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 格式:pdf
  • 大小:150.71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格式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一、序言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长源,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浙江省已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大省。随着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小企业已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跃细胞,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及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中小企业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瓶颈,其中员工培训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当前,中小企业也对员工培训越来越重视,但是管理者素质不高及缺乏系统的培训理论知识等因素,浙江中小企业在员工培训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也可以为还在摸索员工培训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借鉴。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xx(2009)提出员工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前瞻性工作,是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传播、形势任务引导、基本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熏陶和科技技术的灌输,以此达到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和增强企业应战能力等目的的重要手段。企业开展这项工作,不仅具有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自身人力资源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促成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深远意义。xx(2009)提出一个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好比一个“木桶”,其最大容量是由其最短的木板决定的。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短板”及时提升起来。企业员工的培训实质上就是通过员工培训来提神“短板”的长度,从而增大这个“木桶”的容量。xx(2009)提出员工培训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为劳动者从事各项职业所需的科技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培训使员工的专业知识、专门技能和对待工作的态度明显提高或者得到改善,由此提高企业效益,获得竞争优势,培训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王少华和

xx(2008)提出合适的人力资源配置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而科学有效的培训是使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并且不断增强的“法宝”,也是提高员工价值的“利器”。本书从培训需求的分析、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计划的实施、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培训的延伸等培训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展开,以流程和表单为主要形式,系统地介绍了培训的相关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对提升员工培训效果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Xx和xx(2005)提出培训的价值在于企业员工、各级领导乃至整个企业、整个团队都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同时也在培训中使成员之间加深了解,增进沟通。并以大量案例为根据,为广大培训专员提供各种有效的培训类型和方法。

范文格式(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请浏览)

参考文献

[1]崔淑新:“企业员工培训问题探究”,《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2]马国英:“企业员工培训新思路”,《太原科技》,2009年第10期。

[3]李晓玥:“现代企业员工培训思考”,《人口与经济》,2009年增刊。

[4]王少华、姚望春:《员工培训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5]赵楠、施晨越:《企业员工培训手册》,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6]彼得·圣吉(美)、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7]莱斯莉·雷(英)、陈然(译):《做培训》,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8]马克·托马斯(英)、黄立坚,蓝晓燕(译):《人力资源管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二版。

[9]哈尼(英)贝内特(英)王庆海(译):《培训!培训!》,中国劳动社会

保障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10]霍利得(美)、于卉芹(译):《经理人培训手册教程:员工指导手册》,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七月第一版。

[11]Mark Felon:《Getting and keeping the best people》,Management Today,Inc.,2005.

[12]Wietske M.W.J.:“Staff training”,《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Volume30,Issue3,May-June2009.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范文格式

请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