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669.41 KB
- 文档页数:2
2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5唱的功底上加以自我情感的融合,是作品更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体现给听众。
对于理性思维而言,这更加考验的是演唱者的歌声是否具备感染力。
万物皆有情,体会与感受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础,更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基础。
所以音乐人要想将情感更好地融合入作品当中,那么在演唱时就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并且合理运用演唱的技巧。
当然在上台演出之前,应当熟练歌词大意,因为每一个作品都来源于创作人的真情流露,只有当自己能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创作人写进作品中的感情,那么在演绎时才能将每一首歌曲演唱的更出色更完美。
大多数的刚刚接触声乐的音乐人们,可能未经过专业训练,不能用自己的唱法进行演唱,可能有的时候会模仿一些名人的演唱方式,但是这种模仿式的表演,不仅要遵循原唱家的表演规矩,还丢失了自我的演唱风格,显得不那么自然。
古有云:“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
”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想将情感完美的融入作品当中,需要对于该作品加以深刻的理解,深入体会原创作者在创作时所要表达的情感。
除此之外,多了解创作歌曲的文化背景也是十分重要的。
歌曲中的一个字亦或是一组词,再到押韵意境都需要歌唱者在演唱前所要细细揣摩的。
比如在演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演唱表演中,作品中表达对于祖国母亲的热爱与尊敬之情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首歌的背景是想将祖国的绿水青山,姹紫嫣红,好一幅祖国的盛世画卷。
这就需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深刻体会其中的对祖国母亲的喜爱之情,这样才能将作品中的激扬之感传递给观众。
在声乐演唱中不仅要求演唱者要熟练掌握演唱技巧,还需要演唱者理解其中作品的情感,并能正确表达出其中的情感。
学会在声乐表演中能够巧妙地声情并茂,才能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并能激发其内在的激情。
总之,要想在声乐演唱时,能真正的做到声情并茂,需演唱者在平日多加练习。
懂得与实际生活融合,最后才能在演唱过程中自然地演绎好每一部作品。
四、声乐演唱中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巧妙结合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巧妙地结合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做到相辅相成。
2019年第34期(总第653期)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49·如何处理好声乐演唱中的感性与理性问题范跃彬(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云南昆明 650301)摘 要: 歌曲的情感处理是歌唱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它的实现要靠歌唱者对作品的正确理解、默契配合,并通过演唱者的理解和表达去诠释和处理。
歌曲演唱时要理性地运用演唱技巧、感性地表达歌曲的内涵,通过演唱使听众与之情绪上达到共鸣,使听众欣赏的同时受到歌唱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关键词: 理性的运用技巧;感性演唱;感性与理性结合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它对于歌唱主体而言就是将演唱者内心的情感、认识、需求以歌曲为载体进行输出的过程。
其中,情感的处理和表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
歌曲的演唱是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相结合的统一体,而歌曲演唱的情感是歌曲作品的基本情绪和精神特征。
因此,在声乐歌曲演唱中,单凭声音技巧这方面来达到音乐审美愉悦的境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对歌曲作品做出有情感的渗透和处理,使音乐达到一种“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1]可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演唱的时候都光顾着想演唱技巧而忽略了音乐本身。
也就是我经常跟学生说的,演唱不仅要想声音技巧,更要去想怎么去演唱,唱歌的时候不能太理性而要感性。
[2]一、理性的运用演唱技巧演唱技巧是演唱好一首歌曲的最基础条件。
因此,理性运用演唱技巧是歌唱中必备的根基,在技巧学习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呼吸的训练有人说:“呼吸是声音的生命力”“不会呼吸的人就不会唱歌”“要有完美的歌唱,正确的呼吸比美妙的嗓音更重要。
呼吸和节省运气的艺术对于歌唱家是最重要的”。
由此可见呼吸在演唱时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是“闻花香”。
吸气时,横膈膜下降,使胸腔底部向下伸展,同时两肋向周围扩张,空气由鼻口吸入肺,使胸腔全面扩大,自然挺起。
练习时可以结合无声练习、有声练习、无声和有声相结合来练习。
[3](二)合理换气技术与艺术,即声音与感情,是歌曲演唱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
声乐演唱中思维的重要性研究作者:洪颖米伟杰来源:《大观》2021年第01期摘要:在声乐演唱中,思维毫无疑问有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推动学生情感的传递等。
为此,声乐教师在开展声乐演唱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利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推动学生声乐演唱能力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声乐演唱;思维;重要性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表现手段和创作方法都存在不同,所着重强调和培养的内容也不同。
声乐艺术通俗来说就是演唱、歌唱,其不仅需要学生正确地把握音准、节奏等,还需要学生能科学发声,锻炼自身的高音、低音演唱能力和超长气息。
而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记忆和背诵词谱之余,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
为此,本文对声乐演唱中思维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在此讨论思维培养的路径,以此动态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声乐演唱教学中思维的重要性(一)有助于传递情感声乐演唱是一种古老的音乐活动,也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表现手段之一。
声乐艺术经历了非常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通过此种艺术活动,歌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可以进行传递。
而声乐演唱的学习是要学习者通过思维分析,加强对声乐演唱技巧和方式的掌握之后才能实现的,而非简单的模仿。
声乐演唱的发声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心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此过程对学生的艺术实践而言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
而为了强化学生对声乐演唱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在演唱之前需要对歌曲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需要用内心的耳朵聆听音乐,需要明确方式进行精神思维练习。
学生在学习当中,应当有意识地选择、分析、处理和演唱作品,从而通过演唱形成意象思维、感知思维。
(二)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和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发挥,全面性地分析和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结构和歌词,在声乐演唱和表达的过程中,以作品原有的表达方式和演唱技法为基础,融入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演唱技法。
这样,学生可以对无声的歌词进行转变,形成活跃的情感。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比如让我们放松心情、陪伴我们独处时充实心灵、激发我们的创造力等等。
对于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分别代表着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性分析。
本文将就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行探讨,探究这两种认识方式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来谈谈音乐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直观感受,是一种直接产生于感官和情感之间的认知过程。
在感性认识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受到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的直接冲击,引起我们内心情感的共鸣。
比如当我们听到一首悠扬的小夜曲,会让我们感受到浪漫和温馨;而当我们听到一首激昂的摇滚乐,会让我们感受到力量和活力。
在感性认识中,我们往往会被音乐所带来的情感所感染,这种情感和直观的感受会影响我们对音乐的喜好和评价。
音乐的感性认识并不是唯一的认识方式,理性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理性认识是指对音乐的理性分析和思考,是一种基于知识和理性思维的认知过程。
在理性认识音乐的过程中,我们会从音乐的构成、形式、风格、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了解音乐背后的含义和内在逻辑。
通过理性认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及其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内涵,从而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我们需要既要发挥感性认识的作用,又要注重理性认识的分析。
感性认识使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和情感,带给我们愉悦和震撼;而理性认识则使我们能够深入地思考和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和品味。
在音乐的感性认识中,我们会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和情绪的影响,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一种直接而强烈的体验,让我们能够在音乐中找到共鸣和情感交流。
而在音乐的理性认识中,我们会通过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对音乐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从而从更加深入和专业的角度去理解音乐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浅谈声乐学习中的理性与感性作者:杨娜张建明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8期摘 ; 要:声乐艺术的学习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文章具体以歌唱中声音的美化与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为例,阐述了理性与感性各自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声音的美化是一个理性的学习过程,要理智地去完成,这样才能获得美妙的声音;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是感性的,要做到以情动人,赋予歌曲以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理性;感性;声音美化;情感中图分类号:J616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3-0095-02一、何为理性与感性1.理性,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考虑事情的态度,处理问题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
一个理性的思维的人一般都表现为:重视并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果我要做某事,那要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法。
而所谓“可行”,就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2.感性,指人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
感性的人,在待人处事过程中,更遵从下意识,也就是习惯于从心所想出发,不会更多的考虑客观条件。
一个感性的思维的人,则一般表现成:如果我要做某件事,我就要选择一个我希望的方法。
3.理性与感性的区别:(1)理性一般遵循规律,追求效率;感性一般轻视规律。
理性的人一般会在规律与规则的约束下思考与实践;而感性的人一般都会遵从着自己的情感,更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2)理性克制自己,感性追求满足。
当我们认为一个人有理性的时候,我们一般都能发现,他表现得较为律己、谨慎和有耐心。
感性的人一般感情丰富、有人情味、心软善良、情感细腻、感受力强、浪漫、具有感染力,但感性的人有时会比较冲动。
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感性与理性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就像人的左膀右臂一样各司其职。
但是在声乐学习中感性的人占多数,所以一般的声乐学习者都表现为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
二、声乐学习中理性与感性的重要性声乐艺术的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声音的训练和美化,另一方面是对声乐作品的情感把握与处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一种能够通过声音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
音乐审美是指对于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评价和理解的过程。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感性认识是指基于直观、情感和直觉的理解和感受;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知识、经验和理性思考的理解和判断。
本文将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方面探讨音乐审美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感性认识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通过旋律、和声、节奏和音色等元素来传达对于世界和生活的情感体验。
感性认识能够帮助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共鸣,并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当听到一首悲伤的歌曲时,我们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悲伤情绪,并随着音乐的起伏和表达方式一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感性认识还可以帮助我们对音乐进行情感上的评价。
当我们听到一首音乐,从旋律和和声中感受到欢快和活力时,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一首具有积极情感的音乐作品;而当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到悲伤和沉重时,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一首表达消极情感的音乐作品。
通过感性认识,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共鸣来评价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种评价并不是基于客观的标准,而是基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主观的感受。
单纯依靠感性认识来进行音乐审美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感性认识是主观的、直观的和情感导向的,容易受到主观情感、个人经历和主观偏好的影响。
尽管每个人的感性认识和感受会有所不同,但是感性认识往往缺乏普遍性和客观性。
有时候我们会因个人情感的偏向而对音乐作品作出不客观的评价,甚至忽略了其它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理性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理性认识是基于知识、经验和理性思考的分析和判断。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和客观地理解和评价音乐作品。
理性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对音乐的构成要素和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理解。
通过理性认识,我们可以了解音乐中的旋律、和声、节奏和音色等元素的运用和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理论和规律。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艺术形式,因为它的本质是声音,它既可以带给我们强烈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被理性地分析和解释。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音乐审美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我们用感官或情感来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过程。
在音乐审美中,感性认识非常重要,因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感受到某种情感或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弦等元素来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情感。
例如,悲伤的旋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悲伤,欢快的节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喜悦。
感性认识让我们更容易地与音乐产生共鸣,并且更加容易被音乐所感动。
然而,感性认识并不是完全主观的,它也受到我们的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同一首音乐可能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因此,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到自己的感性认识可能是有局限性的。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我们用思维、分析和推理等方式来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过程。
在音乐审美中,理性认识也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了解音乐中的乐理、调式和和声等元素来理解音乐的结构和形式。
理性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音乐。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过于强调理性认识,可能会忽略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更多的是从学术角度分析音乐的构成和形式,缺乏对情感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深刻的艺术价值。
最后,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它们都是相互作用的。
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提供了基础,而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提供了深度。
只有当我们既能欣赏音乐的美感,又能从学术角度深入了解音乐的构成和形式时,才能真正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钢琴教学中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如何平衡钢琴演奏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演奏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出色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能力,还要能完全地把握和表达一首乐曲的思想内涵、音乐特质,以及最终能够保证具有始终完美的演奏状态。
因此,从开始学习一部作品到最终能够成功地演奏出来,是要经历一段复杂的学习和练习过程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钢琴教学中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如何平衡,欢迎借鉴参考。
1、理性思维是学习和练习的良好开端从学生刚刚拿到一首新作品开始,就要郑重明确,一切并不能盲目的开始。
首先必须要理性地、头脑清晰地打好这个乐曲的整体框架。
第一,引导学生要先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入手。
一部作品所处的时代是艺术发展的什么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除了音乐以外,其他艺术门类的风格发展又是如何的,这些都是我们诠释作品最重要的思想内涵。
第二,对于作曲家本身的理性研究也非常重要。
作曲家身处的历史环境、生活背景,以及一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尤其是影响其风格的重大事件,都会影响着他的作品思想和表现手段,作品中必然带着深深的、抹不去的独特个人色彩的烙印。
因此理性的案头工作是开始一首新作品前必不可少的。
理性思维发挥的重要环节——读谱和练琴第一,读谱。
读谱是广义的读谱,是指这首作品谱面上作曲家所写的一切内容,不仅包括音符、时值、节奏、指法,还包括音乐表情术语、表情记号等。
这是尊重作曲家、尊重原曲必须要做到的。
第二,练琴。
在读谱完成之后的练习过程,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
从最基本的音准、节奏、指法,到技术、速度、清晰度的准确体现,再到声音的层次、力度、音色的细微表现等,一切都要以作曲家所告诉你的东西为准。
这一阶段又是一个更容易让我们的学生不理性的阶段,随着对乐曲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随性所欲的潜意识又开始萌动,练琴的过程往往成为改编的过程。
教师此时就是在不断重复着把学生拉回到原来的轨道上的工作。
所以,理性在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练琴必须是一个高度理性的状态。
试论声乐演唱中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作者:秦晓敏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9期【摘要】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是进行声音训练时所用到的两种主要的思维方式,是声乐演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他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演唱者。
演唱中缺少了感性思维,则会失去歌唱的激情,演唱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如果过分的理性控制,演唱者则无法全身心投入,从而失去作品的灵动性。
【关键词】声乐演唱;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一、歌唱中的感性思维感性思维是以感观感受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人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基础,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它主要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去思考和判断。
声乐演唱中的感性思维,简单的说,就是“凭感觉歌唱”,是歌唱主体的喜、怒、哀、乐等方面的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发声系统的第一信号系统。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在他的论著《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中曾提出,训练声乐演员,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和新的自然阶段。
大多数的声乐爱好者在未经正式学习声乐、接受声乐训练之前,大都各自根据本人的条件或靠模仿某个歌唱家、或凭借自己的自然感觉在歌唱,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一般在演唱之中都比较自然和自信,这种依靠自己声音条件和模仿能力演唱的感觉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性思维下的自然阶段。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尤其是在民间歌曲的演唱方面,更是不缺乏优秀的演唱者,因为早期缺乏系统的声音训练,演唱者主要是靠对作品的感性认识来实现歌唱的,这种自然状态下的歌唱,恰是感性思维的重要体现。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在非常激动的时候,内心情感会通过语言来表达,当语言都难以表达时,通过唱歌来实现,当唱歌也难以充分表达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抒发。
这种从语言到歌唱到手舞足蹈来实现情感的抒发方式,正是通过感性思维来实现的。
小学歌唱教学,“感性”来源于“理性”摘要:核心素养之所以被高度重视,在于其以对学生的人文底蕴、人文情怀和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为方向。
一直以来,都认为歌唱教学是感性的教育,音乐教师是感性的人……通过多年的实践,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感性来源于理性”。
感人的歌唱表现来源于理性的案头分析。
感动的歌唱教学课堂来源于教师理性的课前设计。
音乐课的感性表现来源于音乐的任务性质、价值,来源于教师不断的理性学习。
关键词:歌唱教学;感性;理性音乐、音乐课都是感性的。
音乐语言语义的非确定性也似乎确定了音乐教学必须是感性的。
音乐教育家慕塞尔曾经指出:“仅仅作为一种实际的需要,歌唱教学必须是音乐教育工作的核心……”2011年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音乐学科的性质中“人文性”“审美性”也似乎指向了音乐学科的感性;而有关音乐学科总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被放在了首位……在核心素养热的背景下,不难发现这些音乐教学中表面看似感性的要求下,实则隐藏着深深的理性支撑。
感性与理性是支撑思维的两大支柱,两者兼顾,并且相辅相成,缺少了哪一方面都不能构成完整的思维活动。
音乐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感性通过理性的支撑来表现,理性的思维是感性表现的最佳底蕴。
感性表现的背后是理性思维的支撑所决定的,看似感性的歌唱教学实则是理性的思维支撑。
正所谓“感性来源于理性”。
本文中,笔者试图以感性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理性支撑来论述“感性来源于理性”。
一、感人的歌唱表现来源于理性的案头分析1.歌曲的情感表现来源于对歌曲理性的分析与处理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是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在1970年就通过《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阐明了其审美教育哲学观,他通过对音乐审美本质和审美体验的研究,强调了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性质的重要,教师对于歌曲的音乐分析越理性细致,学生的歌曲表现越会感性走心。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但如若要表现这些情感,教师需要对歌曲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篇一:浅析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相互关系浅析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相互关系作者:刘慧莹来源:>_年第_期摘要:本文对音乐创作进行了思维方面的研讨,提出了音乐创作中合理运用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观点,在对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进行定义的基础上,说明了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作用,强调了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关系,提供了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运用的技巧,以期在纠正音乐创作中过分追求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的错误,形成合理运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于音乐创作的方法,进而达到提高音乐创作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创作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作用关系规律前言音乐创作是音乐家家精神劳动的代表,是创造具有欣赏性.艺术性乐曲的复杂过程,通常将音乐创作分为:感受.创意与塑形三个环节,以音乐家独有理性框架和心里感悟总体上构建而成,因此,优良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相互作用,通过相互渗透.彼此观照,共同围绕主题而形成的.理性思维是揭示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是音乐家认识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感性思维是事物情感的认知,是音乐家进行音乐创作时情绪.欲望.情感.直觉的综合.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是是音乐家创作时两个重要的内容和框架,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无疑都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良好的互动和合理的嵌合,这样才能引起最普遍的共鸣,诞生千古流传的音乐净化.音乐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开展对音乐创作过程中思维运用方面的研究,牢固树立音乐创作中合理运用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观点,科学认知对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定义,在充分理解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基础性,协调好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关系,探寻出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运用的技巧,纠正音乐创作中过分追求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的错误,形成合理运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于音乐创作的方法,建立独具特色的音乐创作风格,达到更好地运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提高音乐创作质量的效果.1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定义1.1感性思维感性思维的特点是具象性和直接性,感性思维是音乐家借助于事物的表象,以丰富.具体.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界事物,感性思维由于几乎没有中间环节,因此具有一定的直接性,是认知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形式有:表象.感觉和知觉.1.2理性思维理性思维的特点是抽象性与间接性,理性思维是音乐家对事物整体.内在联系的本质性认识,目标指向失误的规律和内在,理性思维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主要表现形式有:推理.判断.概念和定义.2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音乐创作需要感性和理性思维的共同参与,感性思维在音乐创作中,偏向于强调个人创作欲.创作情绪.情感与创作直觉等驱策惯性力在创作中的主导地位与作用,理性思维偏向于创作构思.创作规律.作曲法则.创作理论等构架.感性思维有利于音乐表现力.创造力的体现,理性思维有利于音乐创作遵循相应的理论.创作和法则.音乐创作中理性思维若离开了感性基础,抛开感觉.知觉和表象特征的直觉.情感.想象,其音乐必会机械.生硬,缺少真情实感.缺乏生动活跃.缺失有血有肉的质感.音乐创作如果没有理性思维基础,将会导致音乐结构散乱.无章.无规.无格.词不达意.缺乏明确主题的劣作.成功的音乐作品的整体创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都彼此结合地被运用到了音乐创作中,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依赖.互补拓展,使音乐作品不断创新,充分体现出音乐的美感与功能.3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运用的技巧3.1实现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和谐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和谐来自于感受和逻辑上的精准算.音乐以感性的音调和节奏表现情绪,以理性的音调和节奏表现品质,因此,在音乐创作中要利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关系,实现和谐的效果,进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3.2遵循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统一的原则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不是随意的音响堆砌,理性思维代表音乐中的创作动机,是情感表达的理性基础,感性思维是音乐创作的动力,给音乐注入旺盛的生命活力,应该在实现音乐创作统一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创作风格.3.3抓住音乐创作的灵感音乐创作中灵感会在在全神贯注.不经意间甚至睡意朦胧之中,是感性思维长期积累和理性思维突然澄清的过程,抓住音乐创作灵感有可以有效实现音乐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综合优势.3.4处理好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关系篇二: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区别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区别?最好能有个小例子浏览次数:7469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_-9-28 _:37 | 提问者:ata66最佳答案感性认识perceptual cognition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事物的现象是感性认识的对象和内容,直接感受性是感性认识的特征.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①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它反映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是由感官.脑的相应部位和介于其间的传导神经组成的分析器系统协同活动的产物.感觉因分析器不同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机体觉等不同种类.感觉是外部刺激力,包括人的机体本身的某些物质过程,向意识的最初转化.②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它是主体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感觉所提供的各种特征和外部联系分析和综合的产物.知觉已经显示出事物的主要外部特征以及现象的各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知觉的整体性结构是主体进行新的概括.形成表象的基础.③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表象按其性质可分为记忆表象(又称再现性表象)和想象表象(又称预见性表象);按照概括的程度,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表象不是知觉形象的简单重复,它再现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全部联系和特性,而仅仅是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对人的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特征.人的表象是对事物的功能和意义的理解和概括.正是这些方面在人的大脑皮层中构成稳固的联系.表象是具体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统一.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是人的认识由个别的属性和特征上升到完整的形象,由当下的感知达到印象的保留和概括的再现的过程,其间反映出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向.但是,从人的完整认识过程来看,这些感性认识形式是对事物的表面特征的描述,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在劳动中不仅改造了外部世界,而且形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是人类整个历史实践的产物.人对外部世界的实践关系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方向,知觉的选择性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的需要.在不同的实践关系中,主体对同一客体会形成不同的知觉和表象.实践使人的感官的生理阈限不再成为感性认识的绝对界限,人不仅依靠肉体感官,而且借助于由实践提供的社会性器官即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和精密仪器,把感官无法感知的各种信息转化和放大为可感知的形式.人的感性是有理性的感性,不渗透着理性因素的感性认识是不存在的.理性因素在感性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理性因素赋予感性内容以结构形式.人的理性总是这样或那样积极地参与感性映象的构成,成为感性认识中不可分离的要素.理性因素不仅使人的感性认识具有能动性,促进着感知能力的发展,而且也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条件.感性认识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属于认识的第一阶段.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感性认识的直接来源是实践和经验.人们要取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取得直接经验.感性认识是知识的来源和基础,但它还只是对事物的直观性反映,是对事物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全面的.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又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认识开始于直接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观自生的东西.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接受客体和各种刺激信息加工而成的.感性认识以直接性为特点,它依靠生动.具体.直观的形象来反映客体.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基本的反映形式.这些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感性认识是很重要的,它是认识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不可能有理性认识.而要反映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貌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认识.感性经验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轻视科学理论.这是我们进行认识和从事实际工作时要防止和纠正的形而上学的片面性错误. 篇三:感性与理性的区别与联系感性与理性的区别与联系感性是一种生而具有的判别外界事物的一种能力,它是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对待外界事物的一种态度.当我们遇到某些事物时候,我们的本能反应和不假思索地对于事物的评判既是感性思维的体现.相对的,理性是一种后天养成的能力,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处理会经过全面的思考和评判,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有自信与勇气,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某些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我们可以看出感性与理性体现是不同的,但本质上也不是毫无联系的.一.理性与感性的区别: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二.理性与感性的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可靠与否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没有根据的认识.②感性认识必须进过深化才能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通过上述对理性与感性的论述,我们理解到:感性与理性不是相互独立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但不等于说,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另外,感性认识不一定就是错误的,理性认识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本质.正确的把握理性和感性的辩证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科学和清晰的看待外界事物的内在联系,科学地探求真相,认知真相.。
浅析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相互关系作者:刘慧莹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本文对音乐创作进行了思维方面的研讨,提出了音乐创作中合理运用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观点,在对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进行定义的基础上,说明了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作用,强调了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关系,提供了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运用的技巧,以期在纠正音乐创作中过分追求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的错误,形成合理运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于音乐创作的方法,进而达到提高音乐创作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创作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作用关系规律前言音乐创作是音乐家家精神劳动的代表,是创造具有欣赏性、艺术性乐曲的复杂过程,通常将音乐创作分为:感受、创意与塑形三个环节,以音乐家独有理性框架和心里感悟总体上构建而成,因此,优良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相互作用,通过相互渗透、彼此观照,共同围绕主题而形成的。
理性思维是揭示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是音乐家认识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感性思维是事物情感的认知,是音乐家进行音乐创作时情绪、欲望、情感、直觉的综合。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是是音乐家创作时两个重要的内容和框架,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无疑都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良好的互动和合理的嵌合,这样才能引起最普遍的共鸣,诞生千古流传的音乐净化。
音乐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开展对音乐创作过程中思维运用方面的研究,牢固树立音乐创作中合理运用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观点,科学认知对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定义,在充分理解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基础性,协调好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关系,探寻出音乐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运用的技巧,纠正音乐创作中过分追求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的错误,形成合理运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于音乐创作的方法,建立独具特色的音乐创作风格,达到更好地运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提高音乐创作质量的效果。
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探索作者:蔡飞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在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体现。
音乐欣赏作为音乐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
本文从音乐欣赏中感知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明确指出音乐欣赏中有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的审美体现。
关键词:音乐欣赏;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6-0091-01音乐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艺术。
因此,在音乐实践中,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以及音乐欣赏,皆具有一定的思维活动过程。
其中音乐欣赏是人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联想、情感体现以及理解与认知的过程,实现了对音乐内涵与价值的探索与审美。
由此可见,音乐欣赏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综合活动。
一、音乐欣赏、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的相关界定音乐欣赏,主要是指通过利用人体感官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与体验,并感知到音乐美以及得到感性与理性的满足的实践活动①。
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的最基本体现形式,也是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的最终目标。
音乐欣赏主要包括感知、联想想象、情感体验与具体理解认知四个部分,是一种感想思维活动与理性思维活动的综合活动过程,具有阶段性、连接性、层次性、复杂性。
感性思维是听众对音乐作品进行认知的最初阶段,具有直接性与具象性特征。
在音乐欣赏中,感性思维主要是指,听众通过对音乐作品表象的感知,体会音乐作品带来的情绪感知性的审美享受,是一种先天本能的本质体现。
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先天性不同,它是通过后天学习与培养,而形成的一种思维能力。
理性思维主要体现在音乐欣赏的情感体现与理解认知的过程中,具有抽象性、间接性、主观能动性等特征。
理性思维主要指,通过运用一定的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决策、定义的思维过程②。
谈声乐演唱中的思维及其重要性作者:李鹏程来源:《艺术研究》2020年第05期摘要:声乐艺术是用人声演唱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它包含有音调、语言、情感等方面,是一种综合艺术。
在声乐演唱中,特别强调发声的技能技巧、声音的高位置和咬字吐字的清晰度,而较少提及人的思维在声乐演唱中的特征及其重要作用,本文从较为独特的视角阐述,声乐演唱不但要用好声音、情感,更需要运用人的头脑和思维。
关键词:声乐演唱思维及其重要性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段与创作方法。
声乐艺术通俗一点说就是演唱、歌唱或者唱歌,它不但要求对音准、节奏、词曲、表情术语等基本要素做出正确诠释,同时要求建立规范、科学的发声、歌唱状态以应对高难度作品中的高音、低音或者超长气息。
掌握这一系列的方法、技能技巧,除了需要正常的练习、理解记忆、背词背谱之外,还需要严密的思维能力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心理学中的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在声乐演唱中,应注意以下几种思维的培养:一、作品艺术形象思维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思维最根本的就是要呈现生活中的具体原型,并通过对声乐作品的演绎将演唱者对歌曲的艺术形象认知表达出来,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
演唱者对歌曲艺术形象的思考过程,是人们通过声音与语言的结合来共同塑造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不同表象之间的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而且在潜意识中,这种印象会愈发清晰、明确,在将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就会被其他情境所影响。
声乐作品从形象艺术转变为艺术形象,需要在对作品的处理过程中加深对音乐内涵的处理。
如在演唱一首新的声乐作品时,演唱者首先要对歌曲的内容与演唱背景有一个准确地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更加充分、准确地了解歌曲中所塑造的场景与情感的表达。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摘要】本文主要是对音乐欣赏中感性与理性的理解,以及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在音乐欣赏中的地位及作用来讲述音乐欣赏的意义所在。
通过解析音乐欣赏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后,让人们感悟到应以怎样的方法和心态去欣赏音乐。
【关键词】音乐;音乐欣赏;感性经验;理性经验一、音乐欣赏中的感性经验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指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音响所发生的感知和体验活动。
1.何为“感性”。
感性,就汉语构词法上讲,是“感情性质的、感觉性质的”。
①心理学上说“感性”。
在心理学上讲,“感性”简指感觉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初级阶段。
如感觉对比:吃糖后吃橘子,橘子分外酸。
②哲学上说“感性”。
哲学,即揭示出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存在与思维的关系的科学世界观和认识论。
柏辽兹落水成曲,舒伯特推磨成调,在哲学的立场上解释,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③文学上说“感性”。
在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
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向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
2.音乐欣赏中的感性经验。
欣赏者欣赏一部音乐作品应当具备的四种心理活动,即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判断。
①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
音响感知,是指通过欣赏者的听觉而获得对于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完整的接受。
有些音乐使人兴奋或松弛,有些使人狂怒,有些如微风一样轻抚我们,这些感性经验是欣赏者通过音乐音响对乐曲整体,包括乐曲结构、音色变化等把握后所感受到的。
欣赏音乐还要通过音响感知较准确地体会到作品的情感内涵。
在音乐欣赏中,有些是靠平时经验积累而成的直接情感体验。
有些可以在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如歌词、标题中找到依据,或凭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等去领会音乐作品的情感。
综上可知,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于具体音乐音响的听觉感知和基本情感体验等感性活动,才能进一步达到对乐曲的深刻理解。
②想象联想。
音乐欣赏的感知和体验活动构成了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材料。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谈论音乐审美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概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和方式。
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评价。
感性认识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对音乐的直接感知和情感体验来认识音乐。
音乐具有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当我们聆听音乐时,我们会被其中传递出的情感所打动,进而引发我们自身的情感反应。
我们可能会感到快乐、悲伤、愤怒或恐惧等等,这些情感会影响我们对音乐的评价和喜好。
感性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本能的认知方式,它帮助我们直接感受和理解音乐,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和体验音乐的美妙之处。
仅凭感性认识来评价音乐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借助理性认识对音乐进行分析和解读。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思考和分析来认识音乐。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拥有丰富的形式和结构,有着规律可循的创作和演奏技巧。
理性认识能帮助我们理解音乐的艺术构思和技巧,揭示音乐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通过分析和解读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曲式和表情等方面的特点,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音乐的含义和艺术内涵。
理性认识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认知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音乐。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相互作用、互为补充。
感性认识帮助我们从情感层面上直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妙,帮助我们找到共鸣和情感寄托。
而理性认识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读音乐,揭示其中的艺术意义和美学价值。
感性认识强调主观的直觉和情感体验,而理性认识强调客观的分析和思考。
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提供了情感基础和直观素材,而理性认识则对感性认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我们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提供了更加综合全面的视角和认知方式。