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主导型产业集群特征与本土企业产业升级对策——基于苏州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的经验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59.38 KB
- 文档页数:5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经济地理学“货殖列传”: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P=bL k C1-k式中: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
从上述生产函数中,可见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产出也取决于b的大小,b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连结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
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β= —— E/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 = ∑Dij i =1, 2, 3, ... , n;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10)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D =∑∑Dij (Dij 同上式)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1、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关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营商环境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方面,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
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多寡,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经营企业,最终对经济发展状况、财税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2、产业链招商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倍增效应,以增强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招商方式。
3、链长制度“链长制”由“链主”和“链长”两个部分组成。
“链主”指企业,是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能够协调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活动,在产业链协调中会利用其主导地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淘汰产业链落后环节,引领产业链发展。
“链长”指政府,是产业链倡导者、支持者、维护者、守望者,往往由地方政府高级公务员和行业协会负责人担任。
“链长”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产业链做大做强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
在产业链出现过度集中和过度控制时,“链长”推动产业链“链主”及关键控制者公开技术秘密或拆分市场份额,促进产业链的创新活力、竞争活力,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4、产业招商地图产业招商地图是根据区域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需求定制化绘制的潜在招商目标图系。
它描绘了区域发展所重点关注的产业和技术在全球的分布与趋势,解构出细分技术领域的关联图谱,结合区域现有产业基础与优势分析出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瓶颈和所需引入的配套或互补性产业环节,并能够根据需求实现全球范围的产业与技术搜索,最终锁定潜在目标企业、机构或个人。
5、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FDI主导型产业集群特征与本土企业产业升级对策———基于苏州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的经验分析邢夫敏1,2(1.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2.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江苏苏州215011)收稿日期:2012-03-14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LX11_009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307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107/G0304)作者简介:邢夫敏(1975-),女,山东临清人,苏州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
摘 要:在FDI主导型产业集群中,跨国公司可能给本土企业带来“挤出效应”,并使地方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地方政府和企业如何突破产业升级障碍、寻求产业升级路径将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苏州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为例,研究FDI主导的外生型产业集群特征,并提出本土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三大对策:树立区域自主创新信心;构建区域集群创新网络;设计激励制度,培育本土企业创新能力。
关键词:FDI主导型产业集群;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本土企业;产业升级DOI:10.6049/kjjbydc.2012010026中图分类号:F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3)02-0079-050 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资企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大量聚集,出现了不少由外资企业诱发或主导的产业集群。
其内部的主要环节均为外资企业,相互之间保持密切的业务联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而当地企业要么难以进入,要么只能进入其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环节。
这种与当地企业近乎处于隔绝状态的“飞地型”产业集群,尽管在增加当地GDP、税收、出口、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存在的许多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比如对本土企业的“挤出效应”,以及本土企业在产业落地生根和升级上过度依赖于外资企业。
地方企业要突破过度依赖外资企业升级的困境,而主要通过多重关系治理实现资源要素高效流通,进而实现集群整体功能的提升和新路径的创造。
如刘志彪等[1]提出,全球代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要摆脱全球价值链(GVC)背景下被俘获的现状,方法是在国内市场空间中加强对国内价值链(NVC)的培育。
在国际经济关系不稳定、通货膨胀和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FDI主导的集群中本土企业要么“突出重围”,要么被挤出全球价值链体系。
对此,地方政府和本土企业都有热切的发展愿望。
然而,无论是网络治理还是国内价值链的培育,都没有涉及人的认知因素,尤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FDI主导型产业集群来说,集群中所有参与方该如何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何摆脱在GVC分工体系中被“俘获”与“压榨”的“悲惨”地位,实现自身产业升级,成为政府、产业界和理论界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本文认为在FDI主导型产业集群网络中,地方政府、本土企业以及公共服务机构和科研院所等中间组织应该树立创新信心,凭借集群内外劳动者的智慧,突破跨国公司遏制地方产业升级的重重阻碍,寻求地方企业产业升级困境的突破路径。
1 FDI主导型产业集群概念界定Porter[2]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且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它实体。
Birkinshaw[3]根据产业集群形成与FDI的关系将集群分为3类:独立型地方产业集群、依赖型产业集群和相互依赖型产业集群。
独立型地方产业集群形成动力主要来源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等地方化资源,与FDI关系不大,如意大利的中小企业集群。
依赖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跨国公司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形成以子公司为核心的地方化生产系统。
FDI对这类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在相互依赖的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虽然起了重要作用,但并不能决定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模式,集群也不会随着跨国公司的离开而衰落。
地方产业集群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好的投资机会和收益,同时也因为跨国公司的进入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了双赢结果。
就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具体集群实践来说,FDI主导的产业集群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FDI产业链式嵌入形成的新生型集群。
这类产业集群在当地缺乏基础,由于FDI以产业链式大量进入,形成FDI主导的产业集群,当地企业要么无法进入,要么只能进入低端。
二是FDI龙头企业嵌入地方原有产业形成的原发型集群。
这类产业在当地有较好的基础,在FDI进入前已形成集群,FDI龙头企业嵌入后,集群的驱动和主导者便由当地企业转为FDI企业。
我们将上述两种类型的产业集群统称为FDI主导型产业集群。
2 苏州台商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概况苏州笔记本产业集群是一个典型的由FDI主导的外生型产业集群,在集群形成与发展进程中,跨国公司主导整个生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可以说,苏州IT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国际产业转移与地方政策吸引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苏州的IT产业集群是一种外生型产业集群,一开始就已经融入到全球产业链之中。
苏州IT制造业集群的总体特征是:在政府主导下,以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昆山经济开发区、苏州新区和吴江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围绕跨国公司,大量IT制造企业共生共长而形成产业集群。
2.1 苏州台商笔记本电脑企业空间分布及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环节 按照地方产业集群与全球经济联系的频度和密度,我们将地方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只存在全球性联系的“飞地经济”体系,另一种是只存在本地网络内联系的区域经济体系,这两种极端的发展类型都是无效率或是低效率的。
苏州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与“飞地经济”体系比较接近。
在苏州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形成之初,企业没有可依赖的上下游环节,很多企业只有将其配套的供应链整体迁移到苏州,如最先进入的台湾宏基,与其一起进驻的上下游配套厂商有14家;落户苏州的华硕,同样有尾随而至的12家上下游供应链配套企业。
自从1993年苏州第一家外向型IT企业———台湾宏基从上海迁到苏州新区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苏州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IT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计算机及外部设备、通讯类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四大门类IT产品,其中液晶显示器、水晶振子机壳、电脑主机板、液晶电视逆变器等零部件产量居世界首位。
但至今集群中的当地企业还很少,主要二级供应商中根本没有苏州当地企业,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几乎全部为台资企业或其它外来资本投资企业,能够进入集群的苏州当地企业主要为三级供应商。
也就是说,台资笔记本电脑企业在苏州形成了一个双层的集群网络———核心层和外围层。
核心网络层是封闭的,主要由台资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组成;外围层主要有苏州当地企业和其它台商三级供应商,苏州当地企业在集群网络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台商笔记本电脑企业在笔记本产业价值链中主要承担加工制造环节,而地方企业只有少数有可能参与加工制造、提供辅助材料,同属于行业价值链的低端,更多的地方企业被排挤在价值链之外。
笔记本电脑行业价值链如图1所示。
图1 笔记本电脑行业价值链资料来源:于明超,刘志彪,江静.外来资本主导代工生产模式下当地企业升级困境与突破[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109.2.2 苏州FDI主导型产业集群特征苏州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特征如下:产业园区内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系不多,几乎没有企业与外资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网络缺乏合作信任的氛围,稳定性较差;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和本土企业的仿制行为使得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采取“战略隔绝机制”;外资企业对原有供货系统存在高度的路径依赖性;本土企业所处网络节点的学习能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就2009年苏州IT产业人才结构情况来看,大学及以下学历占总人数的60%以上,从人才流动结构来看,与世界其它地方相反,高层次人才流动率低,但低层次人才流动率高,这在某种程度限制了集体学习能力;网络辅助机构的支撑作用不明显,其中,外地企业、研究机构(尤其是上海研发中心的研究机构)与苏州本地的高校、科研院所缺乏合作。
由此可见,地理上的集聚并不一定·08·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年形成彼此信任的关系,地方网络也不会自动形成。
与发达创新网络相比,苏州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网络成员间的水平互补能力、合作信任程度、节点学习能力及其辅助机构的支撑作用都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苏州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升级和本土企业的产业升级。
3 FDI主导型产业集群中本土企业产业升级对策 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带动经济增长的示范效应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GDP的考核制度,“往往诱使地方政府创造原本不存在的集群”[4],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更是如此。
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大都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FDI主导型产业集群。
集群中的跨国公司利用其在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发原来或新的下游配套企业跟进,从而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增强集群效应。
然而,由于集群中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先进、规模大、管理先进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等特点,行业进入壁垒高。
当地企业无法进入集群或只承担集群中一些低附加值的业务,外资企业在当地利用成本优势并获得产业升级,而当地企业则面临较大的升级障碍。
如果不能打破产业集群的封闭网络,消除当地企业升级的障碍,增强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一旦这些地区失去企业看中的战略优势,就很可能再次转移产业,造成当地产业的“空心化”。
就笔记本电脑生产来说,我国生产了全球80%的笔记本,而其制造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苏州,但我们并没有关键的定价权,所以只能占据整个产业链中价值极小的部分。
从目前情况来看,本土企业要注意的是集中有优势的环节进行控制,谋求某个环节更大的发言权。
但从长远来看,FDI主导型产业集群中本土企业要实现产业升级,只有树立区域自主创新信心,构建区域集群创新网络并培育本土企业创新能力。
3.1 树立区域自主创新信心在经济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和物质资本。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以Romer等为代表建立了以R&D为基础的内生增长模型,从技术进步内生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因素,并且技术知识的增长源于单独的研究开发部门。
而且新增长理论成功区分了两类技术进步:研发促进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或技术转移引起的技术进步,这两类技术进步有时是相辅相成的。
也就是说,知识生产和知识溢出在报酬递增的产生中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创新的报酬对整体经济可能是非递减甚至递增。
然而,由于FDI主导型产业集群中的本土企业都锁定在价值链低端,而且普遍缺乏知识生产能力,很多企业在技术创新与能力建设方面畏缩不前,甚至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也认为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太大,实现产业升级与转型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