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38
历史专题十大国崛起一、19世纪-20世纪初,英国领先于世界,号称“日不落”。
1、①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君主立宪制,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③对外侵略,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为其聚敛大量财富。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上被美、德所超越。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英国都是主宰国之一。
参与签订了相关的各个条约。
4、二战前采取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
5、1942年参与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参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参与了二战中的重要会议:雅尔塔会议等。
6、二战后,接受美国经济援助恢复经济,加入北约和欧共体组织。
二、法国1、17——18世纪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
2、1789年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推翻封建专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4、1919年巴黎和会上对德签订《凡尔赛和约》,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削弱老对手德国。
5、二战前后同样采取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
6、二战后至50年代初,接受美国经济援助,致力于发展经济。
欧洲走向联合,1967年加入欧共体。
促进经济发展。
“冷战”期间加入北约组织。
三、德国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经济状况:德国的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外交: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人三国同盟疯狂扩军备战。
2、一战前德、奥、意组成三国同盟。
1914年挑起一战,对协约国宣战,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
3、1918年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4、1919年被迫签订《凡尔赛和约》,受到严厉制裁。
5、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法西斯势力抬头。
6、1933年希特勒任总理,建立法西斯政权,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7、制造国会纵火案、屠杀犹太人、干涉西班牙内战8、1938年吞并奥地利。
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9、二战期间:①1939年9月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专题十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考点考纲内容考核要求备考指南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 b1.高频考点依然不会回避: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英国工业革命。
2.英国史一直是某某卷考查重点方向,英国工业革命须与英国的代议制、洛克主X、克伦威尔等联系掌握。
3.全球化一直是长效热点,故“世界市场的形成”估计会成为考查热门。
4.围绕热点“工匠精神”,可能要关注“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c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殖民扩X与掠夺的方式及其影响c3.“蒸汽”的力量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b 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b 英国政府适应工业社会发展需要所采取的措施b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表现b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4.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b 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b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第21讲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考点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X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b)(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美洲。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c)(1)对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X活动;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对世界: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不是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需要,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专题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是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2.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自然经济解体的客观进步作用体现在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3.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取消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4.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
“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5.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主要原因是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6.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政策导向( )。
7.决定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历史命运的根本因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8.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9.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趋势是由闭关自守转变为面向世界,由固守传统转变为向近代化迈进( )。
10.从动力上看,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发展的过程是人力、畜力到机械动力( )。
11.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看,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是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
12.广播、影视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而来的,而互联网是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而来( )。
答案1.√ 2.√3.×正确答案: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 5.√ 6.√7.√8.×正确答案: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强烈冲击9.√10.√11.√12.√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中国的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J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6.J1[2020·安徽卷]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
”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16.D [解析] 本题以19世纪70年代一位英国商人的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从题干可以看出,内地(重庆)从上海进销洋货可以通过钱庄完成付款交易,故可得出钱庄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排除B项;A、C两项题干不能体现,排除;答案选D项。
16.J1[2020·全国卷] 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张謇评论的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C.张之洞 D.袁世凯16.B [解析] 从张謇的评论看,“某人”应该是积极兴办洋务运动,创设大量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的洋务重臣,首先可排除D项。
其他三人中,综合评价,“某人”应该是李鸿章。
16.J1[2020·海南卷] 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
(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
(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
(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
(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
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B.商品经济的发展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D.金融资本的发展16.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考点十、三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母题再现】高考选题:(2014年福建文综1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解题技巧:高考中的历史试题既强调考生对课本知识点的积累与理解,又突出对主干、核心知识和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核。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设计中大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素质考查为中心,不再单一强调面面俱到,而是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主。
所以在解答试题往往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
规则不能不依,关键是养成好的习惯。
拿到一道试题,要知道怎么做,怎么样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并且,即使同一类试题,又有细微差别,不可能找到解决全部问题的灵丹妙药。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1.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是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启动了城市化进程。
2. 新兴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一面旗帜,也是英国城市化的体现。
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分布格局,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
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得工厂规模扩大,同时也使得城镇的范围扩大,渐渐发展为大城市。
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发展迅猛,不少小城镇就是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发展起来的。
比如曼彻斯特就是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典型。
【考点揭秘】高频考点一:三次工业革命【例1】【浙江省余姚市2014届高三冲刺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A.机器大工业生产 B.工业城市生活方式C.工厂制组织形式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例2】【浙江省宁波北仑区柴桥中学201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最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B.世界各民族分散孤立的状态逐渐结束C.西欧商业经营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D.从此开始了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名师揭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专题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D.经济贸易取代了殖民战争2.“这是一次国际贸易的巨大调整,是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亚平宁半岛(意大利)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区域集团化B.新航路开辟C.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3.“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这一评价( )A.未揭示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灾难,是对西方殖民行为的开脱B.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C.较为客观地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D.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明代中后期,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中国沿海地区适合种植B.世界市场雏形形成C.闽广人追求“其利”D.明朝的对外开放政策5.该国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
挪威的木材、丹麦的鱼类、波兰的粮食、俄国的皮毛、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纺织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该国商船转运,经该国商人转手销售。
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16世纪的西班牙B.17世纪的荷兰C.18世纪的美国D.19世纪的英国6.17世纪的时候,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国家,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被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材料所描述的国家应是( )A.西班牙B.荷兰C.英国D.葡萄牙7.17世纪,英国议会颁布的某法案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港口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其船员只能是该船所属地的臣民;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配备本国船员。
中考历史常考十大专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一】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拓展】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有什么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
①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③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④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念。
(2)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
(3)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此制度下两种主要矛盾。
(4)君主专制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2.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1)积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国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交融。
(2)消极:易引发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激化社会矛盾。
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生产力的停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拓展】①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②由于战乱,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这说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③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专题三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拓展】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途径①各族之间的和平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不仅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民族交融的基本途径)②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各族的往来。
③民族迁徒,长期杂居和通婚。
④统治阶级采取的措施。
⑤国家统一的推动。
(2)作用: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