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根癌农杆菌转化木本植物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41.67 KB
- 文档页数:6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研究现状和前景
肖国樱
【期刊名称】《作物研究》
【年(卷),期】1998(12)1
【摘要】介绍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研究的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和方向作了简要的评价。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肖国樱
【作者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785
【相关文献】
1.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研究 [J], 刘立全;杨剑超;张衡;杨菲
2.根癌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分子机制 [J], 郭晓丽
3.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反义VeFAD2基因对少根根霉的遗传转化及其影响因子 [J], 刘明靖;李纪元;范正琪;田敏;范妙华
4.根癌农杆菌介导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J], 杨静
5.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在禾本科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J], 谭伟;杨俊杰;彭金环;于元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基因植物发根农杆菌研究的进展及应用
熊笙屹;厍润祥;张璐;孟令晨;于月华;倪志勇
【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
【年(卷),期】2017(037)016
【摘要】农杆菌转化法作为植物基因工程使用最广泛的转化方法之一,分为根癌农杆菌Ti质粒和根瘤农杆菌Ri质粒2种类型.发根农杆菌(A gmbacterium rhiz-ogenes)的Ri质粒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毛状根.本文阐述了发根农杆菌的特性及Ri质粒的分类、结构特征和转化特点,介绍了发根农杆菌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分析了影响发根农杆菌成功转化的因素,综述了发根农杆菌在理论研究、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品种改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和植物栽培生根等方面的应用,并指出未来领域研究的着重点.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熊笙屹;厍润祥;张璐;孟令晨;于月华;倪志勇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3
【相关文献】
1.转基因植物药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发根农杆菌Ri质粒rol基因研究进展及在林木改良上的应用
3.发根农杆菌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4.核基质结合区在转基因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5.转基因植物食用疫苗研究进展及其在柑桔育种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2009级指导教师摘要:植物遗传转化是一项农业生物技术,它通过某种途径或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全基因组中,并使之在受体细胞中得以充分表达。
目前一些重要农作物转基因品种已经或即将投入到实际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文对植物遗传转化的技术作出了新的展望。
关键词:植物遗传转化;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应用;进展Abstract: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s a kind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It delivers to the whole-genome of receptor cells through a certain approach or technique to make the exogenous genes fully expressed in receptor cells. At present, genetically modified varieties of some important crops have been or are about to put into the practical use.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this paper makes a new outlook of the 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Key words: 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he approaches of 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pplication; progress植物遗传转化是指以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作为受体,通过某种技术或途径转入外源基因,获得使外源基因稳定表达的可育植株。
农杆菌转化法及转基因植物检测方法摘要:近年来,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飞速发展,转基因植物在很多领域的研究推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植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转化方法一般是通过土壤农杆菌系统、植物病毒系统和DNA直接导入法这三种方法进行。
另外,转基因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歩和完善,目前被广泛应用的转基因植物检测方法有三类:整合水平上的检测、转录水平上的检测和表达水平上的检测。
本文着重对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方法和转基因植物的检测两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农杆菌,转化,转基因植物,检测方法伴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及植物组织分化、植物基因重组等技术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
1984年转基因烟草的诞生[1],使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从而获得转基因新品种的设想成为现实。
随后,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如:植物新品种的改良、植物性状改良、植物抗性的提高以及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等[2-4]。
新型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番茄及转基因玉米等转基因新品种陆续面世[5]。
植物转基因技术不但能够打破植物的物种界限,还能够使物种基因彼此进行交流。
使植物育种年限缩短,植物育种进程加快,植物抗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提高,使来自于不同生物种类的优良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并得到优良植物新品种。
同时,运用转基因技术研究植物自身基因结构组成及其基因功能调控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运用转基因技术还研制出生物反应器和雄性不育系[6]。
目前,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中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土壤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DNA直接导入和植物病毒系统介导法。
本文着重介绍土壤农杆菌介导的目的基因转化法,同时也对目前转基因植物的检测进行适当总结。
1 土壤农杆菌介导系统的种类土壤农杆菌中的发根农杆菌和根癌农杆菌能够侵染植物伤口并形成与土壤农杆菌中大质粒有关的植物肿瘤和冠瘿。
能够诱发此类肿瘤的根瘤农杆菌中常常带有分子量为200-250kb的Ti质粒。
植物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转化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植物转化技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植物进行靶向修饰,以增强其抗病性、抗逆性、产量等性状。
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人类解决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还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的医药和工业原料等。
一、植物转化技术的原理及方法植物转化技术主要是通过插入外源基因(常被称为转基因)来修改植物的性状。
插入的基因通常来自外源植物、细菌、真菌和动物等生物体。
目前,植物转化技术主要有两种方法:植物体外转化和基因枪法转化。
前者是将植物组织、细胞或叶片等放置在含有转化质粒的培养基中,让其吸收转化质粒并实现转化;后者则是利用从枪管中高速飞射出的微粒将目标基因迅速引入植物体内,促进基因的转化。
二、植物转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植物转化技术在农业、医药、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渐展开。
其中,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例如,转化出一些具有耐盐、耐热、抗虫等性状的作物,让这些植物可以在恶劣环境下正常生长。
此外,植物转化技术还可以用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在医药领域,植物转化技术同样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许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而通过转化技术可以使这些植物获得更高的药用价值。
例如,转化出一些抗癌、抗肿瘤等疾病的基因,可以使植物生长出对人体有益的化合物。
此外,一些基因过敏原可以通过转化技术的处理被剔除,减少人体对植物过敏的现象。
植物转化技术还可以在工业上发挥重要作用。
许多生物材料和化学物品可以从植物中提取获得,植物转化技术可以为这些材料的生产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例如,通过转化技术可以增加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吸收,从而可以用于重金属的修复。
三、植物转化技术的前景展望虽然植物转化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一些转化后的植物会对生态产生影响,导致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植物转化技术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和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
最后,由于某些地区存在对转基因植物的反对,因此植物转化技术的发展还需要考虑人类社会的思想和心理。
第41卷第2期 河 南 林 业 科 技 Vol. 41 No. 2 2021年6月 Journal of Hen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n. 2021收稿日期:2021-03-26基金项目:河南省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2020JB01003 作者简介:徐赛赛(1996-),男,河南永城,硕士,研究方向为林木生物技术。
通信作者:翟晓巧(1971-),女,河南宜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森林培育。
木本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徐赛赛1,翟晓巧2*(1.河南农业大学泡桐研究所,郑州 450002;2.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08)摘 要:遗传转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木本植物的生物学研究,但是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转化体系不成熟、安全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
对遗传转化技术在木本植物中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探讨了影响木本植物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以及当前提高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的有效措施,为促进提升木本植物优良性状研究和遗传转化技术在木本植物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木本植物;遗传转化;目的基因;性状改良中图分类号:S 72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2630(2021)02-0010-04Advances o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n Woody PlantsXu Saisai 1, Zhai Xiaoqiao 2*(1.Institute of Paulownia,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2.Henan Academy of forestry, Zhengzhou 450008, China)Abstract :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biological research of many woody pla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es of application, such as incomplete transform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safety evaluation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this study, we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in woody plants,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transgenic plants. Our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improved excellent traits of woody pla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Key words : Woody plants;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he purpose gene; Strain improvement木本植物具有提供能源、建筑材料、食物等经济价值和提供储存碳、承载生物多样性和调节气候等生态价值,在自然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根癌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的原理
根癌农杆菌是一种致病性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
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制侵染植物根系细胞,引发根癌病。
以下是根癌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的原理:
1. 侵染过程启动:根癌农杆菌寻找并感应植物根部分泌的类酪胺化合物,如根分泌物中的鞘氨醇(spermidine)和鞘胺(spermine)。
这些化合物在细菌表面受体感应下,触发一系列信号传导途径。
2. 粘附:根癌农杆菌利用表面粘附因子(例如菌鞘),通过特异的识别和结合植物根毛表面上的特定受体蛋白,与细胞壁结合。
3. 渗透:根癌农杆菌产生酶类分解植物组织,减少根部组织的抗性,同时也分泌细菌多糖类物质,降低宿主植物细胞的防御能力。
这些多糖物质还能促进细菌结合于根部表面。
4. 注入DNA:根癌农杆菌产生细菌线粒体和过敏素亲和素(例如Ti质粒),将其转移至植物细胞中。
该Ti质粒上具有T-DNA(Vir质粒转座体穿梭DNA)片段。
5. T-DNA整合:转移的T-DNA片段在植物细胞中整合到宿主植物染色体中。
这个过程需要一系列的转录因子和调控蛋白的介导。
6. 基因表达:整合的T-DNA片段启动的基因在植物细胞中表达,引导植物产生大量的植物生长激素(如吲哚乙酸),从而导致植物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
通过上述机制,根癌农杆菌能够侵染植物细胞并导致根癌病的发生。
根癌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的研究进展与对策张洁;周岩【摘要】在植物基因工程中,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是目前研究得较为深入、技术较为完善有效的转基因方法.但由于单子叶植物不是根癌农杆菌的天然宿主,因此阻碍了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在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研究方面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机理、影响因素不断探索与研究,使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被逐步应用于单子叶植物中,尤其是禾本科作物,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农杆菌转化机理与特点、影响单子叶植物转化的因素进行介绍,综述农杆菌介导法在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作物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超声波处理、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和乙酰丁香酮的添加四个方面阐述提高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转化效率的对策,以期为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的进一步改进与优化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8页(P7-14)【关键词】农杆菌;单子叶植物;研究进展;对策【作者】张洁;周岩【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新乡453003;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新乡453003【正文语种】中文自1983年成功获得第一例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烟草以来,有关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的应用研究逐步发展成为植物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植物的研究也日益广泛和深入。
农杆菌介导法具有转化植物受体,操作易行,经济简便,可插入大片段DNA,整合于基因组上的外源基因拷贝数少且重排程度低,技术仪器要求低,转化效率高等颇多优点。
由于单子叶植物不是农杆菌的天然宿主,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对单子叶植物进行遗传转化的研究因此受到限制。
Portrykus[1]曾认为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是不可能的。
禾谷科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都是单子叶植物,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该类植物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机制和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以及转化方法的不断完善,农杆菌介导法已逐步发展成为大部分双子叶植物和一部分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的主流方法,以及植物基因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白菜类作物转化体系研究进展作者:尹越张耀伟高国栋来源:《中国瓜菜》2009年第02期摘要:白菜类作物是我国乃至世界性的大众蔬菜,利用农杆菌介导技术将目的基因转入蔬菜中,从而选育具有特殊性状的新品种。
文章综述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白菜类作物高频再生转化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简要介绍了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及遗传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遗传转化技术在白菜类作物改良上存在的问题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白菜类作物;根癌农杆菌;转基因;分子检测;遗传转化白菜类作物属于十字花科(Crociferae)芸薹属芸薹种(Brosslca campestris L.)中的栽培变种群。
原产我国,目前广泛种植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东亚及东南亚国家。
大白菜(Brassica ssp.pekinensis)、小白菜(Brassica ssp.chinensis)、白菜型油菜(Brassica ssp.oleifera)均属于该种。
随着组织培养和DNA重组技术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改良农艺性状。
解决农业生产难题的重要手段。
由于农杆菌介导法成本低、简便易行、转化效率较高,因此成为白菜类作物遗传转化中最常用的方法。
农杆菌介导的甘蓝、油菜、芥菜、芜菁等芸薹属植物的遗传转化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白菜类作物的遗传转化仅在近年才有报道,其中主要集中在大白菜的遗传转化上,有关白菜和菜心的遗传转化成功的报道很少。
究其原因是由于白菜具有AA基因组,与芸薹属的其他具有BB和CC基因组的植物相比,其不定芽和植株再生比较难,此外,不同的抑菌剂和转化菌株对外植体的分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研究白菜类蔬菜的遗传转化体系,对基因工程技术在白菜类作物遗传育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笔者就高频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这两方面进行概述。
1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建立高频再生体系是植物遗传转化的前提。
组织培养包括原生质体培养再生体系已在芸薹属的很多种中建立。
利用根癌农杆菌转化木本植物的研究进展 曹艳春;赵振利 【摘 要】本文着重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林木的研究进展.简述了获得转基因林木的应用现状,并将国内外林木转基因工作给以概括,提出了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一转化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名称】《河南林业科技》 【年(卷),期】2006(026)001 【总页数】3页(P16-18) 【关键词】根癌农杆菌;转化;林木 【作 者】曹艳春;赵振利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722.3+9 19世纪末Smith发现根癌农杆菌[1]及1987年Fillatti利用根癌农杆菌Ti质粒为载体,将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转入杨树杂种NC5339无性系内,并经Southern blotting杂交证明转基因杨树中有外源基因存在[2],从此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成为重要的林木转化方法。同其他林木遗传转化方法相比,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具有仪器设备简单、成本低、发生基因沉默率低、转化频率高、导入DNA片段大等优点[3]。 根癌农杆菌转化林木的受体系统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该方法是Monsanto公司的Horsch等人于1985年建立的。最常用的植物外植体有受伤叶片(叶盘法)、茎段和叶柄,已在欧洲黑杨、挪威云杉、毛白杨、杨树(Populus spp.)、苹果、桃等树种上获得成功。 一般采用种子实生苗、试管苗或继代苗作为外植体,人为地在整株植株上造成创伤,然后把根癌农杆菌接种在创伤面上,或用针头注射到植物体内进行侵染转化[4]。这种方法是充分利用实生苗的生长潜力,同时针对针叶树树叶形细小、韧皮部厚等特点,在针叶树种上获得成功。如在挪威云杉、欧洲落叶松和杂种落叶松上得到稳定的再生转化植株。 是指将处于再生壁时期的原生质体与根癌农杆菌一起培养,离心洗涤除菌后,在含抗生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得到转化的细胞或植株。Gupta等将荧光素酶基因(Luciferase)导入火炬松(Pinus elliotii Engelm.)原生质体中,并在培养过程中存活的原生质体及再生细胞中测到了外源基因的表达。 李卫等利用沙田柚具有一年抽梢三四次、自然出芽容易等特点,采用农杆菌直接感染附体叶腋,并将转化腋芽离体扩繁鉴定,诱导生根形成完整植株[5]。这种附体腋芽转化-离体扩繁鉴定的方法无需无菌操作,又免除了抑制农杆菌的繁琐过程,再生时间短,效率高,且这种方法直接在树体上进行转化可大大缩短童期。 鉴定外源基因的方法包括:报告基因检测、DNA分子鉴定、RNA分子鉴定和蛋白质分子鉴定等。其中又分为直接鉴定法和间接鉴定法:直接鉴定法为采用外源基因做探针,与转化体的DNA进行分子杂交,以确定有无外源基因,这就是“Southern blotting”鉴定法[6];间接鉴定法如对Ti质粒上胭脂碱合成酶基因的产物进行检测,或使用报告基因如β-葡萄糖苷酸酶和荧光素酶基因等进行间接鉴定。 3.1.1 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 苏云金杆菌(简称Bt)制剂,长期以来用于多种害虫的生物防治。饶红宇等在2000年将Bt基因转入杨树NL-80106,获得了再生植株[7]。郑钧宝等将CryAc基因与慈姑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转入白杨杂种741,检测证明已得到转基因植株[8]。 3.1.2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蛋白酶抑制剂(PI)是自然界含量最为丰富的蛋白种类之一,存在于所有生命体中。它影响外来蛋白的正常消化,使昆虫产生厌食反应,最终造成昆虫的非正常发育或死亡[9]。2001年Rro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共转化法将Bt CryIA和CpT-Ⅰ基因导入黑杨无性系NL-80106种,结果表明转双价基因的株系比转单价基因的株系抗虫效果好。 3.1.3 其它 淀粉抑制剂、蝎神经毒素基因、外源凝集素、核糖体失活蛋白等基因也是丰富的抗虫基因。2000年伍宁丰等将抗虫的蝎神经毒素基因导入黑杨无性系N80106中获得转基因植株[10 ]。 林木病害是导致林业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常规的喷施杀菌剂不仅容易诱导病原菌发生突变产生抗性而失效,更重要的是污染环境。基因工程给林木抗病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 3.2.1 抗病毒基因工程 目前使用的抗林木病毒基因有杨树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洋李痘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和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等几种。1991年Scorza等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改造的含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Ⅱ)、β-糖苷酸酶基因(GUS)与番木瓜环斑病毒(PRV-CP)构建的抗病毒基因表达载体导入欧洲李(Prunus domestica L.)中获得转基因植株。 3.2.2 抗真菌、细菌病害基因工程 几丁质酶基因和角质酶基因是目前克隆的抗树木真菌病的两种主要基因。此外,我国已从兔子中成功的克隆了防御素基因,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1999年赵世民等将兔防御素导入毛白杨[11]。2001年汤浩茹等成功将哈兹木霉几丁质酶基因导入核桃[12]。 林木的抗除草剂基因工程中,目前导入的外源基因主要有:来自沙门氏菌的aroA基因、来自吸水链霉菌的抗膦丝菌素的抗性基因(bar基因)和抗草甘膦基因等。1987年Fillatti等将突变的EPSP合成酶基因aroA,转入银白杨×大齿杨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植物体内的小分子化合物如脯氨酸、甜菜碱等对于植物忍受环境胁迫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专家在这方面作了很多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4.1 抗盐碱基因研究 应用的耐盐碱基因主要有:甜菜脱氢酶基因、磷酸山梨脱氢酶基因、脯氨酸合成酶A基因、胆碱脱氢酶基因等。2001年杨传平等将外源基因BetA导入小黑杨,并获得转基因植株[13]。 3.4.2 抗旱基因研究 目前研究较多的干旱应答基因有两类,一类与植株细胞内特定渗透调节物质合成有关;另一类为编码与自由基清除有关的酶。1997年,温尚昆等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把与抗旱有关的激素合成基因导入毛白杨,获得再生植株[14]。 3.4.3 抗寒冻基因研究 目前用于林木抗寒冻性遗传转化的基因主要有三类:鱼类抗冻蛋白基因、编码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脂肪酸去饱和代谢关键酶基因[15]。1998年Arisi等将拟南芥的Fe-SOD基因导入杨树,增加了杨树抗氧化能力和耐冻性。1999年Dolgov等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抗冻蛋白(AFP antifreeze)导入酸樱桃(P. cerasus)中,获得转基因植株。 目前用于林木生殖发育调控的基因主要有芽孢杆菌RNA酶基因、DN-A基因以及影响林木花期的LEAFY基因[16]。已从辐射松、黑云杉、挪威云杉、苹果和杨树中分离和鉴定出定向进化同源开花基因[17]。 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改良林木的木材性状是林木育种的重要目标。木质素在林木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但在造纸中需花费大量费用取出木质素,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通过反义或正义同源DNA改良木质素基因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用的基因主要是一些编码调控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关键性酶,如肉硅醇脱氢酶、L-苯丙氨酸裂解酶和香豆醇辅酶等[18]。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一些转基因植株,但根癌农杆菌的转化体系还不完善。此外,我国林木遗传转化工作中还存在科研经费不足、技术储备不足和创新性不够以及参加单位多、经费分散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林木遗传改良研究中不仅应加强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而且应该将常规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木基因和基因工程育种,加快转基因林木成果的产业化,提高转基因林木的经济价值。 总之,根癌农杆菌介导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林木遗传转化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林木育种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应加大研究投入、改进转化技术、寻找稳定高效的转化体系,从而培育出具有更高价值的林木新品种。
【相关文献】 [1] 陈章良.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与进展[J].生物学通报,1990,9(9):4~7. [2] Fillatti J J. Development of glyphosate tolerant populus plants through expression of a mutant agrogene from Salmonella typhimurium[J]. Genetic Manipulation of Woody Plants,Edited by James,W. Hanover ct al,1988:243~249. [3] Binns A N. Agrobacterium-mediated gene delivery and the biology of host range limition[J]. Physiol Plant,1990,79:135~139. [4] 许智宏,卫志明.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遗传操作[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李卫,陈亮,蔡得田,等. 柑桔基因转化新方法的研究[J]. 植物学报,1997,39(8):782~784. [6] Huang Y. Agrobacterium rhizgenes mediate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nd in Votro regeneration of a conifer Larix deciduas[J].In Vitro Plant,1991,27(4):201~207. [7] 饶红宇,陈英,黄敏仁,等.杨树NL-80106转Bt基因植株的获得及抗虫性[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2):1~5. [8] 郑均宝,梁海永,高宝嘉,等. 转双抗虫基因741毛白杨的选择及抗虫性[J]. 林业科学,2000,36(2):13~ 19. [9] 王深柱,钦俊德. 植物蛋白酶抑制素抗虫作用的研究进展[J]. 昆虫学报,1997,40(2):212~218. [10] 伍宁丰,孙芹,姚斌,等. 抗虫的AalT基因杨树的获得[J]. 生物工程学报,2000,16(2):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