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死亡正面价值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死亡问题谈到死亡,人们不禁后背一凉,但这确实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世界上的人可以由他人帮你代理很多事情,唯独生和死是无人可以代替的。
因为生向来是“我”的生,死向来是“我”的死,别人总是被隔绝在外,因为他人不参与“我”的死亡终结。
死亡问题是哲学的终极问题之一,其重要性甚至可以使其没有之一,这个问题关乎到人的终极存在问题,很多哲学家都想在这个问题上给人们以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关怀。
我们今天讨论死亡问题,主要从哲学的两个方面上,一个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另一个是伦理学意义上的。
死亡的形而上学。
死亡其实是一瞬间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当做一个绝对静止的瞬间来看,死亡这个瞬间具有时间上的广延性,它关系到我们的日常存在。
所以我们仍然得从人的存在这个方面来考虑。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代指人的存在)的存在是有所亏欠的存在,向死亡有所亏欠,只有达到死亡,此在才实现了“完满”。
我们知道树上的果实由它的不成熟状态慢慢地走向成熟状态,不成熟包含于成熟过程中,不成熟指向成熟,或者说,不成熟从属于成熟。
此在的在世也是向死亡指向的在世,死亡是一种不在世,在世是向死亡存在的在世,所以死亡的不在世实现了人的整个存在过程的“完满”,换句话说,死亡是此在的存在的“完满”的实现。
上面所说的是死亡的过程,那么死亡的内容是什么呢?此在的在世是一种存在,那么死亡的不在世是一种非存在。
在这个方面来说,死亡是否意味着虚无和荒诞呢?我们先来考察“非存在”这个概念。
非存在是否属于存在的一种呢?黑格尔曾经提出两个概念“有之非有”和“存在着的无”,在他看来,“非有”仍是一种“有”,“无”是存在着的一种在,“无”并不意味着没有、不在,只不过它并非是实的在、显性的在。
例如,在煮熟的鸡蛋中,鸡蛋剥开一看并不完全是全实的,它是有空隙的,但是我们在剥开鸡蛋之前我们经验到它是整体的存在,鸡蛋里的“空”仍是属于整体的存在。
这样的例证我们可以从我们所经验到的情境中找到很多。
如何让幼儿正确面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张慧炜来源:《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年第03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而“死亡教育”,则是通过直面死亡问题来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让儿童尊重和爱护生命,它是传统幼儿园教育中缺失却又是对幼儿的生命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
我认为在幼儿园阶段的“死亡教育”既不能缺失也不能教之过正,适合幼儿认知水平和情感发展的“死亡教育”才是正确的“死亡教育”。
那么,通过什么载体,什么教育手段,和怎样的教育态度引导幼儿正确面对死亡?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认为:一、以绘本阅读为载体,让幼儿初步感知死亡绘本作为一种以图画为媒介表达故事内容的读物,是孩子通向阅读的一个窗口。
以绘本为载体,向孩子呈现“死亡”这一现象,是幼儿正确感知死亡的良好途径。
绘本可以通过对故事、图片的精心编排有计划地、科学地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从而减少现实生活中面对死亡事件的紧张气氛。
如绘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讲布鲁诺面对爷爷的死亡,经历了疑惑、痛苦与悲伤,最后他终于明白,心中的爷爷继续活在自己的记忆中。
《一片树叶落下来》着重描写了“生命的意义”,传递的信息表达出树叶的生长是有限的,但是生命是永恒的。
通过绘本阅读在认知上先拓展幼儿对死亡的理解,让幼儿由浅入深建构认知过程,适当引发其对“死亡”正确的、初步的感知。
二、利用自然角和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引导幼儿正确面对死亡自然角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这里有发芽结果,花开花落,也有生命的戛然而止。
因此,以植物和动物为主的自然角,应该成为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体验学习正确面对死亡的有效通道。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刘彤在《亲历美国幼儿教育(之三)》中对于死亡教育有这样一个案例值得在一线工作的我们探讨和思考:一只孩子们心爱的兔子突然死亡,黛尼尔老师给家长写了这样一封短信:致家长的一封信亲爱的家长:我很难过地写信告诉你们,我们班可爱的叫玫瑰的兔子昨天死了,兔子玫瑰死于肺炎,这是一种肺部感染,大夫说这种病很难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
死亡的沉思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死亡的沉思: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是一段短暂而宝贵的旅程,而死亡则是每个人必将面对的终点。
当我们深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对死亡的思考。
死亡,作为人类不可抗拒的现象,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反思和追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死亡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启示,以及如何从中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一、死亡的存在提醒我们生活的有限性生命的有限性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事实之一。
我们总是以为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追求理想、实现目标。
然而,当我们意识到死亡是无法避免的、生命的时限是有限的,我们才能真正明白生活的宝贵和珍贵。
正是因为有了死亡这个终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每一个瞬间,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在面临死亡的思考中,我们也会发现过多追求物质财富和功名利禄并不能给予我们真正的满足感。
当我们置身于世俗的表面繁华和名利之中时,我们很容易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然而,在死亡的压迫下,这些看似重要的事物变得微不足道,我们开始寻求更加深刻和有意义的生活价值。
二、死亡让我们关注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沉迷于琐碎的日常,忽略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直到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我们身上,我们才恍然大悟,意识到人生并非只有物质追求和功成名就。
死亡让我们更加关注人际关系、社交纽带和对他人的关怀。
没有人愿意在离世之时仅仅因为自己的成功而被记忆,而是因为自己给予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这启示我们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关系建立上,培养一颗善良、宽容和同理心。
三、死亡推动我们追求精神境界和内心的平静当我们面对死亡的威胁时,物质的价值观将被击垮,而精神的追求将变得更加重要。
通过思考死亡,我们会意识到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宁静对于真正的幸福来说可能更为重要。
我们要明白,尽量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追求心灵的富足和精神的升华,不被外界浮躁的纷扰所扰乱。
第1篇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学习。
然而,有一种教育,它不像其他课程那样直接传授知识,也不像其他技能那样可以通过练习提高。
这种教育,关乎生命的终结,关乎灵魂的归宿,那就是死亡教育。
以下是我在参加死亡教育课程后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在死亡教育课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
以往,我总是认为生命就是顺其自然,没有必要过分去珍惜。
然而,死亡教育让我明白,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走向死亡。
这种认识让我对生命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开始珍惜每一天,珍惜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时光。
1. 生命的短暂性死亡教育让我意识到,生命是短暂的。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只有短短的几十年。
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充实自己,关爱他人。
死亡教育让我明白了时间的宝贵,让我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充实自己的生活。
2. 生命的脆弱性死亡教育让我看到,生命是脆弱的。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控制生死。
在生命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可能面临生命的终结。
这种脆弱性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爱身边的人。
二、对死亡的接受与面对在死亡教育课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接受和面对死亡。
过去,我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和焦虑,总是试图逃避这个问题。
然而,死亡教育让我明白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正视它,接受它。
1. 死亡的必然性死亡教育让我认识到,死亡是必然的。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
这种必然性让我不再害怕死亡,而是学会了接受它,坦然面对。
2. 死亡的尊严死亡教育让我明白,死亡也有尊严。
在死亡面前,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尊重死者,也要尊重自己。
这种尊严让我在面对死亡时,不再感到恐惧和痛苦,而是平静地接受。
三、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死亡教育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生命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珍惜每一天,还要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
1. 人生的价值死亡教育让我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
善终理念下我国尊严死立法的现实阻碍与价值分析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二、善终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5)2.1 善终理念的定义 (7)2.2 善终理念的价值 (7)三、我国尊严死立法的现状与挑战 (8)3.1 我国尊严死立法的发展历程 (9)3.2 当前我国尊严死立法面临的现实阻碍 (10)3.2.1 法律法规方面的不足 (12)3.2.2 医疗服务方面的限制 (13)3.2.3 公众观念与接受度 (14)四、尊严死立法的现实阻碍之成因分析 (16)4.1 法律法规方面的原因 (17)4.2 医疗服务方面的原因 (18)4.3 公众观念与接受度方面的原因 (19)五、尊严死立法的价值分析 (20)5.1 尊重个人意愿 (21)5.2 提高生命质量 (23)5.3 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24)六、完善我国尊严死立法的建议与对策 (25)6.1 完善法律法规 (27)6.2 改革医疗服务体系 (28)6.3 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 (29)七、结论 (31)7.1 研究总结 (31)7.2 研究展望 (32)一、内容综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尊严死在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善终理念强调在患者生命末期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外界干扰,同时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
尊严死立法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也反映了社会对于生命终结方式理性认识的深化。
我国尊严死立法面临诸多现实阻碍,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家人和亲友往往期望患者能够治愈疾病,对于尊严死的接受度较低。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是另一个重要障碍,尽管一些地方尝试出台相关法规,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实施细则,尊严死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操作。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专业医生数量不足等问题也给尊严死立法带来了困难。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尊严死立法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赋予患者在生命末期的自主选择权,可以让他们在舒适和尊严中度过最后时光,减轻恐惧和痛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
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既不悦生,也不恶死。
佛教的死亡现是抑我的、消极的,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死亡:死亡观: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死亡的思考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对待死亡及人生问题的死亡态度和死亡智慧。
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文化传统而没有中断的民族,其处理死亡的方式也有其独特性,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毛泽东关于死亡意义的思考无不彰显了死亡的伦理化特征而非死亡的自然性。
本文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基本脉络,主要内容、特征及其现代意义以期给现代人思考死亡问题以某种启示。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基本脉络在中国原始宗教中,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
古人认为,天上是神的世界,那里是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神无生无死,是永恒的。
地上是人的世界,有生必有死,地下是鬼的世界,黑沉沉、阴森森,令人恐怖。
神、人、鬼各居其所。
中国原始宗教的死亡观与季节相联系。
如认为冬季黑暗、寒冷,大雪冰封,万物肃杀,和阴间的景象相同,是死亡的季节。
中国原始宗教中死亡意识与当时低下落后的生产力、科技水平相联系,源自于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的本能恐惧或向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关于死亡的思考闪亮登场。
孔子站在岸边望着滚滚东逝水,发出逝者如斯乎的感叹,这也表现出他对人生必死的无可奈何。
所以当子路向他提出关于死亡问题的终极关切时,他表现出不高兴,脱口而出“未知生,焉知死”。
死亡的意义与价值人类对于死亡的思考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存在。
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终结,然而,正是死亡赋予了生命以意义和价值。
在探讨死亡的意义与价值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死亡对于生命的影响和作用。
尽管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命运,但正是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我们才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
生命的短暂使我们不断审视和珍惜每一天,积极追求梦想和幸福。
死亡的存在提醒着我们,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活着的每一天去创造和经历,去关爱和帮助他人,去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死亡也为生命赋予了适时的终结。
它帮助我们结束痛苦和煎熬,给予我们解脱和和平。
无论是生命的自然终结还是选择性的结束,死亡都有其意义。
对于那些长时间受到病痛折磨的人来说,死亡是他们重获自由和安宁的途径;对于那些为了保护尊严而选择安乐死的人来说,死亡是他们对自己价值和意义的一种呼吁。
然而,死亡并不仅仅意味着终结。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留下遗产、影响他人、传递价值观念等方式,延续自己的存在。
对于那些在生命中有卓越成就的人来说,他们的事业、思想和影响力将超越死亡,为后世所继承和传承。
因此,我们可以说,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延续。
死亡也让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和末日时期保持谦逊和无私。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终有一日会死去时,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不会贪图权力和财富,而是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内在的平衡。
面对死亡,我们学会宽容和接纳,学会将心思放在对人类社群和环境的贡献上,而不是过度关注个人欲望和欲望的满足。
当然,死亡也带来了我们对失去亲人和朋友的痛苦和悲伤。
失去亲人的痛苦可能在一生中无法抹去,但正是这种痛苦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光,更加明白生命中爱的重要性。
死亡的存在也有助于减少我们对他人的忽视和冷漠,在亲人离世后,我们常常对亲情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体会,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聚。
死亡的存在让我们面对生命的不确定性,并在无法逃避它的现实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意义和目标。
浅析海德格尔的死亡观邓雪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为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本,从整体上给人生以思考和启示。
漫长的人类文明史,总是伴随着哲人们对死亡问题的漫长思考。
正如前苏联哲学家所说:“任何一种哲学体系,如果它不能诚实地客观地回答与死有关的问题,它就算不上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①因此,一个真正伟大的哲学家,自然也无法逃避对死亡问题的回答。
马丁﹒海德格尔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一、时代的呼声——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哲学归根到底是时代的产物。
哲学家们的学说绝不是其个人脑子里面的奇思妙想,而总是代表和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呼声。
海德格尔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动荡的时代。
多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而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摧毁了无数无辜的生命,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这种残酷、矛盾与动荡并存的时局让个体的生命及其价值备受蹂躏,同时也迫使人们更多地面对忧虑、烦恼、畏惧和死亡的困扰。
此时的人们渴望一种直接面对死亡的思考,呼唤一种关于死亡的“现代意识”。
然而,传统的对死亡的认识要么是让人们回避死亡,以求生为最高价值和目标,要么是鼓励人们漠视生命,而以求死为最高价值和目标。
前者必然导致一种肤浅的享乐主义,而未能揭示生命由生到死的规律所在。
而后者直接为禁欲主义的横行和宗教对死亡的“美化”埋下了伏笔。
显然,这样的死亡观无法给处于动荡时代中的人们以慰藉,反而会加重人们的思想负担。
而海德格尔关于死亡的思考,其从死中领会生的存在主义正好给处于绝望中的人们以启示和鼓励。
在海德格尔这里,人生在世虽有“烦、畏、死”,但绝不应该悲观厌世、逃避现实,而是应该给生命以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延续了非理性主义的传统,但他并非像尼采一样鼓动人们成为具有超强权力意志“超人”,也不把人如克尔凯郭尔那样交给上帝,而是鼓励人们“先行到死中去”,从而可以超脱本身以外的一切去关注自己的生,真正领悟生的意义,达到人“本真的在”。
⽣死的各种观点总按:所谓“轮回路险,⽣死事⼤”,不可不察,本连载笔记探讨⽣死问题,博采各家之⾔,虽不成篇,亦可供同道参考,友好交流。
解除永世沉沦之恐怖按:本篇摘⾃《世界⼈⽣哲学⾦库》之“⼈⽣真谛篇”,该书由施忠连主编,上海⽂化出版社1994年版。
⼈⽣哲学的永恒课题在《哈姆雷特》这部不朽名剧中,莎⼠⽐亚借哈姆雷特之⼝苦苦追问⽣存和死亡问题。
他没有沉溺于对⽣死本质的苦思冥想,⽽是将主要兴趣集中于探讨⼈们对待⽣死的态度问题,……既然死亡可以使⼈从⽣存困境中得到永恒的解脱,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世苟且偷⽣?……《⼀报还⼀报》中……“死了,到我们不知道的地⽅去,长眠在阴寒的囚牢⾥发霉腐烂,让这有知觉有温暖的、活跃的⽣命化为泥⼟;⼀个追求着欢乐的灵魂,沐浴在⽕焰⼀样的热流⾥,或者幽禁在寒⽓砭⾻的冰⼭,被⽆形的狂飙吞卷着,上下⼋⽅肆意狂吹;也许还有⽐⼀切⽆稽的想象所能臆测的更⼤的惨痛,那太可怕了!只要活在世上,⽆论衰⽼、疾痛、穷困和监禁给⼈怎样的烦恼和苦难,⽐起死的恐怖来,这也像天堂⼀样幸福。
”德国⽣命哲学家齐美尔指出:“我们如何理解⽣命?如何理解死亡?这是同⼀基本态度的两个⽅⾯。
”未知⽣,焉知死:悬置死亡孔⼦……说:“未能事⼈,焉能事⿁?”……“未知⽣,焉知死”……程颐……发挥道:“知⽣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之道,则尽事⿁之道。
”后世儒家遵循孔⼦的教诲,将主要时间和精⼒⽤于“⽴德、⽴功、⽴⾔”,⽤于“正⼼诚意、格物致知、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很少对死亡问题作正⾯阐述。
与此相应,在中国传统中,⼈们⽤驾崩、殒没、溘世、过世、仙逝、永别、就义、殉难、⾃尽等许多词来委婉地称呼各种死亡,死亡在现实⽣活中最终成了⼀个禁忌的话题。
伊壁鸠鲁教导⼈们说:“当我们存在时,死亡不存在;死亡存在时,我们已不存在了”……⼈⽣的核⼼问题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追求快乐、幸福的⽣活,死亡对于⼈⽽⾔根本不是⼀个问题。
帕斯卡尔……指出:“不去想它,然后坦然⾃若地接受——这是对付死亡最好的⽅法。
悼词的特征近日,某位著名的文学大师去世,众人纷纷发出了悲伤的感叹。
在这样的背景下,悼词便成为了一种最为流行的表达方式,不少人通过撰写悼词来表达他们对逝者的失落和怀念。
悼词是一种短文,它的出现就是为了纪念已逝的人物,并通过文字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
那么,悼词究竟有哪些特征呢?第一,情感表达悼词是一种情感化的文本,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和怀念。
在悼词中,作者会通过一些感性的论述来表达他们对逝者的敬意和赞美。
此外,作者的感情并不是孤立的,他们的情感往往是通过语言传递给读者,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因此,情感表达是悼词的一个显著特征。
第二,对逝者的评价悼词通常会对逝者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可能是逝者的性格、事业成就、个人风貌、进取心等等。
在悼词中,通过对逝者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正面的赞颂,来彰显逝者的价值和重要性。
这种赞颂可以使读者对逝者产生共情,更好地缅怀逝者。
而这些评价也是悼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生命意义的思考逝者的离开往往会引起我们对生命的思考,这是悼词中的一种重要元素。
悼词的作者通常会针对逝者的去世,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或是对死亡的认识与观察,来慰藉这一刻的惆怅之情。
而这种生命意义的思考正是悼词的又一著明特征。
第四,援引古诗词悼词常常要表达的是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如果用现代汉语来表达这种情感,可能会有些平淡和无趣。
因此,在一些悼词中,可以看到作者挑选了一些古诗词来进行借用和引述。
这些古诗词既可以成为悼词内容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一种连结作者和逝者之间情感的纽带。
第五,坚毅的情感态度悼词应该是一种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逝者的坚定情感态度。
在悼词中,虽然作者会表达悲伤之情,但也不会过多强调自己的哀痛,而是会展现一种坚强和执着的情感态度。
这种态度能够让读者感受到逝者的重要性,同时也让读者感到自己需要为逝者继续前行和努力。
综上所述,悼词是一种情感化的文本,其特征包括情感表达、对逝者的评价、生命意义的思考、援引古诗词以及坚毅的情感态度。
对死亡正面价值的思考作者:兰小蒙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5期摘要:对死亡的思考就像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一样,一直伴随着人类存在的始终。
人们渴望生,而惧怕死,追求长寿。
但是应该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久,而在于生命的质量。
探讨死亡的正面价值,探讨死亡对于生者的意义和价值,意在让生者正确的看待死亡,勇敢地面对死亡,让我们重塑生的意义和伟大。
关键词:死亡;死亡正面价值;生命的存在意义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49-02死亡是每个有机体都会面对的事,是一个小的轮回的终结,也是新的轮回的开始。
死亡是一种选择,一种必然的、绝对的,没有选择的选择。
因为有死亡、消亡,生命才更应该被珍惜,死亡是生命的导师,因为有死亡,人们才对生命进行思考,对生的质量进行界定。
因为生命的终结,才凸显出了生命过程的重要和难能可贵。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死亡的正面价值,让我们正视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和戒备,追求真正死亡的正面价值,享受死亡。
从有机体的产生开始,对死亡的恐惧就已经成为一个主题,尤其是对于人类,对于有意识、会思考的我们,死亡一直盘踞在精神世界中,多数人都惧怕死亡,厌恶和躲避死亡,甚至惧怕与“死”有关的事物,更有甚者提起“死”这个字都惊慌不安。
也有少部分不怕死的,但又都是以一种鲁莽的、消极的心态轻视生命,以为死亡是一种解脱,从而以极其不负责任的方式向往死亡、追求死亡。
以上的这两种对待死亡的态度都是消极片面的,都没有正确认识到死亡的正面价值。
生与死是一对辩证范畴,就像矛盾的对立面一样相依相生,人之生就必然会伴随着人之死,每个有机体都是这样,这是一切的宿命,是任何有机体都无法避免和逃避的。
因而只有面对,只有思考,才是我们面对死亡时应有的态度。
人们惧怕死亡的原因在于不了解死亡,没有认识到死亡的正面价值和意义。
从生物学角度而言,死亡是整个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停止而陷于不能恢复的状态,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终止。
当前我国临床上通常把“患者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而固定,所有生理基本反射消失,心电波平直”作为死亡的判定标准。
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死亡指人类有意义生命的消失,没有思想、没有感觉。
诚然,一切有机体都要面对死亡,死亡的来临只是或早或晚的事,这是一个事实,是由死亡的必然性和不可抗拒性来决定的。
在对死亡的分析中,我们把死亡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
正常死亡是指由于生理原因、机体衰老等原因慢慢地走向死亡。
非正常死亡是指由于自然灾害、人为伤害等导致的死亡。
我们无法避免正常死亡,却可以通过法律的完善和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限制和避免非正常死亡,也可以通过物质资料的丰富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来延长生命。
并且我们也可以把死亡分为机体死亡和精神死亡,机体死亡是指个体生命的完结,特指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
而精神死亡是指思维停止或者出现倒退,没有创新的东西出现,也可以指个人的精神魅力或者说领导力在他人心中的滑坡、消减等。
鲁迅曾说过“有些人活着,可是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
这句话就充分地说明了,精神死亡的存在和重要作用,我们不可以追求不朽的躯体,但可以追求不朽的灵魂,可以让自己死得英勇、死得其所。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死亡与生存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死亡作为个体存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是一种对有机体生命的否定,但是死亡又是一种肯定,它肯定了有机体曾经存在过这个事实。
生命只是证明有机体的存在,但是死亡是更高层面上的否定,它包含了对生命的肯定,是对生命的扬弃,因而比纯粹的肯定生命更高一个层次。
在生与死的辩证法中,死亡是对个体生命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更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肯定。
从价值论角度来分析死亡的价值,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
死亡的正面价值是指死亡对个体、对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有利作用;反之,死亡的负面价值是指死亡对个体、对社会所具有的消极意义和不利作用。
死亡的正负价值之分使我们懂得:虽然每个人固有一死,但是死亡却可以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
为社会、为他人而死,这种死比泰山还重,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人的死亡比鸿毛还要轻,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任何同情。
不仅如此,死亡的正负价值之分还可以让我们有正确的面对死亡的态度,正确的死亡取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在本文里,我们主要来谈一下死亡的正面价值。
对我们人类个体而言,死亡的正面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死亡具有使个体生命完整的价值。
只要是人类生命,是有机体的生命,就注定了它的有限性、暂时性,从本质上说,生命就是一个有限的过程。
死亡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死亡,生命就变得有缺憾,变得不完整。
生命的有限性决定了每个个体都会面对死亡,都会经历死亡,都要完成生命的内在要求。
任何个体都不能违背死亡这个规律,也不能跨越死亡这个阶段。
只要是生命就注定要经历死亡,如果有机体的生命像无机物质一样没有生死,只有永恒和持续,那么它还有什么精彩和珍贵而言。
正因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它才能展现出无限的价值。
死亡是个体生命终结,并使个体生命趋于完整,为个体生命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有了死亡,才证明了生命曾经存在过的事实,是个体存在的证明。
缺乏死亡的生命是不完整的、不真实的,正如对错相依、正反相对、左右相邻一样,死亡也是对生命的诠释。
其次,死亡具有解除个体痛苦的价值。
悲惨的遭遇、生不如死的痛苦经常折磨着有机体,对生命提出巨大的挑战。
对绝大多数人类个体而言,自然死亡的前兆是生命的衰竭,而生命的衰竭则更多地表现为一个过程,在生命衰竭的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各种疾病、各种痛苦。
个体经历痛苦的过程也是亲人和朋友们承受巨大精神折磨的过程,看着自己所爱的人这样痛苦,更加深了自己生命的痛苦。
因而个体在这个过程中要承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个体的生命迹象会日渐衰竭,个体的尊严也会慢慢被消磨。
与其过一种生不如死的疾病缠身的低品质的生活,不如通过死亡解脱来达成生命尊严的完整。
在这里,我们要说一说死刑,对于死刑,我觉得是保持犯罪者的尊严的一种手段,罪大恶极者与其用自己的下半生来赎罪,生活在极度的自责中,还不如选择死亡,用死亡结束自己罪恶的生命。
在人道主义语境下,重视人的死亡权利,承认自杀和安乐死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主张人在特定环境下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在一定意义上,也正是认识到了死亡具有解除人生痛苦的某种价值。
再次,死亡具有激励个体重生的价值。
自古就有凤凰涅槃重生的说法,经历死亡迎来崭新的人生。
人虽然不能死而复生,但是却可以经历死亡的痛苦,用心来感受死亡,感受死亡时的豁然顿悟,感受死亡时的一切皆为浮云,唯有感情的真挚,感受死亡时境界的提升。
用心来经历死亡,可以彻底的感受死亡,体验死亡,淬炼我们的心,换来我们身心的重生。
心的涅槃,换来心的健康,换来知足常乐,换来怡然自得。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在死亡面前,我们变得坚强勇敢,死亡都不害怕,我们还会害怕生命中的小挫折小磨难吗?死亡的正面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作用中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死亡维持人类的更新。
一方面,如果人类从一开始就没有死亡,只有生和新生,那么地球,甚至宇宙都早已不能容纳人类,不能供养人类,人类就会在生和新生中走向灭绝,走向毁灭。
死亡的存在确保了地球上存在的人类不超过一定的限度,保证了人类的存在维持在自然资源的供养能力范围内;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和生存环境的不同,人类的思想和认识也会不同。
死亡的存在能够促进保守的、陈腐的思想和认识的消亡,新的、符合新的环境的思想和认识的产生;其二,死亡促进人类生存环境的更新。
和人类的更新一样,死亡也使自然界的其他有机体处在不断的消亡和更新之中,苍老的、劣质的、病态的有机体不断地消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不断产生。
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死亡为人类提供了更适合、更舒适的生存环境,也为人类提供了更适合的物种。
其三,死亡具有评价的价值。
人是一个社会动物,它的存在和价值只有通过社会才能体现出来,但是这种体现只有当人死亡时,它所提供的价值才能完结,才能开始被衡量,被其他人来计算。
如果人一直存在,它的价值是不可能被计算出来的。
另一方面,死亡的方式和原因也是评价生命意义的重要标准,为他人、为社会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生命最伟大的体现。
其四,死亡的认识论价值。
死亡可以被当作一面镜子,不仅可以指引我们追求更高的、健康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鼓励生者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生活。
通过对生与死的比较,我们重新认识到了生的意义,生命的美好和生的愉悦,从而认真生活,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对死亡的进一步思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树立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终,我们可以通过对死亡的研究,认识到死亡与其他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辩证关系,认识到死亡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把死亡的意义进一步上升到全社会的层面来理解和定义,重新认识死亡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死亡不管是从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生与死这对辩证范畴中,死亡与生存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生与死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想到生,我们自然就应该想到它的对立面——死,热爱生、向往生,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的心态来热爱死、敬畏死。
所以当死亡将至,我们不应该害怕和躲避,而是应该以坦然的心态来面对它,思考我们短暂又漫长的一生,思考我们一生的追求,认真总结自己这一生经验和教训,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留给后人,留给下一代,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得更顺心,更顺利。
这才是我们对生和死的回报。
认识到了死亡的价值对生者的意义更大,可以使我们在思考和行为的过程中,以生命的实践来为自己、他人和社会创造正面的价值,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和完善,用所创造的价值证明人生存在的价值。
所以,死亡并不可怕,它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珍爱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要比死更困难。
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勇气和毅力。
纵然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却可以拓宽生命的广度,可以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天,让我们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创造生命的无限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