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324.82 KB
- 文档页数:6
1.请写出下列科学理论、试验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原创者。
(每题2分,共30分)(1)浮力定律(2)光的电磁波理论(3)原子的有核模型(4)光发射和吸收的量子论(5)共价键理论(6)核裂变的发现(7)细胞学说(8)细菌水平上的免疫学原理(9)染色体上的基因连锁现象(10)大陆漂移学说(11)宇宙膨胀的发现(12)群论(13)形式系统的不完全性定理(14)电话(15)青霉素2.请写出下列科技成就或科技著作的创作者。
(每题2分,共20分)(1)都江堰(2)龙骨水车(3)候风地动仪(4)水运仪象台(5)简仪(6)《伤寒杂病论》(7)《齐民要术》(8)《梦溪笔谈》(9)《天工开物》(10)《本草纲目拾遗》二下面六题中任选四题作答。
(每题25分)1.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如何逐步突破托勒密的天文学体系的?新天文学所需要的力学基础又是如何逐步建立的?试围绕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和牛顿的工作来回答这一问题。
2.达尔文的进化论与拉马克的进化论有何异同?加拉帕戈斯群岛等地的考察对他的思想有何影响?为什么说他的自然选择理论需要新的遗传学的支持?3.试联系热机、电机、有机合成、晶体管、基因工程(五种任选其中之一)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来说明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的社会影响。
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三大高峰期,依次是南北朝时期、宋元时期和晚明时期,试列举这三个时期的代表性成就,并联系时代背景略作说明。
5.(1)地圆说、日心说和进化论分别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哪几部图书的影响最大?它们的译介者又是谁?(2)中国人在接受西方科学过程中,曾先后使用“格致”、“西学”、“西学格致”和“科学”来称呼Science,这些称呼是怎么来的?当时的含义是什么?6.中国人常说“以史为鉴”,你认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于未来的科技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吗?若是没有,那你为什么还要学习或研究科学技术史?二、关于中国科技发展史的分期,目前通行的中国科技史著作大多是按朝代划分的,你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否合适?其利弊何在?(15分)三、从以下三题中任选二题作答(每题20分,共40分)1,简述孟德尔的工作,并就其成就“迟迟不被学界重视,后来才被重新发现”的现象,说明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中国科技史”内容提要第一讲中国古代科技纵览:从“李约瑟问题”谈起第二讲育遍嘉禾,先熟天下:中国古代农学第三讲敬天授时: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第四讲大哉言数:中国传统数学第五讲阴阳学说与中国传统医学第六讲格物与成器:中国传统工艺和技术(冶金和纺织)第七讲空间语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第八讲中华大地:中国古代地理学第九讲东西会通: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第十讲东方智慧:中国古代自然观和科学思想本讲目录1、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2、中国古代科学概况3、中国科学史何以可能?什么是科学?从“李约瑟问题”谈起 4.国内外的中国科技史研究1.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血缘关系而非地缘关系组结而成的文化团体,亲情高于契约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稳定压倒一切大一统专制政治体制,单一,崇尚权威作为政府官员的知识分子,科举制度特殊的知识体系(经史子集)连续而非断裂的人神关系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唯一保存了自己的民族独立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和希腊罗马的历史,都被外族入侵所中断甚至失传,甚至今天这些国家的居民,也不是古代当地居民的后代,更不用说文化传统了。
唯有中华民族,不仅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独立,而且保持了5000年以来的文化传统。
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说:我们无愧于炎黄子孙这个光荣称号!历史年表夏朝(约前2100-前1700)商朝(约前1700-前1100)周朝(约前1100-前256),孔子(前551-前479)秦朝(前221-前206)汉朝(前206-后220)晋朝(265-420)隋朝(581-618)唐朝(618-907)宋朝(960-1279)元朝(1206-1368)明朝(1368-1644)清朝(1616-1911)2、中国古代科学概况实用、功利。
所有的知识或服务于大一统王朝的需要,或服务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宜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灵活、机智。
见机行事,与时俱进。
有机自然观。
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士大夫阶层与技工阶层相隔绝,精英知识与实用知识从未结合,文人墨客喜吟诗作赋,好琴棋书画,对工匠技艺不屑一顾四大学科:农学、天文、算学、医学四大日用技术:陶瓷、丝绸、冶金、建筑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中国科技史的历史分期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距今170万年—4000多年前)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夏商西周时期约前21世纪—前770年)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前221—220)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古代科技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五代581—960)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宋元960—1368)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明清时期上1368—17世纪)西方科学技术的开始传入(明清时期下17世纪—1840)近代科学技术(清末民初时期1840—1919)中国科技史简要历史分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3、中国科学史何以可能“中国科学史何以可能”取决于“科学是什么”中西知识的差异理的知识(西)爱的知识(中)概念再澄清科学一:近代数理实验科学科学二:希腊理性科学科学三:系统的自然知识科学四:技术文明“中国科学史” 的“科学”即取上述“科学三”和“科学四”两种定义,即同时包含了一般自然知识与技术工艺等4.国内外的中国科技史研究国外:英国剑桥大学、法国、日本等国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西北大学科学史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哲学中心第二讲育遍嘉禾,先熟天下——中国古代农学本讲目录1、农本思想的确立农业思想:天地人“三才”理论2、不同时期的农业技术3、五大农书中国传统农学发展阶段先秦时代的农学(萌芽和形成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农学(发展与成熟)隋唐宋元时代的农学(全面发展阶段)明清时代的农学(继续深入发展阶段)1、农本思想的确立农业立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 、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34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考察学生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基本概念、术语的理解、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重大科学技术史实了解、理解分析能力。
考试目标的能力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较低要求——了解;一般要求——理解;较高要求——掌握。
要求命题试卷中不同能力层次题型所占比例大致是:“理解”占30%,“掌握”占70%;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第二部分具体内容一、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考试内容:中国从远古直到奴隶社会时期的原始工艺技术。
考试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2.了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和原始工艺技术。
二、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考试内容:夏、商、西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手工业技术。
考试要求:1.记住此时期的农业、天文学、医学有关著作名称;2.掌握此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3.了解手工业技术成就。
三、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考试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大型水利工程及冶铁技术。
考试要求:1.记住此时期的农业、天文学、医学、地学、物理学有关著作名称;2.掌握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3.分析《墨经》和《考工记》中的科学技术知识。
四、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考试内容:秦汉时期的农业技术、天文学、医学、地学,以及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发展。
考试要求:1.记住与此时期农业、天文学、数学、医学及地学有关著作名称;2.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天文学体系形成、医药学体系充实提高,以及重要水利工程、造纸术产生;3.分析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地位与科技交流作用。
五、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充实和提高考试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科学技术。
考试要求:1.记住此时期农业、天文学、数学、医学有关著作名称;2.了解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3.分析贾思勰与农学著作《齐民要术》,陶弘景与《神农本草经注》;六、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考试内容: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天文学、数学、医学、地学等领域科学技术。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考博指导与分析一、中科院考博资讯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专业的考博考生每年还是比较多的,报录比大约在1:15左右,竞争相当激烈,除了一些境内与境外申请推免的考生外,普通招考的考生一般情况下较少,并且在全国各院校(所)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英语是最难的,许多考生由于外语成绩不达标而最终不予被录取,主要原因是对外语的要求比较高。
同时,专业课方面的角逐也非常明显,每年有很多考生因为专业课总成绩未能上线导致落榜的比比皆是,建议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专业的考生结合我们育明考博提供的信息和帮助提前做好复习备考准备。
(一)博士研究生导师1.自然科学史:方晓阳、任定成。
2.科学社会史:方晓阳、任定成。
(二)考试科目1.自然科学史:(1)1001英语一或1002日语(100%)。
(2)2078科学史(100%)。
(3)3375科学史理论与方法(100%)。
2.科学社会史:(1)1001英语一或1002日语(100%)。
(2)2078科学史(100%)。
(3)3375科学史理论与方法(100%)。
(三)专业课指定参考书目中科院的许多专业不指定参考书目,大家在平时的复习和备考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出题老师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并且要对往年的专业课真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另外还要搜集出题老师上课使用的课件、讲义、笔记等资料。
二、中科院考博英语题型试卷一:Part1.词汇,15分钟,10分。
Part2.完形填空,15分钟,15分。
Part3.阅读理解,80分钟,40分。
试卷二:Part4.翻译,英译汉30分钟,15分。
Part5.写作,40分钟,20分。
三、中科院考博英语参考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育明考博教研部主编的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考博英语真题解析》和《考博词汇》是考博人必备的最权威的复习资料,俗称“考博绿皮书”。
全国各大书店以及当当网卓越网均有销售,各位考生也可以直接联系育明考博购买。
2023中科大考纲
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试纲要:
一、考试类型
1、全国统一考试:包括国家统一考试、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成人高等学历考试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中国农业大学统一招考及农业部高校特殊支持计划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等。
2、学校自主招生考试:根据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除招收国家统一考试招生的学生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另行部分招收学生,招生要求以技术学科和理论学科为基础。
二、实施对象
全国有效的资格考生。
三、考试科目
根据不同招生类别,考试科目不同,主要考试科目为:
1、文科:语文、数学、外语(英语);
2、理科:语文、数学、物理、化学;
3、实践科目:技术科目、艺术类科目、体育等;
4、统考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等。
四、科目及最高分
1、文科:数学、语文、英语三科,每科最高分满分为150分;
2、理科:物理、化学两科,每科最高分满分为150分;
3、实践科目:技术科目、艺术类科目、体育等;每科最高分满分为
150分或100分;
4、统考:政治、历史、地理等统考科目最高满分为150分。
五、分数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综合分满分为900分,技术科目、艺术类科目和
体育等各最高分满分为150分或100分,加权综合分数线(分数上限740分)线最低分数线为440分,非加权综合分线最低分数线为480分。
【学院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是以科学与人文交叉学科见长的研究和教学机构。
学院设有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2个博士学位点,科学技术史、哲学、新闻传播学3个硕士学位点,以及科学技术史、哲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
下设科学技术史系、哲学系、历史学系、新闻传播学系、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体育教研室等机构,学院教师担任《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史杂志》、《工程研究》和《科学文化评论》等期刊的主编。
利用国科大在理工各学科的优势,学院拓展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的交叉研究,成立中国现代科学家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在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及相关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领域,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师66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5人,副教授18人,他们在国内外学界担任重要学术职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研究工作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多项。
学院除了建立本专业完备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还为国科大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大量的科技史、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门类的公共选修课,组织《明德讲堂》等系列讲座,开展人文通识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厚国科大的人文底蕴,以一流的人文为建设一流的国科大服务。
学院培养出一批具有文理交叉学科背景的优秀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不同的行业做出重要贡献,有的已经成长为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带头人。
学院向每位非在职学生提供普通奖学金,以及助研、助教和助管等三类有偿兼职工作机会,并向优秀学生提供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等。
欢迎不同专业学子,尤其理工科背景学生报考我院!说明:(1)本学院2020年预计招收硕士研究生24人,不含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人数。
(2)本学院各专业均接收推免生。
(3)科技考古方向招生信息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考试科目】010108科学技术哲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4科学技术史④939科学哲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3高等数学(丙)④806普通物理(乙)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3高等数学(丙)④823普通化学(乙)【研究方向】01.(全日制)科学哲学02.(全日制)技术与工程哲学03.(全日制)科学技术与社会04.(全日制)科技伦理05.(全日制)科学文化【参考书目】《科学技术史》1.麦克莱伦第三等2007.《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格里宾2014.《科学简史: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3.杜石然等2012.《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科学哲学》1.亚历克斯·罗森堡,《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刘华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本《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和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科目的考试,要求考生了解世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史实、重要人物和重大成就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不同时期科学与社会关系上的重要事件及其历史特点;掌握科学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懂得重要科学概念的历史特点及其与当今科学教科书中对应的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理解杰出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具有分析科学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后果的能力。
1.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了解(1)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斯、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看待世界的方式;(2)阿基米德的数学和机械成就、托勒密的宇宙模型、盖伦医学;(3)阿拉伯、印度和中国古代科学的主要特点;(4)欧洲中世纪推崇的古代科学家的思想、古代欧洲占星术的兴衰。
2.15至17世纪的物理科学理解(5)哥白尼-弟谷-开普勒天文学革命的内容,以及他们对于前人科学思想的继承和突破;(6)伽利略科学方法的特点、发现运动定律过程中对前人思想的扬弃、借助望远镜做出的发现、受教会审判的情况;(7)波义耳关于真空、气体、元素的研究;(8)牛顿时代的科学背景、牛顿关于运动定律和光的研究。
了解(9)吉尔伯特做实验、利帕希发明望远镜、温克尔曼和亥克留斯的工作、布鲁诺受害、笛卡儿的科学方法、皇家学会和法国科学院的成立、丰特内尔与科学普及的情况。
3.15至17世纪的生命科学理解(10)维萨留斯解剖学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科学意义;(11)帕拉塞尔苏斯的医学、炼金术和化学理论;(12)哈维心血运动论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科学意义;(13)马尔比基、格鲁、斯瓦姆默丹和列文虎克的显微观察;(14)格斯纳的动物记载和雷的物种观念的科学意义。
了解(15)法布里休斯、桑克托留斯、塞尔维特、雷迪的科学贡献。
4。
15至17世纪的科学与社会理解(16)迪伊探究“自然魔力”的理念及其与法术师交往的过程;(17)赫尔蒙特、波义耳、牛顿相信神秘力量的事实,以及17世纪科学与迷信之间的复杂关系;(18)17世纪末形成的科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3.1《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逻辑思路,把握作者立场和态度。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具体内容,把握观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关系,体会不同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论述类文本严密准确,逻辑性强的语言,体会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思考中国科学技术史给后人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清文章逻辑思路,把握观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关系,体会不同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
教学难点:品读论述类文本严密准确,逻辑性强的语言,体会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
三、教材简析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
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六卷第一分册,主要论述中国古代植物学的萌芽、植物语言学、文献及内容、救荒食用植物的研究以及为人类服务的植物和昆虫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适于科学史工作者、生物学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阅读。
该书全部内容采用李约瑟博士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有关作品和资料。
李约瑟博士亲自为该书撰写了序言:“此书以其独特风格,对我编著的、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了精彩的提炼。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爱国需要读史。
鲁迅先生说:“历史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研讨英国李约瑟院士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首百余年前世纪之交的甲午(1894年)之战,中国惨败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手下。
课程编号:S211G004科学技术史学时:32 学分:2 开课时间:春秋授课单位:社外学院任课教师:李承宏一、课程内容介绍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主要的科学成果、人物、研究方法、意义、条件、原因等)的系统知识和研究科学技术史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科学技术哲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1、16、17世纪的科学:科学经历了从“哥白尼革命”、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开普勒的科学贡献到牛顿的科学贡献;血液循环的发现、显微镜的发明、化学元素概念的确立等。
2、18世纪的科学技术:数学、生物学(植物分类学)、化学(氧化理论)等;“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重要成果、条件、社会意义等。
3、19世纪的科学:物理学(光学、热力学、电磁学)、化学(原子-分子论、化合价概念、有机化学理论)、生物学(细胞学说、进化论等)、数学、天文学、地球科学产生历史条件、主要成果、主要科学家、科学意义等。
4、20世纪的科学技术:物理学(19世纪的危机、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结构理论、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化学(元素周期率、价键理论、溶液理论、分子结构理论等)、生物学(蛋白质和核酸的理论、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天文学、地球科学等科学成就、主要科学理论、重要科学家、科学研究方法及其科学产生的历史过程等。
5、19、20世纪的技术:产生历史条件、表现形式、主要成果、技术与工业和经济的关系、组织形式或建制化。
6、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从“内部史”到“外部史”的范式转换或从学科史到通史的范式的变化;传记及集体传记、个案研究等;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等。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outline of teaching一.Introduce of content:The course will help students to master the system knowledge and the study method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odern time, and will train the independence study ability of students.1.The science of 16,17 century: it main include “revolution of Copernicus”, Science achievement of Galileo, Science offer of Kapu, and the great contribute of Newton. Otherwise, there are the discovery of blood circle, the invention of microscope, the establish of the concept of chemistry elements, etc.2. The science of 18century: it includes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biology, and chemistry. The “revolution of technology”’s background, main fruits, condition, and social meaning.3. The science of 19century: it includes the history condition, main fruits , important scientists, and science meaning of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mathematics, astronomy, globosity in 19 century.4. The science of 20century: it includes the science achievements, main science theory, important scientists, study methods and the process of science produce of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stronomy and globosity in 20 century.5. The technology of 19,20century: it includes the history condition, the shape of behave, main fruits, the relation of technology with industry and economy, the form of organization or organizational system.6.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includes the norm change from the “inside history ”to “exterior history”, biography and collectivity biography, the case study,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science, etc.二、先修课程三、教材1、《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室(集体编写),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2、《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关系》,W·C丹皮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四、重要参考书目及其文献1、[英]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2、萨顿:《科学的生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3、萨顿:《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4、巴特菲尔德:《近代科学的起源》,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5、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世界科学社,1982年版;6、克兰:《无形学院》,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7、刘君君:《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社会学》,《科学与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8、郭金彬,王渝生:《自然科学史导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9、解恩泽:《简明自然科学史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0、张光远:《近现代数学发展概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11、(美)克莱茵:《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版;12、钱时惕:《重大科学发现个例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13、解恩泽:《科学蒙难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14、解恩泽:《科学的蒙难》,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科学技术史专业和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科目的考试,要求考生了解世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史实、重要人物和重大成就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理解物质科学(Physical Sciences)、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科学与社会关系三方面的内容、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以及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特点;懂得重要科学概念的历史特点及其与当今科学教科书中对应的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理解杰出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具有分析科学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 180 分钟,总分 150 分,试卷结构包括“术语解释”(30 分)、“问题简答”(60 分)、“论述”(60 分)三种类型的试题。
三、考试内容
第一:科学的起源
1、史前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2、重量、测量和数字
3、巴比伦的数学和天文学
4、埃及的数学和天文学
第二:古希腊科学
1、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传统: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
赫拉克利特
2、古希腊的主要哲学流派
3、古希腊的科学:数学、天文学、力学、光学、气象学、电学和磁学
4、希腊和罗马的工程与技术
第三:占星术与炼金术的兴起
1、希腊和罗马的占星术
2、炼金术的诞生
3、新炼金术士
4、阿拉伯炼金术
5、中世纪的星占术和炼金术
第四:中世纪科学
1、希腊科学的衰落
2、希腊科学渗入西方文化
3、欧洲科学的起源
4、早期中世纪科学的进展
5、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兴起
6、梅登学院派、巴黎唯名论者、约丹娜学派
第五:中世纪的技术与工程
1、原动机,水磨和风车
2、马力的灵活运用
3、农业革命
4、陆路运输与水路运输
5、纺织工业
6、铸铁和枪
7、纸和印刷
8、工匠和工程师
第六:天文学的革新
1、中世纪的天文学
2、哥白尼
3、第谷·布拉赫
4、开普勒
5、伽利略
6、天文学和光学
第七:十七世纪的物理学
1、伽利略时期:西蒙·斯台文;伽利略;威廉·吉尔伯特;弗朗西斯·培
根
2、笛卡尔时期:笛卡尔;马林·麦山尼;皮埃尔·伽桑狄
3、惠更斯时期:布雷斯·巴斯卡;十七世纪的实验物理学;克里斯蒂安·惠
更斯;行星运动的理论
第八:从炼金术到化学
1、晚期的炼金术士
2、物理学家批评炼金术学说
3、新炼金术理论家
4、医药学的侍女
5、酸、碱和盐
6、燃素说
7、氧的性质
8、水的组成
9、原子和分子
第九:牛顿及其以后的力学
1、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
2、对牛顿力学的评论
3、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力学
4、莱布尼兹
5、关于力的量度的论战
6、十八世纪的力学原理
7、十八世纪力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数学,科学的侍女
1、古代和中世纪的数学和自然科学
2、十七世纪的数学和自然哲学
第十一:出版物中的技术知识
1、对技艺的资助和描述
2、受工程师激励的科学
3、原动机
4、排水系统及运河的修建
5、海上及陆地交通
6、采矿和冶金
7、化学制剂、玻璃和釉料
第十二:十八世纪的实验物理学
1、热学:热的本质等;蒸汽机的成熟和工业革命
2、声学
3、光学
第十三:牛顿之后的天文学史
1、十七世纪的天文观测
2、十八世纪的天文观测
3、十八世纪的天体力学
4、十九世纪前五十年的天文学
5、天文学新时期的开始
第十四:十八、十九世纪的电磁学
1、十八世纪的磁学
2、十八世纪的静电学
3、电磁学和电动力学
4、蓄电池电流和温差电流
5、法拉第的电学理论
第十五:钢和电改变的世界
1、工业革命
2、电的利用和输送
3、新的发电站
4、电力促进通讯
5、汽轮机和水轮机
6、钢及新型合金和金属
7、蒸汽机的改进
8、公路运输的机械化
9、现代化交通的新型道路
10、桥梁和运河
11、新型船用发动机
第十六:新化学及近代工业的兴起
1、新化学
2、近代化学工业的兴起
第十七:中国科技史
1、中国古代数学:《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祖冲之、宋元四大家及
其主要成就、古代数学的主要特点
2、中国传统天文历法:天文观测、宇宙论主要学说和历法的主要特点
3、中国传统农学著作:《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徐光启《农政
全书》等
4、中国传统医学:重要本草著作、重要医学理论
5、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
特点
6、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清末近代科学的传入
7、历代重要科学人物与科学著作
8、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
9、李约瑟难题及其研究意义
10、中央研究院、民国时期大学的发展
11、中国当代科技体制改革
第十八:20世纪的科学技术革命
1、20世纪物理学革命
2、20世纪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3、20世纪的生物学
4、科学与社会
四、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1、弗伯斯等著,刘珺珺等译,《科学技术史》,求实出版社,1985年。
2、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编制日期:2018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