副主任医师,医教科长。
马茜,主治医师。
吕立言,主治医师,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浙江省嵊县人民医院邮编312400)。
胆囊炎、胆石症湿热型。
柴胡10克,枳壳10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虎杖30克,绵茵陈15克,金钱草30克,姜半夏10克,陈皮6克,生大黄10克(后下)。
上药煎15~20分钟取汁,每贴煎二汁,上下午2次分服,伴有结石加海金砂,腹痛严重加炒玄胡15~30克,配合“推按运经仪”每日1次。
腹痛呕吐不能进食伴有明显感染,每日给予1500~2000毫升液体,加用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抗感染。
经观察339例,治愈309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95%,其中胆石症70例,有61例排出大小不等的结石,排石率87.4%,排净率8.57%。
本方是大柴胡汤和小承气汤复合加减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同病。
胆囊炎,胆石症由于湿热之邪蕴结少阳阳明,有寒热往来,恶心,心下痞满而痛,故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枳壳以泻阳明郁热,伍白芍以治腹中痛,用金钱草、绵茵陈、虎杖以加强清热利胆功效。
配合使用“推按运经仪”者,以促进结石排出。
对腹痛呕吐严重静滴液体和抗菌素,以补充体液损耗,改善内环境,加强抗感染,以利于炎症的消除和结石的排出,并为大柴胡汤的应用免除耗阴伤津之弊,扩大了应用的范围,起到了相得益彰的功效。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
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对慢性胆囊炎并胆结石患者应用中医药大柴胡汤加减方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药大柴胡汤加减方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59%,对照组81.08%,P<0.05;2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较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慢性胆囊炎并胆结石的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中医药大柴胡汤加减方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显著提升疗效。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中医;大柴胡汤加减;效果慢性胆囊炎以及胆结石均属于近年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此两种疾病合并发生的情况也较为常见,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嗳气、右上腹部隐痛以及餐后饱胀感等。
该疾病的发生也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进行西药保守治疗能够缓解临床症状,然而部分患者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其临床疗效并不满意[1]。
中医中药近年来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以下将观察对慢性胆囊炎并胆结石患者通过联合应用大柴胡汤加减方治疗的临床价值。
1资料以及方法1.1临床资料抽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本院74例慢性胆囊炎并胆结石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23~67岁,均值为(40.5±0.3)岁。
对照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22~69岁,均值为(40.4±0.5)岁。
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西药治疗,甲硝唑片,口服,0.1g/次,3次/d;熊去氧胆酸片,口服,150mg/次,3次/d。
患者连续口服治疗2个月。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药大柴胡汤加减方进行治疗,该方剂组成如下:石韦为50g,柴胡、白芍、郁金、鸡内金以及金钱草各为20g,丹参为30g,蛭石、核桃仁各15g,黄芩、海金沙以及大黄各10g,半夏和薏苡仁各12g。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0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4年12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随机分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医治,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联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治疗总有效概率更高,P<0.05。
结论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对改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临床症状具有积极影响,且更具安全性。
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效果肝内胆管结石在医学临床上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胆道慢性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出现。
在我国患有肝内胆管结石的人数较多,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数在胆石症人群中约占据15%-30%。
一旦患上肝内胆管结石,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呕吐、发热等,严重威胁人们身心安全,降低生活质量[1]。
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治是控制发病率的重要手段。
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方法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为主,但考虑到前者风险性较高,若护理不当在围手术期极易出现并发症,故多数患者更倾向于保守治疗。
本文意在观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对在本院治疗的10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实验,现详细报告见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12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
根据收治时间依次排号,奇数是对照组,偶数归是实验组,一组各占51例。
在对照组中,24例女性,27例男性;年龄(20-65)岁,平均(43.88±3.13)岁;患病时间(3个月-18年);平均(5.09±1.17)年。
在实验组中,28例女性,23例男性;年龄(22-67)岁,平均(42.76±3.29)岁;患病时间(6个月-17年);平均(5.26±1.08)年。
两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在性别占比、年龄与患病时间类等方面均差别不大(P>0.05)。
大柴胡汤合四金汤加减胆囊结石结石病资料汇编大柴胡汤合四金汤加减胆囊结石 (转载)发表者:赵东奇 121人已访问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其发病率程上升趋势。
李某,男,69岁,2010年5月30日初诊。
诉右胁疼痛一夜,伴呕吐胆汁样物1次。
门诊查体:T36.6℃,P68次/min,R20次/min,Hp130/85mmHg。
皮肤巩膜未见黄染,肺(-),心(-),腹部稍膨隆,右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墨菲征(+),麦氏征(-),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现症:时有右上腹胀痛、放射至背,时有恶心欲吐,纳差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2~3日一行,舌红胖苔黄腻,边有齿痕,脉弦。
血常规:WBC10.48×109/L,NE73%。
肝功能无异常。
B超检查示:胆囊增大,胆囊壁不光滑,囊壁厚3.5mm,胆囊可见充满型泥沙样结石,胆总管内径6mm,管内未见异常回声,肝内胆管内未见增宽。
B超诊断为胆囊炎,胆囊泥沙样结石(充满型)。
患者年事已高,拒绝手术治疗,要求我院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为胁痛,湿热蕴结型。
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利胆溶石。
方用大柴胡汤合四金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6g,金钱草15g,鸡内金6g,郁金10g,半夏10g,制大黄3g,海金沙10g,茯苓15g,白术10g,木香10g,白芍10g,甘草6g。
1剂/d,水煎每次150mL,2次温服,共服剂。
6月6日复诊:疼痛缓解,胃纳有所增加,大便通畅,1次/d。
舌苔薄白腻,边有齿痕,脉弦。
续服原方28剂。
7月4日2诊:症状基本改善,无明显不适,B超复查提示:胆囊稍增大,胆囊壁欠光滑,壁厚2.5mm,胆囊内可见泥沙样结石未充满整个胆囊,胆总管内径6mm,管内未见异常回声,肝内胆管内未见增宽。
超声诊断为胆囊壁欠光滑,胆囊泥沙样结石。
原方续服28剂。
8月1日3诊:无明显临床体征,B超复查示胆囊大小形态正常,胆囊壁欠光滑,胆囊内未见异常回声,胆总管内径6mm,管内未见异常回声,肝内胆管内未见增宽。
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炎是因胆道系统受到细菌、结石、化学因素的侵袭而发生炎症,引起全身及局部的各种病理改变的胆囊炎性疾病。
属于中老年常见疾病之一,以右胁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胆囊炎两类。
急性者系由细菌感染引起;慢性者有时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多属病例以往并无急性发作史、就医时即为慢性胆囊炎。
胆石症是指包括胆囊与胆管在内的任何部位发生的疾病。
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变迁,部分人未做到科学合理用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且年龄亦较前提前,以30--50岁为多见,30岁以下的也屡见不鲜,女性多于男性。
以右胁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发胆囊炎。
胆囊炎与胆石症均属常见疾病,两者常合并存在,在临床表现与治疗上也有类似之处,故于氏常合并辨治。
1.胆炎胆石属“胆胀”,肝郁湿热结滞成胆囊炎,急性者以右胁下疼痛及压痛为主证,同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及黄疸等症状;慢性者以右胁下不适或持续性钝痛为主要表现。
胆石症以右胁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发胆囊炎,一般分成急性发作期和静止期两期。
急性发作期,症状与急性胆囊炎相似;静止期,症状又与慢性胆囊炎类似。
中医古籍文献中虽无胆囊炎、胆石症病名的记载,但据其右胁下疼痛、疼痛多为胀痛,可并发黄疸,病位在胆腑的临床特征,一般将其归结为“胁痛”、“黄疸”、“结胸”及“胆胀”等范畴。
如《灵枢.胀论》篇谓:“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伤寒论》谓:“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结胸热实,......心下痛,按之石硬”。
《诸病源候论》亦云:“胁下满痛,而身发黄。
”可见,“胁痛”是言其主证;“黄疸”是言其并发症;“结胸”则指其病机特点(指本病是因实邪结滞于胸胁部位而成);而“胆胀”一名更为确切,既指出本病因胆腑功能失常所致,又说明本病以胁下痛胀为主证表现。
所以,于氏认为胆囊炎、胆石症当属“胆胀”的范围。
胆囊炎、胆石症的发病,与饮食失节、内伤七情、寒温不适以及寄生虫积聚等因素有关。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临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究将大柴胡汤加减应用于治疗胆囊炎和胆石症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经收入的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本次研究的实验要求抽取出6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34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而实验组患者则应用中医大柴胡汤进行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1(91.18%),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4(70.59%),两组患者实验结果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大柴胡汤加减应用于胆囊炎和胆结石患者的治疗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是一种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大柴胡汤;胆囊炎;胆石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296-01胆囊炎和胆石症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病症,这种病症属于一种胆道系统结石性疾病,在我国中医理论中认为这种疾病属于腹痛、黄疸范畴[1]。
患者发病时往往会出现右上腹有明显的胀痛感,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和消化不良的情况,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胆石症与胆囊炎之间的发病因素较为相似,所以两种疾病往往会互为并发症而发生[2]。
这种病症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的发病趋势有不断升高的现象[3]。
所以本次研究中,抽取我院中68例患者进行研究,探究将大柴胡汤加减应用于治疗胆囊炎和胆石症的效果,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经收入的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本次研究的实验要求抽取出6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34例患者。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管结石案案吴某, 女, 68岁, 1992年4月8日诊。
两天前突发右上腹阵发性绞痛, 恶寒发热, 并出现黄疸。
入院化验检查:WBC14.7×109/L, 中性0.81。
B超提示:胆囊炎、胆总管结石(0.7cm×0.5cm) 。
建议手术治疗。
因病者年迈, 拒不手术而求诊中医。
诊见:急性病容, 皮肤及巩膜黄染, 右上腹痛连及后背, 口苦泛恶, 尿黄浓, 大便干结,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
T39.1℃。
证属肝胆失疏, 湿热内蕴, 结石梗阻于胆道。
治宜疏肝利胆, 清利湿热, 消石止痛。
拟和解少阳, 清泄阳明之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 郁金、黄芩、半夏、枳实、大黄、白芍、川楝子、延胡索、茵陈各10g, 海金沙、鸡内金、虎杖各15g, 金钱草30g。
日1剂, 水煎服。
服3剂后大便下泄, 心下痛大减, 体温降至37.7℃。
上方去大黄继服3剂, 痛止, 黄疸消退。
后以此方坚持服用月余, B超复查, 结石消失。
按:胆为中精之府, 其胆汁化生于肝, 汇集于胆, 泄于小肠, 以助消化。
若肝失疏泄, 胆失通降, 胆汁郁滞, 胃土违和, 则湿热内生。
湿热交蒸, 日久则煎炼成石。
结石梗阻胆道, 胆汁外溢, 则肤黄、目黄、尿黄。
其治疗《金匮要略》指出:“诸黄、腹痛而呕者, 宜柴胡汤。
”大柴胡汤系由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而成, 集清、和、下、消诸法于一方, 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 又可荡涤肠胃之热结。
凡属肝胃不和、寒热往来、心烦呕恶、心下急痛、尿黄便结或下利等少阳阳明合病之病证, 诸如急性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胰腺炎等急腹症, 均可随证加减应用。
本例因内有结石, 故加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虎杖等清热利湿化石。
参考文献:[1]柳育泉,金素娟.经方验案4则[J].国医论坛,2002(06):5.注:方药使用请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在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时大柴胡汤加减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78例,使用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各39例。
参照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实验组则是在参照组基础上接受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各种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及各种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在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治疗时应用大柴胡汤加减,临床疗效更显著,腹痛、发热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都大大缩短,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大柴胡汤加减;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治疗有效率[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achaihu Decoction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holecystitis and cholelithiasis. Methods 78 patients with acute cholecystitis and cholelithias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21 to April 2022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9 cases each. The reference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modified Dachaihu Deco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treatment effects and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various clinical symptom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and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various clinical symptom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Dachaihu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holecystitis and cholelithiasis has a more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Thedisappearance time of symptoms such as abdominal pain and fever andthe recovery time of leukocyte count are greatly shortened,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Dachaihu Decoction; Acute cholecystitis cholelithiasis;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胆囊炎、结石症在消化内科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一般在中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这两种疾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互为因果【1】。
中医中药2017 NO.11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外医疗D O I:10.16662/j.c n k i.l674-0742.2017.11.175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临床效果分析郭进正腾冲县中医院治未病科,云南保山679100[摘要]目的探究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临床效果。
方法从2016年7—12月来该院检查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患有胆囊炎、胆石症的患者,按比例分为两组,改良组与常规组,每组45例,常规组采用西医疗法治疗,改良组加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和满意度。
结果两组在通过不同的疗法对胆囊炎、胆石症治疗后,采用西医治疗常规组总效率达到57.1%,采用大柴胡汤治疗改良组总效率达到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满意度为97.1%,改良组满意度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对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治疗与观察,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胆囊炎、胆石症的症状,与以往西医治疗相比,大柴胡汤加减法,安全性更髙,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并无因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出现。
[关键词]大柴胡汤;胆囊炎;胆结石[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7)04(b)-0175-03 Analysis of Clinical Effect of Dachaihu Decoction Modified in Treatment of Cholecystitis and CholelithiasisGUO Jin—zhengD e p a rtm e n t o f D isease P re v e n tio n, T e n g c h o n g H o s p ita l o f T r a d itio n a l C h in e se M e d ic in e, Baoshan, Y u n n a n P ro v in c e, 679100C h in a[Abstract] Objective T o s tu d y th e c lin ic a l e ffe c t o f d a c h a ih u d e c o c tio n m o d ifie d in tre a tm e n t o f c h o le c y s titis andc h o le lith ia s is. Methods 70cases o f p a tie n ts w ith c h o le c y s titis and c h o le lith ia s is a d m itte d and tre a te d fro m J u ly2016to D ec e m b e r 2016w ere ra nd o m ly se le cte d an d d iv id e d in to tw o groups w ith45cases in e a ch, th e m o d ifie d g ro u p a d o p te d thed a c h a ih u de c o c tio n m o d ifie d, w h ile th e ro u tin e g ro u p a d opte d th e w e s te rn m e d ic in e th e ra p y, and th e tre a tm e n t e ffe c tiv e ra tean d s a tis fa c to ry degree w ere co m p a re d b e tw e e n th e tw o groups. Results A fte r tre a tm e n t, th e d iffe re n c e s in th e to ta l e ffe c tiv e ra te an d s a tis fa c to ry de gree b e tw e e n th e m o d ifie d g ro u p and th e ro u tin e g roup w ere s ta tis tic a lly s ig n ific a n t(97.1%, 62.8%vs57.1%, 97.1%)(P<0.05). Conclusion T h e c lin ic a l tre a tm e n t and o b s e rv a tio n o f d a c h a ih u d e c o c tio n m o d ifie d fo r c h o le c y s titis and c h o le lith ia s is ca n e ffe c tiv e ly im p ro v e th e sym ptom s o f c h o le c y s titis an d c h o le lith ia s is w ith h ig h e r safe ty, w h ic h can re d u ce th e c o m p lic a tio n s b u t th e re are no ad verse re a ctio n s.[Key words] D a c h a ih u d e c o c tio n m o d ifie d; C h o le c y s titis; C h o le lith ia s is伴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饮食不规律,人口 老龄化趋势家中,胆囊炎已成为普遍的疾病。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及胆结石80例笔者自1983年以来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病80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0例患者全部为住院病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0岁,以30~55岁为最多,病史最长20年,最短半月。
全部病例均有右胁肋部疼痛,多数向右肩臂部放射疼痛,少数有梗阻性黄疸、白色粘土大便、恶心呕吐、食少纳差等症。
中医诊断为胁痛69例,黄疸兼胁痛者11例,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并经B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炎,其中伴有胆石者51例。
2 治疗方法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大黄、白芍、枳壳、法夏、内金、海金砂(布包)、金钱草、延胡、川楝子、甘草等,每2日1剂,每日煎服4次。
兼有黄疸者加茵陈、云苓;伴恶心呕吐者加陈皮、白蔻;苔腻夹湿者加用苍术、厚朴、苡仁。
3 疗效标准及治疗效果3.1 疗效标准:凡临床症状消失,一般检查(如体温、血象等)正常,并经B超复查,胆囊炎或结石征象基本消失者,为近期治愈;如临床症状消失明显改善,血象正常,但B超结果无改善者,为明显好转;发热与黄疸均消退,其余症状及一般检查有改善者为好转。
3.2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住院治疗,最短10天,最长76天,平均37天,近期治愈21例(26.25%),明显好转39例(48.75%),好转20例(25%),其中11例黄疸兼胁痛者,经上述治疗后黄疸全部消除。
4 体会胆属少阳,为中清之腑,以清静宁谧为顺,以烦扰躁动为逆,喜条达而恶抑郁,所以凡是情志过度、饮食不节或不洁等因素,都可使胆腑气血运行郁积,胆失疏泄而出现上述临床症状。
同时胆腑疏泄失常、郁滞气机,日久又易于导致湿由内生,湿郁化热,湿热阻滞肝胆。
因此在治疗胆腑病变时,首先,贵在和解通降,和的意义即是和解枢运,通达气血,因六腑以通为补,胆腑主降,故以通降为顺。
大柴胡汤正为和解通降之剂。
其中柴胡、黄芩疏肝利胆,清肝胆之湿热;大黄含甙类混合物蒽醌类成分,经体内代谢后释放出蒽醌衍生物有利胆、促胆汁排泄的作用,通过通导腑气有助于胆的疏泄条达。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1~2022年治疗的53例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将其随机分配成2组,对照组26例,观察组2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和治疗效果,分析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P<0.05)。
结论: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大柴胡汤;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临床效果前言:胆囊炎合并胆结石通常是由于胆囊结石造成的胆囊黏膜损伤,同时继发细菌感染引发的[1]。
肥胖、高胆固醇饮食、高油脂饮食、不规律饮食等都易诱发胆囊结石[2],随着结石体积的增大,摩擦刺激胆囊壁,进而导致胆囊黏膜损伤,甚至可能会出现胆囊管梗阻[3]。
如果伴有肠道细菌逆行感染,会出现胆囊炎性反应,从而形成胆囊炎合并胆结石。
如出现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及时治疗[4]。
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来分析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2022年治疗的53例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将其随机分配成2组,对照组26例,观察组27例,对照组:男/女:16/10例,年龄:14~67岁,平均年龄(40.02±4.23)岁;观察组:男/女:15/12例,年龄:13~69岁,平均年龄(40.83±4.04)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0.05),均衡可比。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诊断标准;②对治疗使用药物无禁忌;③结石为泥沙样结石或直径小于0.5cm;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10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清热利胆化石排石,行气化瘀导滞通下之中药配伍治疗胆石症疗效。
方法: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患者100例。
结果:总有效率94%。
结论:临床实践证实此方组方精良、配伍科学,是治疗胆石症较满意的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石症中医药治疗大柴胡汤加减疗效显著胆石症属于祖国医学“癖黄”、“胁痛”、“黄疸”、“腹胀”、“结胸发黄”等范畴。
其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以往治疗起来非常棘手,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增加了患者的精神折磨和经济负担。
2000年以来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患者10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00例,女67例,男33例;年龄26~65岁,其中>40岁35例,41~65岁65例;病程0.5~6年,其中胆囊结石50例,胆总管结石35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胆囊合并胆管结石9例。
结石有单个的(如胆总管结石<1cm直径者,以及肝管结石)、多个的(大小不等),及泥沙性的。
以上病例均经彩超及X线胆管造影或CT检查证实。
治疗方法: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当归10g,白芍15g,黄芩12g,生大黄10g(后下),蒲公英12g,姜半夏12g,郁金15g,金钱草30g,海金沙15g (包煎),鸡内金30g,茵陈30g,赤芍15g,香附10g,川楝子10g,枳壳10g,厚朴10g,龙胆草12g,甘草6g。
加减:气血虚加黄芪、太子参,去生大黄、香附;气滞腹胀明显者加青陈皮、广木香、莱菔子;胁痛者加九香虫、醋元胡、川芎;血虚者加大当归、白芍用量、阿胶、生地黄;湿重者加茯苓、苍术、薏苡仁;黄疸明显者加大茵陈用量;皮肤发痒者加地肤子、防风、牡丹皮;血瘀者加全虫、红花、川牛膝;湿热明显、便秘者加龙胆草、芒硝(冲服);纳差食积者加谷麦芽、焦健曲。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经大便排出结石或经彩超或经造影证实胆囊、胆道内结石消失;②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或经大便排出部分石头,经彩超或造影证实胆囊、胆道内结石缩小;③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大便时无明显的石头,但经彩超或造影证实胆囊、胆道内的结石有所缩小;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大便时没有排出石头,病情也没有加重。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10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清热利胆化石排石,行气化瘀导滞通下之中药配伍治疗胆石症疗效。
方法: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患者100例。
结果:总有效率94%。
结论:临床实践证实此方组方精良、配伍科学,是治疗胆石症较满意的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石症中医药治疗大柴胡汤加减疗效显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70
胆石症属于祖国医学“癖黄”、“胁痛”、“黄疸”、“腹胀”、“结胸发黄”等范畴。
其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以往治疗起来非常棘手,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增加了患者的精神折磨和经济负担。
2000年以来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患者10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0例,女67例,男33例;年龄26~65岁,其中>40岁35例,41~65岁65例;病程0.5~6年,其中胆囊结石50例,胆总管结石35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胆囊合并胆管结石9例。
结石有单个的(如胆总管结石<1cm直径者,以及肝管结石)、多个的(大小不等),及泥沙性的。
以上病例均经彩超及x线胆管造影或ct检查证实。
治疗方法: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当归10g,白芍15g,黄芩12g,生大黄10g(后下),蒲公英12g,姜半夏12g,郁金15g,
金钱草30g,海金沙15g(包煎),鸡内金30g,茵陈30g,赤芍15g,香附10g,川楝子10g,枳壳10g,厚朴10g,龙胆草12g,甘草6g。
加减:气血虚加黄芪、太子参,去生大黄、香附;气滞腹胀明显者加青陈皮、广木香、莱菔子;胁痛者加九香虫、醋元胡、川芎;血虚者加大当归、白芍用量、阿胶、生地黄;湿重者加茯苓、苍术、薏苡仁;黄疸明显者加大茵陈用量;皮肤发痒者加地肤子、防风、牡丹皮;血瘀者加全虫、红花、川牛膝;湿热明显、便秘者加龙胆草、芒硝(冲服);纳差食积者加谷麦芽、焦健曲。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经大便排出结石或经彩超或经造影证实胆囊、胆道内结石消失;②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或经大便排出部分石头,经彩超或造影证实胆囊、胆道内结石缩小;③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大便时无明显的石头,但经彩超或造影证实胆囊、胆道内的结石有所缩小;
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大便时没有排出石头,病情也没有加重。
结果
治愈20例,显效36例,有效3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
例1:患者,女,58岁,形体肥胖,职业厨师,2008年3月15日晚19:00来院,就诊时以右胁部疼痛难忍为主诉入院。
询问病史得知患者素日有胆囊炎及胆结石病史多年,平时喜欢吃肥甘厚味,工作繁忙。
几天前与家人生气后诱发该病,当时感觉右胁处胀痛不适,未介意,后来症状逐渐加重并伴有恶寒发热、纳差恶心欲
呕、口苦咽干、烦躁失眠身目发黄向右肩部放射性疼痛症状,大便多日未排出,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体检:测体温38.5℃,神清、痛苦面容、右上腹肌紧张、压痛存在,莫非氏征(+),彩超:胆囊6.5cm×3.5cm,胆囊壁增厚、粗糙,囊内可见多个强回声团伴声影,其中一个大小1.2cm×1.0cm。
西医诊断:胆囊炎并胆结石。
给予0.9%生理盐水250ml加头孢呋辛针3g静滴2次/日,另外654-2片5mg,2次/日口服以解痉止疼。
治疗5天后症状缓解少许,但是停药不久,病情复发加重,故转中医外科治疗。
综观病情及各种辅助检查中医辨证诊断为;“胁痛”属于“肝郁气滞、胆壅石阻、郁久化热、腑气不通”型。
治疗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清热利胆化石排石、行气化瘀导滞通下”。
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拟方如下:柴胡15g,当归12g,赤芍20g,白芍20g,姜半夏12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6g,金钱草30g,郁金20g,鸡内金30g,焦健曲15g,龙胆草12g,茵陈12g,枳壳10g,厚朴10g,醋元胡15g,龙胆草12g,甘草9g。
水煎400ml分两次温服,日1剂,连服15剂后,胁痛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大减,食欲增加,大便1次/日,小便正常,根据当时的全身情况及舌苔脉象,调整用药及用量,再续服汤药15剂后,诸症消失,彩超显示胆囊大小恢复正常、胆囊壁稍厚、未见结石存在,随访2年未复发。
讨论
胆石症的治疗,西医多以抗生素必选药物,但不易根治,复发率较高。
中医治疗胆石症按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症状、体征及舌
苔脉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其病因病机多因精神因素(如情志忧郁)、饮食不节、寒热不适、虫积(如蛔虫上扰)及外邪入侵等均可导致少阳化热,胆热及肝,肝郁失调,木乘脾土,脾失健运,气滞血瘀,湿热蕴结,阻滞气机,加重促使胆腑“中正之官”决断疏泄失常,胆汁积滞化热,煎熬凝结成石。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柴胡具有增加胆盐系数、利胆功能极强;白芍能松弛胆道括约肌、促进胆汁排泄、有镇痛的作用;生大黄能抗菌消炎利胆;金钱草、郁金、海金沙、鸡内金“四大金刚”相配伍能使结石溶解、增加胆汁的分泌、促进胆汁的排出;郁金、赤芍相配伍能解痉排石退黄、改善肝胆微循环及血供;枳壳、厚朴、香附、川楝子、茵陈等相配伍能扩张毛细血管、加强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促退黄,缓解平滑肌痉挛、提高胆内压推动结石移动、使胆管松弛扩张,有利于排石。
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此方组方精良、配伍科学,是治疗胆石症较满意的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服药期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心情舒畅稍安勿躁戒烟限酒、禁食辛辣、多饮水、多活动、少食生冷,坚持服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体壮邪去,病告康复。
参考文献
1 光明中医,2012,27(1).
2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