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针灸综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223.94 KB
- 文档页数:3
【标题】:滋阴清热、养心安神治疗颈型眩晕【提要】:颈型眩晕属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治以天王补心汤加减,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病例摘要】:白某某,女,43岁。
病例号:45355。
初诊:2014年08月15日。
颈项强痛伴头晕1年。
患者1年前出现颈项强痛伴头晕,由于症状较轻未予以重视。
半月前因工作劳累而突发眩晕,并伴见恶心欲吐、耳鸣症状,在兰州某三甲医院行脑部CT检查未见异常,行颈椎CT提示颈4~5、颈5~6椎间盘突出。
经口服及静脉滴注扩张血管药物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多方打听说中医治疗效果不错,遂转求中医治疗。
现患者颈项强痛不适,体位改变时眩晕尤为明显,兼见心悸、不寐、烦躁、腰膝酸软、口干欲饮、食少纳差、小便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拟方天王补心汤加减。
处方:生地15g,玄参12g,麦冬12g,天冬12g,当归12g,丹参10g,党参15g,茯苓15g,酸枣仁12g,柏子仁12g,五味子12g,远志12g,夜交藤20g,桔梗10g,5剂,水煎服,分早中晚三次服,日1剂。
选穴:针刺取穴以局部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取百会、风池、风府、肾俞、太溪、神门、太冲穴,每日1次;温针灸百会穴、风池穴各2壮,每日1次。
二诊(2014年08月20日):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颈项强痛基本消失,眩晕及睡眠较前改善,大约能入睡3~4小时,心悸、烦躁、精神疲惫、食少纳差减轻,耳鸣、腰膝酸软症状仍存在,并感夜间手足心热、盗汗、小便黄少、口干较明显,可见“阴虚火旺”之象仍甚。
处方:熟地20g,山茱萸l5g,山药30g,泽泻10g,茯苓15g,丹皮12g,知母6g,黄柏6g,酸枣仁12g,五味子12g,远志12g,7剂,水煎服,分早中晚三次服,日1剂。
选穴:针刺在原有穴位基础上加三阴交、照海、内关穴。
三诊(2014年08月30日):患者颈项强痛及眩晕症状消失,睡眠明显改善,大约能入睡6~7小时,心悸、烦躁、精神疲惫、食少纳差明显减轻,耳鸣、腰膝酸软、夜间手足心热、盗汗、夜间口干症状明显改善,后开10副中药巩固病情。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颈性眩晕症(cervical vertigo)是指由于颈部疾病或损伤而引起的眩晕症状。
此病
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多发性复发等特点,患者经常感到头晕、眼花、出汗、心慌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意识障碍。
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转向中医
针灸治疗。
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共23例,年龄在37-64岁之间,平均年龄
为52岁。
对照组22例,年龄在36-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岁。
在治疗组中,采用双侧肩峰下点、大椎、风池、肩井等穴位进行电针刺激,每次针刺20分钟,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给予口服西布曲明(普乐安片)0.5mg,每日3次,连续治疗4周。
经过治疗后,对患者的眩晕症状、颈部疼痛和肌紧张度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治疗
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的眩晕症状得分平均从30.21±4.14降至12.08±3.04,颈部
疼痛得分平均从7.94±1.74降至2.73±1.02,肌紧张度得分平均从16.47±2.37降至
8.52±1.86。
另外,在治疗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针刺疼痛,但均能耐受,并未出现其他不良
反应。
综上所述,针灸对于颈性眩晕症的治疗疗效显著,可以较好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和颈部
不适。
同时,针灸治疗安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颈性眩晕则是指由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症状。
近年来,随着针灸疗法在治疗眩晕症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对于颈性眩晕症状的缓解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临床疗效的角度分析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作用机制以及疗效。
一、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1.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颈椎病变导致的颈动脉血流不畅,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针灸还可以改善颈部肌肉的松弛度,减轻对颈动脉的压迫,进而改善颈动脉的血流情况。
2.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3. 调节颈椎肌肉张力颈性眩晕与颈椎肌肉张力增加密切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减轻颈椎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针灸还可以促进颈部肌肉的松弛,改善颈椎病变的情况。
1.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一项关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发现,针灸组的眩晕症状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另外一项探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系统评价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疗效显著。
许多临床医生在实践中也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针灸不仅能够缓解眩晕症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颈椎病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 注意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调整针灸刺激的力度和深度,以保证治疗的舒适性。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需要保持舒适的姿势和放松的状态,以增强治疗的效果。
2. 需要注意针灸的安全性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要严格遵守医疗卫生规范,并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针具,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患者也需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有资质的医生进行针灸治疗,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3. 治疗后需要做好康复护理在接受针灸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护理,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保持适度的运动和休息,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姿势,以巩固治疗的效果。
中药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10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中药联合针刺方式治疗颈部源发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个组别,其中治疗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50例。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颈源性眩晕和头痛变化程度。
结果:治疗组的综合有效率为97%,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分析表中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P<0.05。
结论:针对颈源性眩晕症的患者采用中药联合针刺配合治疗是安全而有效根治病症的方法。
关键词:中药;针刺;颈源性眩晕引言颈源性眩晕症主要受颈椎的影响而产生,在临床眩晕病治疗中发病率较高,是颈椎疾病中的主要病症之一。
内科治疗效果不佳,需要配合中药治疗。
本文将针对中药联合侦测治疗颈源性眩晕的实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研究中药联合侦测治疗颈源性眩晕的合理性水平,结合实际结果记录分析相关效果。
1 资料及方法1.1 资料随机选取入院治疗的100例患有颈源性眩晕症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个组别,其中治疗组5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其中最大的患者75岁,最小的患者29岁,平均年龄为55岁,患者病程在3天至25个月,平均病程为75天;对照组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最小的患者30岁,最大的患者76岁,平均年龄为51.5岁,患者病程在2天至24个月,平均病程为76天。
1.2 诊断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眩晕、头痛等。
多以镇痛、持续性眩晕为主,伴有严重的呕吐现象,患者颈、胸、背有异常感,存在功能性障碍问题。
患者受体征活动的限制,颈部出现侧弯,后延伸加剧,患者的颈椎和脊背出现不同程度的压痛感。
100例患者中典型的症状是眩晕、头痛。
患者颈部存在严重的不适现象,活动受到限制,颈椎或脊背出现压痛的有65例,占65%,以头痛、眩晕为主的有20例,占20%,脊背压痛的有15例,占15%。
患者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眩晕、头痛等问题。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颈性眩晕”中医称“项痹”,其有痹阻不通之意。
临床症状一般有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等,最突出的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1-2]。
针灸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3-4],但不同的针灸方法取得的治疗效果是不同的。
此次研究分析了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针刺疗法1.1体针疗法体针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人体十二经穴及奇穴进行针刺,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体针疗法的理论依据是刺激感应和传导,探明体针疗法的作用原理,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阮建国等研究结果表明[5],针刺颈夹脊(双侧)、风池(双侧)、太阳(双侧)、百会等穴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
1.2头针疗法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
夏秋芳的研究结果表明[6],针刺四神聪、风池、太阳、神庭、印堂、大椎穴,实施快速捻转手法,可以增加刺激量,改善眩晕症状。
1.3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人力。
罗仁浩等研究结果表明[7],取百会、风池(双侧)、风府、颈C1-3夹脊穴,行电针治疗的效果很好,疾病治疗总有效率可达100.0%,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的60.9%。
1.4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
范彩霞等研究结果表明[8],薄氏腹针疗法可以有效提高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5芒针疗法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一般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其形状细长如麦芒,通过深刺腧穴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一、研究方法本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查阅和综述。
相关研究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和中国针灸学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的针灸临床指南,以及近年来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
我们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疗程和疗效指标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根据现有研究的结论,其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针刺可通过刺激穴位和神经末梢,调节患者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从而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疼痛,减轻颈部血液循环障碍。
2. 改善颈椎结构:针刺可以促进软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改善颈椎结构,加强颈部肌肉的控制,从而预防和减轻颈部肌肉和软组织损伤。
3. 增强免疫功能:针灸可通过促进肝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改善淋巴循环和增强局部免疫细胞活性等,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使其更具抵抗力。
通过对相关研究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发布的《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指南》,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总有效率可达到80%以上。
2.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程一般为10-20次,每次针灸时间30-40分钟。
疗程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关系,但过度治疗有可能引起针刺损伤等不良反应。
3.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主要穴位包括风池、颈椎椎体旁穴、肩井穴等。
针刺深度和刺激强度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4.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还可以与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等治疗手段结合使用,从而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结论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手段。
对于患者而言,针灸治疗具有疗效显著、无创、无副作用等优点。
然而,针灸治疗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要想更好地应用此项治疗,还需要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针刺配合按摩治疗颈性眩晕症160例1 临床资料本组160例中,男性95例,女性65例,20岁以下者2例,占1.25%;40~59岁107例,占66.9%;60岁以上者51例,占31.9%,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3年,其中合并有左肩及左上肢疼痛麻木者52例;合并有右肩及右上肢疼痛麻木者44例;单纯眩晕症者64例,160例都有眩晕症。
2 治疗方法2.1 原则疏通经络,解除颈部软组织痉挛,拨正偏歪棘突,缓解或消除对交感神经、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调整颈椎内外平衡,改善部血液循环。
2.2 方法采用先针刺之术,后按摩之法。
针刺取穴:风池(双)、绝骨(双)、后溪(双)、太冲(双)、合谷(双)、四神聪、颈椎夹脊C4~C6,配穴酌情加风府、魄户等。
以上穴位分两组,交替使用,用G6805II型电麻仪,通电留针20 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手法按摩:嘱患者俯卧位,先点揉颈椎两侧四线(颈夹脊线、风池膈俞线、胸锁乳突线、冈上线),然后以指代针,点按风池,颈椎两侧敏感点和阳性结节处及肝俞穴、肾俞穴、涌泉穴。
接着属患者仰卧位,拔伸牵引头部及旋扳颈部,同时医者用两拇指或鱼际分推头部,用多指在头部用撒散法以梳头皮,回旋性轻抓法,拇指揉压督脉线、胆经线,同时点揉百会、三阴交、太冲等穴,最后用手指提发叩头结束,以上为1遍,每次3次即可,10次为1疗程。
3 治疗效果3.1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功能;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能做一般工作;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消失,不能做正常工作。
3.2 治疗结果 160例中,痊愈136例,占85%;显效20例,占12.5%;好转4例,占2.5%,总有效率达100%。
4 典型病例患者,肖某,女,46岁,干部,2007年8月20初诊。
主诉:头晕反复发作3年,加重3 d。
患者于 3 d前因工作疲劳出现头晕目眩,即来我科就诊,主症:患者头晕目眩,呕吐,不能进食,时有颈后酸胀,左手指麻木,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B超示肝肾正常,左椎动脉小,颈椎四位片示C4~6增生,生理曲度变直,BP105/65mmHg,椎间孔挤压试验(+),左背从神经牵拉试验(+),患者精神较差,不寐,纳差,二便调,舌淡脉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