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邻里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26 KB
- 文档页数:1
城市中心区域公共空间设计研究当人们提到城市,常常会想到霓虹灯闪烁的商业区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景象。
然而,除了商业繁华的街道和高楼大厦之外,城市中心区域的公共空间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公共空间是城市的心脏,是人们休闲娱乐、社交互动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城市中心区域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
首先,城市中心区域的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一个好的设计能够鼓励人们在公共空间中自由流动,并促进社交活动。
比如,城市中心区域可以设置宽敞的露天广场,供人们休憩和交流。
在广场的周围,可以设置一些座椅和绿化景观,使人们可以同时享受自然的美景和社交的乐趣。
此外,城市中心区域的公共空间设计还可以考虑引入一些文化和艺术元素,如雕塑、壁画等,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话题和互动的机会。
其次,城市中心区域的公共空间设计也应该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
城市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聚集地,还应该为老年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提供便利。
例如,在公共空间中设置无障碍设施,如坡道、电梯等,方便残障人士的出行。
同时,可以为儿童设置一些儿童游乐设施,如滑梯、秋千等,以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
这样一来,城市中心区域的公共空间将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包容性,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城市中心区域的公共空间设计还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例如,公共空间可以考虑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如太阳能和风能。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浇灌绿化景观。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最后,城市中心区域的公共空间设计也需要注重美学和文化的融合。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色和文化,给人一种独特的体验。
例如,可以在公共空间中设置一些艺术装置或建筑物,与城市的历史和传统相呼应。
同时,可以在设计中融入一些当地的元素和艺术形式,展示城市的独特之处。
江浦街道邻里中心项目设计研究【摘要】介绍邻里中心项目概况、并对本项目的特色,取得的技术成效进行详细介绍,期待对其他商业综合体设计有所借鉴。
一、项目概况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邻里中心项目由南京福荟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地块位于浦口区中心区,北至狮山路、西至白马路及城市绿地公园、南侧为办公规划用地、东至现状河流。
用地呈不规则梯形,东西向约184米,南北向短边约122米,长边约229米,场地地势东低西高,高差约4.6米。
周边有大学校区、大量新旧住宅小区,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捷。
本项目根据规划部门要求,邻里中心综合设置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众创空间、商业等功能。
江浦街道邻里中心建筑单体东西长144米、南北长126米,建筑平面呈倒C 型。
主体地下2层、地上5层、另外三个角部布置了2层塔楼。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置于建筑主体中部,弧形北立面围合成人员集散北广场。
建筑平面C型开口朝西,与城市绿地公园围合形成二层的西入口广场,这样北侧与西侧均形成连续的商业展示面,充分发掘了场地的经济效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置于主体东北角(7层),为老服务中心布置在主体东南角(7层),充分利用日照保证了老年人健康需求。
众创空间位于主体西南角(7层)。
以上功能均拥有独立出入口。
建筑形体结合场地地形走势,由西向东形成缓坡的屋顶花园。
地下功能为展示中心、设备用房、汽车库及非机动车库。
项目总用地面积29904.98m2、总建筑面积99856.7m2、地上建筑面积59622.84m2、地下室面积40233.86m2、绿地率30%,容积率2.0,建筑密度39.9%。
项目为一类高层公共建筑,防火等级一级,屋面及地下为Ⅰ级防水,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
二、项目特色在分析该地块外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块的价值,把本项目打造成一个多种功能类型的开放、共享、综合型社区服务中心,成为浦口区乃至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标杆项目。
1、花园式社区邻里中心:建筑与西侧城市绿地公园结合在一起,打造为一体化、地景式的综合体。
邻里交往空间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省邯郸市,056038关键词:集合住宅;廊空间;邻里交往;空间形态集合住宅广义的集合住宅是指在特定的土地上有规划地集合建造的住宅,包括低层、多层和高层,集合住宅中通廊空间文中以外廊空间为主。
空间形态布局不仅可以决定空间的功能,还可以决定空间的气氛,形态布局的策略对住宅最终效果有很大影响。
因此形态布局从总体布局、廊空间的布局、邻里规模与外廊长度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从建筑总体布局而言,采用围合或半围合式布局,可形成归属感较强的住宅形态。
现有住区布局多为点式或行列式布局,在整体布局中考虑街坊式布局,围合出通透的内院空间,形成层层分级的空间形态。
在组团内部形成内向性空间,丰富公共空间的层次划分。
围绕庭院布置住宅,庭院空间四面围合界面,在居民的视线见识下,具有较强归属感。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住宅布局都有围合院落的实例,当代集合住宅也常出现街坊式院落布局,共享组团庭院空间。
但是完全围合的布局会带来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即东西向套型的增多,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如何处理东西向住户的问题。
因此可采取半围合方式,减少东西向套型户数。
1.全围合式布局:网龙公司宿舍:3栋方院布局与福建当地民居方形土楼在尺度上相近,也同样作为集体生活性能的载体。
但实质上,与具有防御功能的土楼相比,两者相去甚远。
底层通透自由的架空布局,使外部景观渗透进内院交通核被场地路径贯穿,每一户拥有自己的阳台,所有的房间都向外部开放。
而网龙公司宿舍的外廊空间设计中,外廊空间每隔一段就会出现一定内凹空间,在较长的廊道空间中出现一定韵律感,打破匀质单一空间,根据周边不同的景观和建筑之间的相对关系,3栋房子各自朝不同的方向退台,为居住者提供一系列共享的屋顶平台。
交通流线设置在内院,并与所有共享平台相连。
2.半围合式布局:位于丹麦奥胡斯的Finderup公园住宅,是一座混合式多功能大楼,共92个公寓,一层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商业区。
住区邻里交往空间的适老化改造研究探讨本文以城市人口老龄化严重和居家养老为背景,探讨居住区邻里交往空间的适老化改造策略,通過对住区老年人交往场所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以贵阳市的多个住区为例,分析了住区老年人在使用邻里交往空间时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住区邻里交往空间的适老化目标、原则,以及主要途径。
标签:住区;邻里交往空间;适老化改造一、概念内涵及相关研究(一)邻里交往空间邻里交往空间一般位于居住区范围内,是为居住区内的居民提供交往活动场所的半开放公共空间[1],其组成一般包括三类要素:交往场所、便于交往的设施,以及交往的行为。
(二)适老化在城乡规划领域,适老化是指为适应老龄化不断加重,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要进行的规划设计,它不仅仅包含无障碍设计的范畴,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它是在生理层面适应老年人身体障碍和疾病的设计,在心理层面适应老年人情绪特点的设计[2]。
二、贵阳市住区老年人使用邻里交往空间现状截至2017年底,贵阳市户籍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已有66.0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2.72万人;老龄化率为16.24% [3]。
作为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贵阳市的老年人具有高龄化、空巢化、以及携孙老人多等特征。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中,在贵阳市选取了4个老龄化率较高的住区,采用实地勘察、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
其中,问卷共发放120份,有效问卷105份。
最后整理总结了各个住区老年人使用邻里交往空间的现状。
(二)现状调研通过调研可以发现,有接近50%的被采访者认为他们的邻里关系较好,且无被采访者认为他们住区的邻里关系很差。
由此见得,在老年人的心目中邻里关系都较好,而且调研过程中发现他们也重视这种友好的关系。
老年人良好的邻里关系是住区交往空间的适老化设计非常重要的积极因素。
场所是邻里交往的载体,也是交往的空间体现[4]。
根据调查显示,住区邻里交往场所的适老化问题主要有设施问题和选址问题。
基于邻里交往的居住区中心广场的景观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区中心广场作为邻里交流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好的景观设计可以为居住区中心广场增添活力,提升邻里交往的质量。
本文将从邻里交往的角度出发,探讨居住区中心广场的景观设计方案。
邻里交往与居住区中心广场居住区中心广场是邻里交流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邻里交往是指邻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区内成员之间的互动行为。
它有助于建立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在居住区中心广场可以通过活动、交流等方式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为了设计出更好的居住区中心广场景观,需要理解邻里交往的重要性。
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下问题:1.鼓励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2.加强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3.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和设施;4.创造舒适的环境体验,增加居住区的美学价值。
设计方案在设计居住区中心广场时,需要以邻里交往为核心,并考虑以下方面:空间规划居住区中心广场的空间规划应该满足多种功能需求。
为了鼓励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设计师可以考虑在广场上布置一些厅、走廊、庭院等较为私密的空间,供邻里们聚集、娱乐、独处等使用。
此外,广场应该设置公共设施,如长椅、喷泉、花坛、景观石等,给人以美好的环境体验。
设计要素在居住区中心广场的设计中,需要使用多种设计要素,以增加场所的美学价值。
设计要素包括绿植、水景、景墙、挑高的下沉庭院等等。
它们不仅可以美化广场环境,还可以提供一定的防晒、遮雨、隔音等功能。
照明设计在广场设计中考虑照明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夜晚,照明设计不仅可以为广场增添美感,还可以增加安全度。
对于居住区中心广场的照明设计,设计者可以借鉴现代科技,使用低碳环保的LED灯,使得灯具更加省电、环保、寿命更长。
活动策划场所的活动策划也是居住区中心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
设立定期的社区文化活动,或制定社区居民参与的文化活动计划表,吸引居民们到广场上参与热闹的活动。
这样可以增加邻里之间的交流、提高社区凝聚力。
邻里中心设计理念问题分析邻里中心设计理念问题分析邻里中心作为一个社区的核心设施,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舒适的邻里活动场所,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然而,在实际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以下从社区规划、空间设计和管理运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社区规划方面存在问题。
在一些社区中,邻里中心的位置选择不合理,远离居民区,导致居民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参与邻里中心的活动。
此外,一些社区在规划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到人们对邻里活动的需求和期望,仅仅将邻里中心作为一个单纯的建筑物或设施来对待,缺乏设计理念的指导。
其次,空间设计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邻里中心的空间布局设计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和特点。
例如,年长者需要安静、宽敞的活动场所,而年轻人则更喜欢多功能、灵活可变的空间。
此外,一些邻里中心的设施设置不完善,缺乏足够的设备和娱乐设施,不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最后,管理运营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邻里中心的管理和运营机制不够完善,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和策略。
一些邻里中心只注重活动的数量和频率,而忽视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一些邻里中心的信息传播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限制了居民参与的渠道和方式。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首先,应在规划阶段充分倾听居民的声音和需求,确保邻里中心的位置选择和空间设计符合居民的期望。
其次,邻里中心的空间布局应多样化,灵活可变,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例如,设置多功能的活动室、图书馆、健身房等设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最后,邻里中心的管理运营机制应建立健全,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鼓励居民的参与和互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社交媒体、手机APP等,加强信息传播和交流。
综上所述,邻里中心的设计理念问题主要体现在社区规划、空间设计和管理运营三个方面。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在规划设计和管理运营上做出改进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邻里需求,打造一个和谐、有活力的社区环境。
关于社区中邻里场所的交往空间_初稿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居住的条件改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有更多投入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邻里间的交往是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邻里间的交往不仅仅是住区之中的邻里形式,在社会中还有更多的邻里形式。
因此创造出真正为大多数市民满意的邻里交往场所也就成为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目标。
曾经,城市邻里场所是我国城市人群生活与交流的主要场所,是城市初级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
而现今,城市中表现出的“冷漠”邻里关系似乎预示着城市中的邻里场所正在对当今城市人群失去强大影响力与约束力!当今城市邻里关系的“冷漠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人们对现今城市邻里的“冷漠化”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大体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二是无奈。
稍加分析与判断,就可看出对现今城市里邻里关系“冷漠化”表现出漠视的城市居民主要是由城市功能分区细化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疏远,对比当今城市邻里关系与传统邻里关系,即用传统城市邻里关系的表现来衡量当今城市邻里关系使我们从而产生了对当今城市邻里冷漠的担心,而另外对当今城市邻里关系“冷漠化’’表现出无奈的群体主要是将当今城市邻里的冷漠化归于城市的发展,认为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没有必要对当今城市中冷漠化的邻里关系给予关注与作为。
纵观当今城市邻里“冷漠”表现及人们认识上的两种主要的倾向,那么问题的核心就是“当今城市邻里场所是否已经或正在消亡”,“漠视”群体表现出的是相对“悲观”,而“无奈”群体则表现出的是“积极乐观"。
因此该如何理性看待当今城市邻里的变化,在此认识基础上又应怎样引导和适应当今城市邻里的发展变化,从而有利于形成或建构出当今和谐的城市邻里,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从社区展开了相关研究。
交往心里学理论具有广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将其运用于城市设计领域,可以有效地揭示设计的本质,认识设计规律。
变感性创作式设计为理性推导式设计。
高层建筑内部的邻里交往空间研究义摘要:通过分析人们对交往活动的需求及对比传统居住空间与现代高层居住空间,分析现代高层建筑居住建筑邻里交往活动缺失的原因,从设计角度提出在高层住宅中植入空中庭院来重构人们的交往活动,使冷漠的现代高层住宅人际关系变得富有温情。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demand for communication,the causes of the lack of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in modern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 and comparing traditional living space with modern high-rise residential space, from a design perspective, this paper intend to reconstruct activities through implanting in a high-rise air yard, for changing the indifferent relationships in modern high-rise building to the warm one.关键词:高层住宅邻里交往空中庭院Key words:High-rise residential,Neighborhood Association,Air yards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膨胀。
有限的土地已经无法承载传统的居住模式。
在居住模式开发中,高层住宅既可以有效的提高容积率,同时又较传统多层住宅极大地减少了建筑占地面积,从而有效解决城市密度过大的问题。
但是由于高层建筑往往缺乏有效的交往空间,往往同一栋住宅内的居民却彼此陌生,冷漠和不信任代替了传统院落式住宅的邻里温情。
在设计高层建筑时应该更多关注高层建筑内部环境的设计。
邻里中心设计理念邻里中心是一个重要的社区设施,旨在提供社交、文化和娱乐活动的场所,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设计一个成功的邻里中心需要充分考虑社区的需求和特点,并与现有社区环境相协调。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设计理念,以确保邻里中心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1. 多功能和灵活性邻里中心应该具备多功能性,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
它可以成为社交聚会、文化展览、学习活动、健身锻炼以及其他社区活动的场所。
为了实现这一点,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空间的灵活性,以便能够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进行调整和重新布置。
2. 可持续性和环保一个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的设计是现代社区的必需品。
邻里中心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和可持续的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能源使用方面,应采用节能设备,并优化建筑的隔热性能,以减少能源消耗。
3. 社区参与和共享空间邻里中心应该成为社区居民社交互动的平台。
为此,设计师应当优化社区参与的机会和空间。
例如,在中心设置一个沙龙或咖啡厅,提供舒适的休息区,以及供人们聚会、社交和共享想法的场所。
此外,设计中应当考虑到社区成员的不同需求和兴趣,以确保邻里中心是一个吸引人和包容的地方。
4. 文化和艺术贡献邻里中心应该成为社区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推动者。
设计师可以考虑在中心附近设置一个小型剧院或展厅,以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艺术和文化交流。
此外,设计中还可以考虑在中心周围增加一些户外艺术装置或景观元素,以增加社区的美感和活力。
5. 可及性和无障碍性邻里中心应该是一个无障碍和可及的地方,方便所有社区居民使用。
设施应提供足够的停车位,并采用无障碍通道和设施,方便行动不便的人士使用。
此外,还应提供轮椅可及的洗手间和其他设施,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中心提供的活动和服务。
总之,一个成功的邻里中心设计应考虑到社区的需求和特点,并遵循多功能、灵活性、可持续性、社区参与和共享空间、文化和艺术贡献以及可及性和无障碍性等设计理念。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邻里中心能够成为社区居民聚会互动、文化交流和娱乐活动的理想场所,为社区的发展和共融做出重要贡献。
1111
邻里中心又称街坊中心,是一种源于新加坡的新型社区服务概念,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于一体的“居住区商业中心”,为百姓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邻里中心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邻里中心的设计应该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出发点,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社交和娱乐需求,提供便利、舒适和安全的环境。
2. 社区互动:邻里中心应该成为社区居民互动和交流的场所,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设计上可以考虑设置公共休息区、社区活动空间等。
3. 多功能:邻里中心应该具备多种功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可以包括商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设施,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
4. 可持续发展:邻里中心的设计应该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如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
同时,也应该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为社区的长期发展留下空间。
5. 地域性:邻里中心的设计应该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体现当地的特色和个性。
可以通过建筑风格、景观设计等方面来体现。
总之,邻里中心的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注重社区互动和多功能,考虑可持续发展和地域性等因素,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便利、舒适、安全和具有归属感的社区服务中心。
邻里中心设计方案邻里中心是一个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综合性设施,其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到社区居民的需求和舒适度。
下面是一个针对邻里中心的设计方案。
首先,邻里中心的外部设计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建筑物应该采用简洁、现代的风格,同时要考虑到环保和可持续性。
建筑物的外部可以设计成带有大型玻璃窗的立体结构,以便提供充足的自然光,并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连接。
其次,邻里中心的内部设计应该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
建筑物的空间应该被合理地分割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包括休闲区、娱乐区、健身区、学习区等。
每个功能区域应该有足够的面积,并且有明确的界限。
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可以采用一些可移动的隔板或隔断,以便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邻里中心的设施应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
健身区应该提供先进的健身设备,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娱乐区可以设置儿童游乐设施、棋牌区等,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娱乐需求。
学习区可以设置图书馆、自习室等,提供学习资源和环境。
休闲区可以设置舒适的座位、咖啡厅等,为居民提供休息和社交的场所。
最后,邻里中心应该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
建筑物应该采用节能材料和设备,以减少能源消耗。
同时,应该建设并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机。
建筑物的水系统应该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以减少水的浪费。
此外,邻里中心应该设立垃圾分类点,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
总之,邻里中心的设计方案应该综合考虑社区居民的需求和舒适度,同时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
一个成功的邻里中心应该能够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服务,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并成为社区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建筑。
邻里中心设计指南
《邻里中心设计指南》
嘿呀,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邻里中心设计这个事儿。
就说我家附近那个正在建的邻里中心吧,我可是一直关注着它的进展呢!从开始打地基我就时不时去瞅两眼。
有一次我去的时候,看到工人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活,那叫一个辛苦啊!我就在想,这邻里中心以后可得好好设计,让大家都能舒舒服服地在这里享受各种便利。
咱先说这布局吧,可不能东一块西一块的,得有条有理。
比如说超市得放在显眼的地方,大家买个菜呀、生活用品啥的,一进去就能找到。
然后休闲娱乐的区域得和购物的区分开一点,不然这边有人在买东西,那边小朋友在嬉闹,多乱呀!就像我上次在一个商场,卖衣服的地方紧挨着游乐区,那嘈杂声,根本没法好好挑衣服。
还有这公共空间也得设计好,得有足够的座位让大家能歇歇脚。
我记得有次我逛街逛累了,想找个地方坐会儿都难,只能蹲在墙角,那可太难受了。
所以邻里中心得给大家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最好再有点绿色植物,看着也舒心呀。
再有就是停车位啦,一定得足够,不然大家开车来没地方停,多麻烦呀。
我就碰到过那种到处找停车位的情况,急得我满头大汗。
总之呢,邻里中心的设计真的太重要啦,关系到我们大家以后的生活品质呢。
希望设计师们都能好好用心,打造一个让我们都满意的邻里中心,就像我期待我家附近那个一样,以后能成为我们大家都爱去的好地方!嘿嘿,大家一起期待吧!
怎么样,我说得还挺在理的吧!这就是我对邻里中心设计的一些小想法,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呀!。
社区邻里中心空间布局研究-社区管理论文-管理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研究背景《温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10-2020)(2017年修订)》规划按照城市发展要求,并尊重商业发展自身规律,规划形成“两心六极多点”的商业总体布局结构。
全市规划布局29个商业综合体,其中瓯海区有:华润万象城、大西洋银泰城、西站综合体、高铁新城综合体、郭溪综合体、丽岙综合体等7处商业综综合体。
社区商业方面全力打造温州城市“街坊商业———邻里商业街(区)———社区邻里中心”三级社区商业层级,建立健全社区商业的建设标准、管理规范和运营机制,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便捷有序、功能完善、业态齐备、服务周到、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商业。
其中瓯海区规划布局9个社区邻里中心,包括:郭溪社区邻里中心、新桥社区邻里中心、亿象城社区邻里中心、娄桥社区邻里中心、林村社区邻里中心、梧慈社区邻里中心、南白象社区邻里中心、大学城商业中心、仙岩社区邻里中心。
2布点规划2.1人口规模。
根据《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2017年修订)》:2020年末温州市总人口预计为980-1050万人,瓯海区预测人口为119万人。
远景展望至2035年,考虑到控规编制范围部分位于总规建设用地范围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用地性质为建设用地。
因此,本次规划至2020年人口规模为119万人,至2035年人口规模为129万人。
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发展,本次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布点规划结合温州市总体规划,并适度超前,服务人口按129万人计算,在符合总规、土规建设用地范围的同时,对总规建设用地范围外区域予以考虑。
2.2居住区服务圈。
参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提出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即以居民步行十五分钟可满足其物质与生活文化需求为原则划分的居住区范围;一般由城市干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居住人口规模为50000人~100000人(约17000套~32000套住宅),配套设施完善的地区,划分15分钟服务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日剧增,邻里中心建设模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随着我国社区理论的国际化和体系化,社区邻里中心在全国各地新建,并得到了使用者的大量好评,成为居民交往的重要平台。
同时,近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失衡问题日益加剧,“老龄化”和“少子化”成为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一老一小”两大难题也越来越成为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较为关心的民生话题。
如何在邻里中心层面满足各年龄层群体的需求、提供相对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各年龄层群体的幸福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全龄友好邻里中心2014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首次提出“全龄友好城市项目”(all-age-friendly-city-project)的概念,聚焦于城市交通、住房福利、全城信用体系三方面建设,旨在关注城市设计和规划中常被忽略的两大人群——儿童和老年人,并首次提出了“全龄友好”的概念。
我国则是从2018年开始引入“全龄友好”的概念,在研究层面,最早由吴聘奇在社会规划重构中使用这一概念,其倡导进行科学合理的社区规划,为老年居民提供适宜环境,借助先进平台来推动老年人积极融入社区生活,最终形成一个老年友好型的全龄化社区。
在实践层面,我国诸多城市和地区,例如上海市、深圳市、雄安新区等先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的目标要求[1]。
可见,“全龄友好”的概念产生于从城市层面和社区摘要 近年来,居民对居住环境、社区服务的需求,伴随着城市建设的高歌猛进而不断提高,邻里中心作为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一站式建筑,在未来的社区生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这种邻里中心的建设模式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我国又处在人口年龄结构愈发突出的一个时期,所以本研究寄希望于从“全龄友好”的角度出发,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探寻不同年龄群体对于邻里中心的普遍使用需求,并总结有关全龄友好邻里中心的空间设计策略。
居住区邻里交往空间景观环境的探讨摘要:住宅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为人提供居住的空间,更要创造良好的居住景观环境来满足居住者的社会需求和心理。
文章通过对居住区交往空间的层次划分,探讨如何积极营造适合现代人居住的人性化的交往空间的方法。
关键词:邻里交往空间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礼仪之邦,邻里之间的交往在传统的居住环境中占有特殊的比重。
而在现代居住区建设中,随着大量单元式住宅的涌现,树形的空间结构、及毫无亲和力的环境空间忽略了人性的符合需求,从而邻里间的交往正在被减弱,一些小区基本丧失了这种功能,人际关系淡漠,居民感到孤独等现象也在出现。
然而,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优美的环境在促进邻里交往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交往空间的层次划分,探讨如何积极营造适合现代人居住的人性化的交往空间的方法。
(一)邻里交往的必要性《马丘比宣言》指出:“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应这一现实”。
可见,邻里交往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认识到,并在设计在中贯穿。
首先,居民之间的邻里交往不存在任何功利性,人们是在愉快的环境氛围中,无意识地形成了邻里之间的和睦关系。
通过邻里交往,居民们可了解左邻右舍的职业背景、家庭成员构成等,在这些了解下,建立起相互信任感。
另外,儿童之间的相互交往,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年轻人的交往可以活跃住区气氛,老年人之间的交往可排除孤独寂寞感,从而形成一种健康人际关系。
其次,在居住区环境活动中,人们也会不自觉的注意观察在近处空间中所出现的情况,这种观察和警觉性是有助于居住区的环境安全的。
因此,居住区的邻里交往对于人们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及保障住区安全是十分有利的。
(二)交往空间的层次划分居住空间的不同领域对交往都有其各自的含义,其中宅居领域和近邻领域是居民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
根据交往空间范围和开放程度的扩大,可划分为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三类空间。
城市邻里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随着我国过去三十年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居住区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比如居住区服务业态不完善;社区内部建筑形态和空间构成趋于单调,忽略社区
归属感和社区识别性的营造;社区中缺少适宜居民发生交往与活动的公共空间等。
这些问题导致居民关系淡漠,邻里生活氛围冷清。
而邻里中心的出现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交流交往的平台和空间,这对于社区的发展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我国邻里中心的建设对于交往空间的关注较少,导致邻里中心的交往功能较弱,居民的交往活动质量不高。
因此,本文试图从促进邻里交往的角度出发,对邻里中心的交往空间进行研究,并结合实例总结其设计策略。
本文分为四部分六个章节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第一章)属于研究绪论。
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重点介绍了邻里中心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对象。
同时,结合提纲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第二章)为邻里中心交往空间认知分析解析。
首先对交往和交往空间的理论进行阐述,再对邻里中心的概念、发展历程、类型以及空间构成进行介绍,然后再重点对城市邻里中心交往空间的交往活动和空间特征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第三章)通过对国内邻里中心的实例调研分析得出邻里中心的空间特征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四部分:(第四章和第五章)根据交往空间空间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内部交往空间以及外部交往空间,从两方面分别对交往空间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了影响邻里中心交往空间的设计要素;其次通过实例论证邻里中心交往空间的组织布局;最后对内部交往空间和外部交往空间的表现类型进行仔细的分析,总结各自的功能和人们在其中的行为活动,得出合适的设计方法。
第五部分为论文第六章是实例论证部分。
通过前几章对邻里中心交往空间的理论阐述,对笔者设计的四川商投邻里中心进行理论指导,首先探讨了建筑本身的设计构思与设计策略,然后对
外部和内部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将前文的理论应用在实践项目中。
最后是本文的总结,为将来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