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导学案(无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44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随后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影响,从而加深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经过、战争的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重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理解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坚持民族独立和尊严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2.《马关条约》的影响3.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如何反抗列强的瓜分。
3.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课件3.视频: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场面4.图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场面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的过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认识战争对中国的危害,从而增强民族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细节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重要事件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向前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难点:战争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学生对战争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战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资料: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战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重点突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预习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________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派兵帮助镇压。
7月,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这场战争被称为“____________”。
经过:弃城而逃,平壤陷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________展开激战。
致远舰管带________壮烈殉国。
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________军港,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日军占领________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________自杀殉国,________全军覆没二、《马关条约》的签订签订:________年春,清政府派________前往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________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________两;开放沙市、_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________等。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________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瓜分狂潮:《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________”的瓜分中国狂潮。
“门户开放”:1899年,________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________”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________贸易机会。
“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笔记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1894~1895年3.爆发:丰岛海战4.经过:⑴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逃跑。
⑵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名将士殉国。
⑶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牺牲;旅顺大屠杀——两万多中国人。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和困境。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甲午战争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列强的侵略本性可能缺乏直观感受,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列强对中国进行瓜分的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和瓜分的残酷。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4.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甲午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提问:“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吗?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重点讲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提问:“《马关条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历史原因。
2)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3)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技能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献资料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兴趣和探究欲。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1)学习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学习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 难点:1)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2)如何启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探究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自然发问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知道甲午战争是什么吗?它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二、讲述甲午战争(15分钟)1. 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范围发生了冲突。
2)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向中国宣战。
2. 甲午战争的经过1)甲午战争分为海战和陆战。
2)中国军队在此战中战败,战争双方签订和平条约。
3. 甲午战争的影响1)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差距。
2)甲午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
三、讲述列强瓜分中国(20分钟)1. 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和原因1)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2)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剥削。
2. 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1)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施加压力。
2)列强各自在中国设立势力范围,对中国进行瓜分。
3. 列强瓜分中国的结果1)中华民族的狂潮被更加激发。
2)列强的瓜分并没有使中国完全亡国,反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四、练习与检验(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对中国的影响。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5课。
教材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一段悲壮的历史。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战争的背景、战争的经过、战争的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所认识。
但学生对于甲午战争的细节和影响,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了解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危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2.难点:甲午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共同分析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图片、视频、相关论文和书籍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过程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到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从而加深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的民族危机。
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详细过程和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认识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
3.理解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
3.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史料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2.准备PPT,展示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3.分组学生,准备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甲午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呈现(10分钟)介绍甲午战争的经过,包括战争的主要战役、双方军队的实力对比等。
通过呈现战争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损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民族危机、经济困境等。
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战争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关于甲午战争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了解,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细节知识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战争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使学生了解列强在甲午战争后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及中国人民反抗瓜分的斗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意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战争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列强在甲午战争后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及中国人民反抗瓜分的斗争。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战争过程,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背景和过程,以及中国人民反抗瓜分的斗争。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和瓜分中国的狂潮。
通过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意义。
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人民反抗瓜分的斗争的艰辛和勇气。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事先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准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素材。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明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情感目标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左宝贵、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技能目标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培养识图能力。
通过分析三国干涉还辽和门户开放的内容理解其实质,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激情导入,诱发兴趣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禁烟和教训。
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日本新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的原因性质的表述“清(政府)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基本上是着眼于国土的防卫,并非早就准备对大陆采取攻势”“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分别于甲午中日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
慈禧太后说:“光绪1875年登极时年幼,我不得不垂帘听政,到1886年改为“训政”,1889年“归政”。
我什么都不过问了,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么?”慈禧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问题一:战争爆发的背景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德国和法国乘机夺取新的权益俄罗斯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准备尚未就绪问题二:李鸿章推行避战求和政策原因、表现、影响原因:李鸿章1.感到清政府财政空虚,实力不足,没有取胜信心。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初二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课标要求:明白甲午中日战争的要紧战争;列举《马关条约》的要紧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明白《马关条约》的要紧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的阻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式示意图》,猎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甲午风云》影片片段的展现,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入侵、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危害和阻碍邓世昌与黄海海战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阻碍和“门户开放”的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狼烟在东方升起》的片段点题——甲午中日战争通过分析“天际沦落人”的漫画以及日本的大陆政策的材料,得出结论: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全然缘故全然缘故:日本称霸世界的野心。
过渡:战争需要一个契机,阅读教科书第一自然段得出结论。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过渡:日本蓄谋已久,预备充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对立即到来的战争毫无防范,预示着这场战争的结局。
中国败,日本胜。
战败确信要付出代价。
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阻碍(板书)阅读《马关条约》的内容,通过列表比较法,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对比分析《马关条约》的阻碍。
割地:领土进一步沦丧,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清政府陷入严峻的财政危机。
开放通商口岸:入侵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通商口岸示意图比较)开设工厂: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资本输出的概念说明,材料辅助)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1、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过渡:还有没有比这更严峻的阻碍呢?引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列强以此为契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畴”识图《时局图》和列强划分“势力范畴”示意图猎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列强瓜分中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畴”,强占海湾,而且以做中国债主,抢夺路权、矿权和开办工厂等方式,在中国投资,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性质。
2.掌握邓世昌与黄海海战,旅顺战役、威海溃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
影响;
3.理解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学习重点】
1.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2.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瓜分狂潮
【学习难点】
1.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2.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瓜分狂潮
【课前预习】
1.“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这句口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 增开通商口岸 B. 赔款白银二亿两
C. 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3.率领致远舰重创日舰、最后壮烈殉国的海军管带是
A.邓世昌 B.左宗棠 C.丁汝昌 D.关天培
4.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
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A. 赔款2100万银元 B.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 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
1.此次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2.《马关条约》影响
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诗句赞颂的是( )
A.关天培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林则徐
2.“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上述内容出自(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瑷珲条约》
3.“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下列集中体现了这一“巨祸”的史实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4.开放杭州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5.“割台湾”与下列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
A.割地 B.开设工厂 C.赔款 D.划使馆界
7.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 )
A.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 B.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C.八国联军战争爆发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8.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
B.洋务派开展的“自强”“求富”运动
C.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民主革命
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