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格式:ppt
- 大小:157.00 KB
- 文档页数:34
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关东升;李迎霞;孟毅;刘雅芳;崔应麟【摘要】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阻碍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对该病的积极治疗十分必要.对近5年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此期为卒中后抑郁治疗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6(029)006【总页数】4页(P73-76)【关键词】卒中后抑郁/中医药治疗;5-HT;辨证论治;中药方剂;综述【作者】关东升;李迎霞;孟毅;刘雅芳;崔应麟【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2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 由Kraepeli[1]于1921年提出,是卒中后引起抑郁而导致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
该病临床表现除了脑卒中后直接造成的肢体活动异常外,还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缺乏积极性、对康复无信心等症状。
PSD的负面情绪可降低患者康复治疗的信心,影响其神经功能的重建;且PSD患者致残率明显高于其他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2]。
WHO研究[3]表明: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有将近1/3的死亡率,其中大部分导致残疾。
但是,目前的诊疗手段不能兼顾保证药物疗效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且往往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因此,找到一种既方便、安全、有效又经济实惠的PSD治疗方案,可以极大缓解当前的尴尬局面。
基于此目的,笔者收集近5年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以此期为PSD治疗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目前,现代医学关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存在3种假说:内源性抑郁、反应性抑郁和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学说。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郁证【定义】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之郁。
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
本节所论之郁主要为狭义之郁。
西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等均属于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郁证多因郁怒、忧思、恐惧等七情内伤,使气机不畅,出现湿、痰、热、食、瘀等病理产物,进而损伤心、脾、肾,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加之机体脏气易郁,最终发为本病。
【病位】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等脏。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胁肋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有愤怒、忧愁、焦虑、恐惧、悲哀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测定有助于郁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以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时,食道的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排除咽喉或食管类疾病。
(二)鉴别诊断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噎膈梅核气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但无咽痛,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
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噎膈以吞咽困难为主,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且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而不在咽部。
2.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在精神因素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激惹、易怒易哭、时作欠伸,但有自知自控能力。
而癫证则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静而多喜、缺乏自知自控能力,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女子月事不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抑郁症在古籍中的相关病名浅析韩泰哲;孙丽英;武燕峰【摘要】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患,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综合症.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动作减少,工作失去兴趣,自罪感,自觉无用,常有自杀倾向,与癌症及艾滋病并驾齐驱,被公认为是新世纪的三大疾病.中医学虽然无抑郁症之病名,但在古文献中也不乏相关病名记载.【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年(卷),期】2011(028)004【总页数】2页(P5-6)【关键词】抑郁症;中医古籍;病名【作者】韩泰哲;孙丽英;武燕峰【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和探讨抑郁症的发生与治疗,已成为目前医学界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现代医学对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的尚不是很清楚,且西药治疗副作用比较多,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中医药。
中医古籍无“抑郁症”之病名记载,在百合病、脏躁等其他疾病中亦有散在论述。
现将其归纳如下。
1 百合病百合病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百合病》篇,书中详尽论述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及主要表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其脉微数。
”概括起来认为,本病是心肺阴虚引起的,以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为主症的情志障碍性疾病。
《医宗金鉴》中对本病情志致病这样描述:“平素多思不断,情志不遂。
或偶触惊疑,卒临景遇,因而神形俱病,故有如是之现证也”,认为百合病的发病与七情内伤密切相关。
《张氏医通》中认为,本病的病机为余热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引起心肺阴虚,阴虚内热,耗伤气血,脑神失养而成。
百合病是“思虑过度伤脾,脾阴受损,厥阴邪火上犯及心,扰及百脉而发病”。
该病因认识与现代医学关于抑郁症心理病因学观点一致。
近现代针灸名家郁证医案撷萃张旭东;李瑞【摘要】目的:归纳总结10位近现代已故针灸名家诊治郁证的方法以裨益临床.方法:选取10位近现代已故针灸名家,对其生前诊治郁证医案进行搜集整理.结果:近现代已故针灸名家按照生年依次为王乐亭,杨永璇,夏寿人,彭静山,邵经明,郑魁山,程莘农,师怀堂,于书庄,贺普仁,共25则医案.结论:10位针灸名家诊治郁证注重疏调情志,畅达神志,重视培补后天脾胃,健固中焦之气,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并且内关穴运用较为普遍.%Objective:To conclude and summarize ten late acupuncturists's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of treating melancholia in modern times,therefore to benefit clinical work.Methods:Ten late famous acupuncturists in modern time were chosen, and their medical cases of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melancholia were collected and organized. Results: Ten late famous acupuncturists in modern time in proper order according to the year of birth were:Wang Leting,Yang Yongxuan,Xia Shouren,Peng Jingshan,Shao Jingming,Zheng Kuishan,Cheng Zinong,Shi Huaitang, Yu Shuzhuang and He Puren, and altogether 25 medical cases. Conclusion: Ten famous acupuncturists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melancholia emphasize regulating the emotions and smoothing the spirits,the tonification of spleen-stomach,invigorating middle-energizer Qi and investigating the causes and how to get the disease, treating the disease along the syndromes,and using Neiguan(PC6)more commonly.【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8(031)003【总页数】4页(P108-111)【关键词】郁证;名家;医案;针灸【作者】张旭东;李瑞【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郁证是以心情抑郁不舒、胁肋胀满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由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所致。
郁证从肺论治理论与方法探析
孙玥;王珑
【期刊名称】《中医学》
【年(卷),期】2024(13)1
【摘要】郁证是以情志变化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病证。
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的探析多围绕肝、心、脾、肾展开,鲜有从肺论治。
本文以肺主气,肺在志为忧,探讨肺与郁证的中医理论关系,总结提出郁证从肺论治的有关治疗方法,以期丰富拓展临证辨郁思路。
【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孙玥;王珑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
【相关文献】
1.高血压从肺论治的理论探析
2.基于"肺与膀胱相通"理论治疗咳嗽探析
3.从肺论治郁证经验探析
4.基于络病理论探析林咸明运用经方“方-病-人”诊疗思维论治间质性肺疾病
5.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高危肺结节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述】中医养生功法对大学生抑郁症影响的研究进展杨玉赫,冷德生,张荣兴,车志远,白宇,于钦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摘要: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
随着学业和就业压力的增加,抑郁症已成为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一种心理障碍。
目前中医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上已越来越有成效。
练习中医养生功法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和六字诀等对改善和治疗大学生抑郁症均有明显效果。
其治疗机理主要是通过调节经络、补益元气和提升精气神,使练习者的脏腑滋养、气血充盈,以此来促进情志舒畅达到改善和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养生功法对大学生抑郁症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大学生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中医养生功法;中医药;大学生;抑郁症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250(2020)08-1214-04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gimen onCollege Students'DepressionYANG Yu-he,LENG De-sheng,ZHANG Rong-xing,CHE Zhi-yuan,BAI Yu,YU Qin-ming A(〃血©ersdy#刃arb加150040,Ch加a)Abstract: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depression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depression syndrome”.With the increase of academic and employment pressure,depression has become a psychological disorder that seriously affects the normal life and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At present,TCM has been more and more effectiv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depression.Practicing the exerci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uch as shadowboxing,five animals exercise,eight-section brocade,change your bone and six-character formula have obvious effects on improving and treating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Its treatment mechanism is mainly through regulating meridians,tonifying vital energy and promoting shen,so that the practitioner's nourish and fill viscera,Qi and blood,in order to promote emotional well-being, to improve and treat depression.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effect of TCM regimen health maintenance on college students'depression in recent years,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depression.Key words:TCM regime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llege students;Depression抑郁症(Depression)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障碍[1],主要症状表现为持续性疲乏、反应迟缓、情绪低落、食欲减退、话语减少和体质量减轻等,严重者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还会产生妄想、幻觉或做出不切实际的行为。
近年来抑郁症的中医病机、证候研究概述*安春平,程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关于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和实验研究日益增多,采用2000年以来医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就抑郁症的中医病机、证候研究方面信息做一概述。
许多研究者都认识到实现抑郁症中医证候诊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客观评价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整体状况并进一步提高疗效的前提。
近年来的许多抑郁症中医病机、证候研究就是针对这一目标进行的。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多数人认同肝郁气滞为抑郁症的主要病机,当然,也存在不同意见。
关键词:抑郁症;病机;证候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06(2007)01-0012-02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科研项目(200537)作者简介:安春平(1970-),医学博士,讲师,现主要从事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6-09-28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表现为一种持久的抑郁状态,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临床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并伴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症状。
这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性疾病,它不但使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大大下降,还提高了其它疾病的病死率。
抑郁症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确切机理目前尚不清楚。
西医主要采用化学合成药物进行治疗,疗效不甚理想,药价昂贵,长期应用往往有较严重的毒副作用,依从性差。
因此天然药物和中药复方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关于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和实验研究日益增多。
笔者选择2000年以来医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就抑郁症的中医病机、证候研究方面信息做一概述。
1 病名、病机和病位就中医病名而言,大多数文献都将抑郁症与中医的郁证直接对应[1~4],对此当然也有不同看法。
曲氏结合古代文献及临床研究,从文献记载和临床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论述抑郁症与郁证的差异及共性。
认为中医/郁证0本身含有两层含义,一为以病机而立病名,二为情志之病,中医有关抑郁症的描述只见于后者,而且有关抑郁症的描述也在多种中医病名的症状群中出现,因此抑郁症与郁证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
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郁证的经验介绍摘要:目的:总结云南省中医医院脑病科林亚明教授运用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郁证(肝郁气滞证)的部分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通过亲自参与2021年5月-2022年3月林老师门诊就诊的郁证200例病例的诊治过程,并收集,整理,分析临床资料,观察疗效,通过典型病例的举例,总结分析。
结果:病例160例(80%)显效,20例(10%)有效,10例(5%)无效。
结论: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郁证(肝郁气滞证)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加味丹栀逍遥散郁证名师经验郁证是临床脑病科的常见病症,是由于气机不畅、情志抑郁引起,具体表现为心情抑郁、胸胁满闷、胁肋部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的症状。
丹栀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疏肝解郁、清热、补气养血、健脾的作用,有明确抗抑郁作用。
笔者西学中学习期间,有幸跟导师林亚明教授,林老师在脑病科疾病郁证方面研究并治疗多年,根据其多年治疗郁证的经验,他认为郁证的主要病因为情志病所致,情志所伤,气机郁滞,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其主要病机主要为肝郁气滞。
从西医学认识来看,郁证多归属为抑郁伴焦虑状态,焦虑伴抑郁,双相情感障碍。
林师善用加味丹栀逍遥散治之,其主方为丹栀逍遥散,根据病人的各自临床症状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1.发病机制郁证的名称最早见于医学正传,但有关郁证之记录很早在(内经)中有,如素问·本病论“人或恚怒,气逆而上不下,即伤肝也”认为郁证的发生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郁证的病机主要为气机郁滞,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引起五脏功能失调。
由于本病起始于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故以气滞为先。
气郁则湿聚、酿痰、化热、积食而见湿、痰、热、食诸郁;气郁日久,血行不畅而致血郁,但均以气机郁滞为病理基础。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2.导师临床治疗经验在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是以明显而持续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的临床症状的一种常见的心里障碍, 且是精神状态的的忧郁,其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缺失以及精力缺失,在此基础上常常伴有其他认知、生理及行为障碍,如注意力不能集中、失眠、反应迟钝、行为活动减少以及疲倦感[2] ,并且此病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残率的特点[3]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09.11.23•【文号】国中医药办发[2009]38号•【施行日期】2009.11.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名单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9〕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进一步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工作,充实协作组工作力量,提高协作组工作质量和水平,我局于2008年6月开始组织开展了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推荐、筛选工作。
经各省(区、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各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和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推荐,我局筛选、确定了325个科室为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见附件),现予以公布。
请各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按照我局有关要求和协作组安排,积极参加相关专业重点专科协作组的各项协作工作,切实取得成效。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名单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名单一、脑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9家)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医院四川省泸州市中医院头痛(原发性头痛)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海南省中医院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痴呆(血管性痴呆)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二、急诊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23家)外感发热(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昆山市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脓毒症(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河北省中医院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海南省中医院云南省大理市中医院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急性中毒(急性有机磷中毒)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普陀医院浙江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三、心血管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0家)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甘肃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浊(高脂血症)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心悸(心律失常)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心瘅(病毒性心肌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四、老年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23家)老年痴呆(老年痴呆)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湖北省中医院骨痿(老年骨质疏松症)云南省中医医院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颤证(帕金森病)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北省中医院眩晕(与心血管的眩晕验证的是一个方案)云南省中医院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山东省胜利油田胜利医院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海南省海口市中医院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山东省青岛市中医院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五、精神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0家)不寐(失眠)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郁证(抑郁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江苏省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广东省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六、肺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8家)咳嗽病(咳嗽)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四平市气管炎研究所风温肺热病(肺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哮病(哮喘)辽宁庆元中医药研究院临床医院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北京孟庆云哮喘病医学研究院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医医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杭州市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肺痿(肺间质纤维化)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七、骨伤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3家)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项痹病(颈椎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山东省新泰洪强康复医院八、针灸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3家)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黄枢中医医院九、康复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1家)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辽宁省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新疆昌吉州中医院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疆昌吉州中医院十、推拿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9家)项痹病(颈椎病)江苏省昆山市中医院天津北辰北门医院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福建省泉州市正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小儿泄泻(幼儿腹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山东省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十一、糖尿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8家)消渴病(2型糖尿病)广东省中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吉林省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山西省中医院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吉林省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河北省石家庄糖尿病医院瘿病(甲状腺疾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青岛市中医院十二、肾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4家)淋症(尿路感染)山东省青岛市中医院河北省中医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江苏省南京博大肾病医院水肿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肾衰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南京博大肾病医院河北省保定市中西医结合肾病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十三、外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7家)疮疡(皮肤溃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市中医院脱疽(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病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吉林省吉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省京东中美医院天津市中医院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胆石症(肝胆管结石)浙江省中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心痛(重症急性胰腺炎)广东省中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精浊(前列腺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烧伤)上海缘杏源中医门诊部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瘰疬(淋巴结核)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十四、风湿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3家)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省石家庄平安医院大偻(强直性脊柱炎)山西省中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江西中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痛风(痛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燥痹(干燥综合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十五、皮肤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2家)湿疮(湿疹)山西忻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粉刺(痤疮)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青岛市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蛇串疮(带状疱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白疕(银屑病)北京京城皮肤病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白驳风(白癜风)山西省垣曲县泽峰白癜风皮肤专科医院十七、血液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9家)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河北以岭医院紫癜风(过敏性紫癜)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省中医院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髓劳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江苏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十八、眼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7家)青盲(视神经萎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市崇文区红十字会国龙医院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青风内障(青光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河北省张家口市眼科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湖北省宜昌市中医院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暴盲(视网膜静脉/动脉阻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白涩症(干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瞳神紧小(葡萄膜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十九、肝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3家)肝癖(脂肪肝)海南省中医院肝着(慢性病毒性肝炎)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黄石市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山西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北省沧州市传染病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泸州市中医院安徽省太和县中医院积聚(肝硬化)海南省中医院山西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二十、传染一组(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4家)肝瘟(急性肝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艾滋病(艾滋病)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山东临沂市人民医院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二十一、传染二组(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2家)肺痨(肺结核)湖北省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四川省绵阳市中医院哈尔滨自然医学研究所瘟黄(重型肝炎)河北省保定市传染病医院辽宁省沈阳市传染病院江西省南昌市传染病医院北京市解放军302医院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湖北省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东湖医院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传染病医院二十二、肛肠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2家)肛漏病(肛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痔病(痔疮)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脱肛病(直肠脱垂)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肛裂(肛裂)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黑龙江省大庆肛肠病医院便秘病(便秘)云南省曲靖市中医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二十三、脾胃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5家)胃脘痛(慢性胃炎)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宁夏自治区中医医院宁夏中卫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为主型等)河南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苏省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省绵阳市中医院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江苏省昆山市中医院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医院鼓胀病(肝硬化腹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二十四、儿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6家)反复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河南省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炎喘嗽(肺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河南省中医院山东省青岛市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脑瘫疗育中心河南省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哮喘(支气管哮喘)湖北省襄樊市中医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二十五、耳鼻喉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8家)暴聋病(突发性耳聋)浙江省中医院鼻鼽病(变态反应性鼻炎)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慢喉喑病(慢性喉炎)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口腔粘膜白斑症(口腔黏膜白斑)江苏省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乳蛾病(扁桃体炎)四川省泸州市中医院喉痹(咽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二十六、妇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26家)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输卵管炎性不孕)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温州中山医院江苏省苏州市中医院北京市房山区鹏园医院带下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湖北省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湖北省天门市中医院异位妊娠(异位妊娠)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广东省黄浦区中医院广东江门五邑市中医院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河南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江苏省昆山市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宁夏自治区中医医院海南省琼海市中医院山东省滨州中医妇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泰坤堂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胎动不安(先兆流产)江苏省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海南省中医院。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郁证肝气郁结型体会
宋远瑛;韩辉;李树岗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3()11
【摘要】郁证是中医内科的临床常见病,临床以情绪不宁、心情抑郁、胸胁胀痛,或喉中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是易怒善哭,或是失眠为主症,多由气机郁滞、情志不舒所致,其中以肝气郁结为多见,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癔病等属于本证的范畴。
本人应用丹栀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郁证30例,收到较好效果。
【总页数】2页(P979-980)
【关键词】丹栀逍遥散加减;郁证;肝气郁结
【作者】宋远瑛;韩辉;李树岗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丹参联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郁证体会 [J], 韩路路;韩祖成
2.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结证的效果研究 [J], 胡建
3.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结型尿道综合征32例 [J], 张新志;刘琨;沈冰;费秀丽;
张骢翀;何立群
4.刮痧加拔罐治疗肝气郁结型郁证效果体会 [J], 朱燕
5.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结型尿道综合征46例 [J], 邓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治疗抑郁性失眠症的研究进展曹智怡;杜晓娜;施学丽【摘要】抑郁症在中医学中属于\"郁证\"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情低落、失眠、意志消沉等症状,而失眠在抑郁症的症状中较为常见.抑郁性失眠症患者在近年来普遍增多,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上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等特点,且具有广阔的前景.文章综述了近些年抑郁性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9(021)006【总页数】3页(P87-89)【关键词】中医药;抑郁性失眠症;综述【作者】曹智怡;杜晓娜;施学丽【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7.7抑郁症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其常见的症状主要以患者情绪低落、快感缺失和兴趣缺乏为主。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及生活各方面带来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递增[1]。
抑郁症临床常见食欲不振、睡眠障碍以及性欲、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而失眠是抑郁症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2]。
抑郁性失眠症可使抑郁的症状恶化、导致疾病复发、引发心血管疾病以及降低生活质量等,带来诸多不良影响[3]。
有研究发现[4],失眠症状在抑郁症中的发生率达84.7%,其中,夜间中段失眠(13.5%)是最常见的失眠类型。
由此可知,失眠在抑郁症中较为常见,二者常相互影响。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抑郁性失眠症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中医药治疗抑郁性失眠症有效和安全,容易让患者接受,现对近年抑郁性失眠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1 中医病因病机在祖国传统医学中,未见有关于“抑郁性失眠症”的提法,在现代临床医学中,通过总结临床经验以及临床表现,将该病归属为郁证、不寐等范畴[5]。
而郁证的病因多与情志有关[6]。
郁证和抑郁症中西医治疗进展综述作者:王娟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27期【摘要】郁证是由于情志内伤、体质因素导致气机郁滞、情绪不宁、胸闷胁胀、或者咽喉部如同有异物梗塞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癔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常出现和郁证类似症状,可与郁证进行类比研究。
以下重点以郁证和抑郁症进行论述。
抑郁症是以持续心境低落为表现的疾病,随着社会压力增大,抑郁症发病率日趋增高,本文将论述中西医学对郁证和抑郁症的认识。
在治疗上,主要应用药物治疗,西药的副作用较大,中医药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小日益被医务工作者重视。
中西医在治疗均重视心理治疗。
此外西医学的电抽搐疗法以及中医学中的针灸疗法对此也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电抽搐疗法;中西医学;针灸疗法【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7..021 中医学对郁证的研究进展1.1 传统医学关于郁证的认识1.1.1 郁证在传统医学中的发展历史传统中医学中,并没有名为“抑郁症”的疾病,常以郁证与之进行对应进行类比研究。
《内经》记载了五行郁、情志致郁。
《金匮要略》有“脏燥”及“梅核气”的记载。
宋代医家陈无择提出七情致郁学说。
郁证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始于金元时期。
元代《丹溪心法》将郁证单独列出专章。
首提出“六郁”的概念。
明代,“郁证”作为病名出现在典籍当中。
自此以后,治疗方法也日趋丰富,用药日益灵活。
1.1.2 中医学关于郁证的病因病机的释义郁证的发生,主要由情志内伤所致。
发病与肝的关系最密切。
主要病机是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情志内伤七情刺激过极过久,尤以悲忧恼怒刺激最易致病。
素体肝旺或脏气素虚,阴阳气血失调,性情抑郁寡欢,复加情志所伤而致肝气郁结。
1.2 中医学中郁证的辩证分型1.2.1 肝气郁结证情志伤者,肝失条达,则精神阴郁情绪不安、善太息;肝之经脉布两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经脉失和,则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乘脾则大便不调;妇女以肝为用,肝郁则气血失和,故月经不调、经前乳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