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基准和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工业行业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47.08 KB
- 文档页数:4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摘要:文章首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在其基础之上遴选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并根据目前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采用主因子分析与logistic 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得出了更加能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标内容。
最后,根据摘选出的指标内容,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和相关理论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由新科技新技术引导下,催生出的行业中的优势主导产业,这种产业对国民经济带动能力强,辐射相关产业范围广。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来源于高新技术产业,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钱纳里指数,钱纳里指数中突出反映了在这个阶段工业结构发生转变,技术取代劳动力,引领这种变革的产业被成为高技术产业。
后来,Solow和Swan建立了著名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MartinR.L.应用内生的技术解释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一类产业能够集聚技术,形成区域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这是对高新技术产业作用的第一次明确的解释。
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理论不再是单纯的从科技出发,而更多的重视对社会和经济的带动。
Nadvi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效应体现在产业集聚和技术外溢,他认为通过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够形成竞争与合作,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与协作,以核心技术体现地区综合竞争力。
WangJC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是产业升级,而且是一定区域内的产业升级。
林毅夫认为高新技术产业会因为自身规模的扩大带动产业发展,而受高新技术产业影响波及的企业也会通过“干中学”扩大地方就业能力。
形成产业内的新型价值链和分工组织,创造新的制度安排。
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知起步较晚,学者们普遍都是从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文件之后才开始有所理论研究。
万钢认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从发展特点入手,只要具备前瞻性、长远性和导向性的产业都具有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质。
第19卷 第1期 2010年1月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mM of Chongqing CoU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Vo1.19 No.1
lan.2010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重庆优势产业选择研究 范亚舟,刘 斌,余兴厚 (重庆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重庆400067)
摘 要:采用因子分析法,选取包括产业能耗、产业排污等八个环保指标.对重庆优势产业进行全面深入 的研究,提出选择优势产业的标准和如何发展重庆优势产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优势产业选择;重庆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87(2010)01—0046-03
优势产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其客观实际具有 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经济效益的产业部门,在当前的经济 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 理.资本营业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 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具有发展壮大的趋势和前景. 是市场、自然资源、区位、资金、技术、产业政策和产业发 展机会等多种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具有较强的比较 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综合 体现.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优势产业 1 文献综述 当前,优势产业的选择主要有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 法、投入一产出法、数据包络分析法。许娟等运用DEA方 法对我国高技术行业的效率进行比较和分析评价.并对 不同的地区进行了分类….张璞运用了基于指标法和主 成分分析法对包头市优势产业选择与评价.并结合区位 商对包头市优势产业选择进行了分析 文婷运用AHP 对重庆优势产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 从已有研究成果 看,指标的选择不够全面,同时,选取方法也不尽相同。本 文选择主分量分析法评价优势产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投入一产出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优势 产业缺乏综合性:二是层次分析法虽然能满足综合性和 全面性的要求.但不能排除评价者的主观因素 四种方法 中.主成分分析法能够排除主观因素影响.能够排除指标 间的相关性.能够全面评价优势产业各方面的特征 2 指标体系及数据的选取 2.1因子分析法… 设评价指标体系V={v。,v ,v,,v },为n维随机变量, ∑v为V的协方差阵,即:
2015年8月第18卷第16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Aug.,2015Vol.18,No.161 研究背景及意义工业化经济为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人们对高度工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预计不够,造成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而日益突显的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等环境问题也愈发制约各国发展。
针对这一形势,世界各国相继采取了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变革产业技术体系,开发新能源产业等措施。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由此引发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构成了延续至今的巨大伤害。
在后危机时代,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与突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及产业结构的整体转型。
为消除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系列问题,使本国经济在危机过后快速繁荣发展,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新兴技术的培养力度,以期借助新兴技术加快传统经济产业结构的变革,获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然成为各国抢占新科技乃至新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手段。
2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状况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目前在学术界还比较新,其概念界定仍然存在争议。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最早提出了主导产业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对其扩散效应最强的产业或产业群进行重点扶持,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罗斯托的观念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Andrea Bassanin和Stefano Scarpetta提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战略产业选择的基准。
Berger和Udell将战略新兴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相结合,提出了战略新兴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他们认为战略新兴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需采取不能的融资安排。
在国内方面,朱瑞博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家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命脉,具有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是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