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 格式:pdf
- 大小:325.14 KB
- 文档页数:4
“人肉搜索”行为对公民权利的影响及其法律规制发布时间:2022-01-14T01:21:35.26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0期作者:马天骐[导读]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丰富多彩,人们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彩,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的娱乐方式发展极为迅速。
近年来,在中国网络上逐渐新兴起一种新的名词——人肉搜索,其在满足人们的娱乐心理的同时,也存在着肆意暴露别人隐私、严重侵犯公民权利等一系列问题。
马天骐山东管理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357摘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丰富多彩,人们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彩,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的娱乐方式发展极为迅速。
近年来,在中国网络上逐渐新兴起一种新的名词——人肉搜索,其在满足人们的娱乐心理的同时,也存在着肆意暴露别人隐私、严重侵犯公民权利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主要从“人肉搜索”行为的概念、特点、不利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于当前“人肉搜索”行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人肉搜索”行为;公民权利;法律规制一、“人肉搜索”行为的概念与特点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因此,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一成不变的主题。
近几年发生的社会事件使我们认识到公民的自身法律意识逐渐提高,越来越重视对自身权利的保护,而“人肉搜索”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公民权利的侵犯有其复杂性,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需要更为重视,也需要正确使用这一搜索方式,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制。
(一)“人肉搜索”行为的概念所谓的“人肉搜索”行为,并不按字面上的含义来理解。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一般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类网络搜索引擎与人工搜索相结合,通过充分动员广大网民力量,集中网民注意力,在网络上搜索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的信息和资料,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人互碰”的关系型网络。
本文将主要探讨狭义上的“人肉搜索”行为对公民权利的影响及其法律规制。
“人肉搜索”行为是指以网络为媒介,以众多网民为资源,以此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网民反馈的信息被系统分析整理,最终确认所寻求的全部信息的过程。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人肉搜索,俗称“肉搜”,指的是通过网络、信息检索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利用大量个人信息追踪、侵入他人隐私,甚至实施人身攻击的行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肉搜索行为逐渐成为网络空间中的问题之一,对于涉及个人隐私和人身攻击的行为需严格遵守法律界限,保护个人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
人肉搜索行为应当尊重他人隐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十篇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个人的姓名、肖像、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特别是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获取、传播他人的隐私信息。
在进行人肉搜索时,应当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得搜集、传播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
违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人肉搜索行为应当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以任何方式在信息网络传播他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作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
人肉搜索行为中,可能涉及到转载、传播他人原创作品的情况,如果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就擅自传播他人作品,将构成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在进行人肉搜索时,应当尊重信息网络传播权,不得未经许可传播他人的作品。
人肉搜索行为应当遵守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防范信息泄露、滥用和非法获取等行为。
而人肉搜索行为往往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信息搜集和传播,如果未经授权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将违反网络安全法规,可能受到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在进行人肉搜索时,需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规,不得非法获取、传播他人的个人信息。
人肉搜索行为中的人身攻击应当受到法律的限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侮辱他人、诽谤他人等行为构成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而在人肉搜索中,如果借助搜集他人的个人信息,进行人身攻击、诽谤他人等行为,将受到刑法的限制,可能构成侵权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Value Engineering 1“人肉搜索”的朔源与发展近几年,“人肉搜索”成为席卷网络世界的一大热现象,在国内外都有发生。
但在我国国内,影响的范围尤其广泛、掀起的讨论尤为激烈。
提到网络搜索,只要是使用过因特网的人,对它都再熟悉不过。
“人肉搜索”起源于“猫扑网”,在其“人肉搜索”版上经常有人提出各种问题,并以猫扑的虚拟货币Mp 作为“悬赏”奖励给出满意答案的人。
希望得到奖赏的“赏金猎人”会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发帖邀功。
如果有足够多的赏金猎人,他们之间就会形成竞争,提供答案的速度和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人肉搜索引擎工具。
国内普遍认为“人肉搜索”起源于“猫扑网”,代表事件为“陈自瑶事件”。
进入传统媒介视野并被社会广泛关注是2006年4月的“虐猫事件”,而同年同月发生的“铜须门事件”也使它获评为“网络暴力”,参与者被称为“网络暴民”。
此事件发生之后,网民并未因此而进行反思,反而认为自己站在道义和伦理一边,并于2007、2008和2009年发动了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的“人肉搜索”,其最具代表的事件是“华南虎事件”、“范跑跑事件”和“躲猫猫事件”。
进入2010年,人肉搜索已经悄然走过了10个春秋。
2“人肉搜索”的概念和特征2.1“人肉搜索”的概念现今流行的关于“人肉搜索”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狭义的人肉搜索是指通过在网络社区集合广大网民的力量,追查某些事情或者人物的真相与隐私,并把这些细节曝光。
”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网络通缉”,沸沸扬扬的“虐猫”事件就是典型。
广义上的“人肉搜索”指依托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其搜索效果被描述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
狭义的说法是针对现象的描述,广义的说法则强调其搜索的工具性。
图1为人肉搜索引擎工作一般流程2.2“人肉搜索”的特征“人肉搜索”与“雷”、“囧”、“山寨”等词一起成为广为流传的网络词汇,其同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出现一样都会遭到赞扬与质疑,方兴未艾的人肉搜索最近也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推崇与批评。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被人肉搜索已经成为网络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被人肉搜索的法律后果,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被人肉搜索的法律后果1. 侵犯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被人肉搜索的行为,通常涉及非法获取、使用、传播他人个人信息,侵犯了隐私权。
2. 侵犯名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公民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被人肉搜索过程中,如果涉及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则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3. 侵犯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条规定:“公民的肖像权受法律保护。
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被人肉搜索过程中,如果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肖像进行侮辱、诽谤等行为,则可能构成肖像侵权。
4. 侵犯网络安全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不得利用网络从事侮辱、诽谤、恐吓等活动。
”被人肉搜索过程中,如果涉及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侮辱、诽谤等违法行为,将受到网络安全法的处罚。
5. 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被人肉搜索过程中,如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可能构成诽谤罪。
三、应对策略1. 收集证据在被人肉搜索后,首先要收集相关证据,包括被侵犯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证据,以及被侵犯后的损失证据。
2. 寻求法律援助针对被人肉搜索的法律后果,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了解相关法律规定,为维权提供法律支持。
3. 依法维权根据收集的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方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途径,对某个具体的个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搜索,以获取其个人信息、行踪轨迹等相关信息。
这种社会现象通常出现在网络上涉及到公共利益、社会热点、犯罪事件等方面,人肉搜索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违反隐私权和法律的风险。
对人肉搜索的合法性和法律界限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法律领域,人肉搜索的合法性和界限主要涉及到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和侵权责任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从法律的角度,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
一、隐私权保护在人肉搜索中,最重要的法律界限之一就是隐私权的保护。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任何公民的个人信息都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不得随意泄露、传播或使用。
进行人肉搜索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对于公共人物而言,他们的个人信息同样受到隐私权的保护。
虽然公共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隐私权的权利,但在进行人肉搜索时,也必须尊重其基本的人格尊严,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二、信息真实性在进行人肉搜索时,所获取的信息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和合法性。
获取虚假信息、散布谣言、恶意造谣等行为都将涉及到侵权责任和违法责任。
在进行人肉搜索时,必须慎重对待所获得的信息,不得轻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三、合法权益保护在进行人肉搜索时,必须杜绝对其他人的人身、名誉、财产等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的行为。
任何对他人进行人肉搜索的行为,都必须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和侵犯他人的权益。
四、法律监管和责任追究对于违法的人肉搜索行为,相关法律部门有权对其进行监管和追究责任。
在互联网时代,法律监管的难度增加了,但对于违法行为,法律仍然会依法予以追究和惩处。
呻l S佟t om A nd Soci oWf叁垒』查塾垒竺!竺!三望型二i l●—圈翟囝—■从.人肉搜索’看隐私叔的法律保护朱冬寅摘要‘‘人肉搜索”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几乎已成为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代名词。
本文从民法角度,首先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分析了人肉搜索对公民隐私权的具体侵犯。
在此基础上,丈中指出了我国隐私权立法滞后的现状。
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在民法体系下给与隐私权专门保护、健全隐私侵权的法律救济、注重平衡隐私权与知情权等措施来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关键词隐私权侵权权利保护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065-02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搜索引擎技术的提升,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法律问题。
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人肉搜索”便是这方面的代表:如“小月月事件”、“虐猫事件”、“华南虎照事件”以及“南京局长天价烟”事件、“死亡博客”案等。
不可否认,“人肉搜索”自产生伊始为搜寻失散亲人、监督官员的职务廉洁性提供了便捷渠道,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目前却已成为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代名词。
笔者曾尝试在搜索引擎上输入自己的姓名进行初级搜索,几秒钟内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就读学校和职务等个人信息便跃然“网”上。
可见,若由成千上万的网民集体发起大规模的“人肉搜索”,在极短时间内就可让公民的个人信息无所遁形,有时更伴随过激评论与行为,令搜索对象遭受巨大社会压力,由此引发的有关隐私权法律保护问题令人深思。
一、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的概念由美国学者布兰代斯和沃伦在1890年《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的《论隐私权》中首次提出:“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被赋予决定自己所有的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目前,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在许多国家已经上升为一项宪法性权利。
国内关于隐私权的概念,学者众说纷谈,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梁慧星认为,隐私权为现代人格权的一种。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网络世界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肉搜索这一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肉搜索,即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并进行非法侵犯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安全,近期实施的新法规禁止了人肉搜索。
首先,人肉搜索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
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有权选择或拒绝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
然而,人肉搜索将个人信息置于公众的眼球之下,让其成为无数陌生人的谈资和研究对象。
这种情况下,个人就无法保护和控制自己的信息,而受到了无法预料的风险。
其次,人肉搜索给个人带来了心理与精神压力。
当一个人的个人信息被无数陌生人讨论并批评时,这无疑会给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
对受害者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羞耻、愤怒或恐惧,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甚至对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
人肉搜索不仅扰乱了个人的日常生活秩序,也直接威胁着个人的精神健康。
此外,人肉搜索还容易导致错误和误解的发生。
因为信息的传播具有快速性和广泛性,一旦有人在网络上发布了错误的个人信息,很难避免其他人的误解和错误的判断。
这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无辜的伤害,也会给网络社区带来不必要的纷争和混乱。
因此,禁止人肉搜索有助于防止错误和误解的发生,维护网络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最重要的是,新法规的实施能够保护个人的隐私安全。
每个人都有权利在网络空间中保持自己的隐私,而不必担心被他人滥用和侵犯。
禁止人肉搜索,就是为了确保个人信息的保密,并对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进行打击和惩罚。
这样,无论是受害者还是大众都能在网络空间中享受到更高的安全性和保护。
然而,禁止人肉搜索并不意味着要完全限制个人信息的传播。
个人信息的公开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是经过该个人的允许和授权。
例如,个人可以自愿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照片和工作经历等,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方式。
但是,一旦个人信息被滥用,就应当依法追究责任,并对侵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防止网络人肉搜索的安全措施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肉搜索逐渐成为一种网络行为,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止网络人肉搜索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防止网络人肉搜索的安全措施。
一、加强在线个人信息保护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不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还是其他网站上,我们都应该谨慎地管理个人信息的公开程度。
避免将过多的个人信息公开,特别是身份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
在填写各类表格时,可以选择不必要的信息项不填或使用“*”等符号代替,以减少泄露的可能性。
二、增强网络隐私意识其次,我们应该增强网络隐私意识。
要时刻警惕网络上的潜在威胁,避免轻信陌生人的信息。
不要随意给予陌生人个人信息,也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附件。
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要定期检查隐私设置,确保个人信息只对信任的人可见。
切记在公共场所使用公共网络时,避免进行过多的个人敏感信息操作。
三、合理使用社交媒体适度使用社交媒体也是防止网络人肉搜索的一种重要措施。
在发布个人信息或照片时,要慎重选择内容和对象,并考虑信息的长期影响。
在评论和转发他人内容时,要注意不要泄露个人信息或陷入网络争端中。
此外,如果发现自己的信息被不当使用,要及时向社交媒体平台或相关机构举报,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四、防范网络欺诈和诈骗网络人肉搜索有时也伴随着网络欺诈和诈骗行为,如虚假招聘、谣言传播等。
为了防止上当受骗,我们需要提高警惕,避免轻信他人提供的虚假信息和非官方渠道的求职机会。
同时,要学会鉴别谣言,积极传播正能量,为网络环境的净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加强法律保护意识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法律保护意识,了解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果个人信息泄露或遭受人肉搜索,可以寻求法律援助以保护自身权益。
此外,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大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人肉搜索的打击力度,从而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的力度。
关于人肉搜索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本文讲述了关于人肉搜索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的产物,面对诸如人肉搜索这类获取信息的新手段对大众隐私权的威胁,有学者称隐私已死亡。
豍人肉搜索的强大威力正挑战着公众日益敏感的神经,关于其存废的争议不断。
人肉搜索是不是应被法律明文禁止?其存在是否具有合法性?这些问题的确是对立法的一大考验。
本文拟就人肉搜索中涉及的隐私权侵权问题进行探讨。
一、何谓人肉搜索(一) 人肉搜索的概念及其特点人肉搜索是通过提问者在网络上发起某一搜索对象,各个分散的网络用户汇聚起来对目标对象展开搜索追查,而后采取人工方式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甄别、整理的一种网络现象。
2006 年的踩猫事件、2007 年的华南虎事件、2008 年的天价头事件和史上最牛房管局长周久耕事件等典型案例中, 人肉搜索提供被搜索者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充分显示了人肉的强大威力。
从人肉搜索的行为模式中不难发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就行为方式而言, 人肉搜索不是单一主体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由多个参与者的多种行为共同完成的。
首先,提问者将被搜索对象的某些线索公布于网络上,发动广大网民搜索,号召网民帮助提供更多关于目标的详细资料;其次是散落的广大网民将自己掌握的被搜索对象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确定目标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以及相关信息;再次将这些总结过后的私人信息公布于网络;最后,导致广大网民对被搜索对象在网上进行评论、攻击、谩骂。
在这整个过程中,网络服务提供商也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只不过它是通过向广大网民提供服务而被动参与的。
2.就行为后果而言, 人肉搜索中的群体非理性容易触及道德和法律底线,形成网络暴力,后果非常严重。
在提问者发起搜索对象后,单个网民迅速融入寻找共同敌人的群体,不自觉地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共同对不良的社会现象或丑陋的个人行为肆无忌惮地进行批判。
群体自以为正义在手,当事人的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更多的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