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氏族谱(重庆市南川县解升公)
- 格式:pdf
- 大小:10.32 MB
- 文档页数:93
赤水河流域鍾氏来源谜题述略钟方在今贵州的遵义县、四川的古蔺县以及古仁怀二郎里、古遵义南隅里开基或承衍之鍾姓,是构成赤水河流域锺氏的主体族群,人口蕃盛,交错杂居,四方播迁,遍及全国。
由于同根血脉,山水相连,历来交往不断,情长意远,认祖归宗感强烈。
清道光24年甲辰岁(1844)至同治13年甲戌岁(1874)30年间,南隅里开基祖鍾念(彦)(下文或称鍾念、念祖、念)后裔、进士鍾汉章及其兄弟举人鍾宪章(以下简称章兄弟),倡导赤水河两岸川黔各地联宗续谱,成为近现代以来,赤水河流域(以下简称本流域)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敦亲穆族活动。
联宗续谱后,各支现存谱系如附件1《赤水河锺氏联宗谱系图》所示(以下简称“联谱图”),各支谱记如附件2 “遵义县南白(老版)《鍾氏族谱》节录”(以下简称“在明谱”)、附件3“古蔺《鍾氏族谱》节录”(以下或称“成谱”、“古蔺谱”)、附件4 “《鍾氏源流族谱》节录”(以下简称“睿谱”)所示,其反映出的情况如下。
一、各支皆源自“烈公”46世“友武”公,传至64世“鍾和、鍾积”分支;或者传至69世“鍾继富、鍾继友”时才分开,其中古蔺二传“鍾成”祖(下文或称成祖、成)、二郎里开基“鍾睿”祖(下文或称睿祖、睿)、南隅里开基念祖是亲兄弟,遵义县起祖“鍾在明”(以下简称在明祖)与他们是叔伯弟兄关系。
也就是说,大家同意章兄弟倡议联宗,认可来自同一个源头,把三支开基祖鍾睿、鍾念、鍾在明和古蔺二传祖鍾成定为同一辈分。
二、由于经济、交通、通讯、印刷等条件制约,当时虽然进行了联宗,但未促成统谱,各支自续家传,因此,大家虽然响应章兄弟的号召,联亲情、改流向、定辈序,但在涉及根蔸出处时谁也未敢自作主张,坚持载明本支启祖的迁徙开基史实。
也就是说,章兄弟仅仅在形式上成功联宗,本流域锺氏各支并未真正认可是同一位来赤水河开基的祖人繁衍。
三、章兄弟的联宗行为,开启了本流域锺氏宗亲的友好联谊事务、密切了相互间日后的交往活动,对于增进宗亲情谊、加强宗族凝聚力、弘扬长幼尊卑优良传统,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刘氏字辈派语寻宗资料第廿七辑511621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四川广安岳池刘氏字辈派语:帮美良文国,正天子本亨,传家维忠义,世代永昌荣。
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511621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四川广安岳池县天宝徒梯子、玉王庙刘氏字辈派语:廷世朝金学,登永天人心,祖德元成远,宗清裕俊长。
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511681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四川广安华蓥市蓥山建民村肖家湾刘氏字辈派语:文光永映,道德克昌,继起承守,作善迎祥,诗书礼乐,忠厚淳良,於兹衍世,循序弥长。
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方坪乡磨盘村刘氏字辈派语:国茂盛伟德,首长文亿兴,明朝远宗美,世代高云光。
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兴坪乡和庙村刘氏字辈派语:明一志国,士二云芳,学三仲道,世四荣昌,茂五洪光,开六德长,子七胜万,秀八代良,永久玉侯。
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重庆綦江陶氏族谱吾族源于陶唐氏,帝尧始封支子,后世子孙散处天下,代多达人,如春秋时之陶叔为周司徒;汉之开国侯陶舍,其子清,辅景帝,拜为丞相;后汉徐州牧陶谦;晋之大司马陶侃;好读易,善卜陶淡;彭泽令之陶潜;宋之中丞侍御史陶复亨;明之始塾郡公陶安维,均属陶唐氏后裔。
但世远年久,无以稽其实,将世次之流传,籍隶安徽省凤阳府寿州人氏(今安徽寿县安丰镇),历传至明初,应诚公谙习武艺有功,升甘肃省秦州总镇,既而得其子忠公,为广东广州府左卫,赐世袭。
其孙日明公替父职,仍宦游于粤,仍落业于惠州府龙川县通衢(qu)司十三户陶坑村(今河源境内)。
日明公传铭山,铭山公传胜安,胜安公传石崇,石崇公传仕明,仕明公传廉公,廉公传仲铭,仲铭公传世愈,世愈公传和公,和公传思栋,思栋公传国福,国福公传虞公,虞公传清玉,相处十余世,俱各守业未移,乃至我祖清玉公,年方十七,独一人弃家乡之园土房廊,由粤湖南,贵州,乃抵达四川重庆綦江,在途中八十余日,囊内无资,住綦江南门族兄胡子家月余,闻高歇有数户本族,往依之,始开茶馆,贸易兴隆,乃迎祖母,二十六岁时庚子,始生长兄,又闻綦江三会家族生意颇好,辛丑岁迁址场居住,经营艰辛,费尽心力,家道颇饶,七十余人共一堂,置田畴三百余石。
道光乙巳年(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四房均分居。
田虽六七百之谷,克勤克俭,忘命积凑,后之享受田畴者,当思前人之苦,是嘱。
我族陶氏派行式下下下下下中中中中中下中中中中中中中下下中下中中中中下中中下中下中中下下诚О明山安崇仕О仲世О思国О玉粤廷应宗成克绍光先泽基开永万仍昌大家祖德承启在修文上按别别姓族氏皆有派行,作成诗句,或二十字一转,或四十字一转,原有一定之规。
而俊考吾族谱,溯所由来,未有派行。
今从应诚公起,至成通止,已有二十辈,外复作二十字以续之,共成四十字,以此轮流定规。
凡派行字之在中者,以中字别之,派行字之下者,以下字别之,至族于以圈代者,单派行也。
俊岂敢以贤智先人,先人之未定者,而自我定之乎。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潮汕林氏开基祖及其播衍林氏论坛() & 林氏宗亲网()讯:潮汕林氏基本上都是从福建(始祖林禄)迁移而来的,但开基祖繁多。
现把林禄后世入潮各地开基祖简述如下:2l世林腾云(唐九牧林迈后裔,林长松之子),于唐末光化三年(900),从汀州宁化(一说莆田),移居海阳,创基于潮阳火烧园,至闽林36世学士,因失火移居潮阳仙港桔仔园创基。
衍惠来、海陆丰。
(据林维宽《长林丰采》)22世林元和(唐九牧林蕴后裔),于五代十国 (907-960)时,娶潮州陈富贤之妹,遂家于潮。
23世林通玄(属唐九牧林苇派下林可贞房),于北宋嘉祐(1057-1063)年间,为避乱从闽入潮州之惠来古桂林(今东里镇古巷村)定居,为开基祖,子孙衍潮、惠、雷诸州和海外。
自其子林纮起,七代连科甲,两朝两状元(即明朝文状元林大饮、清朝武状元林德镛(一说德荣)。
第16世林大钦,得嘉靖帝赐诗:“林姓富贵胜中华,三状四眼六探花。
五会七解八宰府,九尚十世作行家。
进士三百腰金带,举入一千帽乌纱。
贡监生员难屈指,郡州府县水堆沙。
”(据林祥源主编《惠来西河林氏族谱》初稿)。
23世林口与(乾泰)居饶平县石壁,生林惟。
林惟长孙居饶平凤凰,衍海阳埔尾(埔涵乡)、桥头寮仔、意溪乐山、陈桥村;次孙居澄海店仔头;三孙居凤凰桥头,衍归湖仙羊。
26世林巽(1005-1091),字巽之,号草范,唐九牧林蕴第9世,从福建蒲田移居海阳县林蒲陇,旋居澄海。
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应举对策时忤权贵而不录取。
庆历间,投匦论事,仁宗异之,授官徐州仪曹而婉谢,南归读易,潜心易学,著有《易范》等(已佚),井设馆授徒,为潮州前八贤之一。
子孙分居于澄海鸥汀(今属汕头市龙湖区)、崎山,潮州官路,澄海,潮阳县青林(今属汕头市达濠区,开基祖系林怀元)。
林巽与夫人袁宜春(1007-1078)合葬墓位于今汕头市升平区莲塘,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林氏字辈总汇本帖收集的字辈都有相应的世系对应,用字辈寻亲的宗亲,只要有连续三个字以上的字辈和夲帖字辈相同,即可认定你的字辈和夲帖相同字辈的相应世系相同。
夲帖字辈收集的资料来源是各家世谱字辈;本论坛字辈帖;各种相关杂志报刊;相关网等,收集到的字辈看似很多,但与字辈的实际存有量还差得远,所以字辈寻亲的宗亲能对得上的还是很少,只能寄望于今后的继续收集完善,我只是想为字辈寻亲的宗亲找条途径,有途径总比没途径好。
福建省福建长乐黄石林氏:七世至三十六世字行文字颖舜夫得均景伯汝思惟尚德宗永必时昌世克存中正天公定与祥兴黄石长乐林氏:二十一世至三十六世讳行朝廷有道俊彦亨通雍熙景象万化方隆黄石长乐林氏:三十七世至六十八世字行节豫谦丰咸临既济观升履益恒萃同人鸿烈超群笃生豪杰凤仪献瑞蔚起奇材讳行孝友传心经猷式焕勋名大显科甲联辉燕翼贻谋敬承祖武桂兰齐秀启黄石长乐林氏狮桥派:黄石祖世次二十四至三十七世讳行天士存有长盛世大道宏开振宗祥黄石长乐林氏定安派:黄石祖世次二十九世至四十六世讳行雍嘉景象万化方隆大振宗功端在长绵守礼字行中正书香继承先志聿兴祖德恒思远绍贻谋黄石长乐林氏傅筑派:黄石祖世次三十三世至三十六世讳行万化成崇黄石长乐林氏里厝房智房派:所立三十一世至三十五世字行学能仰圣贤长乐市文武砂镇壶井乡林氏:保公嫡孙武可公,是斯礼公三子,生阿成敬成俩兄弟,大约在清朝雍乾之间迁往天津北门外居住, 系长乐“中义林”后裔,是林慎思字伸蒙公后代字辈:可、久、谦、尚、则、益、光、道```(道后己传八代)福建陶江林氏由十二世始) 君若维能,天必昌汝(天降楷书)。
世克允德,宗永以兴(传梅续撰).用守是道,长发其祥(豫斋续撰)。
善继人志,绍衣闻言(支山续撰)。
孝友为本,弈叶攸敦(泽夫续撰)。
明哲作范,垂裕后昆(椒辰续撰)。
增进民权,致治大同(林森续撰)。
仁义礼智,合信则常(翰西续撰)。
修文振武,邦家之光(志棠续撰)。
福建濂江林氏: 始祖唐末自河南固始来闽肇基闽县林浦,前十世名讳毁于灾火。
成都市青白江红福乡(包括龙王乡、龙泉驿区、黄土镇)字派:入川前字派与上千五公—万三公世系,与合川沙石堡蒋治国房同。
入川后新议字派:日友生知正大光明福星高照永世昌隆成都市青白江区(洪福乡八仙桥)——龙泉驿(石板滩)字派:原派:克绍斯正宗续派:仕达荣华万世昌惟修家说迪前光,道绍守训传诗礼,文运洪开定头场。
合族新派:自22世起:仁秀辉先绪,安定占魁元,忠雅满化读烈绍宗贤,宽宏延磊宋,慎氏倡良传。
入川后新拟:日友生知,正大光明,福兴高照,永世昌隆。
潼南、钢梁、成都、贵阳等地,字派:三云(长)中正,大启继家,兴定显扬,荣华跃科甲,富贵永隆昌。
成都龙泉驿字派:原七字政文奇世永于春;入川增续绍修天德大树家声,万光上国万古长清,宗明显达,仁义崇尊,荣华富贵,百代司兴。
成都龙泉驿西河龙井村。
字派:春承文大福,定作鸿才上国光天泽荣华施辉德……名山县东(及后汤)字派:国盛富民强,循环定家光,根深业正茂,景远历代昌。
合川虎头岩,四川蓬南等地字派:文世廷兴国登一大振昌宏开光德厚,茂枝永齐年。
岳池县翔凤乡应仲云昌弘其一芳元大文廷瑞智庆康清承远志忠善吉良岳池思朝文正大,应三宗子昌,宏元开国顺.(老字派湖南永州府零陵县),继世裕贤良,齐家登孝敬;德厚常显荣,泽长永隆盛;岳池部分支系1、(镇裕):清必思文福,仁义礼智信,元亨成宗祖,朝廷永万兴,太运开新景,乐安显吉昌,庆云昭海宇,家治遇忠良,.?2、(天平);应道时尚,一大荣昌,仕宗文元,光达四方.?3、(赛龙);永仕文明啓,红开国世昌,登朝如天香,或良可忠庭.?4、(响水):应仲云昌,弘其一方,元大文廷,瑞智庆康,清承远志,忠善吉良,?5、(兴隆):世有春国时,中文一正三成,朝上天永远,久长华大荣昌.6、(裕民):应志正大一肖士建才能(应世志登一二三四才能)朝廷宗友庆万国启昌明先开荣华际仁义礼智兴道德安邦本永在富贵春.?7、(排楼):文世延兴国登一大振昌宏开光德厚之茂永其年传业成绪统述作祖行芳忠孝培根本万代福寿康.?8、(排楼):思朝文正大应三宗子昌宏元开国顺继世裕贤良齐家登孝敬德厚常显荣泽长永隆盛学明瑞安清光辉照耀庭仁义春华定福寿万代兴。
钟山董家洞董氏排辈凡是钟山县董氏的都知道,钟山的排辈是从董俊庸、董廷海两公开始伦序的。
以前的就以先祖称呼。
也都流传:相遇时候是董俊庸年纪大。
有回龙桥背宗谱记载:“董俊庸——馀公次子,为人和厚易植。
幸遇廷海公始徙居上泉溪,言及族第,后以贰公为序。
共建法明、延寿两寺。
并以俊庸为始祖。
”;“维公——庸公次子。
景泰七年丙子科举。
”那么,廷海公是不是到钟山就带着孩子来了,或到钟山就结婚了呢?从上泉溪的宗谱记载可以看出:“吾始祖因而单身来西粤平乐富域,暂居雉鸡山下,再移居珊瑚大塘岛,娶世祖婆卢氏,生二世子董光公,前有石福山印人,此为东山,真神异也。
三徙至董家洞泉溪老寨岭顶居住,兴家立业。
”。
从记载明确指出:来钟山是孤身一人,再到珊瑚东山才娶妻生子、接着又迁徙到上泉溪。
也明确:董廷海是到了上泉溪。
不是在珊瑚的时候逝世。
这就理顺了宗谱记载的钟山两公相遇的必定事实!然而,随着宗谱研究的进展,疑惑:(1):“董廷海来钟山的时间是洪武24年”是宗谱记载的,绝对不会错误?(2):“董俊庸的儿子董维在景泰7年是举人,在钟山长居,安居下来是真的?果如此,那么廷海公比俊庸公年纪大?也比俊庸公来得早”?对于这样的商讨以及研究,必须在先弄清楚本身的材料之上,而后进行对比才有可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就如董全吉多次提出的看法:“看一宗谱是否真实,一要看父母兄弟的记录的名字及其迁徙过程,包括各兄弟的迁徙。
二要看各先祖的时间记叙以及是否与时间吻合。
假如没有记录各兄弟迁徙的,仅仅写祖先及太婆,一直列下来。
这样地点情况多半是假的;假如记载的时间与时间的时间不吻合,许多是编造的。
”。
所以,经过分析出董俊庸的祖先董槐的先祖部分没有兄弟的迁徙记载;而从董槐开始和以后部分则有兄弟迁徙及年代与时间记载。
那么后一部分是明显可靠真实的。
董廷海的民国宗谱记载,发现:(1)、父亲的名字没有?(2)、各兄弟的迁徙没有记载。
(3)事件记载的:“吾中兴始祖讳董廷海公,原籍南京临江府珠玑巷人氏,不登仕籍,连枝有四,尊讳:江、湖、河、海是也,彼时洪武二十四年迁遇元故臣月鲁贴木儿叛,合德昌会川诸番攻建昌。
陈姓字辈汇总全国各地陈姓字辈汇总1. 浙江义乌市倍磊贤.良.雕(⾳).逢.景.运.兴.献.⽂.章(结束)2. 浙江省⾦华市浦江县⽩马镇清塘村如、继、元、善、家、国3. 浙江鄞县茅⼭⾛马塘开天⽂荣祖烈愈隆贤宗跃⼈4. 江西上饶旨⽅温润,光⼤正辉,⽂⾏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4. 江苏江都恩、锡、万、福、世、寿、⽅、桂5. 湖北汉阳永国良振,必育英华, 荣昌祖顺,志礼益芳, 诗书佩泽,锡福增强, 遵仁安义,事业维长6. ⼭东省陵县陈辇庄德、⽂、兴、相、世、少、传、卿7. 汉阳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8. 重庆永川天星经纶,⼈利礼⾄,⽂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9. ⼭东省莘县张寨乡⼟陈村王⼴西兴⽟,计风连清怀,韶⽣时恒良,道远在明德10.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采、如、锦、宏、国11.四川省永川县天星经纶,⼈利茂知,⽂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2.海南省琼海市运、会、永、绍、辉13.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章。
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
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
志据依游克念⼒,丕承祖德永光扬。
14.湖北黄洲府⿇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场郭家狮⼦岩⼏⼦湾国、正、碧、加、⼤、元、庭、永、远、兴、⽂、天、耀、祖、德、官、清、民、⾃、安15.江苏东海増景⽅贵秀步兴16.湖北省⽵⼭县东川之元国治兴隆长祖德宗功世代扬尊守延绵恢先绪诗书彦秀起贤良。
17.福建省⽯狮市永宁镇港边村仁。
义。
长。
发。
祥。
忠。
和。
永。
垂。
芳18.河南郑州宗,邦,万,选,天19.徐州北郊龙.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20.四川达州市先维加⼤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21.四川⼴安岳池⽟皇庙⼀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武忠天世,万代显鸿猷22.湖北省⽯⾸市世宗有⼤训,孝义惟先,永正⼀家典则23.湖南长沙仲思旺兴国,善德嘉⽴朝。
铁改余谱铁木健资料之一九子一女各地各宗支谱载铁木健族源祖源原藉官职摘录贵州遵义秀一公裔马坎余文选四棱碑文:盖闻山发于昆仑,水发于星宿,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山水相济,上下同情,根本追踪,古无二理。
吾余氏祖派自颛顼而后,为叔嫂不睦惧罚,逃入金辽铁盘山居住;因山取姓故姓铁,住居数代后,本元木见祖归朝,为红巾拖累,子孙始散聚,九公一姑,恐祸患之临身,窃负而逃西川泸州衣锦乡凤锦桥,人多影大,难以同行,遂改铁为余,万代不改。
乃联诗一首各散:本是颛顼帝胄家,红巾拖累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折柳桠;否泰是天皆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十马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余家并无三两姓,十家改成百千家。
自长男余清公,明封江南徽州府休宁县正堂,辞官归楚黄州落业,支分万家后,入籍四川重庆府垫江县新庙里,高桥坝大屋咀落业。
立祠分派:玄文正大光,明朝永盛昌,国足兴荣际,万世乐陶唐。
后散联诗一首:岁寒孤忠四处分,渊源难保聚时欣,一茎永固枝枝茂,千朵桃花共树生。
林公又随携文选公,入遵义狮子桥居住,又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得买西二甲刘廷照之业,住居数代,子孙远处坟宅难辨,故勒石指明,以立前辈之启初是矣。
清道光岁轮庚戌三十年二月初八日吉时谷旦秀一公资料节选:族谱永传后世盖闻山发源于昆仑,山以昆仑为祖也;水发源于星汉,水以星汉为祖也。
盖物命本乎天,而人本乎祖,讵可昧所由来乎?如我余氏祖宗奇渥温,入华夏而起于溯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焉。
自世祖忽必烈,灭宋袭统中原,混一区宇。
文臣武将,攻城略地,大阐谋猷,制礼作乐,民康物阜,其政治之盛,古今所稀。
元盛之初,莫盛于斯矣!继世祖而王者,世祖之孙成宗铁木耳是也。
太子真金谥曰裕宗,第三子成宗与长子显宗(也孙铁木儿之父),次子顺宗,也孙铁木儿①与两平王铁木见,同父异母兄弟也。
世祖始定鼎中原,垂拱而天下治,善于守城。
厥后武宗,仁宗继而王者,仁义忠厚,聪慧明达,后人延源不绝,我世祖亦愈有光焉。
瑶学研究唐晓涛:试论“猺”、民、汉的演变——地方和家族历史中的族群标签摘要广西大藤峡地区在明代因频繁“猺乱”闻名,明中期,桂西土司狼兵进入当地平乱,明政府安插教化,形成了“猺”“獞”“狼”“民”等族类共存的格局;清朝,随着国家正统文化秩序的确立,土著通过创建宗族等方式建构祖先的士大夫形象。
现今该地区被称为瑶、僮、狼者已踪影难觅,取而代之者被认定为“汉族”,大多族谱也称祖先来自广东。
族群标签及族谱编撰的背后,呈现的是地方社会变迁与国家秩序建立的复杂历史过程。
本文以大藤峡地区的崇姜里人群的身份变化为个案来揭示此过程。
关键词:瑶人地方历史族谱编撰族群标签引言地处广西中东部的大藤峡在明代发生了持续近百年的“猺乱”,文献记称当地的主体居民为“猺”。
本文考察的崇姜里(今桂平市南木镇)正位于大藤峡入峡口,即文献所记的“猺乱”核心区。
不过,现今却发现这里的人大都被识别为且自认为“汉族”,而言及祖先来历时大都云“来自广东”。
事实上,类似大藤峡区这种文献记载的土著“消失”不见,被自称来自广东的人群取代的情形在广西沿西江流域地带相当普遍。
令人不禁追问:瑶人何在?土著何在?明清时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是族群标签的改变,还是真的有过人群整体时空位移的历史?《皇清职贡图》中的“狼妇”人类学家关于族群建构的理论有助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族群身份的建构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族群的分类和标签是他者界定和自我认同的过程。
一些华南研究者则特别注意到国家正统文化对族群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并强调要在具体历史进程中诠释族群标签的流动变化。
本文的写作即建基于这些理论基础上,尝试通过勾勒明清大藤峡地区的历史进程及人群身份标签的变化来探讨上述诸问题。
一、明代大藤峡“猺乱”及地方族群由“猺”到“民”的变化大藤峡地处西江流域中段(此河段称为浔江),广义上以明代广西浔州府为中心,地域约六百里;狭义上指位于黔江中下游,由武宣勒马滩至桂平驽滩长约50公里的航道,异常险要。
2010412 1 511621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四川广安岳池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21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四川广安岳池县天宝徒梯子、玉王庙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81 四川广安华蓥市蓥山建民村肖家湾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方坪乡磨盘村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兴坪乡和庙村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龙台寺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恒升镇马鞍山一带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惆彩泄惆睬?四川广安石笋镇刘家店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2010412 2 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石笋镇半边坡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小井乡温江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小井乡花盆村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护安镇流家桥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00117重庆市合川区重庆合川铜溪镇刘世明支系字辈派语:(老派)(新派):3网络BD31 500117重庆市合川区重庆合川黄土青岗湾刘氏字辈派语:又:新派:网络BD31,500117重庆市合川区重庆合川河堰口刘氏字辈派语:(入川)后增:网络BD31,500117重庆市合川区重庆合川响水大田村洗脚溪观音阁嘴嘴边座刘氏字辈派语:老派:中派:少派:此族始祖刘道纲妣朱氏,生子德保字三奇、德鼎字三台。
网络BD31,500237重庆市巫山县重庆市巫山县(三峡库区)刘氏字辈派语:我们是重庆市巫山县(三峡库区)刘氏,派文为:……从始祖刘胜纪碑文记载是明末从江西南昌入川,挽业于大昌东坝。
据传说当时是三兄弟一起入川,但现在不知其他宗亲在什么地方?很想借刘氏家园网上寻找宗亲,烦二位先生帮助,不胜感谢!网络邮箱收信2010031420,51343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四川凉山冕宁刘氏字辈派语:我是四川凉山冕宁的,只知道这一支是湖广填四川是来四川凉山的,没家谱,但还记的一点是湖广起祖叙安府,祖坟埋在赵家山.汉刘万.属彭城中山.来川时是八弟兄.手背在背后.字辈记不全了.是:……请问版主知道这么一支人吗极盼答复.谢谢网络AY0011,231084 黑龙江省宁安市(愿宁古塔)刘氏字辈派语:我是黑龙江人,现工作于青岛.本支宗亲聚居黑龙江省宁安市(愿宁古塔),关于家族情况知之甚少.据老辈人讲,本人上四世祖自吉林靠山屯逃荒至黑龙江宁古塔聚居,现只知道上四辈排序为万\占\风\国,至我建字辈系新排.敢请教各位宗亲我们属于那个派支?祖上何方?同宗亲在何处?有知情者请联系,不胜感谢.2010412 3 网络AY0011,500114重庆市黔江区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柏杨村刘氏字辈派语:我是重庆黔江人。
最新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1、自贡李氏:原籍:湖南长沙(富顺)始祖:李恒泰居住在四川安岳(亦称普州)城南乡慈良桥东李家坝一脉李姓子孙,自开山始祖李恒泰十三岁随母漂泊徙居安岳县以来,已历六世,如今经历一个半世纪后的恒泰后裔已达数百,遍及中华,已成为独立于华夏李氏的一房,此曰恒泰房。
恒泰房始祖李恒泰,其先祖入川落户四川富顺自流井,世代经营盐井盐业,颇具规模。
十八世纪中叶,因泰父参与反清义军(疑为1860年李、兰起义)斗争被杀,族人遂将恒泰始祖全家逐出李氏祠堂,始祖母子二人因之流落至安岳石佛场,寄居戚家堰帮工渡日。
数年后,恒泰始祖迁居相临不远的城南乡慈良桥东贺禹门老宅(现称刘家坝)佃田维生,民国初年置业慈良桥东宁家坝(现称李家坝)定居至今。
经祖辈洒血挥汗,恒泰李氏终能成就一方李氏子孙乐土,使恒泰系李氏后裔得以繁衍,得以生息!百余年来,本房孙众与祖籍自流井族人素无往来,互无音讯。
二零零三年十月,恒泰始祖三世孙李国华、四世孙李亚首赴自流井寻根,访李氏族人、祠堂十余处,终未见恒、鸿、周、国字辈及湖南长沙(又云某地麻柳屋基)籍子孙踪迹,故疑“恒、鸿、周、国”字辈系列为误用字辈,此后又与中华李氏大典中自流井及湖南长沙籍李姓名人信函联络,仍无相关信息,故决定恒泰始祖后裔自成体系,独立建谱。
2、四川安岳县、重庆潼南县部分李氏家族概况原籍;湖北麻城入川时间:乾隆年间始迁祖:李富珠以进川老主李富珠(大约在公元1750年左右)携带五子,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至四川省遂宁县下安里甲潘家沟(今潼南县崇龛镇回龙寺一带)注册,逐代繁衍至今已有12代人了。
直系老祖先:李富珠、李贵俸、李安文、李邦荣、李定禄的安葬地点:现在重庆市潼南县光辉镇(原崇龛镇)回龙寺的牌坊沟后山原《牌坊沟、傅家沟、松林湾李氏族谱》中,字辈排列如下:太司千万应,茂必仁仲志,大慕兴富贵,安邦定国显,世代永朝庭,荣宗吉瑞庆,耀祖获祯祥,孝弟唐虞远,诗书孔孟长。
全国各地陈姓字辈汇总1. 浙江义乌市倍磊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结束)2.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如、继、元、善、家、国3. 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开天文荣祖烈愈隆贤宗跃人4. 江西上饶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4. 江苏江都恩、锡、万、福、世、寿、方、桂5. 湖北汉阳永国良振,必育英华, 荣昌祖顺,志礼益芳, 诗书佩泽,锡福增强, 遵仁安义,事业维长6. 山东省陵县陈辇庄德、文、兴、相、世、少、传、卿7. 汉阳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8. 重庆永川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9. 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10.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采、如、锦、宏、国11.四川省永川县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2.海南省琼海市运、会、永、绍、辉13.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
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
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
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14.湖北黄洲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15.江苏东海増景方贵秀步兴16.湖北省竹山县东川之元国治兴隆长祖德宗功世代扬尊守延绵恢先绪诗书彦秀起贤良。
17.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仁。
义。
长。
发。
祥。
忠。
和。
永。
垂。
芳18.河南郑州宗,邦,万,选,天19.徐州北郊龙.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20.四川达州市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21.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猷 22.湖北省石首市世宗有大训,孝义惟先,永正一家典则23.湖南长沙仲思旺兴国,善德嘉立朝。
中国各个省份,各个姓氏辈分大全(11)前面发了李氏(1——4)、王氏(5——6)、张氏(7——8),这里开始发刘氏,不全之处,还望补充。
刘氏字辈派行(第三部分)湖北咸丰刘氏:元富贵崇子思受永应仕文{自季如}、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
宗功启后继,大业期尔扬。
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长。
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湖北咸丰刘氏:富贵崇子思,受水(永)应(庞)仕文(自季如)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
宗功启后继,大业期尔扬。
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长。
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湖北咸丰活龙乡刘氏:文才必重人,祖宗永世应朝廷,家处凡延胜,定国安邦万代兴。
湖北宣恩县高罗乡刘氏:国实宏太祖,家道永光昌;学士重先政,夜黑静四方。
湖北洪湖刘氏:老派:纯国廷德金汇相光培。
新派:天定兴良善。
湖北荆州刘氏:正大光明远,忠孝廉悌长,家国统一体,子孙万代昌。
湖北荆州江陵白马曲垸刘氏:尚仁希玉,忠士知全,先诗文学,嗣修言行,克成官祖,维怀昌应,黎国嘉彪,彭城土家。
湖北郧西县刘氏:承先瑞光宗。
湖北郧阳高庙(武昌大冶县迁入)刘氏:永远长(尚)久世,德作正纲常,明灵敦(登)孝悌,诗书启后人。
湖北钟样胡集刘氏:顺学文发大高。
湖北钟祥市尔怀镇刘氏:光明贡上,文学代全,德洪本祖,福兆自天,忠厚传家,显荣为先,以善维贵,盛誉万年。
湖北钟祥市客店镇刘氏:光明贡上,文学代全,德洪本祖,福兆自天,忠厚传家,显荣为先,以善维贵,盛誉万年。
湖北钟祥市洋梓镇刘氏:光明贡上,文学代全,德洪本祖,福兆自天,忠厚传家,显荣为先,以善维贵,盛誉万年。
湖北钟祥胡集刘氏:四正万心顺,学文发大高,大清传世永。
湖北恩施(从江西广昌府广昌县迁入)刘氏:与尔世夫国,良能宗孔则;天命兆微星,光辉承远泽。
湖北恩施刘氏:鸿开义亩良,丕正加声远。
湖北恩施州利川市刘氏:照祥本元。
湖北监利古柏堂刘氏:开振宏绪茂,礼义耀儒传。
清源启先德,甲第永联芳。
孝友传家远.诗书启善良。
对河南禹州明代“五朝元老”马文升家族为回族一说的质疑世界华人宗亲会副会长马善田在明代有位“五朝元老”,他先后辅佐了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居官五十六年,且政绩显著,是明代有名的政治家,他就是河南钧州(今禹州市)人马文升。
至今其家族仍为禹州之名门望族。
但就是这一支马氏家族,自我国回族史学家马以愚先生著的《中国回教史鉴》和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主编的《回教先正事略》、《回族人物志》中将这一马氏家族的族籍定为回族以来,研究少数民族史的好几位专家、学者均在他们主编的少数民族史、大辞典和传记中采用其说,理由是依据民国以来的史料和重庆清真寺一通碑文来断定的,在当代回族史学界似乎是一种传统说法,已经约定俗成。
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通过调研和查阅有关文献史料,结论是马文升家族不是回族,而是汉族。
一、马文升在历史上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文升(1426-1510),字负图,别号约斋,又号三峰居士,友松道人。
河南钧州(今禹州市)观耜园村人。
马文升自幼聪明好学,为父兄及乡邻所称道。
他在正统十二年(1447)中举人。
景泰二年(1451)登进士第。
在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时,马文升勤力自勉,为领台事王文、王翱所礼遇和器重。
先后出按山西和湖广,所到之处,翦暴除奸,震动甚大,有“神君”之称。
英宗天顺七年(1463),马文升任福建按察使。
当他离开福建时,福建的百姓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马使留来天有眼,冯公不去地无皮”,以表示对他的赞扬和怀念。
成化元年(1465),马文升为南京大理寺卿。
成化四年(1468),平凉、固原一带满四变乱,官军进讨不利。
朝廷急召当时因父丧而归家的马文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协助总督项忠、刘玉等对满四展开围剿。
马文升迅速赶到固原,生擒满四,斩首7600余级,俘获男女2600名,解了边疆之危。
马文升以功擢为左副都御史,继续巡抚陕西。
他在陕西修筑关塞要隘,增设卫所,选将练兵。
八年(1472),蒙古族叛乱,马文升督兵追至黑水口,生擒平章铁烈孙,战功显赫,又平定了西北一带与朝廷对抗的割据势力。
续修家谱前⾔⼀、续修家谱前⾔(⼀)引⼦公元2002年秋,我约诸弟妹各家共⼗⼈,齐聚西安贤侄⽟虎家,为退休在⼴州的三弟美洲(字斌)祝贺他七⼗华诞。
期间⼤家建议续修家谱并要我主笔。
当时⼿头只⼀本20页的《赵⽒族谱》,这本⼩册⼦是由热⼼族⼈⽤解放前留存下来的残缺不全的⼿抄本重印的。
⾥⾯错误、缺失太多,难以读懂。
⼀晃五年,也没动笔。
去年秋,我回乡探亲,⼜看到有热⼼族⼈新修订的赵⽒家谱。
据了解是由华蓥市双河镇⼀些热⼼族⼈做的,我借了⼀本新修订的家谱,同时⼜在族⼈中搜集了⼏种家谱⼿抄本或复印本。
我仔细阅读了这些家谱后,感觉到⼀个共同的问题是,家谱中的序⾔难以读懂,原因是辗转传抄、错字、缺字较多所致,⾄今还有若⼲地⽅存疑。
这⾥顺便指出那本新修订的家谱,对刘⼤瑄的《赠岳池赵⽒谱序》的译⽂,由于译者未看懂原⽂,轻率臆断导致错误百出,我等后之修谱者当引以为鉴戒。
家谱前⾯的序⾔,⼀般⼈都不重视,也很少去读。
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概述家族的发展史。
对后代传承祖先的美德、优良传统、家风很有好处。
所以,我以为续修家谱有两个主要⽬标:⼀是修订现存的家谱,使之尽可能详实,⼀时难查清的,则存疑留待后⼈去稽考。
⼆是各⽀派根据⾃⼰直系脉络从家谱的某⼀代起,增补世代记载,成为⾃⼰的房谱。
这是族⼈⾃⼰应做的事。
但有⼀点要提醒的是,凡对国家、社会有贡献、事业有成就的族⼈应记录在案(包括简历、著作、⽴功受奖等等),待若⼲代之后,合修家谱时由其后⼈查证核实后录⼊家谱中。
(⼆)续修家谱事关于续修家谱事,我在读了搜集到的多种版本后,感到应该重修,⽽且应该尽早重修。
⼀是⾃清嘉庆⼗⼋年(公元1813年)由德醇公主持修谱后,⾄今近⼆百年未重修过,导致不少族⼈只知其⽗,不知其祖。
⼆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性越来越⼤,⼦孙繁衍遍布国内外,更难以联系。
家谱有助于相互联系和寻根祭祖。
兄弟⼦侄让我主笔,我年已⼋⼗有⼆,⽂字功夫⽋佳,实难担此重任。
⼏经嘱托,也⼏经考虑,只好勉为其难。
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1、自贡李氏:原籍:湖南长沙(富顺)始祖:李恒泰居住在四川安岳(亦称普州)城南乡慈良桥东李家坝一脉李姓子孙,自开山始祖李恒泰十三岁随母漂泊徙居安岳县以来,已历六世,如今经历一个半世纪后的恒泰后裔已达数百,遍及中华,已成为独立于华夏李氏的一房,此曰恒泰房。
恒泰房始祖李恒泰,其先祖入川落户四川富顺自流井,世代经营盐井盐业,颇具规模。
十八世纪中叶,因泰父参与反清义军(疑为1860年李、兰起义)斗争被杀,族人遂将恒泰始祖全家逐出李氏祠堂,始祖母子二人因之流落至安岳石佛场,寄居戚家堰帮工渡日。
数年后,恒泰始祖迁居相临不远的城南乡慈良桥东贺禹门老宅(现称刘家坝)佃田维生,民国初年置业慈良桥东宁家坝(现称李家坝)定居至今。
经祖辈洒血挥汗,恒泰李氏终能成就一方李氏子孙乐土,使恒泰系李氏后裔得以繁衍,得以生息!百余年来,本房孙众与祖籍自流井族人素无往来,互无音讯。
二零零三年十月,恒泰始祖三世孙李国华、四世孙李亚首赴自流井寻根,访李氏族人、祠堂十余处,终未见恒、鸿、周、国字辈及湖南长沙(又云某地麻柳屋基)籍子孙踪迹,故疑“恒、鸿、周、国”字辈系列为误用字辈,此后又与中华李氏大典中自流井及湖南长沙籍李姓名人信函联络,仍无相关信息,故决定恒泰始祖后裔自成体系,独立建谱。
2、四川安岳县、重庆潼南县部分李氏家族概况原籍;湖北麻城入川时间:乾隆年间始迁祖:李富珠以进川老主李富珠(大约在公元1750年左右)携带五子,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至四川省遂宁县下安里甲潘家沟(今潼南县崇龛镇回龙寺一带)注册,逐代繁衍至今已有12代人了。
直系老祖先:李富珠、李贵俸、李安文、李邦荣、李定禄的安葬地点:现在重庆市潼南县光辉镇(原崇龛镇)回龙寺的牌坊沟后山原《牌坊沟、傅家沟、松林湾李氏族谱》中,字辈排列如下:太司千万应,茂必仁仲志,大慕兴富贵,安邦定国显,世代永朝庭,荣宗吉瑞庆,耀祖获祯祥,孝弟唐虞远,诗书孔孟长。
共4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